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万通汽修:【读史札记】刘邦为啥瞧不起他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1:41






  人都吃五谷杂粮,不可能没有脾气禀性,即使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完人。比如汉高祖刘邦,司马迁说他“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史记·高祖本纪》),很大度的一个人,然而,他也有小心眼儿的一面。这个小心眼儿的一面,非常微妙地表现在他对刘太公的态度上。什么态度呢?他瞧不起他这个爹。《汉书·高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这段记述看起来很平常,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正经八百地当了皇帝后,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妻荫子”,但叫人费解的是,刘邦封了他的妻子吕后为皇后,封了他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亲为昭灵夫人,就是没封他的老爹——刘太公。不封他爹,刘邦秉承的什么原则呢?要说先封逝去的人,活着的老婆孩儿也封了;要说女士优先封,儿子也封了;要说先可晚辈封,儿封母也封了;要说先封长辈,妈封爹没封,但更叫人费解的还在后头呢。
  到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正月,也就是刘邦做皇帝两年整三年头的时候,他又封了哥哥刘喜为代王,封了弟弟刘交为楚王,封了长子刘肥为齐王,在这一次分封的名单里又不见刘太公的影子。如果说第一次是疏忽的话,这一次恐怕用疏忽的理由就不能解释通了。那究竟什么原因惹得刘邦迟迟不封他的爹呢?《汉书·高帝纪》里有一段精彩的记述,细心品味,谜底就在其中。
  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应门卻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金。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率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这段记述,特别是这段记述里刘太公家令、刘太公、刘邦三个人说的话,非常有意思,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他们的话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底提供了很多信息。
  1、刘太公家令对刘太公说的话,显然是话里有话。表面上看,这个家令是劝刘太公顾全大局,父子感情要服从于君臣大义,其实,他哪有那么高的政治远见?他是旁观者清,他在以委婉的口吻提示刘太公:老爷子呀,你老婆、儿媳妇、孙子,你们刘家该封的都封了,就差你了。你咋看不明白事儿呢?你的儿子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动不动你就训斥一把的无赖了。你迟迟得不到封号,就是因为你老放不下老子的派头,你儿子看不惯这个,和你较劲哪。
  2、刘太公对刘邦说的话,似乎是言不由衷。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尽一个儿子的孝道有冲突吗?按理说不会。百德孝为先,难道给父亲请请安,就是“乱天下法”了?刘太公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有这个想法,但一想想家令的提醒,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待遇”,尽管有想法,这个态也得表,而且还要表的真诚。果不其然,刘太公“道歉”的话一出口,特别是“应门卻行”的谦卑之举,正中刘邦的下怀,他立即赏赐了太公家令,而且接着就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从这儿不难看出,刘邦的“五日一朝太公”,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虚应故事,其实,他的心里说不上怎么烦呢。
  3、刘邦在诏书里说的话,无疑是冠冕堂皇。听话听音,他的话无非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能得到天下,父亲刘太公的教诲功不可没,应该给他封号;另一层意思是说,迟迟没给父亲封号,是因为天下还没太平,没来得及封。这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既然父亲有那么大的功,该封,为什么一开始不封,非得等老爹“表态”了后才封?既然天下没太平,没倒出工夫封,那老婆、孩子、老妈怎么就有工夫封了?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真正站得住脚的原因就一个:他对刘太公有成见,瞧不起他这个老爹。这一点,有一个佐证,在楚汉战争相持阶段,项羽抓住刘太公,把他作为人质要挟刘邦,可刘邦居然一点儿都没在乎地说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自己的老爹都快叫人杀了,居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固然折射出刘邦干大事“无毒不丈夫”的本性,从中也凸显了刘邦对刘太公的态度,即:没把他这个爹当回事儿,压根就没瞧得起他这个爹。
  那么,刘邦为什么瞧不起他爹呢?年轻时候的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整天游手好闲,不顾正业,刘太公对他又气又恨,这也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免不了对刘邦的的态度就粗暴了一些,以至于给刘邦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一方面在心里对他这个老爹有所畏惧,另一方面表面还得敬着,这种压抑着的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了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
  未央宫建成的时候,刘邦在宫里举行庆祝仪式,刘邦借着酒劲儿对刘太公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您老人家总认为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我二哥刘仲。如今,我的产业和刘仲比,谁的多?”这句话流露出的心理,显然是自负里夹杂着一种不满,不满于他父亲刘太公从前对自己的态度。酒后吐真言,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这样的话,叫老父亲怎么下这个台?可见,在刘邦的心里对刘太公该憋着多大的怨气。
  当然,原因绝不止于此。在《史记》和《汉书》里,分别记载着相同的一个“事件”:
  (高祖)姓刘氏。母媼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这个“事件”要表达的无非是君权天授的那一套,而且,用现在的眼光看,不排除刘太公两口子为了儿子的前途搞的炒作。但是,这世界上的很多事儿就是这么怪:假的东西,如果信的人多了,也可能就是真的了,而真的反倒变成假的了,这就是“假亦真时真亦假”。所以,当所有的人都说刘邦是龙的儿子时,刘邦瞧不起刘太公也就成为必然,尽管他唯一的爹就是这个刘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