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主题曲: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3:56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发布时间:2005-11-01
●何伯伟  潘慧锋
浙江省是全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中医药历史悠久,也是中药材资源丰富大省。,生产总量、资源总量均列全国前三位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的浙贝、元胡、白术、菊花、玄参、白芍、麦冬和温郁金素有“浙八味”之称。“浙八味”以及薏苡、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由于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我省重要的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并列为浙江省优先发展的11个主导产业之一,2004年11月22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并已组织实施。随着我省“医药大省”战略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项目的实施,中药材将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我省农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亮点。因此,抓好中药材产业,对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产业现状
(一)生产稳步增长、增效明显
近年来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快,“九五”期间全省中药材年均种植面积19.34万亩,年均总产值4.26亿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加55.3%和翻一番。“十五”以来又以10-20%年速度增长。2003年种植面积达39.24万亩,产值为10.75亿元,2004年种植面积为40.84万亩,达历史最高水平,比1998年增加22.79万亩,增长126.2%,年均增长21%, 2004年总产值由于受浙贝母市场波动影响有所下降,为7.4亿元,比1998年增加3.92亿元,增长112.6%,年均增长18.76%(见表1)。
表1:           1998-200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值表
单位:万亩、亿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面积 18.05 20.45 24.62 29.52 33.82 39.24 40.84
产值 3.48 4.08 5.74 7.45 8.41 10.75 7.4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数据,2003年全国中药出口总值达到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中药材出口数量为20万吨,出口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据海关数据,2001年-2004年我省注册企业中药材出口数量增加187吨,出口额增加327万美元。约占全国出口额的4%左右(见表2)。
表2:         2001年-2004年全省中药材出口数量和出口额
单位:吨、万美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数量  6300 5500 6741 6487
出口额 1399 1262 1666.54 1726
(二)种植区域集中、主栽品种突出
我省中药材主要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区和半山区,种植区域分布在磐安、东阳、新昌、桐乡、淳安、天台、景宁、缙云、鄞州、仙居、瑞安、开化等县,这些县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且区域主栽品种突出,主导产业明显。如磐安以浙贝母、白术为主,东阳以元胡、杭白芍为主,新昌以白术为主,桐乡市以杭白菊为主,仙居以黄姜为主、瑞安以温郁金为主,浙西南的淳安、开化、缙云、龙泉、景宁、庆元以山茱萸、杜仲、厚朴为主(见表3、4)。
表3:                    区域主要中药材种植情况
浙北地区 杭白菊、铁皮石斛、红豆杉、迷迭香、西红花
浙东地区 浙贝母、麦冬、海洋药物
浙中、西地区 山茱萸、银杏叶、白芍、白术、浙贝母、元胡、玄参
浙南地区 杜仲、厚朴、温郁金、香茶菜、肿节风、铁皮石斛、灵芝
表4:              2004年主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分布情况
品种名称 种植面积(万亩) 种植区域
白术 4.92625 磐安、东阳、新昌、嵊州、天台
杭白菊 4.7938 桐乡、文成
山茱萸 5.2201 淳安、临安、桐庐、磐安、新昌
杜仲 3.4897 磐安、景宁、缙云、永嘉、淳安
元胡 3.52609 东阳、磐安、景宁、缙云、永康
厚朴 9.1739 景宁、磐安、龙泉、缙云、文成
浙贝母 2.64695 磐安、鄞州、永康、象山
玄参 1.41796 磐安、东阳、景宁、天台
合计 30.01 占全省面积的73.48%
(三)、资源丰富、医药文化底蕴深厚
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良好,全省共有中药材资源2385种,其中植物药1785种,动物药162种,蕴藏量约10多亿公斤。已查明的地产经营药材687种,海洋面积广阔,蕴藏着大量丰富的中药资源。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浙江省有资源的为253种,占总数的70%。目前浙江省已开发经营的品种有755种,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有318种,大量的药材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2002年7月2日磐安大磐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58公顷,是我国目前唯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拥有我国唯一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库体分为长期库、中期库和短期库三部分,设计容量为200种5万份。
浙江历代名医辈出,中医药业非常发达,中医药学专家在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间流传有大量的草药方剂,是我省研究开发药制剂的宝贵资源。
(四)、中药制药业发展迅速
2003年医药制造业利润占全国行业利润的11.2%,医药经济总量位于全国首位。据省经贸委统计,2004年全省列入统计口径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共有35家,2004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达35.6亿元,利润6.3亿元,比1998年的总产值15亿元和利润2.1亿元分别增加20.6亿元、4.2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19.6%,利润年均增长28.57%,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些企业对投资发展中药产业热情很高,是推进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总产值前10位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依次是正大青春宝、亚东、康恩贝、康莱特、天目药业、胡庆余堂药业、天皇药业、天一堂药业、一新药业、佐力药业,这十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占全省90%,同比增加11%;完成利润5.4亿,占全省的85%左右。数据表明,中成药行业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发展情况和经济效益良好,亚东、康莱特、天目药业、天皇等企业在医药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利润增幅达到20%以上。单品种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著名产品有参麦针、丹参针、青春宝片、百令胶囊、康莱特注射液、铁皮石斛、前列康等。全省现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70余家,主要有桐乡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杭白菊系列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50%以上,磐安科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地道中药材品种、规格齐全,涉及传统饮片、净制饮片、颗粒饮片等多种形式。中药制药业的发展,有利的带动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五) 中药产业发展需求空间巨大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纯天然绿色食品越来越受青睐。药品消费也逐渐从以化学药品为主向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植物药、生物药转变,中药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40亿人食用中草药治病,预测今后5年至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达20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以德国与美国为代表的植物药市场的较快发展,也给中药出口带来了较好的机遇,中医药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但近年来“洋中药”抢占中国市场势头凶猛,动摇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地位。陕西省科学院主持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洋中药”已占了20%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比例还有扩大的趋势。日本一家中药企业用中国的“六神丸”配方和地道中药原材料制成的“救心丹”,以“洋中药”身份畅销我国,去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1亿美元。 陕西省中药材协会提供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7亿美元大关,较前些年有了较大增长。但这个出口额还不及日本“救心丹”一个品种;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出口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其价格比我国人参高出10倍左右。目前中成药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每年约160亿美元,其中日本占到了80%,韩国占10%,而中国只占5%左右。国外企业所用中药原材料八成来自中国。中药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工作成效及措施
(一)、制定、实施浙江省中药材优势区划布局,着力培育种植基地
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医药大省”战略的要求,在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总区域布局框架下,完成了中药材优势区划布局子规划,区域布局更加明显、建设重点内容更加明确。2003至2004年省农业厅共投入535万元资金,建立杭白菊、元胡、白术、浙贝母、杭白芍、黄姜、玄参等特色优势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主要是:东阳无公害元胡生产基地1000亩,东阳无公害杭白芍生产基地2000亩,仙居3万亩高皂素黄姜生产基地,新昌10000亩规模化白术生产基地,桐乡2.05万亩杭白菊绿色生态基地,磐安2000亩无公害白术出口示范基地。从生产的基础设施、良种繁良、规范化栽培、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提高种植组织化和品牌建设进行扶持。
(二)、开展科技攻关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克取得成果:一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对元胡、白术、杭白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和防治方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无公害农药“必效散”, 对元胡霜霉病菌有很好抑制作用。以木霉菌种为材料,经筛选和培养,开发研制成生物农药“木霉”。二是栽培技术的研究,在主产区开展元胡等八种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开展下种量、密度、施肥、除草、中耕、采收期等因素对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明确最佳栽培方案,为SOP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三是药材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利用2450MHz微波对杭白菊进行加工,方法具有加工时间短、速度快、产品质量好等优点,杭白菊附加值比常规加工办法提高7—8倍。
浙江康莱特集团的薏苡基地、天皇药业的铁皮石斛基地和北京同仁堂浙江分公司的山茱萸基地等3家企业3个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基地认证,目前全国已有10家中药材生产企业的10个中药材品种种植基地通过GAP基地认证。开展的浙贝母、元胡、白术、杭白菊、薏苡、益母草、西红花、雷公藤规范化种植研究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三)、启动了省级中药材种子种苗工程
以提升道地中药材、大宗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充分利用浙江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力度,2003年省农业厅共投入300万元资金实施中药材种子种苗工程,成立了浙江省中药材繁育中心。建立了主产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库,开展品种选育研究,如白术、浙贝母抗病品种、杭白菊高黄酮含量品种等。经提纯复壮研究,选育出的大叶型无花元胡等中药材的产量最低增幅15%,最高增幅达到256%,并且等级及繁殖率较高。为适应中药材特色优势基地建设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中药材品种认定专家组,启动品种认定工作,以确保中药材的真实性。
(四) 制订了一系列相关质量标准
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元胡等八种药材的种子种苗质量标准,药材产品质量标准,为GAP的实施和地方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制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系列标准,如《无公害中药材:杭白菊》、《无公害中药材:玄参》、《无公害中药材:浙贝母》、《无公害中药材:白术》、《无公害中药材:延胡素(元胡)》、《无公害中药材:西红花》等省级地方标准,推进了中药材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辐射带动了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照GAP的总体要求,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抓住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和环节,起草了相应的SOP。
(五)、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
在努力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注重产品品牌的注册登记和宣传,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声誉。注册了“阿牛”、“春发”牌杭白菊、“华阳”牌元胡等。桐乡杭白菊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鄞州区樟村浙贝母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现场综合评审,获得原产地标记证书,同时开展了白术和元胡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报工作。
在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基础做准备。充分利用浙江康莱特药业集团在美国进行“康莱特注射剂”临床研究的难得机遇。加强与美国FDA官员的接触,邀请他们到薏苡规范化种植基地考察,听取他们对GAP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浙产其它地道药材进军欧美市场提供经验。
(六)、 形成了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成立了由中药材管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77家单位参加的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通过技术培训、研讨会、组织考察、信息服务和参加“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会建立的“浙江中药材信息网”为会员单位进行产品宣传、刊登信息、难题咨询、购销服务提供了平台。据不全统计,康恩贝、康莱特、天目药业、桐乡新和等会员单位,中成药生产总值占全省总产值40%以上,各主产县市也相应成立中药材合作社5家。
三、主要问题
(一)、资源保护开发滞后
但长期以来,我省对合理开发中药材资源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传统地道药材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过度掠夺式的采收,土地开垦、森林砍伐、围滩围湖造田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严重危及野生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致使我省许多优良品种如于术、笕麦冬等已绝种;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过去浙江田头、桑园随处可见的中药半夏已基本绝迹;许多被现代药理试验证明具有特殊疗效的野生药材资源,如粉萆薢、铁皮石斛、千层塔、香茶菜、白花蛇舌草等正在消失;不少解放初期,甚至六、七十年代常见的野生药材,如:垂盆草、天门冬、香附、三叶青、威灵仙、青木香、海桐皮、合欢皮、何首乌、鹿蹄草、重楼(七叶一枝花),已十分罕见;白术、贝母、元胡、白芍、玄参、麦冬等地道药材种性严重退化,品种混杂,造成药材质量下降,影响了饮片和中成药的疗效,也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同时,我省缺乏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机构,优良品种的资源逐步退化、减少和流失,以及野生资源的紧缺和枯竭给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药农和经营户的不规范种植、采收和加工,缺乏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手段,致使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质量、产量不稳定,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突出。如我省生产的白术抽查检测,存在五氯硝基苯、毒斯蜱超标现象。种子种苗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权威检测机构,仅仅是一些经营单位在收购时执行的等级标准,或者仅凭经验操作,随意性比较大,造成目前中药材生产品种混杂退化进而导致产量不高、品质下降。质量问题是困扰我省中药材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中药材种植组织化程度低
我省中药材种植业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许多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如种子丸化技术、快繁技术等无法应用推广,栽培管理和规范化种植技术比较落后,部分产品质量较差、科技含量较低,离GAP生产基地所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千家万户的大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缺乏有效对接,药农盲目种植造成经济损失时有发生,药农盲目种植造成经济损失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引进和扶持中药生产企业或专业种植企业进行中药材的生产和经营;迫切需要加强技术进步,大力开展科学种植,提高药材的种植水平;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省级中药材专业市场,构建市场信息、流通平台,防止中药材生产大起大落。
(四)、传统中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成果,但传统中药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量经典、有效的传统中药处方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目前,科研单位和企业较多的重视发展现代植物药,而忽视了传统中药产品的整理和提高,如我省优势的地道药材“浙八味”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中药产品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产品处方雷同,疗效雷同,同类种产品的生产企业多达数十家,真正的中成药新产品的研发少之又少,缺乏能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的品种。传统中药的优势呈现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五)、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新产品研发能力弱
中药作为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中药材产业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如中药材生产农药、化肥使用标准,需要依靠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多方面的投入。我省企业、科研单位规模普遍较小,科研投入有限,中药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额不足2%。技术创新能力弱,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水平较差,突出表现在制剂研究和保健品能力较差,制剂研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中成药生产工艺原始,制剂品种单一,保健品没有创新,没有有效带动我省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四、发展目标和对策
(一)、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根据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建设发展思路:以提升道地中药材、大宗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充分利用浙江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力度;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中药有效成分高的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制订和实施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业主型GAP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市场交易平台,形成产、加、销产业链。
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药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中药工业占全省医药工业的比例从2003年的15%提高到30%,中药经济总量和效益位于全国前列。把我省建设成以“浙八味”、 萸肉、厚朴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原料专业化产区,和以珍稀中药为原料的特色中药材产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值15亿元。到2010年,“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主产中药材,良种覆盖率比2004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每个品种至少要有2个品系明确、性状优良、成分稳定的栽培品种。建成5个规范化、标准化和符合GAP要求的 “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和珍稀中药材现代化生产基地,创建5个浙产名牌中药材,提高中成药和饮片质量和产量。
(二)、发展对策
1、加强新品种开发,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
一是加强濒危药材品种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库。对我省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药材资源进行调查,建立我省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档案,确定重点保护物种名录,提出中药资源濒危和保护等级评价标准;二是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加快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和推广,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示范开发园,收集、保藏国内外优新品种及名优野生中药材资源,提纯复壮道地中药材。三是加强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开发筛选名、特、优、稀的中药材新品种,如白术、浙贝母抗病品种、杭白菊高黄酮含量品种等,确定品系明确、性状优良、成分稳定的栽培品种。为适应市场发展及世贸规则的要求,加强对地道中药材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中药材品种认定工作。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我省在中药材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标准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标准水平、标准执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设置、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标准的相继出台,中药材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更显迫切。为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和中药材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全面推进绿色行动,加强质量管理,着力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及时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对重点品牌企业产品,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推行GAP或HACCP认证,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我省中药材质量全面升级。
3、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
加大对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和发展区域范围内、特别是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中药材协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加强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内部自律,指导与加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培育联合优势。拟组建浙江省中药材协会企业风险担保公司,加大对中药材加工和销售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依托基地,运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我省地道药材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进程
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加大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监控、平衡施肥、精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与科研教育部门合作,加大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着力提高中药材生产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业务干部知识更新机制,转变服务理念、延伸服务触角、增强服务功能,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推进中药材科技进步和产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
相 关 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