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胸部小了怎么办:林庭芳: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8:04
林庭芳: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 ——兼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制度 2009年12月25日17: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林庭芳: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政治主张,也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我国政党制度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开创性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创造了特殊的政治优势。在建国6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四代党中央在领导革命建设中重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大贡献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为探索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第一届全国政治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式确立。从此,执政的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为致力于建设伟大的新中国而努力。

  (一)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不懈探索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代表不同阶级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仿效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几年间九出现了300多个正当团体。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条件和政治环境,加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挠,多党制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从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杀到袁世凯胁迫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从曹锟5000大洋1票贿选到黎元洪参加9个政党、伍廷芳在11个政党挂名,各党派斗争,或寄助武力相威胁,或寄助金钱象利诱,一时间乱象丛生、闹剧连连。这种混乱的政党政治,不仅没有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反而由于各党派的争夺倾轧,引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曾进行过两次合作,尤其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毛泽东带领全党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努力探索。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一文中深刻的提出了多党派合作的思想,他说,为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友军" 。1936年他在致"救国会"领导人的信中,直接表达了与各党各派合作的愿望,即"诚恳的愿意与你们合作,与一切愿意参加这一斗争的政治的组织或个人合作……来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一切加入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党派……我们都愿意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并给以尽可能的赞助。这不论对于第三党、国家青年党、国家社会党、救国会派或其他任何集团、任何党派,都是一样。"[2]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为我国建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打下了重要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调动全民的抗日积极性,194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10大政策,其中 "三三制"是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原则,即"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 应该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3]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选举党外人士参加政权,使他们在政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也是历史做出的选择。当然在"三三制"中"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4]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协商制的最初创立,实际上指出了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原则的提出与运行,为新中国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的前途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毛泽东讲:"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我们的答复是:……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5]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对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6]这就给各民主党派人士吃了定心丸,共产党会继续发扬多党合作的传统,同民主党派一道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7]绝不会抛弃民主党派,违背民意建立"一党专政"的国家政权。毛泽东这些重要思想,为新中国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政策基础。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

  第一届全国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正式确立。毛泽东领导的著名的三大战役及其取得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已成为定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的号召,并明确表示愿意接受中共的领导,致力于国家的建设。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表明以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致同意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基础。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制度建立并具有法律效力。从此,各民主党派活跃在我国的政治舞台上,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中也随处可见民主人士的身影,他们和共产党一道共同遵守和坚持《共同纲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不懈努力。

  (三)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理论方针的确立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理论方针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党继续坚持和发扬了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顺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民主党派的去留问题又一度成为焦点。针对有些人的疑问,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强调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党和非党的关系,他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8] "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9]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是有依据的,其一,苏联在建立人民政权的时候,没有正确处理好同各党派的关系,而是实行消灭政策,推行共产党一党执政,到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已经僵化,这为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埋下了隐患;其二,中国的民主党派大部分产生于民主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绝大多数是致力于国家的独立与富强的,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吸取苏联的教训,总结我国历史上的经验,毛泽东说:"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10]只有这样我党才会不断进步,才不至于被胜利冲昏头脑。因此,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要加强和巩固多党合作制度而不是取消它,只要共产党在,民主党派就存在,我们同各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从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我党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一项重要方针确定下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共商国是,有力的曾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重大破坏,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多党合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的具体实际,坚持恢复和发展我国这一正确的政党制度,使党的这一执政优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重新界定民主党派的性质

  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恢复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挥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1979年6月,邓小平在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对我国阶级状况作了全面分析,他指出:"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1]。这种变化体现在: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是有20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广大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我国的党派关系、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
在分析我国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民主党派不再具有阶级联盟的性质,而是"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3]邓小平这一科学的界定,一方面深刻地阐述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指出民主党派已从过去的阶级联盟性质转变成了政治联盟性质,已从过去主要代表和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转变为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另一方面准确地回答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认为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他们不是反对党,而是我们党的益友,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这样,邓小平就进一步阐明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性质和地位,澄清了一些人对民主党派的模糊认识。邓小平关于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性质的论述,为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强调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长期合作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说:"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推动和帮助各自的成员以及所联系的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也都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4]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邓小平不仅对民主党派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而且对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用也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述。他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相信,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一定能够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5] 邓小平对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论述,说明我国在新时期继续坚持实行多党合作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三)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做出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10月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6]把多党合作提高到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的高度,是对多党合作理论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建国60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多党合作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历史性进步,才能同心同德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7]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是搞一党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作用的加强。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第三,将马克思主义正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最终还是搞一党制。这一情况,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充分给予证明;第四,我国的多党合作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西方多党制表面上标榜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各大政治集团轮流瓜分政权。各政治集团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人们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而我们党同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的理想。他们间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即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都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都把中共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成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正是这一政治哦基础,促进中国共产党在执政领导全国人民一直朝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不是在朝党、在野党、反对党的关系。在中共执政过程实行民主协商,互相协商,互相监督,而不是彼此攻击,相互拆台。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点:第一,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中。所以,邓小平强调它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当今,继续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又是由我国现实条件决定的。从政权性质看,我国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在属性。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从经济结构看,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带来社会成员具体利益上的矛盾,尤其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这类新的利益群体的发展,引起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冲撞、心理隔阂和复杂的社会群体矛盾。这就要求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协调关系,维护政治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第二,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汇集了各民主党派党各方面人士,在社会基础、组织构成上具有极强的广泛性,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实现追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人民代表中党外人士1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重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实行这一政党制度,拓宽了民主渠道,能从充反应社情民意和各阶层的利益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第三,有利于共产党执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设计,有利于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充分信任、相互协商的传统和机制。这种重视民主党派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得到了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体现。中共中央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要认真听取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共商国是。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30多次,其中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就有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建设新农村、应对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提出来许多重大意见和建议,对于党在执政中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将"八字"政党合作方针发展为"十六"字政党合作方针

  早在5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的充实和发展,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增加,而是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反映了中国共党执政更加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这一方针更加完善地体现新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新密合作关系。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间,是一种亲密有好的合作关系。坚持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逐步实现现代化目标,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同目标、共同的责任,成则共荣,败则共辱。在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党和政府宣传、落实各项政策;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促进祖国统一,知情出力,献计献策。这表明,各民主党派是中共患难与共的知心朋友。提出在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

  第二,这一方针更加有利于巩固与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发展。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完善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而这一方针的贯彻,则能在这两方面起促进作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才能与民主党派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关系。否则,"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只有在政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成为益友,才能形成畅所欲言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总之,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上述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多党合作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大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是新时期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指南。

  三、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新实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党理论,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际中,取得了一个新的伟大胜利。
(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

  根据邓小平指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12月30日,党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了定性,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8]《意见》对各民主党派也做了定性,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维护我国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19]《意见》中对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权中的地位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20]"执政党"、"参政党"的定论,明确地指明了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色,并在制度上加以规范。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意见》重申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除此以外,《意见》还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准则。《意见》的发表,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的完善。从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民主党派的参政走上规范化阶段。

  (二)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的基本纲领和国家宪法,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了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国家将要长期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理论。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规定下来并纳入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这就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和保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这大大提升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明确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将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列入了国家宪法的框架体系,而且被写进了执政党的基本纲领,成为由国家意志和执政党意志双重维护的稳固的政治制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保障体系。

  (三)创造性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

  2000年,江泽民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标准:"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1] 19实践证明,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充满活力,并将不断发挥其优势。

  现阶段,中国政党制度这种活力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各民主党派同我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党派的广泛性,是同其社会基础及自身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的责任。民主党派具有的这种进步性和广泛性,就是民主党派长期存在的理由,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的基础"[22]20把"广纳群言,以收众益,这应该成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座右铭"。[23]21"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在多党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24]22 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不是在朝党、在野党、反对党的关系。在中共执政过程实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而不是彼此攻击,相互拆台。

  以上充分体现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领导与被领导,执政与参政和团结合作的友好关系。,使我国政党制度更加彰显国情特色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在继承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与党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执政理念相结合,对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政策和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多党合作理论。

  (一)首次提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历史责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也高度重视多党合作。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走访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时指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统战线这个法宝,必须始终不渝地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把一切积极因素充调动和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美好未来。"[23]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又郑重表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2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共同的历史责任"的新论述。他说:"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历史责任。"[25]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心和决心,又表达了对各民主党派的期望。

  (二)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目标

  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政党建设中,第一次提出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体现充分发扬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目标。200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还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目标:"努力建设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体现充分发扬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如此明确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设目标,这在党的历代领导人的论述中还是第一次。它既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既体现了民主发展的时代潮流,又体现了共产党在执政时达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三)提出要不断探索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新机制、新方式

  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政党建设中,第一次提出要探索多党合作的新机制、新方式、新政治准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健全、程序更加规范。2004年1月,胡锦涛提出,要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扎实实地把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推向前进[26]。2005年2月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进一步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他提出:"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研究多党合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多党合作的新机制新方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健全、程序更加规范。"[27]同月,中共中央修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正式颁发(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政策措施,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12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南海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的实践中积累的四条成功经验,其中就提到:"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效性。"[28]

  (四)首次提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2006年7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对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作了深刻阐述[29]。胡锦涛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五大关系的论述,对于中共在执政中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0]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政党关系"列为五大关系之首,强调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对多党合作理论认识的深化,为我们正确理解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的基本方针,拓宽了视野,夯实了理论基础。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政党关系?对此,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关于和谐政党关系的探讨,为深化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促进团结合作,开辟了新境界,开创了新局面。
(五)首次提出各民主党派要提高四种参政能力

  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 胡锦涛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围绕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第一次提出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极为重视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2004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和通报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我们党坚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支持和帮助。"[33他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好民主监督的作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党的挚友和诤友。他指出,各级党委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积极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虚心接受党外人士的监督。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等,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多党合作格局中的领导党、执政党,既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支持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2005年2月,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思想。他说:"要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的全面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使命。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10]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五大能力建设相对应,胡锦涛同志在这里提出了民主党派的四大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关心及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注。此后,胡锦涛同志还陆续提出了关于参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2006年1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根据各民主党派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和原则,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34]2007年12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时,进一步提出了参政党建设的意义、目标、原则和方法。他说:"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好政治交接、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能力的历史性课题。要按照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班子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35]

  (六)首次提出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多党合作格局中的领导党、执政党,既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支持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2005年2月,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思想。他说:"要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的全面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使命。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32]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五大能力建设相对应,胡锦涛同志在这里提出了民主党派的四大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关心及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注。此后,胡锦涛同志还陆续提出了关于参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2006年1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根据各民主党派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和原则,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33]2007年12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时,进一步提出了参政党建设的意义、目标、原则和方法。他说:"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好政治交接、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能力的历史性课题。要按照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班子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34]

  (七) 第一次将参政党当前的任务概括为"四个围绕"、"四个着眼于"和"四个致力于"

  关于如何发挥参政党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多次作过具体的阐述,先后把多党合作概括为"四个围绕"、"四个着眼于"和"四个致力于"。2004年1月18日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希望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要做到"四个围绕",即"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围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课题,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和做好工作积极建言献策"[37]。2006年1月,在"四个围绕"提法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四个着眼于",即"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献计出力";"着眼于巩固民主团结

  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献计出力";"着眼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出力";"着眼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献计出力"[38]。2007年2月,同样是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完善了"四个着眼于"的提法,又提出 "四个致力于"的新概括,即"致力于促进科学发展,致力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39]。这一概括与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基本精神相衔接。

  (林庭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

【1】 【2】 【3】 【4】 【5】 【6】 【7】 

 
(责任编辑:赵健(实习))
林庭芳: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新闻 张峰: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纪闻: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建国前生产的蒸汽机车 群众工作检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李君如: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把学习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纵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纵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纵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郭永平:领导干部要作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国共产党90年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是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辉煌业绩和宝贵经验 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 群众检验政治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新闻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中国共产党新闻 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 【新语新论】必须反思群众路线弱化的原因|“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 李鸿忠: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领略毛泽东推动历史转折的四大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