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名词解释:农村发展“两难”困局如何破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5:26
农村发展“两难”困局如何破解
2011年03月25日 09:24:35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资料图片: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然而,中国“三农”发展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日渐凸显的“两难”问题:既要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通胀压力;既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又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又要降低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中国能否利用新的发展机遇,成功破解这些“两难”问题,是关乎中国“三农”乃至整个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3月2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寻求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破题一:
如何既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又不给抑制通胀带来压力?
“应根据生产和需求状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
记者: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会提升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但又会给抑制通胀带来一定压力,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陈锡文: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动整个物价都会跟着上去。物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价格的上涨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上升。粮食价格上涨有其自然因素,如果不能补偿这些成本的上涨,就会损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价上涨,消费者也要理解,也要宽容。这几年,中国政府所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年都在提高,根据生产需求情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从目前看,中国粮价有上涨,但跟国际市场相比低得多。
记者:“十二五”时期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价格稳定?
陈锡文:现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比以前完备了很多,坚持多渠道收购粮食、多层次储备,形成了从国家粮食储备总公司、各省国有地方粮食储备公司、部分商业贸易企业多层储备的格局。总体上看,我国粮食总库存量应该在4000亿斤以上,除此之外农民自己也有库存。因此,中国不存在闹粮荒的问题,但价格的波动会存在,所以政府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基本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种形势下,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如何,中国都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破题二:
如何既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又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
“让建设尽量不占用耕地,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数据显示,1996年底,我们的耕地总面积是19.51亿亩,2008年底为18.26亿亩。也就是在过去的12年中,我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这是否与快速推进城镇化有必然联系?
陈锡文: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占耕地是不可能的。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一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你讲到的耕地减少1.25亿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退耕,占了9000万亩左右,建设占用的耕地当然也不少,因此中国政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144亿亩,耕地只占到18.26亿亩,比重不到13%,这就凸显了中国耕地的珍贵性。我常开玩笑说,能种粮食的土地一定可以种房子,但是可以种房子的土地不见得都可以种粮食。
记者:那么,怎么保证既快速推进城镇化,又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打破?
陈锡文:要使城市建设尽量不占用耕地,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水电路气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很多非农建设项目都没有必要占用耕地。但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是一种“铺大饼”的发展模式,城区不断向周围扩展。这种发展模式往往把最好的耕地都给占用了,因为城市周围的耕地,一般是人类培育经营时间最长、基础设施最好、最肥沃的土地。所以,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发展的理念需要有一个大的变化,一味“铺大饼”的发展方式,耕地很快就占没了。
●破题三:
如何既大力推进城镇化,又确保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记者:一方面我们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很多进城农民实际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您怎么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陈锡文:这确实是实际存在的一个矛盾。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目标是51.5%,比现在提高4个百分点。从前几年的情况看,真正能够转移出来新增加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100万—1200万左右。问题就在于,大量进城的农民工没有分享到当地的公共服务。如果按政府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水平来说,目前我们的城镇化率大概是35%-36%。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对城镇化率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陈锡文:是这样。其实,并不是不种地的人都要进城。我们知道,德国有40%的居民居住在农村,其中绝大多数就业是在城里,这说明农村很宜居;美国有22%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日本有20%以上的居民是生活在农村的,但是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相反,在一些城市化率超过80%的国家,反而产生了很多矛盾。
记者:“十二五”时期,我们怎样既提高城镇化率又不至于因此产生社会矛盾?
陈锡文:中国的城镇化非常特殊和艰难,很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把农村建设好的话,什么小康社会、现代化都无法实现。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放松新农村建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还会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根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会达到15亿左右。到那时候我们的城镇化率可能会达到70%,但仍有30%生活在农村,也就是4.5亿人。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仅靠发展大城市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只有走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才能让十几亿人口生活得更好。只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民得到实惠更多了,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就没什么城乡差别的矛盾了。
●破题四:
如何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解决‘三农’领域的难题,根本要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记者: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已成了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产量也已降到世界第三位,这是农业生产发展面临压力的一个鲜活案例。“十二五”时期,我们如何在逐步增大的资源压力和满足农产品需求间实现新的突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锡文:日益增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和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对突出矛盾。拿食用植物油来说吧,我国食用植物油一年需求量是2500万吨,而我国的大豆产能不到1000万吨。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资源利用和生产技术跟不上,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单纯靠增加化工产品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无法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现在我国每公顷的化肥使用量已是世界最高水平,追求一时的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结果造成土地板结而无法使用。所以要按照传统的老路去发展农业,“两难”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到最后,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了,但是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更大了,市场也大规模萎缩了,因为没人敢消费了。
记者:“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
陈锡文:对现代农业我们要正确认识。原来我们认为依靠化工产品的农业就是现代农业,现在则认识到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才是现代农业。但又有一个大难题出来了,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量怎样?如果绿色食品很安全,但是价格很贵,产量很少,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现代农业也要与时俱进。说到底,要破解农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根本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记者 李 慧 李金桀)
链接
“十二五”规划纲要涉农要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搜索更多农业 十二五 的新闻
这里的农村换届如何实现零上访
聚焦农村交通之痛:多重难题亟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