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信息门户:老树根新生涯 ? 分析帮助思考:一个小Cas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13:59

分析帮助思考:一个小Case

(本文的内容原来想接在上篇后写的,2月份起草)

上篇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分析只是工具,真正的研究更加需要在分析基础上的思考。当时就认为这个观点需要平衡一下,看看硬币的另一面,只是担心博文篇幅太长,就留给“本回分解”了。

其实除了为数不多的一本正经做研究外,平时我们有多得多的机会在或大或小的各种场景下做出判断或发表意见,特别是在社会人文科学,以及跨学科的政策研究、情报研究中,真正得出结论的往往还是凭经验完全基于思考的定性研究(或可称为heuristics)。但是人们不知道有没有想过,那些高超的直觉从何而来?脱口而出的灼见依据在哪里?我觉得在某些可能的情况下,如果运用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整理一下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就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做出判断或提出意见。

2月22日应邀参加了科普讲座“新民科学咖啡馆”的一次讨论会,我虽然知道这个活动,知道它不错,但从未参加过。看到过不少大专家临时一屁股坐下来就可以发表高论,我可没这本事。所以当事先拿到主办方发来的2006年以来116次活动的简单资料,就很自然地想到拿活动主题做个分析,先浏览一遍,再设置分类,这并不容易(在图书馆学里是大学问),但不要求太“科学”只希望帮助思考,就不难对付,比如先设一些学科或行业,如航空航天;但是发现无法覆盖全部,因为不少主题是“横向”的领域,如科学和艺术。照例分类标准必须一致,一个主体只能分进唯一的一类,非此即彼。但是现实世界永远不那么完美(所以现在流行概念的集合而非仅仅是线性的分类),只好将就了。但规定了个“领域优先”原则,当一次活动既有明确的学科行业,又属于某横向主题,就按横向主题分类。说起来很罗嗦,其实做起来很快,花费我从杭州到上海单程高铁上的不到一小时。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图。

首先是有了这张直方图我就有了一点点发言权,但是图表本身只是信息的整理,不说明什么,需要去解读,读出其中的现象和问题。比如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特别多,正常吗?为什么?有了这个图,思考就有了基础,再重新浏览活动主题的全文,一些观点就会浮现出来。我发言的要点是:

1,学科行业分布不均衡,但两个最多的不是问题。健康卫生一直是科普讲座大热门,需求强劲而且上海的有关专家比较强;航空航天是因为这几年重要的发射多,讲座多是随着中国火箭发射成功而来,紧跟热点,听众也有兴趣,所以是合理的。问题是信息通讯明显短缺,与其重要性不相称;

2,横向领域还算比较均衡,但科普远不止是知识传授,所以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缺位成为最大的问题,图表上看得很清楚。

3,分析原因。无论是学科行业还是横向领域,讲座选题紧跟着新闻和重要事件的估计要占很大一半,这既有吸引听众的优点,但也容易产生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这就是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这样再提建议什么应该就不是无本之木了。

这只是我自己的许多实际例子之一(在我的博客里还提到过那个“文化”词频分析、谷歌趋势等),这样小小地分析一下,一般来说都会使自己的思考和推断更加接近真相和事实。有证据表明,人们的直觉有时会离开事实非常遥远。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个例子:不太复杂的统计分析告诉我们平均一个班级50来人就97%的可能出现两位生日相同的,而生日可以分布在365天而班级才50人,即使是聪明过人和/或受过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学过统计概率)的脑袋来“直觉”一下,恐怕也难以得出那个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