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公司施工标牌:《政治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4:05

2011年政治高考考点全面精析《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考点1

1、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体指的是国家性质,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是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2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考点3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考点4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作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4)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要求: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实行依法治国;③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⑤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考点5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2)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6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监督权

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考点7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8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②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了权利的实现。

 

三、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考点9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民主选举)

(1)我国的选举制度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根据普遍、平等、直接、协商等原则确立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

(2)我国民主选举的不同方式

①从选民的角度看,有直接选举和 间接选举;从被选举者的角度看,有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不同选举方式之间的比较)

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②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

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

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

(3)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①社会经济制度

②物质生活条件

③选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公民如何行使选举权)

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②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增强自身的参与感与责任感;③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处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④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考点10

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

内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方式: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依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作用或目的: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内容:专家咨询制度

方式: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

依据: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

作用或目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内容:社会公示制度

方式: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建议。公示

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作用或目的: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内容:社会听证制度

方式:对同公众毅力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听证会

依据: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作用或目的: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考点11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从公民的角度看: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12

4、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民主管理

(1)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①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③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民主实践中有利于逐步增强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考点13

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施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

(2)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其意义要特别注意)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考点14

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1)公民要勇于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依法行使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四、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1、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有序政治参与的保证

一是党的领导,二是遵循法律

4、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①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②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④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

社区;⑤有力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考点15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法律地位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A原因: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破坏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和秩序,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B表现: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原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B内容(表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C意义(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A原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政府职能也非常重要。

B内容(表现):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原因: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B内容: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3)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① 政府虽然承担着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② 政府应该在法定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

③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④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搞好自身的建设。

⑤ 政府应该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4)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考点16

2、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行政机关。

3 、我国政府的作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一方面,人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另一方面,人民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4、如何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我们应该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考点17

5、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补:6、为什么要对人民负责: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②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③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7、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1)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例如,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具体有:

①开设热线电话(公开市长、区长等专线电话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  

②设立信访部门(政府接收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③发展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网站提供网上办事项目,随时接收市民通过网络传来的信息。);

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

(2)意义: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这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二、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考点18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1) 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自由。因此,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性质的根本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考点19

2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途径: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坚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2)根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

3、政府权力的行使环节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我国政府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例如,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考点20

4、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 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 贻害无穷。

 (2)重要性:A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D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3)怎么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③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④还要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⑤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

5、关于阳光工程

 ⑴是什么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例如政府向群众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

⑵为什么要实施

①理论依据: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宗旨、原则

②意义: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考点21

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2)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3)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4)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三、政府的权威

   考点22

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2)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权威的具体体现:①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②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

④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考点23

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来源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

(2)树立政府权威的要求(关于怎样树立政府权威)

树立政府权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工作业绩。政府工作人员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经得去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24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考点25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考点26

3、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考点27

4、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应该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8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9、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地位   ③优越性    ④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

10、为什么它是根本政治制度?

①直接体现我国国体

②是建立其他一切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③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

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考点29

11、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点30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必然性和重要性)

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意义):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

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①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做法: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考点31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32

4、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的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

考点33

5、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地位: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功能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和参政不同,但又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确保民主党派参政,民主党派参政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必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考点34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考点35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这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36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⑶1984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⑷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它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考点37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考点38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39

6、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都有爱国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④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⑴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⑶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9、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①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处理民主关系的基本原则,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为新型的民族关系提供根本的政治保障。

   ②坚持和完善处理民主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④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⑤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考点40

1、主权国家

(1)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3)国家最重要的要素——主权

它是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4)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考点41

2、国际组织

(1)含义:若干个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表明了人类交往频繁和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2)国际组织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3)分类:

按成员性质:政府间国家组织和非政府间国家组织

按地理范围: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职能范围: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4)国际组织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考点42

3、联合国

(1)产生: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2)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5)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6)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43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

(4)对国际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5)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考点44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②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反对霸权主义,自己永远不称霸

③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外交遵循的是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统一。

 

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考点45

1、时代的主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威胁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考点46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多极化的意义):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发展趋势):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④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⑤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我国应当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竞争?

1)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2)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跃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考点47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四、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48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考点49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考点50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