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时空2016:活动课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6:58

 

1.活动性。思想品德活动课,就是思想品德课通过活动的形式,以达到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活动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活动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主动性。活动课是以学生的自我活动、全员活动为主的活动,应完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中受到自我教育。

3.趣味性。根据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根据课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内容本身的新颖、美妙,去打动、吸引学生,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教学原则。思想品德活动课必须体现出实践性,使学生在实地调查、社会劳动和实践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根据以上四个特点、思想品德活动课可采取游戏、讲故本、表演、演讲、实践等多种具体形式。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上好 “活动课“的几点做法。

一、吃透教材

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二、抓住特点

教材针对性强。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校园拒绝邪教”一课材料充实,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的行为等法律知识;进一步认识“法轮功”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培养分析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实践那能力,从而提高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自觉性。

 

三、体现主体

初三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给思想品德老师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机会,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走上讲台,引领同学学习。教师将教材课文承包到各学习小组,由各学习小组集体备课,教师提供帮助,备课结果交给教师审验;对不合格者退回,继续加工,直到合格方才通过。上课时,由承担任务的学习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带领学生学习,此 时 老师则坐在学生中间充当学生,并对台上的学生的引领作记录。台上的学生可以根据情况安排读书、提问、讨论等活动。讨论时教师则参加个小组,以了解学生情况,或与台上学生就某些问题适当交流。在质疑阶段,该小组其他学生一起上台,与引领者共同回答学生的提问。在台上的同学都回答不出的情况下,老师在作答。课后,该小组学生可以就课堂引领情况或课文内容、写法等情况分别写出一份报告交给老师,待老师审阅后,加以修改。这种方法,张贴与墙壁,让全班学生学习。至此一个完整的过程才算结束。这种方法,学生感到新颖都想表现自己,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如我让学生针对大汶河污染严重影响到肥城、宁阳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现象,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认真深入到学校、家庭驻地周围地区,对其环境及依法治理环境等情况进行参观调查,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资料分析,如实填写调查报告。在参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环境问题,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危害和后果。并针对这一问题,对国家、单位和个人应如何保护和治理该地区的环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根据“调查报告表”的内容在小组或班内进行交流。教师对交流情况及调查活动进行必要的评析。体验环境问题的危害性、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四、培养创新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此外,要处理好活动课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思想上应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其次,教师应该做好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还要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

总之,活动课以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新课改编委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因此我们参加新课改教师只有积极实践,科学探索,和其他学科密切配合,使活动课向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方向发展。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每个活动要求都明确提出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并提出了多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亲自动手,因而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1、自主性。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践性。活动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选取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问题,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强调学生的亲自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访谈”、“调查”、“搜集材料”、“讨论”、“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性。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活动课不过多地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围绕书本所提供的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些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材料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采用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

二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等。

三是通过对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四课的“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建议,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等。

针对以上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基本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通过多种渠道(调查、走访、阅读、上网)收集大量信息、资料。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学生的认识实际和能力条件,确定考察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记取典型事实材料,注意完整了解和掌握事实的原委,印证事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以便及时思索发现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等。

第二步,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整理信息、资料。且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展览,共同探讨其中的观点,提高到理性认识,解决学生原有的疑惑。

第三步,用已得出的结论、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出行为要求。形式可多样,可用演讲,专题报道,小论文等形式。

四、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课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学生发展,使他们感悟成功或失败,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培养完善的人格,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鼓励参与。活动课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应该思考学生的“活”与“动”,要营造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思想自由、情感自由、创造自由,通过“引导”,加大活动的力度,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使学生产生和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洋溢着参与的快乐。

2、关注过程。珍视过程本身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就是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历程,关注学生对人类的共同经验的学习而建构起的心智世界、丰富和升华的精神世界。活动课教学要注重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从实践→认识→实践的完整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断。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和指导,少一些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自主活动与学习的过程充盈而丰满。

3、适度引导。活动课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活动引向已有结论,而应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出错。引导学生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通过活动课,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