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找人装修房子流程:遁入红尘与财色名利为伍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39:13
  功夫深的人没有德性便是道里的魔鬼,有功夫有德性的人才能为民所用。德是功夫的体,功夫是德性的用,“功德”二字不能偏修。
 常人所讲的悟并非是彻悟,而是在道理上的一些知解,还是头脑的范围。彻悟者乃是指在事理上穷尽到了源头,得到了根本智,犹如得到了水的源头,从此再也不会饥渴,心灵中有了深沉的满足。倘若是理论上的顿悟,也即古人讲的,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次,还得从功夫上老老实实地做起。 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涡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 修要真修,悟要彻悟,不可做一个知解的修行人,要解行合一,更要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工作中,佛法离开生活也就无立锥之地,也就没有意义了。 顺其自然是大悟后的行径,凡夫顺其自然必然堕落。初修者一定是逆流才有希望成功,悟后的圣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则是落在空上,死后沦为畜生。 一个修行人平时若能尽力做到不把空和有、是与非、好与坏、成与败、苦与乐、解脱与束缚看得那么重,分得那么清的话,在修行上也就像个样子了,太在意这些就是给自己设置一道无形的枷锁,制造一些额外的痛苦。 远离世上的财色名利固然是有修行,但是能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财色名利所转,那才是真正的有修行有功夫。小果罗汉是远离红尘修炼,大菩萨则是融入红尘中去修炼,是利用红尘修炼,红尘为我所用,前者是片面的,后者才是圆满的,惟有处在圆满之中,才能修成圆满。 多数修行人整天都在追求——有神通、有境界、有智慧,你那个“我执”没有消除掉,又如何会有神通、有智慧呢?惟有我执的消失,才会有某种“在”的出现,“有”是“真空”后的有,往往当“空”出现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敢面对它,人从无始以来,都是被“有”支撑着,一旦“有”消失了,人就会发疯,“空”的境界比有的境界更可怕,“空”是种死亡,死去你的我执,死去你的存在。试问:你都不存在了,你还愿意活吗?人最渴望的便是我、我、我……希望别人心中有我,重视我。“无我”就是“真我”的存在,也即是另外一个原本的我开始出现。 静心者,必先舍事,舍事又须先弃欲,事不舍,欲不弃,眼前如何大放光明呢?虽然理事不二,真俗一如,是对悟道者而言,行住坐卧皆是禅,圣人如是,凡夫则不然。倘若初修者不能舍事弃欲、闭门独修的话,则易落为口头禅。 修道之人:荤食不改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安,声色不弃身不健,功名不休心不宁。 真正修道之人,只管眼前当下一念,若做得了主,天堂、地狱由你选择,虽非有为,并非无语、无法、无功夫。若人静坐不用功,何时能达到心空,又何时能转识成智呢?心空成智,非从文字语言可获得,相反,心不能空,智未能成,正是因为文字语言知道得太多了,但又未能知道透彻,真透彻者一定会真修实参。 死亡之所以对人类是那么恐惧,是因为你从一个已知的世界,将要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倘若生前能脱离躯壳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临死的时候,死亡对于你来讲,已变成了已知数。临终那一刹那的欲望将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或者说临终那一点的记忆将决定你来生的去向。平时静心入定就是对死亡的训练,死亡跟入定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是很清醒的从这个已知的世界进入另外一个已知的世界。入定(死亡)是达到佛国的一道门,是放弃这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开始。那个永远不朽的东西最喜欢死亡,惟有借助死亡,它才是最自由的。死亡对于生命来讲不是终点,而是这一阶段的结束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当一个人,生前全然地生活过,那么,在临终的时候才不会留恋这个世界,否则还会留恋这个红尘。 内在的佛性(本来面目),它不需要你再去拜神拜鬼,更不需要你去拜佛,所需要这一切的,是你的头脑,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佛性,所以才会以为你会死。当你透过觉知和醒悟将会了知没有人会真正的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的死亡在百年之内谁也逃不掉,死亡是最民主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乞丐农夫,都要经历死亡。生命的死亡,不是遇到意外事故,几乎是不会死亡的,如飞机爆炸,其死者的灵体则被惊吓,魂飞魄散,将再也无法投胎。一个灵体的形成,从石头到树木到虫子需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人身。当你试着把意识从头顶抛向空中,时时刻刻观看着你下面的身体,有一天你将会突然发现,我已离开身体,我已和身体分家,我是一个观照者,我是一个觉知者,久而久之,你学会了如何出去,自然也会如何再回到身体内,那么死亡对于你来讲不会有任何畏惧和困难,说走就走。 生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后一部分惟有通过静心可以享受到,静心就是死亡的感受。静心当中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身体和思想,世界所有的一切你都抛弃了,死亡也是如此。有一点不同的是,静心当中是你自愿抛弃,因此走得很轻松,死亡是你不得不抛弃这个世界的一切,因此你会留恋。由会动的身体变得慢慢不会动,由很活跃的思想变得慢慢静下来,最后身体完全不动,思想离开身体——就是死亡——就是入定。 首先坐下来静观你的身体,它在干什么就让它继续干,意识要清清楚楚地看着它干,而后再现你头脑里的每一个念头,有什么就让它出现什么,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全然的旁观者,绝对不是一个参入者,一参入,观照的功夫就会失去。它爱想什么就想什么,你只保持一个观照者——也即旁观者,绝对不要跳进去,久而久之地观照下去,你将会和身体、头脑分开,死亡对你来讲还有什么难度和恐惧呢?你的观照只会成一面镜子,周围的任何东西都被你照得一清二楚(这个时候别误以为得了神通,此乃小菜一碟,仅是修行的开始),整个宇宙都在这幅镜面里,山河大地尽在手掌中,万事万物来来去去,都不会在这个镜面上留下任何痕迹,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鬼神岂奈我何?你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旁观者,是一幅完整的大圆镜,上照天堂,下照地狱,到了此时才能免除一切痛苦。下一步粉碎镜片,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打破,溶入广袤的本觉之中。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在也无在,知也无知,它做就是你做,做也无做,原本如是。细读心经中的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 死亡对于得道者而言,他不是一种知道,而是一种经验,是打开另一扇门的经验,进入另一扇门会使你变得再度年轻,又开始另一阶段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这一阶段过完后,又会再度死亡,生命轮回不息,春来花开秋又谢,秋谢春来花再开,生命河流永不息,死亡也是三摩地。 发现别人的财富,不如发现自己的财富。发现别人的爱,不如发现自己的爱彻底的爱他人,爱自己,都是入道的门径,爱是最快的解脱法门,没有爱心,你就别想解脱。 当你深爱某些东西的时候,你自己才愿意活下来,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做到真正的爱自己就是爱别人。 进人三摩地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博爱,爱又是通向三摩地中的惟一的一条路,绝对的境界就是爱,爱即是大悲心。 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除了爱(大悲心)以外绝无第二法门。要愿意做罗汉也可以不去爱。之所以产生恨,是因为爱了一半就不爱了,倘若爱到底,又怎么会产生恨呢?博爱的等级是一种痛苦,不是一种享受,众生的病是你的病,众生的事是你的事,因为此时你已证得生命的本源,原本是一体,是在使用一个“东西”。   这种爱的力量是融化自己,也是融化万物的力量,它是和谐的,也是慈悲的,既是牺牲自己,又是保全自己的力量的办法。 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就是彻底的获得,获得不生不灭的那个力量,二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不能分彼此。 爱虽然是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手法去爱,才谈得上是解脱,反之是往自己身上加倍地套枷锁,爱是施舍,爱是付出,爱是牺牲,但爱到最后,又是获得,又是存活…… 爱,应当以给予的方式,不应该以乞求的方式,更不应该以占有的方式进行。 真正的爱对方,就是给对方自由,自由才是最大的爱,爱是进入释佛的慈悲的一种方式。男女之间越是相距甚远,吸引力就越大,爱得也就越深。彼此间越不熟悉,就越容易产生爱情,就越有魅力吸引对方。越是天天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越不容易产生爱情。最幸福的恋人往往都是那些从未见过面,从不了解对方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这种彼此不熟悉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最易达到爱情的顶点,最易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但也最易感受到爱情的痛苦,也最易快速地分离。也即因误会对方而相爱,因了解对方而分手。 经常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感受不到恋爱中的激情,一直都是在不紧不慢中进行。婚前、婚后都是在吵吵闹闹,但很少大吵大闹,多数都会白头偕老。这种夫妻婚后所出现的一切,在婚前早已预料到,当然不会有所谓的大的痛苦出现。 人最大的嗜好是贪欲,通过奉献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修炼,对治自身的贪欲。 修到最后想使功夫圆满地成就,惟一的一条路便是行愿——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在红尘里任劳任怨,完善自身的德行。 任何一种境界,只要著在上面,就有生灭,就有好坏,所以要见境不著。只有开悟的人才会内外不著,才能来去自由。 善恶不住方脱俗,成败无心算真人。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囱,即是悟道。 顿悟乃是明白自性与佛没有差别,但又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你头脑中以往的种种概念。大彻大悟的人,来时空手来,去时也空手去,没有任何业障可以带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变了世界,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随缘,是缘的力量改变了世界,而不是“我”在改变。 禅不是修来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灭,也即是入道。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业障。 心态转不过来,如是就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为这一个心态假设的。心态不能解脱,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解脱,即便师父把你带到佛国,你仍然是一个凡夫,凡夫就是没解脱的人,反之就是佛。 纵然昼夜不睡觉地修行,只要是“我执”存在就没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我执”,“无我”的人做事是没有业障的。 释佛讲:“至道容易,贵在莫分别”。庄子讲:“道在哪里?道在屎堆里,道在沙砾里,道无处不在。”可是人们总喜欢在美好的地方觅道,果真道还有选择好坏美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释佛讲:“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头脑想什么,不要阻拦它,只需觉知头脑在干什么就对了。一个大活人的头脑永远会想,否则就成了枯木顽石。 善恶是非,美丑成败这些都是头脑里的东西,在道里面,在自性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些。然而生活在尘世中的你我他她,靠的是头脑呢,还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简单,两者都需要,而且两者同时使用,头脑在分别做事时,如如不动的真如在觉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头脑后也就没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存在,真理是不分种族、民族、国籍、教派的。 静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把自己融入广袤的宇宙中去,和宇宙中的存在紧紧地连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彼此互存互连息息相关的,即便是死亡,也是依另一种相连的形式存在。 “我”指的就是本来面目;“我”和“我的”是两种性质,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二字指的就是“我执”,就是头脑,是本来面目的外壳。“我执”有所消除,“本来面目”才会出现。“我”是主人,“我的”是附属品。 芸芸众生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既是同体的又是个体的,犹如一根电线上接了无数个不同的彩灯,但使用的是一个电源,外壳有别,电源无别。实际上“我”什么都可以成为,什么也都改变不了“我”的形象,“我”前世是李四;“我”来世又成为张三,“我”从未改变过,只是我“的”在来来回回地改变着,“的”就是一件外衣,是“的”在变来变去。 这个“我”(也即本我)既是旁观者,又是观照者,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就是“自在菩萨”,它无限耳鼻舌身意,它无色声香味触法。 常人所说的,我生病了,我要死了,我要吃饭……“我”从来不会生病,从来不会死,从来毋需吃饭。生病的、会死的、吃饭的,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正是因为人们常认为我的、我的,才把我“的”当做真我,反而忘了真我。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转变过来了,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开悟、解脱、成佛转了进去,终生出不来。 为什么一个大开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锐、更易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一个大开悟的人整个存在的形式,就是以一个大圆镜的形式存在。只不过在成为大圆镜以前,种种痛苦、种种折磨、种种事物,早已司空见惯,犹如十二级台风一样,早已经受过。红尘中的“台风”再怎么刮也进入不了开悟人的心中——自性中的觉知,犹如海面波涛汹涌,海底又是如如不动。 在内心存放一个爱的心,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恨的心;在内心存有一个知足感,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贪欲心;存有所得的心,将来必会出现有所失的心。一个大开悟的人,内心是一事也不存在,无心于事里面,也无事于心里面。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面对现实。 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必然也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样,还不是真发现,更不是真伟大。 一位大开悟的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有可能他也会努力做某件事,但绝不会刻意强求某件事,他开放、他安静、他逍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头脑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炼是生活;道的功能还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让我们劳动,用岁月使我们衰老,用死亡让我们休息,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才是一个解脱的人。自古有许多人想对抗自然,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事物本身就是种解脱,彻底地接受,就是彻底的解脱。接受它,就是消灭它的力量。不要对抗它,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就是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要发挥人道的力量,必须悟天道的道理;要发挥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动之中,惟有变动是不变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不完美(这个不完美也是人心创造的)为完美的方式存在。 不担心失败,不局限成功,其道路岂能不通?惟一的结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让你体验它,而不是让你拥有它;如果你是体验它,它将是你的,你若想拥有它,它将很快就跑掉。 不要怕错误,人人都会有;不要把错误推给别人,接受错误才会进步。每一个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误。每一个伟人在未成为伟人之前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吃亏上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做父母的也无法代替子女。 人只会读有文字的书,却不会读世上无文字的书。用心去观,用心去听,你将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文字的书。古人有睡前醒后必静坐一说,就是为了开发内在的无文字的书。 金钱、名誉、地位,应该是人的附属品,不应该变成人的主人才对。 不要怕别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誉,是成就你的价值。东西就是越用越能体现价值的。倘若说自己有很大的价值,但从未给身边的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又怎能让旁人认可你有价值呢?要想使自己有价值,就得为众生服务,就得让众生利用。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须符合众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后悔,也就没有该做或不该做的事。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足够的,除非你的心足够。 贪的越多,将来失去的也越多,惟有知道沟通后才会知足,才会不失去。 不要认为自己很穷,如果有这种心态存在,那么你永远不会富有,永远不会幸福。 《法华经》上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功法上可以在山上修成,心法上除了在红尘里能修成外,绝无第二个地方;真正的佛法乃至修行是不能离开世间的,真正的佛法就是世间法。 不知道的事更应该去做,只有做了后,才知道事情不知道的一面。人生下来对于每样事都不知道,正是因为做了每件事后才知道每件事。 敢做敢当本身就是种解脱,做了不敢承担后果还不算真解脱。解脱是你的心,净土是你的心,涅槃还是你的心。心念转变不过来,只有盘腿死修吧。然而心态的转变不是单靠盘腿得来的,恰恰相反,惟有和红尘打成一片,才能使心态转变过来,成为无事人一个——佛。* 不管你是信仰哪种宗教,还是修哪种法门,还是东方人,或西方人,只要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没有和道沟通,你就是外道,反之,你就是真正的道。 * 凡是想证明佛法的,须先修学,修学最快的是从禅定开始。 * 修行必须先从有相上开始,到无相上为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离相。不先有相,哪里会有离相之说呢?又岂能证到实相之果呢? * 密宗中的观想,乃是用心理的力量影响生理起变化,达到某种境界。有气通的感觉,即是不通,真通是没有气通的感觉。 * 通过禅定把生命力升华到顶点,并能离开身体,也即所谓的出神入化,进而方能开悟。 * 密宗禅宗乃至所有的法门都不外乎从意识上下手,观想、参话头、念咒语……,都是意识的作用,在唯识学上称谓“作意”,无意识则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最后的成就又是转识成智。 * 道家、密宗是从身体上下手,更注重意识的修炼,修气脉的开始,首先就是作意。参禅止观虽然不从身体上手,但也从作意开始,专心致志地作意下去,就会成功。 * 参禅是从行门入手,也即先修后悟,止观是以慧门入手,也即先悟后修。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多以慧门入手,结果个个都成了狂禅份子,悟了一点门外的道理,就误以为悟到了终极,仅此门外的道理也非自悟,乃是依明师的开示在理论上解悟而已,并非是证悟,若在理论上解悟后,再用能观之智,去观所观之境,能所双运才能达到证悟佛果。 * 如来禅是边修边悟,祖师禅则是悟后再去做功夫。祖师禅多为契理,如来禅契理又契机。契机契理者为经,契理不契机者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外理邪说(理是理论,机是时代)。 * 念经、念咒语、结手印、观想,它们功用与效应都是一样,犹如安置电视机的天线是一个原理,使电视机本身具有的接收功能发挥与电视台沟通,十指是与五脏相通的,人体发出的音又是和宇宙相通,通过观想结手印和音频的振动,既可把自身的信息发送出去,也可接收到宇宙的信息,手印和观想并非是密宗或道家发明的,而是有人类的那一天就发明了。古人没有语言,交流的方式便是以音波的频率振动起共鸣,由于人类不修行,退化以后,便发明了文字语言,从文字上还可以找到天音,如“嗡”字便是。 * 密宗许许多多修法,大抵说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考拉法”,也即男女双修,通过性刺激把彼此的生命能量激活,并达到顶点,结合个体意识再与至上的意识合二为一,抛开躯壳进入三摩地。二是“密斯拉法”,为混合型的修法,人体本具有的能量,在修到某个阶段生理能量会跟不上,再通过某种方法激活能量升至心脏部位,下部彻底空掉,此法也易悟道。该两种方法适合年老体衰精力不足或性欲强烈无法超越者修炼。三是“山玛雅法”,单身的出家人最适合走这条路,此法与性绝对没有关系,也不需要性能量,直接把意识提升到顶轮,通过密咒中的音频振动力把顶轮振开,此法最易最快也最险,需要过来者亲传。咒语中的音波频率与大自然最易沟通,咒语的发音本身就是模拟宇宙的声音,所以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音波在人体而言能激起每一个细胞的飞舞,光有光波,味有味波,音有音波,想也有想波,目前科学只能证明光有波,知道音有波,但还证明不出来,如果音没有波,为什么人们听到音乐便会自然地扭动身体做各种各样的舞姿呢?亲人之间的思念便是想波的共鸣,故此会有感应一说。目前人类的现代音乐只有七个音符,而古代的宗教音乐至少有十个以上的音符,每一个音符代表每一个不同的音阶,在人体与每一个意识层次起共鸣。为什么有些音乐人一听便易产生兴奋,产生焦躁,产生轻安,产生睡眠,产生愤怒……,而宗教的音乐为什么一听便易清净下来容易入定呢? * 密咒就是宇宙之音,念得准确容易使自身的信息能量和宇宙沟通,并能获得更大的能量,有助于气脉畅通,深入禅定,启发自身的神通,达到佛境。 * 佛教的核心是禅,禅是最能代表佛教的,整个科学都是围绕着禅演变出来的。整个佛学都是在读禅,禅是最透彻的心理学,禅是最符合宗教逻辑,但不符合哲学中的逻辑,宗教中的逻辑与哲学中的逻辑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中的逻辑符合心灵,但不符合头脑,哲学中的逻辑符合头脑,但不符合心灵,此逻辑非彼逻辑,此哲学(宗教)又非彼哲学。由于文字的缺乏,宗教的逻辑和哲学也和社会中的逻辑和哲学使用同一个字眼,但两家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再者如宗教中所讲的爱与社会中所讲的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缺乏,不得不使用同一个字眼,尤其是用语言来形容禅定中的喜悦,没有一个字眼能配得上描绘那种境界,再怎么挑选语言文字,最多也只能接近那个奥秘。 * 开脉不属于开悟。健康人的脉一直都是开的,也无须再开,身体有病的人,在修到某个阶段才会有脉开的感觉。开悟是件不能制定的事,一切准备工作都不能迫使开悟,但是努力的结果也即通过“观行照度”四个努力阶段进入“空无”两个无需努力的阶段。前面四个阶段是你在邀请“客人”,五六两个阶段是放弃努力耐心等待,来不来,则由客人决定。事实上你的邀请函(观行照度)发出以后,客人今天不来,明天后天,早晚总会来。它一直渴望与你会面,只是被你那频频发来的堆积如山的乱七八糟的邀请函把客人也弄糊涂了,你是真请,还是假请(意为今天拜这个师,明天又修那个法)?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也不外乎两个字:“能所”。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能开车的是人,所开的车是奔驰……。任何法门能修的都是心,“所”仅是个配角,仅是个拐杖,因为心不能安,不能独立,所以才会要一个“所”来做配合。能所双空才能入道--有能照的心,还有所照的境存在,仍然是在门外边--只有当能所都消失的这一瞬间才会发生。知者和被知者没了,照者和被照者没了--没了是因为他发生了--他发生了才会没了,就在这一瞬间,就在这一刹那达成一切。 * 现在流行一派“看光的法门”,实际上多数人都把看和观搞错了。用眼为看,用心为观。看还是属于头脑部分,还有思维存在,观则为心灵方面,观则是头脑停止了思维。观着一个东西而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观者和被观者都不存在了,也即头脑不工作了,在这个瞬间会产生一个蜕变,那个本来的东西才出现,才工作。接近观的境界时,有点发呆,有点白痴,一旦真正和观接上后则是:一张明镜览天下,惟见日日如中秋。此时才能离开师父,依法而修,下一步不是师父能帮的上,必须自己走。 * 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能吸不能呼则意味着生命还可以延续,能呼不能吸意味着即将死亡。气的吸入意味着再生,能生,还有活力,气的呼出是死亡,意味着内脏没有能力接受能量。吸入的是生命,呼出的是死亡。嗡音在人体而言属于头部,或是宇宙,嘎音在人体属于中部,也即内脏,吽音在人体属于下部,也即丹田,或叫性中心,对物理世间而言属于地音。无论哪一个咒语,哪一个字都是用一呼一吸来念诵。而在每一个呼吸之间有一个短暂的空隙,也即空白,也没有呼,也没有吸,此时你在干什么--成了白痴--在浪费生命!若能在这个空隙中发生--事实上开悟成道都是在这个中间发生达成--前念过去了,也即灭了,后念还未生起,中间进了去,就进去了。若没进去,就在下一个呼吸间吧!如何延长中间的空?吸气的时候吸入丹田,把身体吸满,中间停十秒钟最好,呼气的时候全部把体内的气呼出去,停十秒钟后再吸气,心念随着呼吸走进走出,也即“心气合一”就得神通,就能打开脉结。不要气还在嘴边,心念就跑到丹田,更不要气从嘴里呼完了,心念还留在丹田,要把气和意识形成一体进进出出。常人的呼吸里,气到喉头就呼出去了,好一些的是吸入胸腔就又呼出去了。长期修炼的人,吸入小腹(丹田)以后才往外呼。圣人的呼吸是,把气吸入了脚上,充满了脚以后,才又往外呼出。圣人的呼吸别说停留十秒钟,可以随意控制。如此练习,将可达到:既不呼,也不吸,呼吸停止--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显现的时候。以上不是道,仅是个没有方法的方法,从这个方法进入以后才是道。 * 所有的生物都能彼此互通,从本质上讲,本身就是互连的,只是有些生物的觉知迟钝些而已。人的觉知不仅灵敏,而且内在的潜能再通过这种潜能与宇宙中的所有的生物沟通。与生物沟通就是与自己沟通,所有的生物就是自己的法身显现,六道众生皆具有三身,只是停在沉睡的状态里。关闭你的所有的感官(也即六根),将意识集中于眉间,将生命之光提升上顶轮,并结合意识把它抛向虚空中去,与宇宙中的万物融为一体。次第  初修行者,勿急勿燥,不除妄,不求真,但观现前一念,来从何来,去从何去,乃至这一念本身就是真我的显现,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一念妄心能觉即是真心,真妄永远都是互存的,只须觉与未觉,知与未知也!  要想修行证得果位,必须先以小乘修持的路线,先把四禅八定修完后,有了一定的果位,再出来走大乘的路线。佛时代之所以证果的那么多,都是先走小乘的路线,老老实实地从禅定入手,有了禅定功夫才不会被经转,才谈得上红尘中锻炼自己的心性,如此才有希望成功。  修行第一步先是废弃感官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未闻,食而不知其味,冷暖不知;第二步除掉心智的作用:烦恼与菩提莫分别,佛与魔莫分别,般若与愚痴莫分别;第三步是忘掉财色名利,功名利禄,实际上修行人是最难忘掉功名的,存有想成佛的心,这是最大的功名,最后必须也得把成佛的这一念放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不听到那种声音,不见到那种光,你根本不会着迷,你根本不会放下,你根本不会改变心态,听到那种声音和见到那种光后,你自然就会念佛、念法、念僧……  静极以后眼前自然大放光明,此光也即自性之光,与佛光无二,以此常习下去,便和宇宙之光同为一体,升为常寂无相之光,也即于佛道相应。  悟道以后并非就是了脱生死,仅是修行的开始,了脱以后,进一步修炼才达到佛果。悟道——了脱——成佛。   那个无形无像的东西找到以后,并非就是功德圆满,仅是修行的开始。把无形无像修炼成有行有像,再进一步能脱离肉身,既能单独存在,又能随时融入广袤的本觉之中。  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法门是修不成佛的,能成佛的是心。法门对于初修入门者来讲,是需要法门,是有法可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后,法门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能够进入道里面的是心,而不是法门,法门只能送你进入门口,室内则需要你步行。观、行、照、度四次第,是可以用法门修,空、无二次第不是用法门可以修成的,惟有一空再空,一无再无,把法门空掉,连空也要空掉,连无也要无,空到不能空,无到不能无的时候,最后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进而合二为一,方可告一段落。倘若大根基的人,什么法门也不要,直接上来就修空、无二次第,一路空下去,一路无下去,也即祖师禅的路线——放下,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最后本来面目就会出现。可是今天的众生喜欢修复杂的法门,走复杂的路线,一开始则喜欢有音有光有各种境界,才认为是无上法门,殊不知这正是旁门小道,于大道不相干。如何又是大道呢?心心俱绝见真心,色色空尽见佛色,明镜打破与汝见,还需观音伴吾行。  最初的起点就是最后的终点,第一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所谓的步骤和次第,只不过是针对头脑虚设的,由头脑设的。人间就是天堂,彼岸就是此岸。虽然我把修行分成六个次第:“观行照度空无”,实际上是一念之间就可完成,也即一念之间就可进入三摩地(觉知照见了空无——也即整体——如如不动的本性)。心念的超越没有时空的限制,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祗获法身(从凡夫起步一念之间就可超越十地菩萨,并可获得佛果),一念之间可超越三界,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可达成。顿悟和超越不是头脑的作品,而是心灵的作为,头脑只会步步走,慢慢来。头脑死了,灵性才打开,释佛耶稣也不在话下,他们也只不过是没有头脑的人嘛。  体内的精气神与修行是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想成道靠的并非就是精气神,而是心态的转变。心态未转变之前的精气神不仅不利于修道,反而把你从道中拉下来。修道所讲的精气神,此精非彼精,而是先天的精气神,并非是后天能生育的精子。心态未转变,能量往下走,才会产生后天的精气神,反之就是先天的精气神,才有可能成道。顺则凡夫,逆则成仙,虽非绝对,并非无理。大地上的水蒸发于空中变成云,然后再落下来为雨,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才能生长万物,人体也复如是。心态的转变,也即心灵的升华,人体的能量才有可能往上升,雨是怎么下来的,水是怎么上升的?树枝为什么是往上长,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是往下落?很简单,地心有吸引力,宇宙更有吸引力,现代科学从未说宇宙上面还有吸引力,早在五千年前瑜珈行者不仅发现而且早已掌握了如何把能量往上提。只有先把能量往上提的旅程完成后,才有能量往下落的可能。能量的起始,无先无后,处处皆有,而回归,惟有一条路——上升。人在静心之中的能量是往上升的,躁动的时候是往下降,上升的能量并非是圆满,仅是第一步功法,当第一步完成后(也即苹果成熟),第二步功法往下落才算圆满。能量往上升时,人体会大病一场,下降时更要大病一场(也即打乱生理的常规),人体的能量——精气神,本来是往下流的,想尽一切办法堵截住让它往上升,脑门胀得鼓鼓的,两耳轰轰响,上的功夫完成了,还要等待让它往下降,一升一降,身心两次大的蜕变,百尺竿头爬到顶上是本事,能够安然地下来更需要本事。白光载着你上去,时有嫦娥伴随,不知不觉,蛮好玩,下来的时候,伸手不见无指的、黑色的万丈深渊足以把你吓得魂飞魄散,好在是修行人把命早已交了出去——交给了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当然还有他们送你返回人间。  见到那个东西后自然就想天天修道,没见到那个东西是生不起真正的想,虽然这个相是假的,还不是真道,但对于初修者来讲已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见到相,心里就不会想。“想”字由见到相后,心里才会想。要想把头脑里的事忘掉,首先要把那个相死掉,相不亡,心里也就不会忘。也不知是不是女人爱说谎话,总之“妄”字下面是个“女”字,也有可能是男人在妄想的时候都是在想女人吧,何故妄字下面要用女呢?还是读者帮我解答把!要用心把这几个字往修行方面联想,别想到一边了,中国的汉字都是天上的圣人下凡来造的。男女修到一定的程度后功力怎么也上不去,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妄”字哟!妄字不解决掉,你想达到河住江翻,六根关闭,出神入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是静坐妄想。  神通这种潜力人人都具有,只是头脑使用得太多,这种潜力才被掩盖住,只有通过静心,减少头脑的工作量,那种沉睡已久的潜力才会苏醒,进而才能取代头脑的工作。据我十五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有许多人修到头脑已经接近空无的边缘,又被周围的亲朋道友给骂了出来。那种潜力惟有通过空无的阶段才能开发出来,空无是迈入这种潜力唯一的通道,“观行照度”四个阶段头脑都还很活跃,一旦进入“空无”的阶段,头脑的思维和幻想逐渐消失,对外界的人事物理都不敏感,也就是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周围的亲朋道友都误以为你是修偏差了,成了白痴,成了傻瓜,而自己在此时也的确感到对周围的事物麻木了,没有前段修行敏感,殊不知,这时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刚开始割断啊!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叫做“六根关闭”,开始迈入内在的中心,此时的你则是耳听尘事心不动,眼见形色内无摇,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人都退了道心,误以为自己修偏差了,实为冤枉,实为可惜自己!许多人刚开始修行,头脑又清醒,又敏感,那正是妄念有所减轻的表现,平时不修炼没发现自己有妄念,一旦静心才发现自己比平时的妄念更多,平时没静心,头脑犹如一盆浑水,什么也显现不出来,静心后盆内的水逐渐透明,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体现在水里,往往总误以为是妄念多了,实则是妄念少的表现。修行由身体进入头脑,由头脑进入心灵,接近心灵的时候头脑就会退让,头脑完全抛弃以后,进入空无里面,也即接近“定境”,通过定境才能将心灵打开,也即内在的潜力,或叫终极的智慧,佛教则叫“根本智”,“观行照度空无”六次第缺一不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神通,所有的潜力,都是真空后的产物,真空以后才产生这些妙有。修行不能进入空无里面,达不到忘我,都不够档次,进入了空无里面出不来,还不够档次,必须要先进去,再走出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才算告一段落。  功名利禄不空掉、不放弃就不要入山,眼前的那盏明灯没有出现,就不要闭关,否则眼前一片漆黑坐在那里干什么?果真能放下一些,就能体会到一点儿何谓开悟。5、虔诚  至诚至敬的人容易入道,是因为这种人有一股正气,单凭此一虔诚的浩然正气就不会轮回,没有正气的人,还要先学会做人,人道做好后,才能升入大道。  精气神充沛到极点,天眼自然打开,顶门自然冲开;杂念排除,心念专一,精气神自然充沛。  真正的诚心就是无我,无我以后才能找回自己,修到最高的成就,即是无我。  最善良的人,最单纯的人是最接近道的人。  叫你虔诚、奉献、服务,就是在给你培养佛菩萨的品质。  信必须深信,行必须力行,信而不深,犹如未信,行而无力,犹如未行。深度与力度都达到了顶点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否则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岂不和木头没什么两样?静坐并非什么也不想,而是不要胡思乱想,要起正思维,也即正念,参禅或守窍都是集中一念,一直钻进去达到顶点,也即开悟。  佛教的伟大之处就是,你信我要度你,你不信我,我更要度你,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佛教不是信一神或多神,而是信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只要是肯修炼都能达到释佛的等级。
万行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固有的品质,恶习是后天学来的,是受环境影响的,只要是加以适当的教导,就会返朴归真。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根本原因还是自己不自信,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不清楚,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不敢让别人评价的人更不会有快乐,借助外境得来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要深入内在的觉知,才是一个永久的大的喜悦。  古代的祖师讲:“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放弃,不见到空性就不要入山,住在山上你心也不会安,不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不见到那个东西,你就不要闭关,眼前一片漆黑,你怎么用功,你怎么入定?明其心,才能见其性,见性以后,躲起来,用上数年的时间和它打成一片,最后说走就走。要么靠佛的力量和上师的力量临终接引你也是一样,但前提条件:必须对佛对上师深信不疑才能和佛的力量相应,烧香拜佛,供养上师目的就是培养信的力度和深度。  道里面是没有分别的,惟有当你没有分别的时候才能深入道里面,一旦你有分别的时候也就是从道里面退出来的时候。分别来自于头脑,道里面是不需要头脑,政界商界才需要头脑。道是属于整体,整体里面没有分别,惟有个体才有分别,小孩没有分别,所以才能和道同一体,人人内在的核心都是一个小孩,都是和道同一体的,找到内在的核心就变成了小孩。头脑才会故做威仪,才会道貌岸然,道是轻松的、活泼的、喜悦的,无分别的,头脑总想要强,所以才会分别。幼稚、单纯、天真有什么不好呢?事实就是事实,要让它本然的样子存在,人为的就是一种分裂,心灵是单纯的,总在敞开,头脑是复杂的,总在想办法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头脑是个胆小鬼,最贪生怕死,由于头脑从小就开始伪装分别,所以从未知道有个不死的东西,一直都在错过那个东西。周围的环境不是问题,问题出自于你的头脑,头脑的畏惧,以致于你无法达到你内在的佛性开花,拿出大无畏的精神,让头脑死一回吧——你能瞥见佛性。  惟有先透过自信,然后才能信周围的一切。自信始后,才能信人,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知,信而不知,则是迷信,迷信则是无能的表现。  宗教不象科学可以靠怀疑能够研究成功,科学是属于知识层面,所以需要怀疑才能进入,宗教属于灵性层面,所以需要虔信才能进入。科学不怀疑就不会去研究,也不能进步,宗教不能虔信就不会去修炼,也修炼不成功。在宗教里面怀疑是行不通的,在科学上虔信是行不通的。宗教的脑袋需要天真单纯,科学的脑袋需要复杂。宗教与科学是两大仇敌,是使用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力量在运作——虔信与怀疑。两种力量都对,但不能使用在同一领域。宗教里所讲的怀疑,是含有探索的意思,科学里所讲的怀疑是否认的意思。哲学已经接近了宗教的外围,内在的核心,哲学连做梦都不会梦到,根本原因哲学还是头脑在运作,还是属于头脑诞生的,宗教是灵性在运作,是灵性诞生的成果。宗教是门实践学,亲证学,哲学是门思想学,头脑学,思一思,想一想就成了哲学。哲学只要能玩理论,空对空就合格了,宗教通了理论还要拿命去修去证,一定要把那个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找出来后才能告一段落。宗教里面包含了哲学,哲学里面绝对没有宗教。佛学研究者说佛教是哲学,那是因为不愿去修证,只愿在文字上下功夫,只愿在文字上研究,所以佛教也成了哲学。佛学已穷尽了哲学的源头,哲学所讲出的,释佛早已讲过。何为佛学?何为学佛?何为佛教?何为佛法?留给大家去研究吧。  修行人最需要的是要用真实的面目面对自己,内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心口不一,倘若你不修行也就免谈心口如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进步,除了以真实的面目对自己对周围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可以入道。据万行十多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许多人修行多年之所以未能入门,主要原因是:不敢以真实的面目面对现实。这种做法对世事或许是有帮助,然而用在修行这条路上则是障道的。真实的面对人、事、物就是解脱,真到什么程度,便解脱到什么程度,真的当下就是解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只有真在其中,那个自然的先天的东西才会出现。  对于宗教生不起虔信就别去修炼,干脆去研究宗教学,钻进佛学中足以让你天天有事干。学佛学不到忘我的程度,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根本不会出现,这个东西非是研究出来的,跟佛学没有关系。虔信——忘我——佛性出现。  回忆自己十年前学佛那种虔诚忘我的劲头,今天想起来还会笑。上师说:“不能看女孩子,看了就成不了佛”。我看见女孩时赶快闭起眼睛,总怕看了就不能成佛。一天上师指着空中的一朵云说:“那是观音菩萨”,我赶快跪在地上对着空中叩拜。一位乞丐老兄见到我时,大声说:“和尚,我是菩萨化身”,当时我不仅把钱都给他了,而且把衣服都脱给他了,惟恐是菩萨来考验万行,错过了机会。当初学佛的时候是把身口意全都供养给上师,依这种忘我的精神修了十多年。  对于禅定功夫深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犹如从这间屋子走进另外一间屋子一样,神识是非常清醒的,就象生前打坐入定神识出去是一样的方便。但对于生前没有禅定功夫而不能离开身体的死后亡者来讲,那就要靠明师的接引了,如果不信明师,那么亡者的中阴身(灵魂)就会随着生前的业力(习气)去投胎,生前好淫,死后必投胎畜生道,生前好斗,死后必投入阿修罗道,生前好佛,死后必升佛国。  虔信明师和迷信明师具有绝对的不同,虔信明师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明师的教义、思想以及行为都有了一番了解,虔信是智慧的表现,也即智慧的结果。迷信则是愚昧的表现,恐惧的表现,迷信则意味着自己的智慧还未开花,需要明师作主。虔信则是通过明师的思想已有所证悟,看清了“我执”,同时也消除了我执,是一位解脱的人。迷信是还未看清我执,还隐藏着我执,还未解脱,还执迷于明师。虔信明师就再也不会否认明师,迷信明师则意味着随时都会否认明师。  一个成道的人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只有敢真实才能进入那个终极,反之就一直在途中,一直难达成,一直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生命是单纯的,无须你再去假装什么,只有当你敢真实的面对生命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个当下,这个片刻出现了。那个终极不是在未来,而是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地,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是目标达成的时候,也即是你最真实的时候,有了目标也就为目标而活,也就失去了你最真实的一面。觉照  大菩萨的境界视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皆是修行,罗汉境界唯视盘腿打坐才是修行,离开盘腿心就不能专一,就易被境所转,若能做到被境转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地随境进去,这就不是被境所转。  自信还须自知,倘若光有自信不能自知,只会误人误己,不为境转,也只是灵明中的一点觉知而已。  宗教里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误解,那是文字和语言上的一些困难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去努力去创造,而在修行的这条路上则恰恰相反,努力和创造都是与道相违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在,只需你放松,静下心去观。观和放松就不是创造也不是努力。明师往往为了让你了解何谓观和放松,所以才叫去努力,以努力作背景方能显出观和放松的实质性,这样一来也误导了一些信众,以为修行、以为道是努力和创造出来的。另一些信众完全接受了“无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佛教使用了“觉照”二字是最准确无误的,觉是觉知,照是照见,觉、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时时刻刻的觉照。倘若不理解“觉照”二字,也可把它理解为时时刻刻警觉吧。能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觉不是努力,不是创造,更非是顺其自然和无为。警觉也即内在的心灵的照见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学会把你的两只眼睛关闭掉,把那只独眼打开:“一目了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比上双眼,稍微用一点力往外看。佛像为何都在眉间镶一颗红痣呢?那就是暗示人类,还有第三只眼可以开发出来,思想能够随时集中于眉间时,就不要用力了,如同用你的双眼平时看东西一样,不要紧,也不要松。在这个过程中,头脑会出现痛,大脑会出现空白,眼神会发呆都是正常现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间骨和脑门骨都会鼓起来,那是能量冲上来的原因,看上去就像个大皮球,习惯以后,思想自然便会集中于眉间,内心生起一个念头,眉间这块荧光屏自然会显现,犹如电视屏幕,别人的思想和自身的思想都会显现出来,自己成了观照者,别人成了被观照者。这块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时常会出现,那个时候你自然会明白释佛睹明星悟道之理了。  “空”是一把入道的钥匙,但它不是道,当不再思考未来,不再回忆过去时,在这二者的中间有一个空隙,利用这个空,也即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起来,把中间这个空扩大延长,通过这个空可以瞥见道的影子,可以尝到道的滋味。常人总是把过去和未来紧紧地连在一起,不让中间断掉,倘若中间没连上,有一会空,就感到无聊,甚至感到恐惧,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间的这把钥匙——空。念经、拜佛、持咒、结印,都是把头脑累个半死后,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累得也生不起来了,这个空也就出现了,刹那间,有又出现占据了空,如此以来想入道是非常困难的。空中生有,方能入道,这是修行的诀窍,成佛做祖的钥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发现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无,随处都可入道,犹如刚学骑自行车一样,往往都是从前面上车,有了熟练的技巧后,前后左右都可上哟!如此以来,你将会知道,最易看清道最易入道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当烦恼和妄念越强烈的时候,内在的那个中心的知越易体现出来,烦恼和妄念不来,那个中心的知也就不易显现,烦恼和妄念越多,那个知显现的也就越多,佛教里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起的越多,觉知的也越多,久而久之,觉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变成了觉知,烦恼即菩提,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岂不是乎?要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即最根本的那个觉知——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烦恼和妄念犹如学校里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显现出来,黑字需要白色的纸张做背景才能显现出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实体的关系,实体需要背景来衬托,背景更需要实体来显其用,要想见到本来面目,烦恼和妄念是在所必然的。世界上没有一样是无意义的,若有,只能说是你还没有认识透,就连死亡都是必要的,没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就是神仙。当你把内在的终极打开后,才发现什么也没有,真的是无人无我无世界,你当然从未生,也从未死过,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没有它,你无法认识到终极的空无。  坐禅不要试着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宁静,妄想来时就看着它来,去时就看着它去,果真能把一个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种定,事实上妄想犹如空中的浮云,无时无刻都在流动,永远无法制止,观照是可以保持,惟有透过观照才能达成,千万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现,黑暗顷刻消失。  觉知与修道甚为相关,妄念犹如空中的乌云,一旦觉知生起,再大的乌云也无关紧要,此须亲证,非口头禅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这个“能知”的,而不是这个被知的,相反,必须要这个被知的忘掉,那个能知的才会出现。父母未生我前,那个能知的是如如不动的,生了以后有动的,是那个被知的在动。  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也正是那个觉知的警醒,若没觉知即是被境所转,日常生活中若能处处保持觉知存在,也即是如来在转物,反之就被物在转凡夫。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觉知”一法,戒律也没什么好戒的,妄念也无妨修行,佛祖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若能把觉知二字贯穿于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吗?生活中无须你改正什么,只需你能觉知什么。改正和法门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借助觉知才能使你达成。所有的方法无非就是提醒你内在的觉知,觉知就是月亮,方法便是手指,要透过手指去看月亮,但是千万别崇拜手指,别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10、奥秘   你我她它乃是宇宙的灵魂,乃是宇宙的代表!   见闻觉知与本体既是同体有非同体,本体者,无体为体,无形无像,见闻觉知乃是本体的用,由用可知本体,但又不能眼见本体,只能用灵明中的那点觉知,觉到本体。   一切事物皆是从本体中流露出来的,所有的现象皆是本体的显现,本体现也未显,依因缘而生,生即不生,缘即是生,生即是缘。   若求佛,须见性,性即是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性同诸佛心,心性一体不二。   自性犹如虚空,无形无像,但又能生起妙有,生也无生,它是借人的见闻觉知来显其自身的妙用,用也无用,只是感而遂通,随机应物,用之则有,过后则无。   下无大地上无天,水无波浪火无烟,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仁者能道来是个什么?   本来面目无所不在,并非只在身体里面。当我执消失以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本来面目,山河大地皆是如来。   不把身体忘掉,真我就不会出现,人们常说的我、我,指的都是身体,正是因为太执著身体的这个假我,才把那个真我给遗忘了。事实上真我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成为什么她都不怕,都不会改变她,喜怒哀乐不是真我,也不离真我,犹如水不是冰,然而冰既是水,又非是水,离开了水也无冰可言。真我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知觉,是一种照见,没有真我身体也就成了废物,真我是能知,身体是被知,真我是驾驶员,身体是部车子。   有名的时候,也就是万物开始的时候,也是在动的时候,无名的时候,也就是如如不动的时候,修炼到无可名的时候,没法再名的时候,也就是进入了生命的中心,和那个整体、和那个无名、和那个如来、和那个能量融为一体,开始了三摩地。身体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一直到证果的时候才能彻底转变身体,在心态上一开始就得转变,心态上转变不过来,根本谈不上修道。   化身并非是靠意念化出来的,高层次里既不用气,也不用意念,乃妄念熄灭后,真心所显现的用,也即真空后的妙有,前八识转识成智后的妙用。大抵说来祖师禅多数是把法身见到后就告一段落了,如来禅则是三身俱足为圆满。说句笑话,不想当教主就没有必要修化身,证个法身佛就算解脱了。   佛法并非只是经书中的这一点点,三藏十二部连佛法的十分之一也没说到,仅是佛法的初级阶段,那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千比喻万比喻也无法用语言完全把它比喻出来,世间上的语言始终是比喻它,但绝对不是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后,还离它有十万八千里。释佛能够达到源头,并非是靠肉体达到的,而是处在三摩地中的那个真我达到的。   宇宙中有无数个空间,每一个空间都有众生,并各自依不同的方式在生存。欲界的众生是有肉身之身,色界的众生是以光的形象为身体,无色界的众生连光体也没有,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以心识的方式交流,彼此念头一动即可沟通。整个宇宙对无色界的众生来讲是没有距离,宇宙只在心识之中,欲界天的众生性交是以肉体来交,色界天以光体,无色界以神识,动个念头性交完毕。   入定并非什么也不知道,真定者犹如一潭清水,一轮明月映在水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道的定早已落在外道的定上了,无记定和断灭定入上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如枯木顽石没有两样,真定乃是没有分别不作意,无依无靠同一体。   虽然传统佛教从不明讲人体能量与修道的关系,但严守佛教戒律也就包涵了这股能量。在六通中,有一通便是漏尽通,此漏尽不仅暗指生理上证得无漏也指证得三界的无漏,此漏不止要想明心见性,超越三界,那是妄谈。在“楞严经”中把能量暗喻为菩提种子,“漏失菩提种修诸善法是为魔孽。”在人体下部则为精能量,在中部为气能量,上部为光能量。生命来自生命力,生命力又来自生命质,这个“质”就是光,就是菩提种子,它潜藏在人体脊椎最下部,顺则凡夫,逆则成仙,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醒来几个悟,倘若把这股能量唤醒,而且还能使它逆流,那么开悟就有了希望,唤醒以后降服不了它,还是大凡夫一个,人体本来没有精子的,只有能量和元气,只因有了欲望后,才在元气的基础上沦落为精子,一旦成为精子就要放射。所谓的把能量修炼上去,是指的元气,而不是精子,精子是化不掉的,只有漏掉,若认为成佛靠的就是它,那也是邪见,它仅是修行的助道品。   有许多人不愿往生佛国,还愿来人间做人享受人间生活,这也是件好事。倘若临终时的中阴身(脱离现在的这个肉身,还没有进入另外一个身体中的这个中间的身体就叫中阴身,通常是一团光,活人出去叫神识,死后为中阴身)能做主,天上人间由你选择,若不能做主就会随着业力去投胎,而不是由自己的定力或念力去投胎。中阴身是可以看见周围的事物,中阴身在生前就必须能识别何谓人道的标志,畜生道和佛道的标致,人道的标准是黄色,畜生道是蓝色,地狱为黑色,佛道为黄白色,也即金光之色,或极亮之色。途中的形形色色极为复杂,最好是有上师的接引才为上策,若上师不在或没有的情况下,一心念佛的名号,或上师的名号,都能使中阴身与高境界相应,绝不会堕落。 神和佛并不是不存在,但你必须通过深入内在去才能找到它,当你进入了内在核心,找到了源头,你将会发现,你就是神和佛,神和佛与你无二无别,你和佛并非是有两个个体组成,乃至整个宇宙和佛和你都是一体的,除了你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然而你也是“无我”的,在你里面不会看到自己的个体存在,只是有种存在,整体的存在,整体是种空无,空无也是种存在,是种无上的力量的存在。达成这一切,必须放弃外界的烧香拜佛,才能深入到源头,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正是因为你无法深入内在修炼,才会修炼外面——烧香拜泥台佛,或许有一天你找遍了外面,进入一个极端,也会回头往内找。佛教里讲:“返观观自性,返闻闻自性。”向内观到一个极端,也是流向外观,内外本是一体,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处在纷杂的红尘里,头脑装的满满的,本来就快“爆炸”了,所以古来先师们总主张放弃外界纷杂的事物往内寻找。果真有定力的人就是在十字街口修炼。从外面往内修,纷杂的外境干扰不了你以后,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也会出现,或是在山洞中把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修出来后,再到十字街口游戏人间。   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正是因为处处都在,所以人们本把本来面目忘记了。金钱很少,所以人们会时时记得它,少的东西才能让人记得它的存在,人才能被它转动。佛性是久有的东西,它一直都在,而且是真实的东西,从不会消失,太久的东西让人没有新鲜感,天长地久以后,自然就把佛性忘记了。金钱可以天天获得,而且必须天天保护,否则就会消失,因为金钱是不究竟的东西,会来来去去,对于头脑来讲,来来去去的东西更适合它。佛性对于释佛来讲不多一点,对于乞丐来讲也不少一点,不多不少的东西,谁还会追求它呢?金钱则恰恰相反,富人有,穷人则无,金钱会产生比较,佛性无需比较,人人平等。金钱是无穷的哦,是没有限制的,凡是追求金钱的,其痛苦也是无穷无限的。大而言之,物质是无穷的,追求物质,那么痛苦也是无穷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神说成是至高无上的,是独一无二的,把人比喻成奴隶,应当对神百依百顺,否则神就会降下灭顶之灾。惟有佛教还给了人类真正的尊严,不仅如此,而且包括了飞潜动植的尊严,释佛讲:“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可成佛,人人本是佛,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而且都是平等的佛性,我所能够达成的,众生都可达成,众生之所以现在未能成佛,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惟有佛教才是以人类为中心,惟有释佛最爱人类,其余的宗教从未说人人都可成神,只有说惟有听神的话才能进入神堂,而且人都比神低一等。   不管你怎么做都在使用同一个能量,爱和恨是同一个能量,上天堂和下地狱也是同一个能量,高兴和愤怒还是同一个能量,体内只有一个能量,可以千变万化,可以用于万事万物。内在的能量是一个统一体。爱的时候一定带有恨的能量,否则你无法深入爱,要么你是虚假的爱,爱有多深,恨也有多深,恨可以衡量出你对配偶的程度。真实的爱,一定有真实的恨,真实的恨来自于经验,而不是来自于相信。体内的能量往往很少从正面全然地表现出来,在反面的时候将会更好地全然地表现出来。静心可以成佛,手里拿着屠刀也一样成佛,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能量,也就是为什么说成道的人象个小孩子一样,惟有小孩子的能量才是全然的,说哭就哭,说尿就尿,全然的能量用于一处,可以成就一切。记住,成佛是属于小孩子的专利。
为什么说“道”不是修出来的?它原本里现成的,所谓的努力也只是针对头脑而已。当头脑转变后,道也就自然显现,头脑的转变需要一些方法,静心是指向头脑,头脑需要宁静,所有方法也都是种设计,是种手段,要进入道之前是需要努力一些,对头脑而言是需要的。道的本身是现成的,只等你去享用,它一直都在厨房等候你,要达到厨房,进入厨房内,有那么一点点距离,需你努力走进去。有修指的是外面的距离,无需修指的是内在现成的东西。往往初修的人不知如何放松和放下,因此上师才会叫你去努力修行,猛用功。上师知道,努力对道的本身是没有用的,然而进入道内又需要这么一个设计——努力。用功到达顶点,山穷水尽,无力承受,即将崩溃时,身心突然间会有个逆转向急流——进入生命的另一面——放松和放下。在这一刹那间,完全可以瞥见佛性,进而走进去。也即古人所讲的:从有为进入无为。倘若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停下来,那么上师会告诉他——拼命地猛跑。   成功与失败仅是刹那间的闪烁,不要因外表的东西而影响内在的灵性,要把那个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修消失掉,整个内外犹如一张明镜,外表的事物象图象一样都会清清楚楚地映在镜子里,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是什么,镜子里面便是什么,自己不要有固定成见,自己要变成空气,要变成无我。既是成了无我,还怕万物来困扰我吗?不要责怪周围的环境,不要抛弃周围的环境,记住周围的一切都是助你成功的,周围的一切都是为你所用,而不应该变成你被物所转,之所以缺乏定力被物所转,那是因为内心的占有欲还没消失,抛弃了我执,成了无我,歌舞万里也能来去无挂,无我的人就是圣人,是和诸佛菩萨同一体。   诗的境界已接近了宗教的外围,但始终未进入宗教的核心里面。诗的外围是非逻辑的,是超越头脑的,但诗的核心还是属于逻辑范围的,还未突破逻辑。宗教的外围是逻辑的,是科学的,但宗教核心不属于逻辑。逻辑是可以想象,宗教的核心不是想出来的。诗的外围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做出来的,能做出来的诗算不上好诗,诗的核心又是头脑的产品——想象出来的。宗教的核心之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是因为核心部分不是头脑部分,是头脑的产品都能用头脑表达出来,核心必须是以核心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佛经上有一百多个名词都是指的那个核心——真如、本性,实相般若,本来面目,纵然如此表达的还不够准确,只能说是接近它,相似它,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正是因为科学、哲学、诗词、宗教它们有共同之处,又有非同之处,所以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在某些阶层它们似是而非,某些阶层又似非而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是是非非,好好坏坏,男男女女,正正邪邪永远在一起,永远互相衬托增强对方,使对方更好地显现出来。   超越二字对头脑来讲是困难的,必须要冒很大的危险才能超越某项头脑的概念。生活是以一个未知进入另外一个未知,头脑对于未知总是既向往又恐惧,未知是由头脑筑成的围墙,最终还是由头脑超越围墙,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筑了又毁,毁了又筑…… 能离开身体中的那个无形无像的东西,并非就是无影无踪,它来去自由,变化莫测,它不是本体,仅是本体的用。觉来觉去,也就是玩的那个用,能把“用”修好则无事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