雪中悍刀行陈渔结局:文学名著《家》章节阅读(精品)3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48:38

本文档 由 海天九龙王 收集整理

 

文学名著《家》章节简述

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

高老太爷有四子一女:
1 、长子娶妻,生大小姐(早死)、大少爷觉新(娶妻瑞珏,生子海臣、生子云儿时难产而死)、二少爷觉民、三少爷觉慧,妻死,复娶周氏,生三小姐淑华,后长子死;
2 、次女张氏,丈夫早死,生女张蕴华(琴),后来琴嫁给觉民;
3 、三子克明,娶妻张氏,生二小姐淑英、四少爷觉英、七少爷觉人、六小姐淑蕙;
4 、四子克安,娶妻王氏,生五少爷觉群、六少爷觉世、五小姐淑芬;

5 、五子克定,娶妻沈氏,生四小姐淑贞(后跳井而死),娶妾喜儿。
大房丫鬟鸣凤,不愿嫁给冯乐山,跳水而死,死后三房丫鬟琬儿代嫁。高家买丫鬟绮霞代替鸣凤、翠环(后来嫁给觉新)代替琬儿。
四房丫鬟倩儿,奶妈杨嫂。
五房丫鬟喜儿、春兰。

                                                                

第1-3章节(共计40章节)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一个门前有石狮子看守、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红漆对联的高公馆。

※※一天傍晚,风刮得紧,雪下得大。18岁的觉民和弟弟觉慧排完戏,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风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原来是姑母太太和她的女儿琴。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她是高家的亲戚里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她想报考觉民觉慧学校。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着另一张脸——鸣风,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觉慧明白鸣风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他对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并对自己绅土家庭感到愤恨。

                                       

第一章

【第一章】风雪之夜练戏归来(人物:18岁的觉民和他的三弟觉慧)

◎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细节点悟:以他家的身份,本可以雇轿回家,但兄弟俩却选择步行,为什么呢?第二章中有答案。(觉新说“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1.“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文章开篇多处出现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渲染环境,暗示着风雪会长久地管制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2.“黑漆大门的公馆……,门开着,好像一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而门墙上却又挂着一副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反讽。卫道者统治下的高家大院,吞噬着肉体,吞噬着灵魂,注定败落。何来家庆、人寿、年丰。

第二章

【第二章】人物:丫环鸣凤、继母周氏、姑母张太太、张家表姐琴(与觉民同年,小几个月,是觉民的表妹,比觉慧大,因此这里应是从觉慧的视角来介绍人物的;姓名张蕴华,小名琴。“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现在是省立一女师三年级的走读生。”)、嫂嫂李瑞珏(大哥觉新之妻)、大哥觉新、妹妹淑华(不过十四岁)、女佣张嫂

◎表兄妹初见(谈一些时事,重点谈“外国语专门学校”招收女生的事。)

1.女主角之一的鸣凤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参考答案】苗条的身子,也还丰润的脸庞,带笑说话时的两个酒窝,最为特别的是闪动的明亮的天真的眼。花季的生命,有蒙胧的希望,蒙胧的寄托。

2.“不,我第一个去报名!”一个伟大理想鼓舞下的声音。这是谁的声音?伟大理想具体指什么?

【参考答案】琴小姐。伟大理想:做自己,做生活的主人。破束缚,要自由。

第三章

【第三章】

◎觉民与琴   ◎觉慧与鸣凤 

◎觉慧眼前的“两张少女的面庞”是指谁?她们各有什么特点?(一张是琴:进步、开放、勇敢、热烈、美丽;另一张是鸣凤:大眼睛,美丽的,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觉慧的痴想(叛逆、单纯、激进、勇敢)“三弟又发疯了”(觉民的话)

◎注意觉慧的情绪:感到羞愧、他在笑自己、慷慨激昂、有点发恼、愤恨、动了气、愈说愈激动、怒气马上失了、恳切、半惊讶半愤怒

◎琴的心事(相互理解支持,相互安慰鼓励——可见真情,可见志同道合。)

1.“无论如何,黑狗总比李医生好,李医生不过是一位绅士。”为什么黑狗总比李医生好?

【参考答案】黑狗是觉民觉慧心目中的英雄,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而绅士只是封建思想包裹下的行尸。

2.从《宝岛》到《复活》再到《新青年》,觉民觉慧从中汲取了什么?

【参考答案】民主的思想,自由的渴望,人性的释放。

                                              

第4-6章节(共计40章节)

※※夜晚,鸣凤思考在高家过了七年了,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悲叹自己的命运。

※※太太 与琴回家后,谈及报考外专事情,太太不同意。但琴明白她的事情并没有绝望,能不能成功还是要靠她自己努力。总之希望还是有的,希望在自己,并不在别人。提笔给好友倩如写信告知此事。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梦想和自己爱着的姑娘——梅表妹结婚。可在他毕业归来的晚上.父亲就告诉他为他订婚的消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和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的、素不相识的少女瑞珏结婚,并开始做事,帮助料理家务。

※※不久,父亲亡故,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父亲的棺木人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土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他贪婪地读着报刊和杂志,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无抵抗主义者。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第四章

【第四章】悲天悯人的夜。仆婢室里——“灵魂的一隅”

◎鸣凤的身世、在高家七年多的经历感受、痴想(心事,归宿)。“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同情大小姐的“薄命”。

1.“夜死了,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鸣凤打开了那一隅,你看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同时她的心里另有一种东西在作怪,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渴望。一种潜在的抗争意识。

2.“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这样的吗”这是鸣凤在预报自己的归宿吗?是她的归宿吗?

【参考答案】鸣凤是在预报自己的归宿,但是最后她选择了无声的抗争,像大小姐一样。

第五章

【第五章】人物:琴和她的母亲(太太,不过43岁)、女佣李嫂

和母亲商议上“外专”的事。

1.“沉重的锣声在静夜的积雪的街中悲怆地响着”,为什么总是有锣声响起?为什么会余音不绝?

【参考答案】沉重的锣声拉下的是不会变换的封建社会的大幕。

2.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带给琴小姐的是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她开始明白她的事情并没有绝望,能不能成功还是要靠她自己努力。希望还是有的,希望在自己,并不在别人,需要自己战斗。

第六章

【第六章】被觉民觉慧两兄弟称为“大哥”的人——高家长房长孙高觉新和他的家族

◎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在他十九岁时与李家小姐结婚,并到父亲安排的公司上班,二十岁时父亲去世

◎所爱的是钱家表妹梅

◎不得不接受父亲给他安排的婚姻(用“拈阄的办法”选定了李家小姐李瑞珏)

◎“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这里的“前程”指什么?“美妙的幻梦破灭了”又是指什么?

◎受“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影响的高觉新、两重性格的人。

◎儿子出世

一、内容梗概

※※觉新是高家长房长孙,相貌清秀,自幼聪慧,成绩优良,中学毕业时名列第一,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到上海或北京某所名校进修他所喜爱的化学,然后去德国留学。但不幸亲母死了,父亲又续娶了一位年轻的继母——周姨太。毕业之后,父亲给他包办了一门婚姻。虽然在他的心里有个意中人,这就是从小青梅竹马的梅表姐,但他在封建礼教前面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只会在百般顺从之后,背着别人抱头痛苦。作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继承人,父亲死后,他过早地挑起管理家族、侍奉继母、培养弟妹的重担。他生性懦弱,为人处世常秉持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痛恨旧势力,“五四”运动的发生,唤起他被忘却的青春,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崭新的报刊书籍,信服新的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他又挺自然地顺应旧的环境,觉得这二者并不见得矛盾。娶了瑞珏,生了儿子,他沉浸在小家庭的温馨和幸福中。

二、简答题

1、他(觉新)两个兄弟的思想比他的思想进步些。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请举两例加以例证。

【参考答案】如,虽然有了意中人梅表姐,却甘于接受父亲给自己包办的婚姻,断送了自己美好爱情。在觉慧参加学生运动后被高老太爷否定后,既同情弟弟却又执行祖父的意思,把觉慧关起。老太爷去世,妻子临产,陈姨太却说产妇的血会冲犯死者,要求将其移到城外去,他含泪答应,造成妻子生下孩子痛苦死去。

2、他看见儿子慢慢长大起来,从学爬到走路,说简短的话。这个孩子很可爱,很聪明,他差不多把全部全量的爱倾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他想:“我所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应当由他来替我完成。”请分析这句反映出的主人公怎样心理世界。

【参考答案】反映了主人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许多理想得不到实现寄希望给儿子身上的那种懦弱而又想反抗的矛盾心理。

                                                                        

第7-10章节(共计40章节)

※※星期日下午,觉新照常到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去,那里没有星期日例假。

※※觉民和觉慧也来了。他们差不多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到哥哥的办公室。他们讨论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籍。

※※剑云是高家的远房亲戚 ,教王家两个孩子的英文和算学。王家是张太太的亲戚,和张太太同住在一所公馆里,他常常在王家遇见琴。

※※此时,琴和母亲也来买东西。琴提及梅表姐回来了。

※※觉慧和觉民走出了商业场的前门。觉民到琴的家里去,觉慧走另一条路去看一个朋友。觉慧碰见了同学张惠如,被告知因为士兵打学生,所以各校在校同学到督军署请愿去。觉慧参加,请愿并没有结果,因此各校学生在两天后就实行罢课。学生联合会显得非常活跃,风潮扩大了,而督军的解决办法却始终未见实行。觉民似乎忙着给琴补习英文,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大关心。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被囚禁在家里的他着急、愤怒,只有纯洁的鸣风让他平静。觉民对觉慧表明爱琴。一连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晓得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的梅回到省城娘家来了。

                                                                        

第七章:

【第七章】人物:高家三兄弟、陈剑云、琴和她的母亲

◎琴的外貌描写

◎觉民称赞琴:“你真是一个新女性!”

◎梅表姐来了。(“她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因为婆家待她不好,她又回到你大姨妈家里。”)

◎为什么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原来是“八字”相克,还有因梅的母亲牌桌上与大舅母(大舅母也喜欢梅)有意见,就以拿“拒婚来报复”。 ——由琴介绍

◎陈剑云的心事()

一、内容梗概

※※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觉新弟兄仨在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时,柔弱、怯懦的剑云进来,不久三兄弟的姑妈及表妹琴也来了。觉新陪姑妈买衣料后,剩下四人在谈了会新思想以后,由琴表妹引起谈到大哥觉新以前的意中人梅表姐,在共同谈话中,不仅了解了觉新先前的爱情破灭的缘由,也初步看到觉民和剑云都对“新女性”的琴表妹有好感。但剑云根本就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简答题

1、从四人的对梅介绍和后文瑞珏的描写中,你认为《家》中梅与瑞珏有何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他们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虐杀,他们都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都是悲剧人物。梅被母亲嫁于别人,不久守寡,终至郁郁而忘;瑞珏被逼迫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

2、读完本章,并联系全书,简述琴作为新女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琴是新女性的典型,表现在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学校上学,甚至想向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并写了剪发的好处文章在刊物上个发表;剪发遭母亲反对意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觉新走新的路;表现在她与觉民一起争取婚姻的自由。

                                       

第八章:

【第八章】◎万春茶园事件、督军署门前的示威静坐

◎人物:青年学生张惠如、高觉慧、“丘八”(当兵的)、各高校青年学生、赵科长等

◎两年来的学生运动

※※在觉慧从大哥处出来后,在大街上得知官兵看白戏还打伤学生,异常愤怒,马上加入到去督军署请愿的队伍中。然而督军根本就不出来接见学生,临时选出的八个代表最后在临近天黑的时候进去谈判。同学们一直等到三更天以后,代表才出来接受了所谓督军署会派人去慰问受伤同学的条件。最后,大家在雨声中结束了一天的战斗,并约定明天再来。

二、简答题

1、结合整个初次请愿过程,请分析似乎与学生被官兵殴打一事无一点关系而参加请愿的觉慧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听到惠如说官兵看白戏打学生,觉慧不由自主地掉转身,回头跟张惠如回学校召集同学;回到学校便参加二百多人的请愿队伍,来到督军署天色已经晚,觉慧和每个人一样心情非常紧张,觉得这天色的黑暗还是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黑暗,他们带着年轻的心跟这一切奋斗;在相持阶段觉慧始终保持充沛的激情,甚至忘记了一切:明亮的家,温暖的被窝,宁愿赴汤蹈火;在最后“督座自有办法”的话语中,觉慧愤怒骂“督军真是个滑头”,在三更后和同学们约定明天再说离开了广场。性格特征:充满革命激情,赴汤蹈火,宁愿抛弃家庭参加学生运动,是反封建最为坚决的爱国青年。

2、请分析八个代表的群体形象

【参考答案】是最初具有爱国热情,但经不起反动当局威逼利诱软骨头。从他的话“同学们,你们听见赵科长的话吗?他接受了我们的条件,他说督军一定使我们满意的解决办法,现在总算有了一点结果,我看可以回去了”看出,至少已经不那么坚决了。这些人在当时不在少数。

                                                                   

第九章

【第九章】

◎学生罢课全国大串联、觉慧眼里的祖父、祖父训话、觉慧由大哥监管被限制出门参加学生运动

◎最后一段:““矛盾,矛盾……”他口里不住地念着,他知道不仅祖父是矛盾的,不仅大哥是矛盾的,现在连他自己也是矛盾的了。”

一、内容梗概

※※请愿并没有结果,连赵科长的“慰问受伤同学”的诺言也不曾履行,各校学生实行了罢课,双方矛盾急剧加大,士兵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觉慧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一面通电全国各界请求主持公道,一面又派代表到外州县去宣传,联络各县学生把运动扩大。就在这时,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站了出来,坚决阻止觉慧的行为。在和爷爷的斗争中,觉慧感觉这才像是自己的主人。然而,最后还是被高老太爷叫大哥觉新关在家里,在和大哥的交谈中,继续充满革命激情,想参加学生运动,但他为了哥哥,决定几天不出去。但内心矛盾着,有爷爷的、哥哥的,也有自己的。

二、简答题

1、在对待学生运动这一事件上,有人认为觉慧是软弱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不同意,理由:(1)他毕竟是刚开始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第一次和高老太爷正面冲突,有所顾忌可以理解的。(2)用他的话说主要还是为了哥哥少受窝囊气。因此反而更使主人公立体起来。

2、巴金的《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也深刻地展现了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请你概述一个情节,表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参考答案】示例:参加学生运动,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的觉慧,一回到家就被叫到祖父的面前,他惊恐不安地等待闭目假寐的祖父训斥。当祖父睁眼后,却又奇怪地挥手让他出去。可正当他走时,又被叫回,严厉地责备他上街散传单,又痛骂学生太嚣张,太胡闹,不读书只闹事,不如不进洋学堂。觉慧忍气想开口分辩,又遭怒斥,并让叫来党新,让哥哥好好管住觉慧。

                                                                         

第十章:

【第十章】◎“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三兄弟的爱情与婚姻

◎梅林巧遇、折梅;石桌前互诉衷肠;觉民的心事;箫声凄惨

◎“你不晓得我总是把你当作救星!”“你不晓得我多尊敬你!……有时候你真像天上的月亮……我晓得我的手是挨不到的。”

◎“鸣凤,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如果让你永远做我的丫头,那就是欺负你。我绝不这样做!我一定要对得起你!”他忘了自己地低声说:“鸣凤,你真好,真纯洁。只有你……”

◎“琴真聪明!……真勇敢!……她真好!”“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明月啊!”

一、内容梗概

※※觉慧这几天虽然被关在家,可他的心依旧和同学们在一起。随着运动的好消息接连知道,关在家里的他也一天比一天更加着急,经常顿脚。在被觉民取笑以后,他走出房门,避开陈姨太他们一直向花园走去。在花园里碰到了采摘梅花的鸣凤,终于有宽裕时间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两颗年轻的心终于靠在一起。觉慧夜里也睡不着觉,来到天井旁闲走,觉民也走了出来,并向他吐出了喜欢琴表妹的感情,觉慧鼓励二哥,不会向大哥那样牺牲自己的爱情。说到这觉慧又抬头望天空,那张少女的脸出现在他面前,他喃喃地低语道:“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月光啊!”

二、简答题

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2、试分析觉慧的形象

【参考答案】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是封建家庭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义无返顾地冲出家的囚笼,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除夕夜,高家一派节日的喜庆,一家人欢乐地谈笑吃酒。散席后,觉慧带着酒意在大门口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在哭。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的手里。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第十三章)

 

                                                                     

第11-14章节(共计40章节)

※※学生跟军人冲突的风潮渐渐地平息了。外州县的学生离开省城回家过旧历年去了。觉民仍旧每晚到姑母家去教琴读英文。觉慧仍旧关在家里读报纸。他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认为在浪费青春了,不能屈服,一定要反抗,反抗祖父的命令,一定要出去。他第二天果然出去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三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地哭泣。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他想着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了。

 【第十一章】◎觉新的日记

◎觉慧眼里的嫂嫂(梅林对话):美丽、亲切、贤淑、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折梅、画梅(梅的心事)、会下象棋……

◎嫂嫂的如梦往事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天天打牌,为的是讨别人欢喜;二哥现在天天到姑母家去教琴姐读英文,晚上总不在家。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个和他们完全不同的人……

  “唉,这生活!这就是我的一天的生活。像这样活下去,我简直在浪费我的青春了。……

  “我不能这样屈服,我一定要反抗,反抗祖父的命令,我一定要出去。……”

【第十二章】◎新年气象

◎觉慧与觉新、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本章出现了三次)

◎“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并且还不是烈士。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让日光照耀在别人身上去!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父亲的话)

◎父亲的托付,长子的责任;忆母亲。

◎有一种爱叫牺牲(觉新)——“爹肩膀上的担子就移到我的肩膀上来了。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病中的话,我就忍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

 

【第十三章】除夕前一天——“四世同堂”;行酒令与行急口令;觉慧给一个讨饭的小孩两个半元的银币。

       

◎第一桌

       老太爷,陈姨太,(大老爷克,已去世)大太太周氏,(二老爷,已去世)三老爷克明和三太太张氏,四老爷克安和四太太王氏,五老爷克定和五太太沈氏

       另外还有一个客人就是觉新们的姑母张太太,恰恰是十个人。

      

◎第二桌

      下面的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加上觉新的妻子李瑞珏和琴小姐一共是十二个:男的是觉字辈,有长房的觉新,觉民,觉慧,三房的觉英,四房的觉群和觉世;女的是淑字辈,有长房的淑华,三房的淑英,四房的淑芬和五房的淑贞,年纪算淑英最大,十五岁,淑贞十二岁,淑芬最小,只有七岁。这都是照旧历算的。还有三房的觉人和四房的觉先、淑芳,都还太小,不能入座。觉新的孩子海臣是上了桌子的,老太爷希望在这里吃年饭的应当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把海臣也带上桌子来,就让他坐在瑞珏的怀里随便吃一点菜,坐一些时候。老太爷端起酒杯,向四座一看,看见堂屋里挤满了人,到处都是笑脸,知道自己有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的“四世同堂”的希望已经实现,于是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喝了一大口酒。

      “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第十四章】又有一个花台,上面几株牡丹的枯枝勇敢地立在寒冷的空气中,每根枝头上都包扎着棉花。

  “要这样才好。虽然是枯枝,在寒风里一点儿也不打颤。我们正应该学它的榜样。不要像那小草,霜一来就倒下去枯萎了!”觉慧望着花台发出这样的赞语。

  “你又在发议论了,”觉民笑着说;“牡丹虽然这样熬过了冬天,发了叶,开了花,然而结果还是逃不掉爷爷的一把剪刀。”

  “这有什么要紧呢?第二年还不是照样地开出新的花朵!”觉慧热烈地回答道。他们又往前面走了。

◎“晚香楼”

“我承认自己是个懦夫。我不敢面对生活,我没有勇气。我只好让自己变得糊涂点,可以在遗忘中过日子。”

  觉慧痛苦地想道:一个人承认自己是懦夫,这还有什么办法?他开始怜悯觉新,过后又同情觉新。

  ◎踢毽子——觉民、觉新与“淑字辈”妹妹

                                                                         

第15-18章节(共计40章节)

※※新年,祭祀祖宗,克明主持这个典礼,过后高老太爷受儿孙们的拜贺。觉民与觉慧来到张家,在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觉民和觉慧从张家出来,见到剑云共同回去。觉慧听到鸣凤婉儿谈论冯老太爷要讨姨太太事情,询问鸣凤的态度。

※※新年里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每一天的日程差不多是规定好了的,每年都是一样,并没有大的改变。琴邀请同学许倩如来高家玩。他们在花园放烟花,笛声吹着《梅花三弄》,还有人用胡琴和着,共同唱歌。

※※在初九这一天,迎接龙灯,觉慧责怪琴 真不愧为一位千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第十五章】高公馆迎新年

◎在张家见到梅表姐(外貌神情)、梅的诉说

◎他们万想不到房间里还有一个人。这是一个年轻的女子,穿一件淡青湖绉棉袄,罩上一件玄青缎子的背心。她坐在床沿上埋着头在油灯光下看书。她听见他们的脚步声,便放下书站起来。

 ……倒是那个女子先笑了。但这是凄凉的微笑,是无可奈何的微笑,她的额上那一条使她的整个脸显得更美丽、更凄哀的皱纹,因了这一笑显得更深了。……她如今立在他们的面前:依旧是那张美丽而凄哀的面庞,依旧是苗条的身材,依旧是一头漆黑的浓发,依旧是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只是额上的皱纹深了些,脑后的辫子又改成了发髻,而且脸上只淡淡地傅了一点白粉。 

  ……这几年好像是一场凄楚的梦。现在梦醒了,可是什么也没有,依旧是一颗空虚的心。”……“其实现在还是在梦中,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梦醒?”

  ……梅的眉毛稍微松开一些,一道微光掠过她的脸。她看了琴一眼,伸手把右边垂下来的发鬓挑了上去。她的脸又被一种阴暗的颜色笼罩了。她对琴凄凉地笑了笑,然后说:

“三表弟方才说过环境有关系,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境遇不同。我赶不上时代了。我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我哪儿还有幸福呢?”

 “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

 她又闭上嘴,停一会儿,再说:“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

 她说到这里,额上那一条皱纹越发显著了。她从怀里摸出一方手帕,掩住嘴咳了几声嗽,过后又带着苦笑说:“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我看见花落要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这一切都给我唤起许多痛苦的回忆。在宜宾我从赵家回来跟着我母亲住了将近一年。我的窗前有一株梧桐树,我初去的时候,树上刚发新芽,叶子一天天多起来,渐渐到了绿叶成荫。谁知一到秋天,树叶就一片片变成了黄色,随风飘落。到我们回省的时候,就只剩下枯枝了。我想这倒跟我相像,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走上飘落的路了。……大前天晚上落了一夜的雨,我在床上翻来复去,总是睡不着。雨点敲着瓦,敲着窗,响个不停。灯光昏暗暗的。我想了两句诗:‘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你想,这情景怎不叫人伤感!……你们都有明天,我哪儿还有明天呢?我只有昨天。昨天的事固然很使人伤痛,但是只有它可以安慰我。”

 

【第十六章】

◎坏消息(鸣凤与婉儿的对话)高老太爷要在

 

【第十七章】

◎敬神

◎在这些日子里照旧是赌博统治了这个公馆,牌声和骰子声一天到晚就没有停止过。

◎旧历正月初二日琴跟着她的母亲来拜年。太太只在高家住了三天,却答应让琴住到十六日回去。

瑞珏、淑英和琴都是做菜的能手,便由她们轮流做菜,其余的人在旁边帮忙,做点杂事。

◎琴的同学许倩如。剑云还留在高家,他住在觉英的房里。

 

【第十八章】等(龙灯)——锣鼓不住地响着,龙灯开始舞动了。这条龙从头到尾一共有九节,是用竹条编扎成的,每一节,中间插着蜡烛,外面糊了纸,画上鳞甲。玩龙灯的人便拿着下面的竹竿,每个人持一节。前面另有一个人持着一个圆圆的宝珠。龙跟着宝珠舞动,或者滚它的身子,或者掉它的尾巴,身子转动得很如意,摇摇头,摆摆尾,或者突然就地一滚,马上又翻身过来,往另一边再一滚,于是很快地舞动起来,活像一条真龙在空中飞舞。旁边的锣鼓声正好像助长了它的威势。

 爆竹声忽然响起来,空中现了火花。龙乱舞着,像发了怒似的。鞭炮开始往龙的身上落,它不住地往左右两边躲闪,又像受了惊似地在空中乱跳。锣鼓响得更厉害了,就像那条受了伤的龙在呼啸一样。

 年轻的高忠缚了一串鞭炮在长竹竿上面,手持着竹竿,自己站得远远的,站在墙边一把梯子上,把鞭炮伸到龙身上去燃放。几个轿夫拿着竹筒花炮在旁边等了一些时候,便轮流地燃放起来,把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的光赤的身上射。龙开始发狂了,它拚命往下面滚,来迎接花炮里射出来的金花。它抖动着。人只看见它的身子在滚。人声嘈杂,锣鼓不停地大响特响。轿夫们笑着。二门内看台上的观众也笑了,自然他们笑得很文雅,跟轿夫们笑得不同。

 接着文德、李贵、赵升一班人同时拿了五六筒花炮前前后后地对着玩龙灯的人射,使他们没有地方躲避。这个办法果然有效。龙虽然仍旧在拚命乱滚,但是火花却一团一团地射到那些赤裸的身上,有的马上落下地来,有的却贴在人身上烧,把那几个人烧得大声叫。于是他们放下手站住不动,把竹竿当手杖紧紧捏住,让轿夫们来烧,一面拚命抖动身子不让火花贴在他们的肉上。他们身上的肉已经变了颜色,火花一来便发出细微的叫声,而且一直在抖动。这时候观众们更满意地笑了。大家便把花炮更逼近玩龙灯的人的身体烧,他们想把那般人烧得求饶。

 那般玩龙灯的人有着结实的身体,有着坚强的腕力。可是他们却任人烧,一点也下防御,虽然也感到痛,却只是大声狂呼,表示自己并不怕痛,而且表示自己很勇敢,同时还高声叫着:“有‘花儿’尽管拿出来放!”

 后来花炮烧得更近了。他们终于忍不住痛,逃开了。这样一来那条威武地飞动着的龙就被支解了,分成了九段,每个人拿着一段四处奔逃,彼此不相呼应。龙的鳞甲已经脱落,身子从头到尾,差不多烧成了一个空架子。

 一部分的人把龙身扛在肩上往大门跑去。然而大门已经关上了。他们没法逃出去,只得硬着头皮回来。高忠、赵升们听从主人的指挥又拿着燃放的花炮在后面追赶。这是一个平坦的坝子,没有树木,也没有可以藏身的处所。有的便往二门跑。但是二门口堆满了人,密密麻麻,好像是一扇屏风,只看见无数的头。而且克定自己也拿着一筒花炮站在那里,看见人逼近,马上把花炮燃起来,向四面放射。那个玩宝的人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他走过来,正碰上克定的花炮,火花贴在他的身上烧,他发出一声尖锐的哀叫,急急地跑开了,但又被文德的花炮烧得退回来,狂乱地抖着身子,一头都是汗珠。这时克定把花炮正对着另一个玩龙尾的人放,忽然瞥见玩宝的人站在旁边发抖,便笑道:“你冷吗?我再来给你一把火!”又把花炮转过来向着他猛射。他吃了一惊,便用他的宝来抵御。那个宝本来还是完好的,如今却着了火,熊熊地烧起来,一瞬间就烧得精光。这时候轿夫和仆人们已经围起来,把玩龙灯的人围在中间,用花炮拚命地烧,快要使他们求饶了。但是在这一刻人们才发觉花炮没有了,大家只得住了手。大门开了,玩龙灯的人披上衣服,整了队,拿着剩下空架子的龙,伴着半死不活的锣鼓声,疲倦地走出去。那个玩宝的年轻人的腿受了伤,他一拐一拐地走着,叽哩咕噜地说些不满意的话。

 克定把赏钱给了,还惋惜地说:“可惜花炮做得太少,不然今晚上可以大大地烧一下。你们看得满意吗?我明晚上再请你们看。”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为一位千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家》16—20故事梗概: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意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意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第19-22章节(共计40章节)

※※元宵节的夜晚,大家到花园里划船。提及梅。最后获知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了,前线已经开火。

※※军阀混战,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

※※琴梅瑞珏三个人畅快地谈着。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虽然她跟梅就只谈过这一次的话。

※※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使他情不白禁地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两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两天以后,街上的交通恢复了。张军长的军队还驻扎在城外。据说督军就要在这一天出城,城内治安暂时由新委任的城防司令负责维持。战火虽然平息,可是市面还很混乱,人心还是不安定。大家纷纷外出躲难,高公馆里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

【第十九章】◎美好的夜;虚惊一场。

       他们后来走进了松林,周围突然阴暗起来。月光被针似的松叶遮住,只洒下一些明亮的斑点,他们走到林中最浓密的一段,简直分辨不出路来。不过他们是走惯了的,路虽然曲折,还可以摸索地走。觉慧便走到前面去,他用竹竿探路。时时有大的声音送到众人的耳边,给他们带来一种恐怖的感觉,这是对于不可思议的黑暗和庄严的松涛的恐怖。众人怀着紧张的心情慢慢地往前走,琴让淑贞偎在自己的怀里,用手护着她。

  前面逐渐亮起来。他们突然到了湖滨。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前面,水面尽是月光,成了光闪闪的一片。团团的圆月在水面上浮沉,时而被微微在动荡的水波弄成椭圆形。时而人听见鱼的唼喋声。右边不远处是圆拱桥;左边远远地湖心亭和弯曲的石桥隐约看得见。

  众人立在水边,静静地望着水面。忽然一块石子落进了水里,把那一轮明月冲散了,成了一个大圈。月亮虽然很快地就恢复原样,但是水面的圈依旧留着,而且逐渐扩大以至于无。

军阀混战,琴与梅到高公馆避难,梅与瑞珏初次相见。

 

21章总体介绍:

吃完早饭,觉新三弟兄出去打听消息,战争即将停息。他们回到家里,祖父和姑母们在那里打牌,觉慧想:“你们还有心肠打牌。”在高家的花园里,分别了五年的觉新和梅终于又见面了,在矛盾痛苦中,两人互相都不能忘情,但见面带给彼此的也只有痛苦和伤心。

简答题:

(1)觉新与为躲避战乱而来他家避难的梅在花园中再次相遇,作者是如何展示觉新的复杂性格的?

【参考答案】见到梅以后,觉新一方面为由于自己的懦弱与顺从而导致了他与梅的爱情悲剧而心怀内疚与自责,不断请求梅的宽恕与谅解,甚至忘情地用他的手帕为难过的梅拭泪;另一方面,拘于礼法的他又不可能因此而重新唤起他与梅的爱情,所以只能和梅一样借回忆往日的甜美时光来获得暂时的精神麻醉。

(2)同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和鸣凤的个性又有差异,试比较两个人的个性有和差异?

【参考答案】梅和鸣凤虽同处在心灵的巨大矛盾之中,但更有差异:鸣凤是畏于地位不敢爱,梅是拘于礼教不能爱;鸣凤热爱生活而无权生活,梅却万念俱灰人未老而心已死;鸣凤常常以相反的举动来掩饰自己的真情,梅却苦于无处倾诉而只能从回忆儿时的甜美时光中得到安慰。

 22章总体介绍:

两天以后,街上的交通恢复了。战火虽然平息,可市面还很混乱,人心还是不安定。在这个公馆里还不到午饭时间,忽然起了骚动,有谣言说今晚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三房、四房、五房和老太爷都避了出去。琴跟着她母亲还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而梅和瑞珏都准备在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湖中,以保清白。

简答题:

(1)“月光凄凉地照在水面上。天空的红光渐渐地淡下去。一切跟往日没有分别,只有狗叫声显得异乎寻常地可怕。湖水载着月光微微地颤动,跟平日完全一样,然而在众人的眼里湖水现在变得更神奇,更清冷了。”这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以月光的凄凉、狗叫声的可怕及湖水的清冷来渲染谣言造成的恐怖气氛;联系觉新的叮嘱,此处对湖水的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那就是瑞珏和梅都准备在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清冷的湖中,来保住自己的清白。由此看出社会动荡时期弱女子们命运的悲哀。

(2)战乱平息了,却有传来晚上会发生抢劫的谣言。于是三房、四房、五房和老太爷及陈姨太们都避了出去。“这个大公馆里如今就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此处作者写高公馆这个大家庭的表现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平日在一起生活的一家人,如今大难临头,就只顾谋自己的安全了。作者这样写,揭露和讽刺了这个平日里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内部的空虚与虚伪。

第22章

1.当抢劫谣言四处传播时,高家一家人有哪些不同的反应?这体现了封建礼教维持下的大家庭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当谣言传播时,平日里生活在一起的人都在寻找避难的去处,他们从高公馆——这一北门首富感受到的不再是荣誉,而是莫大的危险,于是一大家的人都躲出去了,只有觉新这一房人还有琴及周氏留下来照料这空荡荡的大公馆。平日里生活在一起的人,一到大难临头就只顾自己的安全,体现了这个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内部的空虚无助。

2.面对危险的处境,琴为什么会由一开始的“斗争”变为“坐在空椅上悲伤地哭泣”呢?

【参考答案】琴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不同于旧社会的女性,她已经学会了反抗、斗争。但是身为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小姐,她又深受周边旧社会的人的影响,本性里有软弱的一面。因而当她面临危险的境地时,她首先是反抗,可是当她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在悲伤哭泣时,她又被这沉重的气氛所压服,感到了个人的无助与无奈,以至于“坐在空椅上悲伤地哭泣”。

                                                                      

第23-25章节(共计40章节)

※※过了三四天,高公馆里又热闹起来,避难的人已经陆续回来了。外面的情形虽然还有一点混乱,但是秩序已经恢复,人心也逐渐安定。只有一件事情引起人们的疑虑,就是街中往来的兵士忽然增加了许多。觉民弟兄午后到学校去。学校里已经上课了。

※※这天下午,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的心完全不在牌上,他时常发错牌。梅推说有事回到房里痛哭起来,瑞珏赶来安慰了她。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觉得自己与家庭更疏远了,只有想到鸣风,他才感到一些亲切,但是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

※※第五期的周报上琴的文章登出来了,并且加上了觉慧的按语。接着在第六期周报上又出现了许倩如的文章。还有二十多个女学生先后写了信来表示同意。在短时期内女子剪发的问题就轰动社会了。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第23章

1.连长太太的到来,给刚刚平静的高公馆又带来了分波,请结合情节概述克明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①马弁的傲慢态度极大地触伤了克明的自尊和等级观念。②当他看到马弁腰间的盒子炮时却退却了,显出了他的胆怯与懦弱。③他坚决反对连长太太“入住”外客厅,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他的“卫道”和“护法”思想。

2.对于连长太太的到来,每个人都显示出了自己的态度,试说说他们这些态度从侧面反映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于连长太太,克明的态度最为鲜明,他憎恶她,认为她是下等娼妇,坚决反对她住在客厅;克安怕惹祸上身而惊惶逃走,而克定却对连长太太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都反映出这个封建大家庭正走向衰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向往。

第24章

阅读本章,说说瑞珏和梅是如何深入对方内心的?

【参考答案】瑞珏知道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两个女人成了亲如手足的姐妹。

25章总体介绍:

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以至于忘记了纯洁的少女鸣凤的爱情。而鸣凤还是那样热烈地爱着他,暗中为他祝福。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琴因为她的好朋友许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简答题:

(1)请简述觉慧和觉民对待办刊物《黎明周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反映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黎明周报》创刊后,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他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进步思想。表现出觉慧虽单纯幼稚但却大胆叛逆的性格。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觉民则白天忙着学校的功课,晚上按时到琴那里去教书,对于周报的工作并不热心赞助。从这件事可看出他虽温和稳健,但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是一个正在觉醒,逐渐上进的新青年的形象。

(2)琴因为她的好朋友许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结合作品分析一下琴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小说中作者把琴塑造成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当时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第26-29章节(共计40章节)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绝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绝望的鸣风来到觉慧的窗下,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跑进房里而未进去。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风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风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风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风几次欲言又止。正在这时,觉民来了,鸣风流着泪消失在门外。觉民把鸣风的事告诉了觉慧。觉慧冲出门去寻找鸣凤,但没有找到。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呜风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风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仇恨。现在,他更清楚地认清了自己所在的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家》26章

1.“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法,生动形象。写出了鸣凤死时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长制摧残女性的强烈控诉。与前文描绘她的温温柔、善良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能唤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鸣凤的死是必然的吗?请简明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鸣凤的死是必然的。首先是在那一个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在那一个充满虚伪和罪恶的年代里,她一个弱女是无力与之抗争的。因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只能面对,但太多的事实让她觉悟到自己最终的下场,而那些正是她所恐惧的。另一方面,对觉慧的爱情无以抒发更加深了她的绝望,于是她想到了“死”才是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她认识不到,也没有勇气去反抗,反抗不公的命运。

3.鸣凤在临死之前自问:“我的生存就是这样的孤寂吗?请对这句话加以理解。

【参考答案】说明她有了一点觉悟,她或许也意识到应该反抗命运的不公,她也晓得一切都不值得,但她始终没有勇气,千百年来潜存的封建思想始终压制着她,面对命运,她无能为力。

                      

《家》第28、29章

1、他脸上的表情变化得很快,这表现出来他的内心的斗争是怎样地激烈。他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地张开口加重语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过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他一把抓住觉民的右手,注视着哥哥的脸。

试分析觉慧在说“我是青年”是的心理变化。

【参考答案】在文中,觉慧平常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而此时,他沉浸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经觉民的提醒,他逐渐地清醒,他由迷惘――愤愤――怀疑――领悟――坚决,内心的痛苦得到了解决。

2、“这就是他们的教育”中的“教育”指什么样的教育?

【参考答案】这句话中“教育”是指害人的封建专制的教育。即上文中提到的觉英、觉群的教育。“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行莫摇裙……”

3、“他一把抓住觉民的袖子,热烈地欢迎他的哥哥,好像在广大无人迹的沙漠里遇到了一个熟人。”为什么觉慧看到他的哥哥像一个“熟人”?

【参考答案】因为此时觉民的话合觉慧觉得他们兄弟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共同地认识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给人的毒害。

4、“然而过了一些时候,无名的悲哀又袭来了”中的“无名的悲哀”指什么?

【参考答案】他在梦中梦见了爱人鸣凤,醒来后有些失望,看到哥哥还在熟睡,也许在做梦,此时的觉慧觉得孤独而又有对鸣凤的强烈的思念,这样的复杂情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而说是“无名的悲哀”。

5、“然而他也没有时间来悲悼她,因为在外面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句话中的另一件事指什么?

【参考答案】指觉慧等先进青年创办了《黎明周报》,接着又因为言辞过于偏激而遭政府封禁不得不换个名称重新发刊一事。

6、“这一堆是给婉儿烧的”婉儿没有死,为什么倩儿要给她烧纸钱?

【参考答案】因为婉儿在鸣凤死了之后被迫嫁给冯乐山做了姨太太 ,她的心已死了,因而她关照倩儿给鸣凤烧纸钱的时候也给她烧些。也反映了当时的世态,婉儿嫁了之后,生不如死,还能有谁会想到她呢。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第30-32章节(共计40章节)

※※暑假来了。这些日子里,觉民有更多的机会跟琴在一起,觉慧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他那般年轻朋友的聚会、谈话和工作。新的刊物在新的努力下出版了,又有了新的读者。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在暑假期间高公馆里还有一件大事,高老太爷的六十六岁诞辰快到了。

※※高老太爷的66寿辰到了。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处。

※※高老太爷刚过了寿辰,就决定让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结婚。觉民不甘充当傀儡,他跑到同学家躲了起来。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克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绝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帮助觉民,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绝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家》第30章

1. 觉民曾因自己与冯乐山侄孙女的婚事说谁“好个无抵抗主义!好个作揖主义”?

请另举一个能表现此人这一性格特征的情节。

【参考答案】(1)觉新;(2)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等。

2. 高老太爷一口应承了冯家与觉民的婚事,面对高老太爷的吩咐,晓得觉民心思的

觉新对此抱什么态度?表现了觉新什么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他劝觉民顺从爷爷,做一个牺牲者。(2)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

3.请概述在“觉民抗婚”这一故事情节中觉民的表现。

【参考答案】当祖父为觉民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有点踌躇了:到外面去又怎么办?拿什么来生活?他事前没有丝毫的准备。事情迫到眉尖本来应该马上决定,然而他倒迟疑起来了。和觉新商议,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使他恼怒,没有结果;和觉慧商议后,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第三十一章

在庆祝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民和琴更坚定了对爱情的信心。

简答:

1、作为一个新青年,觉民是如何争取自己的爱情的?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帮觉民定下了一门亲事,但觉民爱的是琴,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主,在觉慧和同学的帮助下离开高家,以“逃婚”这一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虽然其间历经磨难,但最后终于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2、琴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一个新女性形象,她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进学堂,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新思想;剪发;争取与觉民的爱情。

                                   

第三十二章

觉新有心帮助觉民,替觉民到高老太爷面前求情,遭到斥责。梅去世,觉新料理后事,承受巨大的身心创痛。

简答:

1、对于觉民的逃婚,高老太爷非常生气,他是真的关心觉民的婚姻幸福吗?

【参考答案】不是。他关心的是:一,他的权威受到了打击,非用严厉的手段恢复不行;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违抗者必受惩罚。

2、梅死了,她的命运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封建制度的摧残。梅和觉新青梅竹马,但双方家长不同意,最后梅另嫁他人,不到一年守了寡,回娘家后,心情抑郁而死。

 

                                                               

《家》中三十六 ~ 四十章主要内容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与觉新商量,觉新由一开始的不同意到终于决心帮助弟弟离开家。“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觉慧在同学和哥哥的帮助下,终于要逃离这个家了。临走前一天晚上与继母依依惜别,来到祖父的灵前,与祖父告别。

临走的早晨,觉慧又来到姑妈家,与琴告别。他登上船,“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简述《家》中瑞珏的结局情景。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死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长辈借口在家生孩子有“血光之灾”,强迫瑞珏到城外去分娩。觉新明知是鬼话,却无力保护妻子,瑞珏于是搬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院子待产。瑞珏难产,由于缺乏护理,最后在“明轩……救我……”的呼喊声中悲惨死去。

简述《家》中梅、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形象的异同。

【参考答案】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

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

                                 

第33-37章节(共计40章节)

※※一天,觉慧听到祖父房里闹成一片。原来他的五叔在外面讨小老婆的事传开了,五婶哭诉到老太爷面前。高老太爷大发雷霆,重重责罚了克定。然而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过来,高老太爷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幻灭和黑暗,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做错了。

※※高老太爷病倒了。但他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大的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争斗。对于他的病,医药已无多大效力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这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觉慧将捉鬼的人挡在门外,坚决不让长辈在自己房间里捉鬼,愤怒地责骂了克明和觉新。

※※病中的高老太爷,显得非常衰弱、可怜。他变得慈祥和亲切了,他夸奖觉慧,并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觉民、觉慧怀着胜利的喜悦归来了。 你回来了。……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唉,他吃力地叹了一口气,又慢慢地说:扬名显亲啊。他愈说,声音愈低,他的头慢慢地垂下去,最后他完全闭了口。

※※第二天晚上,克字辈的弟兄们就为家产的分配发生了纠纷。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迁到城外去生产。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他们要觉新照办。觉民、觉慧劝他反抗,觉新流着泪说他不像两个弟弟一样可以脱离这个家庭,他必须听从这一切。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瑞珏搬到了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不远的庙里停着梅的灵柩。瑞珏说她真想去看看,觉新感到了不吉。四天后,觉新照常来看瑞珏。听见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觉新想冲进去,但陈姨太吩咐过不准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给他开门。瑞珏痛苦地叫着觉新的名字死去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觉新突然明白了,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习俗。

                                      

第三十三章

觉慧鼓励觉民和琴一定要坚持到底,争取自己的幸福。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太,还打着老爷的招牌借了很多债,老太爷非常恼火,一病不起,他已经清楚高家走了下坡路,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象的。

简答:

1、在《家》中,巴金说:“在那个顽固的老人的同样的威胁下这两代人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试说明是哪两种行为?

【参考答案】觉民,那个十九岁的青年,处在周围尽是敌人的环境里,单单被一种信仰,一种热情鼓舞着,他可以不顾一切,与家族抗争,高老太爷对此毫无办法。

  克定,三十三岁的人,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儿,居然跪在地上打自己耳光,骂自己,侮辱自己,还牵连到别人,却一点不反抗。他做着高老太爷所吩咐的一切,毫不迟疑。

2、高老太爷一病不起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觉民离家出走,他却不能处罚这个叛逆的青年;觉慧思想激进,对家庭不满;孙子们正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

  克定讨了姨太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在外面借了很多债,他的儿子们花天酒地,坐吃山空,从内部败坏这个大家族,高家垮了。

克定受罚(第33节)

【参考答案】觉新的五叔克定当卖妻子的陪嫁首饰,又在外设小公馆养姨太太。五婶得知后哭诉到老太爷面前。高老太爷大发雷霆,愤怒地责罚克定。克定又招出在外赌博、嫖妓以及打着父亲的招牌借了许多债等事,还攀出了克安。高老太爷气急交加、一病不起。

                                

第三十四章

主要内容:高老太爷病重,陈姨太请来巫师捉鬼替老太爷治病,巫师到各人房中驱鬼,觉慧奋力反抗,阻止巫师进入自己房中,并痛责觉新,克明等人,众人一哄而散。

简答题:

1、陈姨太请来巫师捉鬼,高家众人各有什么反应?从中能反映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至少举出2人)

 2、觉慧面对众人支持捉鬼时接连念了几次:“我恨!我恨!……”你觉得这恨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1、陈姨太太太们同意,克安和克定附和;克明和觉新虽不赞成不相信,可也没有办法;觉慧虽有勇气,可没有人听他的话,但奋力反抗巫师到自己房中。第一类,愚昧、迷信,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第二类,怯弱忍让,逆来顺受。第三类,大胆,富有反抗和斗争精神。

【参考答案】2、恨自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家庭,恨家人的愚昧,恨觉新的软弱,恨自己不能改变这样的现实。

简述高家捉鬼的情节。 (第三十四章)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病了,陈姨太等请巫师到家里捉鬼。晚上,高家关紧所有房门,巫师披头散发,穿着奇怪的法衣,拿着松香,洒着粉火,在院子里怪叫着跑来跑去。又到病人的房间里跳着,叫着。这样还不够,第二天晚上还要进行大扫除,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于是第二次的滑稽戏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开演。每个房间都受到骚扰,只有觉慧勇敢地进行了反抗,戳穿了这场闹剧。

                        

第三十五章

主要内容:高老太爷病危,嘱托觉慧找回觉民,并同意取消和冯家的婚事,觉民获得了争取婚姻自由的胜利。高老太爷病逝,高家众人忙丧事后,又忙分家。

简答题:

1、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请分析高老太爷的死因。

【参考答案】1、希望觉民觉慧好好读书,扬名显亲。看到了其他人上演的闹剧,把希望寄托于有见解的儿孙身上,不希望家族从此衰败下去。

【参考答案】2、儿辈花天酒地败坏家族,孙辈新思想的刺激,陈姨太等人驱鬼的惊吓,再加上年老体衰,最终死去。

                                                                   

第38-40章节(共计40章节)

※※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他要出走,觉新却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长辈们一致反对。觉慧不愿屈服,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觉新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帮助觉慧,并为他筹备了路费。

※※出发的时候了。觉慧还要同觉民到琴那里去,所以不能够在家里多留一会儿。觉新送他们走了半条街。

※※觉慧告别琴,和觉民走到船码头的时候,《利群周报》社的黄存仁和张惠如已经在那里等候许久了。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他离开家了。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家》故事梗概

1 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的谈论着排演得情况。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2章、3章 琴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4夜黑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鸣凤只有在此时才能安静的想想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

5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

6、7、8章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并帮助料理家务。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俩人虽青梅竹马,俩小无猜,但他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于是一个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他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不久,父亲亡故了,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渐消去,父亲的棺木入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的被忘却了的青春,他贪婪的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些“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的结合了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和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9、10、11、12章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情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觉慧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们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当晚,月光皎洁。三更过后,觉民、觉慧还在天井里散步。远处飘来了如凄如诉的箫声。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情非常悲痛,接连几晚都吹这样凄惨的调子。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决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13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的哭泣。

14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

15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16、17、18、19章 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

20、21、22章 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23、24章 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25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离得更远了。虽然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在无私的爱着自己,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变宽了。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他更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他不能够单单为着那一对眼睛就放弃一切。琴想象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

26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27、28、29章 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祖父为带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现在,他更清楚的认清了自己所在地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30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大摆宴、唱戏,加以庆祝。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极端痛苦。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31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可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32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33、34、35章 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他想在临死之前见见觉民,觉民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

36瑞珏临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高家长一辈人认为高老爷的灵柩停在家里,如果有人在家生孩子,会有有血光之灾。他们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这样,觉新又一次毫无抵抗的接受了这个荒唐的主张。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37瑞珏因难产死去。这使得觉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

38、39章 三弟觉慧感到再也不能够在这个吃人的家里住下去了,他要做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地悲哀,但他知道是强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而他自己将留在家里过着更凄凉、更孤寂的生活……

40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重点情节

※※一次运动 学生请愿 觉慧斗争

※※丘八打了学生,觉慧不假思索地加入情谊队伍,可是督军署无人接见,后来出来位科长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进去了,天下起了大雨,学生们只好先回去。两天后学生开始罢课,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觉慧热切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

※※高老太爷压制运动

※※丘八打学生,学生们请愿罢课,觉慧热切投身与运动中。觉慧的活动触怒了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用又干燥又严厉的声音进行训话,伴着冷笑,用威严的眼光在觉慧的脸上扫来扫去。严厉斥责后就把觉慧禁闭在家里,不许出去。觉慧只好通过看报纸了解外面的情况。被困的觉慧不禁大喊:“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最后还是偷偷的跑出去参加活动。

※※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两人出走 觉民逃婚

1、高老太爷为攀附权贵,要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反对无效后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逃婚后,觉民与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特别是梅的死,更加坚定了他们反抗的决心,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要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到底。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作出让步而胜利告终。

2、逼婚: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的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一门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高老太爷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3、觉民逃婚,高老太爷勃然大怒。无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不说出觉民的地址。觉新在这件事上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骂他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觉慧出走

瑞珏的死更加坚定了觉慧脱离这个家的信念,他向大哥宣布“我要走”。 瑞珏的死也使觉新明白了“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满过长辈为觉慧筹划路费,并决心以后负责给觉慧寄生活费。在觉新和朋友的帮助下,觉慧终于踏上驶向上海的航船,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场爱情

1、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参考答案】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2、觉新成婚

【参考答案】(觉新是高家长房长孙。自小聪慧,学业好。他曾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他屈从父命,于一个用拈阄儿的方法选取的陌生少女瑞珏由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结婚。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3、鸣凤反抗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要把17岁的鸣凤嫁给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深深爱着觉慧,只希望伺候他一辈子。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等觉慧知道事情的真相,四处寻找,但是已经太迟了。

 

※※四个死亡

1、梅之死:觉新与梅两小无猜,却人为的劳燕分飞。梅被迫远嫁。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他明白从此他和她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永恒”。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2、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3、高老太爷的死

觉民逃婚,儿子克定和克安胡作非为,高老太爷被气得病倒了,躺在床上呻吟。好事的陈姨太请来了巫师捉鬼,搞得整个公馆鸡犬不宁。觉新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觉慧厌恶地看着这出闹剧,最后忍无可忍站出来,指斥这些人的荒谬、糊涂,“你们要把他活活气死、吓死”。

4、瑞珏之死: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瑞珏也只能用她的哭来表示反抗。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瑞珏的死使觉新明白了真正的凶手和自己的无力与懦弱。

                        

※※觉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试从家中举三个事例说明觉新的这种人生准则。

【参考答案】在婚姻上觉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人生准则,本来跟梅的恋爱,却听从长辈安排与李家小姐结婚。在处理弟弟的事上也是这样人生准则,如觉慧参加闹学潮被高太爷知道,只好把觉慧禁留在家中,觉民的婚姻问题也一样,想要觉民遵循长辈安排;在妻子生孩子上也这样人生准则,明知长辈陈姨太“血光”的无理,明知瑞珏分娩有危险,也听之任之,造成瑞珏的悲剧。

                  

※※觉民的形象

觉民起初是稳健温和的人。他虽然逃过婚,但却只是单纯地为争取自己生活的权利和幸福。他的长辈们的不义行为,使他认清了“在两代人中间妥协简直是不可能的”他才决心完全走上反对旧家庭的叛逆的道路。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

※※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

※※觉慧拒捉鬼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当到觉房室时,觉慧拒绝开门,并与长辈项起嘴来,打开门后,当觉慧以不可抗拒态度并以指责克明、觉新的无理,称谁进房间就先给谁一巴掌,迫使长辈退去,也是觉慧反封建的一次大获全胜面告终。

                    

※※四个女性

富家小姐,与高家算是门当户对,就算原本家长们不打算让他们成亲,处境也要比鸣凤和觉慧好得多。琴想剪去束着她的长发,却缺乏必要的勇气——不是她怕流言的讥讽,而是她怕爱她的母亲。她羡慕许倩如的潇洒,可她必须去面对一个封建礼教下的家庭。琴也没有屈服,她甚至看到了千百年中国女子所走的血路。一种渴望正义的感情在琴体内发生了,“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她了解了鸣凤的悲剧,领悟了梅和瑞珏的哀伤;她明白了不能企盼别人,应该自己拯救自己!琴和鸣凤一样看到了“宿命”,但她唾弃这个“宿命”!“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谁能否认琴是书中最亮丽的色彩?她和觉民为了爱情,为了目标,对这个大家庭实行不了懈的反抗。终于琴记得了自己的幸福。

 

                                                               

《家》内容提要

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早年被“五四”运动唤醒,信仰无政府主义,译介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著述。1927年赴法国学习,开始正式的文学创作生涯。1928年回国,继续进行创作,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巴金是一位终身笔耕不辍、勤奋高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中篇小说《灭亡》《憩园》;短篇小说《月夜》等。他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

内容提要

    这部小说写的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馆里发生的故事。小说描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和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他们的爱情或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所扼杀,或者屈服于包办婚姻而酿成悲剧,或者反抗家长的干涉争取自由结合。这种种遭遇代表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生活道路。小说还展现了封建大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变化。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一个门前有“石狮子看守”、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红漆对联的高公馆。

   一天傍晚,风刮得紧,雪下得大。18岁的觉民和弟弟觉慧排完戏,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风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她是高家的亲戚里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着另一张脸——鸣风,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觉慧明白鸣风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他对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并对自己绅土家庭感到愤恨。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梦想和自己爱着的姑娘——梅表妹结婚。可在他毕业归来的晚上.父亲就告诉他为他订婚的消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和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的、素不相识的少女瑞珏结婚,并开始做事,帮助料理家务。

    不久,父亲亡故,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父亲的棺木人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土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他贪婪地读着报刊和杂志,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被囚禁在家里的他着急、愤怒,只有纯洁的鸣风让他平静。一连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晓得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的梅回到省城娘家来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三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地哭泣。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

    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旧历年过去,转眼就是元宵节。由刁: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使他情不白禁地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两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两天后,街上又传来要发生抢劫的消息。大家纷纷外出躲难,高公馆里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过了三四天,抢劫并未发生,避难的人都陆续回来了。这天下午,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的心完全不在牌上,他时常发错牌。梅推说有事回到房里痛哭起来,瑞珏赶来安慰了她。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觉得自己与家庭更疏远了,只有想到鸣风,他才感到一些亲切,但是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绝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

  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绝望的鸣风来到觉慧的窗下,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跑进房里而未进去。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风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风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风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风几次欲言又止。正在这时,觉民来了,鸣风流着泪消失在门外。觉民把鸣风的事告诉了觉慧。觉慧冲出门去寻找鸣凤,但没有找到。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呜风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风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仇恨。现在,他更清楚地认清了自己所在的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高老太爷的66寿辰到了。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处。

    高老太爷刚过了寿辰,就决定让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结婚。觉民不甘充当傀儡,他跑到同学家躲了起来。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克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绝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帮助觉民,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绝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晶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一天,觉慧听到祖父房里闹成一片。原来他的五叔在外面讨小老婆的事传开了,五婶?诉到老太爷面前。高老太爷大发雷霆,重重??了克定。然而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过来,高老太爷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幻灭和黑暗,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做错了。

    高老太爷病倒了。但他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大的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争斗。对于他的病,医药已无多大效力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这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觉慧将“捉鬼”的人挡在门外,坚决不让长辈在自己房间里“捉鬼”,愤怒地责骂了克明和觉新。

    病中的高老太爷,显得非常衰弱、可怜。他变得慈祥和亲切了,他夸奖觉慧,并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觉民、觉慧怀着胜利的喜悦归来了。高老太爷勉慰了他们几句,就垂头死去。第二天晚上,克字辈的弟兄们就为家产的分配发生了纠纷。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陈姨太对克明兄弟严肃地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在家,产妇生产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会冒出很多血来,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迁到城外去生产。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他们要觉新照办。觉民、觉慧劝他反抗,觉新流着泪说他不像两个弟弟一样可以脱离这个家庭,他必须听从这一切。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瑞珏搬到了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不远的庙里停着梅的灵柩。瑞珏说她真想去看看,觉新感到了不吉。四天后,觉新照常来看瑞珏。听见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觉新想冲进去,但陈姨太吩咐过不准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给他开门。瑞珏痛苦地叫着觉新的名字死去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觉新突然明白了,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习俗。

    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他要出走,觉新却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长辈们一致反对。觉慧不愿屈服,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觉新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帮助觉慧,并为他筹备了路费。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利群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

                                                                   

『《家》故事梗概1』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开始于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的傍晚。路上走着两个年轻人,这便是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他们一边走,一边激动地谈论着今天在学校演戏的事。作者这样描写着:“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可是对高公馆——他们的家的描绘却是这样的:“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进了家,婢女鸣凤招呼他们吃饭,并告诉他们家里来了客人,是他们的姑妈太太以及姑妈的女儿琴(大名张蕴华)——高家的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

三位年轻人——琴、觉民、觉慧谈得很投机。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动琴明年暑假报考他们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琴决定报考,这是很勇敢的决定,因为要和男学生一起上课,要承受很多闲言碎语。但琴坚决地说:“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代价。现在就让我作一样牺牲品罢。”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年轻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回忆自己的过去,思索自己的归宿,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最后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这就是“薄命”!

琴和母亲回到家里,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哀求她的母亲让她报考她表哥的学校,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这让她很失望。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决定要“坚决地奋斗”。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他所有的幻梦都被打破,他被迫放弃学业。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俩人虽青梅竹马,俩小无猜,但他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于是一个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他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 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不久,父亲亡故了,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渐消去,父亲的棺木入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的被忘却了的青春,他贪婪的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些“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的结合了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和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现在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

请愿并没有结果。而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训斥了他一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而觉新也只有老老实实地照着爷爷的吩咐去做。觉慧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们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觉慧被囚禁在家里,不耐烦地四处闲逛。在梅林里碰见了鸣凤,有了一次互诉衷肠的机会。觉慧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这一天夜里月色很好,觉民、觉慧兄弟俩在天井里说着知心话,觉民向弟弟透露了他对琴的爱意。这时他们听到了大哥觉新凄凉的箫声,知道他心情非常悲痛,在思念着梅表姐。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决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学生跟军人冲突的风潮渐渐地平息了。困在家里的觉慧用日记记录了他的寂寞和对爷爷囚禁他的不满,表达了反抗的决心。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

天黑了,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年轻一代人的桌上更是热闹,大家说笑,行酒令,痛快地、忘记一切地笑着,直到散席。

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告诉觉慧他几天前在商业场遇见梅表妹了,并痛苦地自责,表达自己的悔恨。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他“看着大哥的带痛苦表情的脸,一个可怕的思想突然来袭击他的心。这个可悲的真实就是: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
    觉慧带着酒意来到街上,看到一个哭泣的讨饭的孩子,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润湿的手里。过后却痛苦地自责:“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除夕晚,高家在祭祖、叩拜长辈。觉民、觉慧溜了出来,来到了姑妈家。在琴的房中,他们意外地看到了梅表姐,美丽而凄哀。梅带着忧郁的神情,用伤感的话语向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聪慧漂亮的鸣凤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因为思念鸣凤而苦恼。鸣凤和三房的丫头婉儿在悄悄议论着冯乐山要讨姨太太的传闻,听说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觉慧听到了她俩的谈话,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新年里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在这些日子里照旧是赌博统治了这个公馆。而在初八日晚上,这一群年轻人成功地组织了一台高雅的焰火晚会。美丽的焰火,优雅的笛声,高亢的歌声,令人陶醉。

初九这一天,觉新的五叔克定决定请大家看龙灯。公馆里的主人仆人们燃起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烧,以此来取乐。觉慧气愤地说:“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在湖中荡舟赏月,可是并不很快乐。觉新因思念梅表姐而长叹;五叔的女儿淑贞为自己那双残废的小脚而悲伤。此时他们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

仗终于打起来了,处于市区的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从东门逃进城的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觉新的妻子瑞珏第一次见到梅表姐,很喜欢梅表姐。吃完早饭,觉新三弟兄出去打听消息,战争即将停息。他们回到家里,祖父和姑母们在那里打牌,觉慧想:“你们还有心肠打牌。”在高家的花园里,分别了五年的觉新和梅终于又见面了,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两天以后,街上的交通恢复了。战火虽然平息,可市面还很混乱,人心还是不安定。在这个公馆里还不到午饭时间,忽然起了骚动,有谣言说今晚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三房、四房、五房和老太爷都避了出去。“这个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突然现出了它的内部的空虚:平日在一起生活的人,如今大难临头,就只顾谋自己的安全了。”琴跟着她母亲还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而梅和瑞珏都准备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湖中,以保清白。

不多几时又传来谣言,说新进城的军队不再开往别处,就分散在北门一带的民房驻扎。这一消息很快便被证明是事实,一位连长的太太要在家里住下,被觉新的三叔克明撵走。觉新从他的同学处得到了一张告示,免去了驻军的骚扰。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离得更远了。虽然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在无私的爱着自己,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变宽了。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他更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以至于忘记了纯洁的少女鸣凤的爱情。他不能够单单为着那一对眼睛就放弃一切。而鸣凤还是那样热烈地爱着他,暗中为他祝福。 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想象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
  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而且就在三天之后。。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鸣凤的悲剧也加深了他对祖父为带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哥哥觉民安慰了他并激励他重新振作起来。

他的情绪感染了一个人——高家的亲戚陈剑云。在此情形下,剑云向觉民表达了他对琴的暗恋。

兄弟俩在外面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五叔克定的另一个家。

觉慧他们创办的《黎明周报》被警察局勒令停刊。他们商量的对策是筹备创刊新的周报,把现在的周报社改作阅报处,将社员所有的新书报都放在这里陈列出来,免费地供人阅览。

暑假来了,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也随即到了。高家大摆宴、唱戏,加以庆祝。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极端痛苦。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为了反抗祖父,觉民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慧请觉新帮忙,觉民也在信中希望觉新不要制造出第二个梅表姐来。可觉新却无能为力。这更坚定了觉慧离开这个家的决心。在觉慧的安排下,觉民与琴见面了。两人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觉民更坚定了抗婚的信念。
  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可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觉慧的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太,并拿了妻子陪嫁过来的金银首饰给姨太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的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

高老太爷的病势一天天地加重,高老太爷病倒了。但他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大的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争斗。对于他的病,医药已无多大效力了。陈姨先和克明三兄弟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当捉鬼捉到觉慧房间的时候,被觉慧拦住,并痛骂一顿,捉鬼之事不了了之。

       第二天早晨,觉慧去看爷爷。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他想在临死之前见见觉民,觉民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陈姨太有一天对克明兄弟严肃地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在家,产妇生产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会冒出很多血来。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迁到城外去生产。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他们要觉新照办。觉民、觉慧劝他反抗,觉新流着泪说他不像两个弟弟一样可以脱离这个家庭,他必须听从这一切,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这样,觉新又一次毫无抵抗的接受了这个荒唐的主张。。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瑞珏搬到了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不远的庙里停着梅的灵柩。瑞珏说她真想去看看,觉新感到了不吉。四天后,觉新照常来看瑞珏。听见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觉新想冲进去,但陈姨太吩咐过不准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给他开门。瑞珏痛苦地叫着觉新的名字,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死去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他要出走,觉新却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长辈们一致反对。觉慧不愿屈服,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觉新由一开始的不同意到终于决心帮助弟弟离开家,并为他筹备了路费。“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觉慧在同学和哥哥的帮助下,终于要逃离这个家了。临走前一天晚上与继母依依惜别,来到祖父的灵前,与祖父告别。

临走的早晨,觉慧又来到姑妈家,与琴告别。告别了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利群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主要人物形象

1 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令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

 2.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关于觉慧的精彩片断:

《家》的开篇找到了演戏的奥妙而欢叫“二哥,我懂了!”的人,也只有觉慧吧?只有对他二哥,他能够如此放开。此刻的他,是如此明朗。那张惊奇的面庞就在我面前绽放,明亮的眸子里透出的是可爱的充满追求的光芒。当然,他也有狮子般咆哮的时刻,对爷爷的封建思想,对大哥的软弱。我仿佛看到他是那么气愤地将书敲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灰尘好似跟着书本共起共落;对于爱仆的死去,对于兄弟之间的冲突,他选择了出走,安静得像一颗尘埃。

   在那个旧思想的家中,他的反抗是剧烈的,直到最终离家而去。或许,是他感觉到这个家的腐朽已经到了靠人力无法挽回的地步。小说的最后,形容载他离开的水是“可祝福的水”,带着丝丝的眷恋。这让我感觉到了他顽强反抗的背面的温存,

 3.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性格二重性的表现: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见到自己家庭的败落从而也对封建思想感到不满。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4.觉民

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5.女性形象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1)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2)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3)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暗恋三少爷觉慧,对觉慧的爱情,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虽然觉慧也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她们相爱。她幻想能继续给三少爷做奴婢,也是一种幸福。谁知,她根本没有爱的权利,连选择身份的权利也没有。两个老太爷竟决定了她的终身,这对鸣凤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一切求助,带来的结果是绝望。她本来挣扎着为一种新生活而努力,但却随着希望的破灭而破灭。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她求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击这个旧制度的压迫;用死达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挣扎的结果是被挣扎着的旧制度所扼杀。鸣凤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又何止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释。女子刚烈的贞洁犹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洁月光,晃眼而长久。主仆之间的爱慕在那个背景下是决然不被允许的,所以鸣凤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控诉自己的不甘。

4)琴,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6

在高家,在卫道们的欺压逼迫下,出现了一群屈从者们,最典型的代表是觉新,他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又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者角色,令人可怜。陈姨太是另一类型的屈从者,她同婉儿的命运一样,但婉儿心怀积愤,她却怡然自得,时常扮成高老太爷的衷心拥护者。陈姨太,有着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导致心灵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爷买来照顾他的生活的。在那样的制度下,陈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爷而生存,甚至仗着高老太爷的势力做坏事。在宗法上,她极力怂恿觉新、觉民的悲剧婚姻,在礼教上,主张瑞珏离家,以免“血光之灾”,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训上,当老太爷教训儿子时,她给老太爷捶背,虽不便多说,但行动上是支持高老太爷的。其实,她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也是维护者。

    四婶、五婶等人,屈服于宗法、礼教、家训,虽一方面受旧制度迫害,但又用旧制度迫害别人。如果说陈姨太可恶的话,那么四婶、五婶是可悲的。四婶、五婶出身旧式家庭,他们的言行无不带有旧制度的烙印。在旧制度统治下,女人要讲“三从四德”,就连丈夫有过失,五婶也不敢反抗,只是将丈夫告到太爷处。但是,她们也是旧制度的助纣为虐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婶给女儿裹脚,她的作为使淑贞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严重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