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白云宾馆电话:玉器,我的最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38:14

玉器,我的最爱

故宫博物院藏品·玉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器品种齐全,工艺精湛。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玉兽面纹圭 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兽面纹圭,长21.8cm,宽5.5cm,厚0.9cm。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帖子相关图片:   玉鹰攫人首佩玉器-----新石器时代玉鹰攫人首佩,长9.1cm,宽5.2cm,厚2.9cm。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帖子相关图片:   玉花斑弧刃斧玉器-----新石器时代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23.7cm,宽8.7cm。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含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80年代末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发现其遗址而得名,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至今已先后出土了几批重要的玉器,以实用器和装饰器为主,包括玉环等几十种器形。玉质以当地产的阳起石类矿物为主,具有软玉的特点。  帖子相关图片: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11.4cm,宽8.3cm,厚0.7cm。玉板片状,中部微隆起,边缘呈阶状凹下。玉板表面饰有阴线琢出的环形图案及放射形的箭头状图案。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出土时夹于玉制的龟背甲及腹甲之间,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对于图案所表现的内容,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或认为是文字产生前的八卦图像,或认为另有含义。总之,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讨。琢:治玉的一种方法。在玉的表面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  帖子相关图片:   玉立人 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鸡骨白:玉器长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3300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存在过灿烂古老的原始文化。马家浜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4000年。其为农业生活,石器磨制精致,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另有玉玦、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交互影响,其后续是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薛家岗文化: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南7.5km处,1979-1980年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遗物一千余件,内容丰富,并有墓藏、灰坑以及房基遗迹。其地层关系清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为四期:一、四期遗存实物资料很少;二、三期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器物特征较为典型,既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又有显著的地方特征,且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据此,其二、三期被称为薛家岗文化,时间约在公元前3200-3000年间。  帖子相关图片:   玉双虎首璜 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凌家滩墓葬: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南一高岗台上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地。1985年在此发现玉、石器,1987年文物部门进行发掘,出土了多件陶、石、玉器。文化层分上下两层,热释光测定,下文化层陶片TK221,M4106,时间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璜:璜是弧形的玉器,《说文》释璜“半璧也”。在古代,璜是杂佩之一种,可佩带,某些玉璜还是礼器。  帖子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