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府采购:我最爱读的两节论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3:24

我最爱读的两节论语

(2011-01-14 12:00:53)转载 标签:

天安门孔子雕像

传统文化

论语

教育

顾猷

  天安门广场竖起了孔老师的铜像,各路神仙都有不同评说。对于顾某而言,它提供了一次重温论语的契机。整部论语,顾某最爱读的有两节。其一是“子路问政”,其二是“吾与点也”。顾某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落实到最后,就落在这两节上:官员要勤政为民(子路问政),人民要自由幸福(吾与点也),这两条都达到了,就是孔老师毕生追求的和谐社会。因此,顾某认为这两节是整部论语的翅膀,让论语飞。
  第一节是子路问政。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这一节是孔老师给为官者制定的行为准则。凡事要带头,以身作则,勤政为民,并且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勤勉,就是“无倦”。

    顾某喜欢这一节,特别喜欢“无倦”这样一种人生“动的”状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许不都是因为执著,有时也许是要从无趣中发现有趣,给人生找一点乐子,不至于过于无聊。
  如果依照孔老师的这条从政准则做评分标准,10分制,最高10分,你们村的村长(包括村支部书记,下同)、乡长、镇长、区长、县长、市长、省长能得几分?他们有些人从来也没闲着,但那是无倦还是无耻?
  据顾某观察,孔老师对官员的要求在纽约倒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落实,民选官员们为选民办实事,可谓席不暇暖,稍有差次,就得面对质询批评甚至下台,称为公仆,没有半点虚言。比如11号大雪,纽约市长彭博一夜没合眼,亲自指挥全市除雪,赢得了市民们一致称赞。而他12月26日大雪没处理好,被市民们批评的一塌糊涂。纽约就是这样,为官者,干得好,老百姓看得见,也不吝称赞;干得不好,批评起来毫不留情。

    纽约民选官员可能多数没有读过孔老师这话,但他们的所作作为,完全可以称得上孔老师的好学生。当然,中国的官员们读过孔老师这话的,可能也不比纽约民选官员多,信奉这话的就更少,现在官场民间都在研究权谋诈术,谁信孔老师,会死的很难看。
  无倦还是无耻,关键在于,你这个官是不是民选。很现实,官员的位子是谁给的,他就替谁说话。
  其实孔老师的要求并没有错,而是两千年来,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对于官员们来说,很享受主奴的双重身份,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到底还是奴才;而草根贱民则做惯了奴隶,有的担心有一天连奴隶也坐不稳了,有的深信做奴隶天经地义,挺好的。总之,这证明当局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样一种状态,有了孔老师的至理名言高悬在哪里就够了,至于是否得到落实,没有人去在意,于是孔老师的金玉良言在这块土地上成为把玩的教条,却在另一块土地上变成日常实践。
    孔老师这为官之道,害死人不偿命。在中国,由中央纪委下发20条实施细则,也做不来。在纽约,民选官员能够“无倦”,不是他们不想偷懒,“选民有权期待”是他们勤勉的唯一理由。关键是国民还是公民,是子民还是选民,是人还是非人。

    顾某喜欢这一节,还因为它的文字之美之有力。
  第二节是吾与点也。
  这一节,文字更美,但顾某神往的是那种自由和幸福。孔老师请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自告奋勇,第一个回答,然后孔老师逐个点名,冉有、公西华等各言其志。最后孔老师问曾皙:“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捨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这一节是和谐社会的样板。孔老师一生东奔西走,常常把自己弄得如丧家之犬,就是要为建设和谐社会劳苦。曾点借言志,道出了孔老师的心声,可以说是深得老师的身传心授,可以评为最理解老师的弟子。难怪孔老师对其他学生的答案只是轻轻一笑,对于曾点的回答,却搅得他老人家心中五味杂陈,不禁喟然长叹:我背书曾点啊!我老头子背书曾点啊!“吾與點也”。

    如果孔老师要发表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曾点的这番言说一定会被老人家全文援引。
    孔老师的理想是全人类的理想,自由文明以来,这样的理想哪儿都不缺,缺的是怎么找到通往理想之路。

    2009年5月8日,白宫临时雇员Carlton Philadelghia带着家人到白宫和总统告别并合影留念。Carlton的儿子悄悄地告诉奥巴马自己刚刚理了和总统一样的发型,他问奥巴马他能不能摸一下奥巴马的脑袋,看看自己的发型是不是真的和总统的一样。顾某毫不掩饰地喜欢这幅照片,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权力被驯服的意蕴。

  “子路问政”不是“吾与点也”之路,因为它自己还没有路。
  孔老师一生的政治实践是失败,他的学说在暴力改朝换代的社会里顽强生存了两千年,没能给社会找到出路。过去不会,现在也不会。
  孔老师雕像在天安门广场突然竖起,有一种新闻冲击效果。如果在美国,在一块那么特殊的地方竖立任何一座雕像,需要举行一遍又一遍公开听证,听取全市各方面的意见。但在北京,我们知道不需要那一套。在那样的地方,竖立这样的雕像,没有人会把它当作一件普通的城市艺术品;也不会有人把它仅仅当做对孔老师的纪念和缅怀,因为真正的纪念在心里。
  孔老师像隔着天安门前的长安大街,望着紫禁城,也望着天安门城楼上巨幅毛画像。中国和世界则望着他们两位的对视。这就是今日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