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少情深不晚百度云:]《政治生活》主体(主题)分类复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0:49:23

※有关公民主体的主观问题

一、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是什么”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特点

⑴广泛性。表现在: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⑵真实性。表现在: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②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5.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⑵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⑶监督权。

6.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⑵遵守宪法和法律

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⑷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⑴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⑵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⑶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⑷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⑸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10.民主监督的多种方式

⑴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⑷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二、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为什么”

1.我国公民为什么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

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⑵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⑶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⑷我国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我国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可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中学生通过参与民主管理,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5.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6.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①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②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可以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怎么做”

1.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

2.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⑴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⑵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⑶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3.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公民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⑴应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⑵应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法律、法规、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有关政府主体的主观问题

一、我国政府的“是什么”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政治职能(包括两方面: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仅仅是指经济领域)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A.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科学文化建设——科、教、文、卫、体等事业)

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设施建设;医疗水平;社会保障;人口;环保 )

(注1:国家职能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其他如:政党、人民政协、村委会、民间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活动都不是国家机关。注2: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2.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政府的管理(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3.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5.政府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我国政府的“为什么”

1.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⑵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⑶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⑷这样做是政府履行某某职能的要求

⑸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⑴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⑵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⑶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 政府权力的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

⑴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⑵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①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我国政府的“怎么做”

1.政府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⑴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⑵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 政府应该怎样依法行政

⑴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怎样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⑴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⑵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特别机构如监察、审计、法制部门的监督。

4.应怎样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的。

※有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是什么”

1.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⑶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为什么”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⑴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⑵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决定的

⑶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怎么做”

☆我国应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机关

      是国家权力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是什么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注意:不能表达为人大的职权,地方人大没有立法权)

⑴立法权   ⑵决定权   ⑶任免权   ⑷监督权

4.人大代表的职权有哪些

⑴审议权   ⑵表决权   ⑶提案权   ⑷质询权

5.人大代表的职责(义务)有哪些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实行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8.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源于人民,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9.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⑵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⑷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为什么”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和最好的体现。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⑶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有关中国共产党主体的主观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什么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⑴科学执政含义:

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⑶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⑷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7.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就是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8.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哪些思想理论构成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0.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核心、精髓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关键、本质、核心

    内容: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1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4.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6.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⑵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⑸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7.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18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⑴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⑵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⑶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⑷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中国共产党的“为什么”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这样做?

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⑵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⑶这是党科学执政(或民主执政、或依法执政)的要求

⑷这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⑸这样做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⑵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⑶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⑵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有关民族区域自治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是什么”

1.我国已经逐步形成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和各民族

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的基本原则。

⑵关系: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民族自治机关是指什么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注意: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

    是自治权,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6.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那几级

    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7.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为什么”

1.坚持民族团结原则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必要性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⑴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和有着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决定的。

①我国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现实情况)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社会和政治基础)

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民族自治地方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⑴我国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⑵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⑶某某地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党和国家及较发达地区采取了积极的帮扶政策

⑷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怎么做”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国家的角度:

⑴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⑵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公民的角度:

⑴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⑵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有关宗教政策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宗教政策的“是什么”

1.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⑵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⑶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⑷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目的

    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二、宗教政策的“怎么做”

☆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宗教

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⑵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⑷崇尚科学,坚信无神论,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有神论。

※有关国际社会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国际社会的“是什么”

1、国际社会的成员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权国家,第二类是国际组织。其中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主权的特征

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4.主权国家的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5.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包括: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6.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照活动区域分:世界性和区域性。按照主体构成分: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7. 国际组织的作用

①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和合作;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8、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

⑴性质: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⑵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⑴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⑵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⑶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⑷禁止对其它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⑸集体协作

⑹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⑺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0.联合国的作用

⑴积极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⑵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式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1.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

⑴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⑵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⑶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二、国际社会的“为什么”

1.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事务

⑴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⑵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宪章规定的原则中也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内容

⑶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⑷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2.坚持一个中国的必要性

⑴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主权以国家为范围,只有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才是国家主权的实体。国家主权是不能分割的。

⑵主权国家拥有独立权、自卫权、管辖权等权利。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我们有权采取一切措施来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动员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活动,有利于维护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有关国际关系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国际关系的“是什么”

1、国际关系的含义

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 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或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6.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二、国际关系的“为什么”

1.说明某种国际关系建立或变化的原因

⑴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⑵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某两国之间之所以有交流、合作、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国家利益。

2.为什么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三、国际关系的“怎么做”

1.各国应如何维护国家利益

⑴国际社会应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⑵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侵犯别国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⑴大力发展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⑵树立国家观、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⑶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⑷作为学生更要努力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有关和平与发展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和平与发展的“是什么”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和平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⑴和平问题的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

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⑵民族、宗教矛盾与边界、领土争导致的局部冲突;

⑶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3.发展问题的含义和特点

⑴发展问题的含义: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⑵发展问题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4.战后世界发展是主流,但世界经济形式依然严峻。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5.在当代,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7.我国提出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主张

⑴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四个“保障”)

⑵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主张: ①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⑸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和平与发展的“为什么”

☆我国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有何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⑵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⑶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多极化进程

三、和平与发展的“怎么做”

☆如何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⑵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各国要做到①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⑸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合作,协调一致

⑷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缩小经济全球化中的南北差距拉大问题。

※有关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的“是什么”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2.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的。由于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特点

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代国家既合作又竞争。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4.当前,我国面临怎样的的国际形势

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⑵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⑶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各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当代国际竞争是多方面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二、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的“为什么”

☆我国为何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⑴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⑵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⑶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⑷历史和现实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制于人

三、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的“怎么做”

☆我国应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竞争

⑴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应当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战略重点。

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

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于发展科技和提高国民素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有关我国外交政策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是什么”

1.外交政策的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的外交政策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3.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⑴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⑵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⑶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⑷基本准则: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5.我国在外交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⑴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绝不屈服于外来压力⑵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别国一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⑶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⑷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⑸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为什么”

1.中国与某国建立某种关系或达成某种共识的原因和意义

⑴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某国战略互惠的双边关系的发展符合世界潮流。

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⑷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方正,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进程。

2.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为何能够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⑴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⑵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⑷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肩负的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⑸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主题的主观问题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为什么”

☆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⑴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

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⑷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⑸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怎么做”

☆中国应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⑴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⑶遵循联合国的宪章和宗旨

⑷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⑸大力发展经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政治生活》细节知识点

1.国家的含义: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国家性质的含义:即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的优点:①广泛性: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②真实性: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7.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属于统治阶级。

8.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9.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1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13.崇尚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14.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政治生活之基本内容

15.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16.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17.差额选举:被选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18.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定。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19.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20.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1.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2.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3.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24.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城市居民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5.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26.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7.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8.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其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9.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30.政府的作用: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31.依法行政的实质: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3.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4.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35.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6.政府权威由国家性质决定。

37.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38.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即政体。

39.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4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

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它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42.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阶级基础),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基础)

4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4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执政的根本目标)

46.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47.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8.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执政是手段,为民是目的。

49.民主党派的性质:各自所联系的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50.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51.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52.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5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4.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55.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6.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根本原因:我国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57.民族平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58.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59.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0.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核心内容:自治权。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61.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既保护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政府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事务属于我国内政,不容干涉。

62.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

6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宗教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64.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65.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6.安理会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67.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68.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69.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岐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70.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敕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71.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原因):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7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73.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7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7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76.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7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8.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物质力是基础;文化实力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重要组成部分。

79.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80.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8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2.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政治生活》易错知识集锦

1.有阶级就有国家,有阶级斗争就有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才产生国家)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人民当家作主)

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是维护人民利益。(崇尚民主与法制)

4.个人利益与国家是一致的。(根本上是一致的,或二者是统一的)

5.公民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履行什么样的义务。(二者不是完全对等的)

6.民主的性质和专政的性质是不一致的。(总是一致的)

7.民主是专政的保障,专政是民主的基础。(基础  保障)

8.镇人大代表对镇长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是直接选举。(间接)

9.我国社会主义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10.凡是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由村民委员会决定。(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11.村委会与居委会是基层政权组织。(基层自治组织)

1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说明公民可以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不能直接管理、行使)

13.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14.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

15.允许公民旁听人大会议有利于人民行使质询权。(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只有人大代表才有质询权)

16.政府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查处力度是政府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政治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17.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工作,依法执政。(政府没有立法权,是依法行政,不是依法执政,但可以贯彻执政理念)

18.我国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属于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经济职能)

19.人大代表有监督权(人大代表享有表决权、质询权、提案权、审议权)

20.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一切权利。(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制度)

22.“一府两院”是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

23.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24.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唯一立法机关,但地方人大有立法权)

我国的国家主席有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与全国人大结合起来行使国家权力)

25.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人大有监督权)

我国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只有权力机关是选举产生)

26.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不包括县由间接选举产生)

27.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全国人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关。(不是党的执行机关)

28.全国人大与国务院是立法与执法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9.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

30.人民在国家中处于领导地位。(党)

31.中国共产党要接受人大的领导。(人大要接受党的领导)

3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两大任务: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3.中国共产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34.党是人才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党领导立法,但不直接立法)

35.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领导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亲密友党)

3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执政党和参政党)

3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相互监督)

39.解决好就业问题说明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0.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41.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不是国家机构,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4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派出的机构。(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43.多党合作制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4.发展经济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前提条件。(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4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独立自主的权力。(享有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决定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46.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包括外交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等)

47.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自治地方的根本大法。(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4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9.对少数民族采取特殊政策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0.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特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5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少数民族)

52.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53.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是间接影响)

54.国家保护/鼓励/支持/限制宗教活动。(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55.封建迷信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属于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56.在社会主义,宗教已不具有消极作用了。(始终存在着消极作用)

57.宗教信仰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事)

58.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了国家关系的亲疏。(国家利益)

59.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国家利益)

61.联合国的决定对各成员国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没有,只有国际法才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62.各国的合作是由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点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6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64.恐怖主义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根源。(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或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65.平等协商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66、中国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67.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68.中美两国是战略结盟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69.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中国仍是不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