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虐杀女人电影: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___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1:04

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中医素问之家交流群(59478310),无本草伤寒基础者慎入。

2008-07-11  作者:孙其新  来源:古中医网 http://www.guzyw.com/web/myzc/2008/0711/article_17.html


 

简介:针对“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经方的思路:经方的返朴归真;经方的基础有效量;经方的改良;经方的突破;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字:经方 基础有效量 改良 突破 李可 医案

 

 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堪称一绝。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才离去。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1、经方的返朴归真

李可认为,研究经方要返朴归真。他指出,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4页)。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 经方的剂量 

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按:真武汤原方剂量:炮附子1枚(大者为20~30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两,白术2两。合今之剂量:附子30g、茯苓、白芍、生姜各45g,白术30g。从中可见李可是遵经方之旨,故取效亦捷。

1、2 经方的煎服法 

 李可认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即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此必仲景当年亲历、亲尝的切身体验之谈,绝非臆测可比(69页)。李可深得经旨,用乌头必配蜂蜜久煎。详见下面病例:

 鸡爪风症 宋某,女,26岁。产后9个月,忽觉四肢麻木,气怯神倦,腰困如折,劳累或气候突变则加重。近1个月来,麻木一旦发作,手脚便频频抽搐如鸡爪状。内科诊为缺钙性抽搐,补钙亦不能控制。视其面色萎黄欠华,脉细舌淡。断为产后血虚,肝失所养,故挛急,遂予加味芪桂五物汤:生芪45g,当归30g,白芍90g,桂枝、红参(另炖)、肾四味各10g,黑木耳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20g,7剂。二诊:药后精神健旺,面色红润,气怯腰困麻木均愈,而遇冷仍有抽搐。详询病史,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淘菜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正虚不能鼓邪外达。前方为补益气血,无直接驱寒作用,服后仅体质改善而有小效,病根未拔,故遇寒又发。且本例之寒,非表寒可比,乃深伏厥、少二经之伏寒,非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之猛将不能胜任。乃选乌头汤加味进治:生芪90g,当归、白芍各45g,川乌30g,炙草60g,麻黄、桂枝、细辛各15g,肾四味、防风、黑小豆各30g,全蝎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蜂蜜150g,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打)4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分3次服,3剂。服后诸症均愈(122页)。

 按 李氏以加味芪桂五物汤治愈多例鸡爪风,但用于本例仅有小效。经详询病史,得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做饭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内寒久伏。遂改用乌头汤配蜂蜜,加冷水2500毫升,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结果3剂而愈。

1、3 经方的冲洗法 

李可对《伤寒论》中的注释也不放过。他说:《伤寒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377页)。下面举例证之:

 蛛网膜下腔出血 温某,女,27岁。怀孕5个月,突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经急诊治疗两周,病势转重,邀李氏诊视。询知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证属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g,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g,白芍45g,珍珠母、茯苓各30g,全虫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生姜3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1剂后,头痛减,抽搐未发,神志已清。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吐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赭石45g,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g,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g,全虫10g,蜈蚣10条,生姜30g,姜汁10毫升。1剂后痛呕均止,颅压正常。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两剂,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予补阳还五汤调理而愈(45页)。

 按 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因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李氏在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中医虽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痰饮上冲之吴茱萸汤证,投之“效如桴鼓”。李可之经验:吴茱萸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377页)。其用生半夏,也遵仲景之冲洗法,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不可不知(8页)。

 

2、经方的基础有效量

李可在返朴归真研究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他说: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按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克,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141页)。兹举其案例如下:

 发热待诊  刘某,男,31岁。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每日下午3~8时高热40℃不退,已半月。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汤无效,请李氏诊治。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起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1周后变为有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发热时眉棱骨痛,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苔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证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治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柴胡125g,黄芩30g,半夏60g,赤芍、大黄、枳实各30g,生姜30g,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躁热,约10分钟得畅汗,半小时后通便,热退痛止,诸症均愈而出院(183页)。

 按  大柴胡汤的基础有效量:柴胡125g(汉之半斤),半夏60g(汉之半升),大黄30g(汉之2两)等。午时顿服,药后仅10分钟即得畅汗,高烧半个月竟1剂而解,不能不令人折服。笔者对李氏用药做过初步统计,仅以葛根为例,在全书医案中出现20次,其中60克为11次,90克以上为4次,30克为3次(少年1例,老人1例,暴喑1例),10克为1次(幼儿1例)。也就是说,葛根常用量为60,其根据为经方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诸方的葛根均为4两,此为葛根的基础有效量。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不仅处方遵从“基础有效量”,其用药亦效法“基础有效量”,这是他疗效卓著的关键所在。

 

3、经方的改良

 李可认为,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一、凡乌、附类方,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裂;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69页)。但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145页)。为此,他对经方乌附剂进行必要的改良。所谓“改良”,是在经方疗效不变的前提下,对乌附剂的毒性所采取的安全有效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

3、1 乌头剂的改良 

李可在60年前初,为乌头剂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乌头剂,必加两倍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黑小豆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之百药之毒;防风解乌头、附子、芫花之毒。《中药大辞典》无黑小豆条文,但在黑大豆条文“备考”中指出:黑大豆入药,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李氏之黑小豆,当指“雄豆”而言。②同煎、久煎:李氏将仲景蜜煎川乌之另煎法,改为全方诸药之同煎、久煎法,凡乌头超过30克时(包括30克),即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③示范煎药、以知为度: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示范煎药。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以知为度,待病人安然无事,方可离去(70页)。1965年,李可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抢救,因服用川乌9克,3例中毒,其中一例已死亡,另外两例经使用下面方法,均在40分钟救活。其处方为: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绿豆粉30克(122页)。日本的乌头加工方法是高压120度,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

3、2 附子剂的改良 

李可亦为附子剂增加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70页)。下面看一则武火急煎案例:

无脉垂死案 一老妇,60岁。1961年7月,当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灌,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余由此悟出: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

按 此例无脉垂死案,当时为了救急而不得已用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纯属偶然。结果1小时后起死回生,李氏结合现代药理的提示,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附子武火急煎便成为救治危急心衰的必然规律。

 

4、经方的突破

李可认为,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404页)。只有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才能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自序2页)。李可在改良经方的基础上,又实现了3个突破。

4、1 突破经方的剂量 

李可常和垂死病人打交道,为救危亡于顷刻,其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多破格用药。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四逆汤中的附子用至200克(原方为50克),日夜连服3剂,附子24小时竟达600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乌头汤中的黄芪用至240克(原方为45克);产后便燥肛裂出血案(117页),黄土汤中的白术用至120克(原方为45克)。

4、2 突破经方的容量 

所谓经方的容量,是指方剂所容纳的“复方多法”多少而言。广络兼备法(即数方或数法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就是方剂在容量方面的较高境界。李可治疗疑难重症,因其病证多种,相互牵制,不同时治疗又不足以祛病,故其医案多为广络兼备法。下面举例证之:

颈椎增生症 王某,男,51岁。初诊:右肩凝,臂不能上抬后展,阵阵顽麻,项强痛、不能转侧月余。X片见颈2、3椎唇形增生,肩胛骨增厚。阴雨天项、背、肩有痛、麻、抽搐感。口腔及下唇生疮,此起彼伏,经年不愈。三五日辄感冒,脉沉细涩,舌淡红。证属精血亏损,络脉失养,卫阳不固,复被风寒外袭,留而成痹;阴虚阳浮,火不归原而上热。拟益气养血,滋阴和阳,逐寒通络复方:生芪120g,葛根90g,当归、川乌、黑小豆、二冬、巴戟肉、茯苓各30g,熟地90g,五味子6g,桂枝、细辛各15g,桃仁、红花、地龙各10g,白芍90g,炙草60g,防风20g,全虫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肉桂1.5g(米丸先吞),生姜10片,大枣10枚,蜂蜜150g,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煎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上药服6剂,诸证悉除(219页)。

 按 该方融入了乌头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引火汤、止痉散等复方多法,突破了经方的容量,其广络兼备法可见一斑。

4、3 突破经方的毒量 

所谓经方的毒量,是指方剂的毒药剂量。古今本草,早有定论,附子有大毒。但李可认为,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李可在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症,其方剂组成: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红参10~30g(另炖),山萸肉60~120g,生龙牡、磁石各30g,麝香0.5g(分次冲服)。现举验案,以为佐证:

风心病心衰垂危 吴某,男,5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12年,此次因急性心衰合并室颤,心率212次/分,已发病危通知书,邀李氏会诊。诊见患者目暗无神,面如死灰,头汗如油,神识昏糊,喘不能言,气息奄奄,小便自遣。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全身冰冷,仅胸部微温,腹胀如鼓,下肢烂肿如泥,吸氧,测不到血压,寸口部脉如游丝。五脏绝症已见其三。元阳垂绝,危在顷刻。所幸下三部太溪根脉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遂投大剂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克,加沉香粉3克、油桂3克冲,茯苓、泽泻各30克,以纳气归肾、利水消肿。武火急煎,边煎边灌。服药一刻钟阳回厥退,汗敛喘定。一个半小时即知饥索食,心率100次/分,脱险。嘱原方再取3剂,3小时1次,昼夜连服。6小时后,水肿消退,心率82次/分,已能拄杖出游。计前后31小时,服附子0.75公斤,山萸肉0.5公斤,古今视为必死之症,竟获治愈(10页)。

按 此案已发病危通知书,李氏用大剂破格救心汤,前后仅用31小时治愈,折合一昼夜附子用至600克,这在中医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

 

5、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

李可认为,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的一大特色,丢掉了急症阵地(142页)。李氏在经方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危重症,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便是明证(10页);其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又研制出攻毒承气汤救治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占领了急症阵地。下面看一则急腹症验案:

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 任某,女,48岁。患者取右侧位卧于炕上,痛苦呻吟,频频呕吐秽臭粘涎并夹有黑便,豆粒大之汗珠从头部淋漓滴下。右腿弯曲不敢稍伸,阑尾部有包块,隆起馒头大,外观红肿,痛不可近。扪之灼热,有波动感。腹胀如瓮,阵阵绞痛,已三日不便,亦不能矢气,小便赤热刺痛。高热寒战,叩齿咯咯有声。腋下体温39.5℃,口气秽臭,舌黑起刺、干涩。可断为肠痈脓成,热毒壅闭三焦、阳明腑实之关格大证,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开刀,宁死不去。李氏拟攻毒承气汤加味:①生白萝卜2.5公斤,芒硝120克,加水5000毫升同煎,分3次入萝卜,待熟煮一批,捞出再换一批,得浓汁缩至500毫升,备用。②双花240g,连翘、苡仁、赤芍、桃仁、厚朴、槟榔、芙蓉叶、芦根各30g,冬瓜仁60g,生大黄45g,丹皮、枳实各15g,皂刺、炮甲、白芷、甘草各10g,木香、沉香各3g(磨汁对入)。加水过药二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1000毫升,与方一混合,每隔2小时服300毫升,连续服用,以通为度。第一次服药后两小时,腹中绞痛,上下翻滚,腹中阵阵雷鸣,频频打嗝矢气。幸得三焦气机升降已复,乃一鼓作气,再进300毫升,患者欲便仍未便下,但胀痛已大为松缓。3小时后又进300毫升,药后3小时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块状粪便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随即索食面条1碗,安然入睡。次日清晨,阑尾部之包块已消,仍有压痛,体温37℃,舌上黑苔退净,六脉和缓从容。予清肠饮倍苡仁,加芙蓉叶、甲珠、皂刺以清余邪,3剂而愈(128页)。

按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或脓毒血症者,二者若见其一,已非保守疗法适应症。但李氏治此类病人,以攻毒承气汤,前后不出10小时,费用不过数元。若于大柴胡合方,重用柴胡125克,可于40分钟内使急性胰腺炎痛止、肿消,还用于重症肺脓疡、肝痈、外科创伤毒血症、急性子宫内膜炎等多种急腹症。

 

6、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李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命力。仲景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406页)。下面看一则李氏用经方治疗世界性医学难题验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高某,男,51岁。患者素有严重冻伤,10年前下肢冷痛,多次住院无效,后来病情恶化,确诊为脑动脉硬化、心肌下壁梗塞、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诊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日夜不休,左下肢麻木,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证由寒邪深伏血分,痹阻血脉,已成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合而大辛大热,开冰解冻,益气破瘀,通络定痛之剂:生黄芪240g,附子、当归、炙草各60g,川乌、丹参、川牛膝、黑小豆、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开水冲洗7次),另用麝香1g、炮甲5g、水蛭3g、全虫3g、蜈蚣两条(研粉冲服),蜂蜜150g,生姜45g,大枣10枚,加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对入黄酒500毫升,日3夜1服,4剂。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证均退。原左足大趾内侧之溃疡亦收口愈合,心绞痛及下肢电击样剧痛亦消失。后服培元固本散半月而痊愈(65页)。

按 李可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用经方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以破格救心汤使上百例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濒死心衰起死回生(1页),以破格救心汤变方治愈世界性新增疾病谱中疑难绝症肺间质纤维化2例(25页),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愈西医建议高位截肢的寒凝型脉管炎7例等(67页)。由此看来,经方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确切地说,经方乌、附剂便是这把金钥匙,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结束语中已点明这一观点,应引起中医界的高度重视。

 

7、经方的感悟  

李可在经方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对经方是如何感悟的。

李可自述: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是怎么回事,就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就学习《伤寒论》,治病情况有所改善。以前是拿方套人,后来是把各种各样的病都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内、外、妇、儿都是这样,就进步一些。61年(即31岁),在甘肃救活一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即无脉垂死案,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开始用30克附子,用开水急煎,煮沸1刻钟即边煎边喂,当加到150克时,1小时后病人睁开眼,能说话了。62年又治一例心衰,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要吃饭,次日即可下炕走路。从此我查遍医书,看到宋人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病人久治不愈,按《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3次服,而两次服已豁然而愈。又读名医类案卷一,载吴球用附子验案。吴球浙人,曾为明太医。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束手,后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令人拣极重者3枚,生切为一剂,计量三两投之。”众医咋舌,私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曰:“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半果病发而卒。这两位前辈的当头棒喝,如一声惊雷,引导我走上试药尝药之路。只有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这一次的误打误撞,侥幸成功,对我震动极大。使我意识到,剂量是疗效的关键,而经方基础有效量便是突破口。李时珍说:“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这句话害苦了《伤寒论》470年,现在的用量只是伤寒方的十分之一,岂不是阉割了伤寒论!关云长是三国名将,你收缴了他的青龙偃月刀,他还有什么威风!伤寒方之所以不能治大病,中医之所以沦为慢郎中,之所以退出急症阵地,之所以沦为西医附庸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

李可取得上述经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晋中地区,凡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而当地人特别怕火化,就找中医、找李可。李可就是在这“死人堆”里(即垂死心衰病人),才炼就了中医之十八般武艺。一个23岁自学中医的人,中间入狱2年半,从1959年(即29岁)到1961年内开始对心脏病攻关,就对经方已经大彻大悟。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完全验证了他在19年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这不是先知先觉,又是什么呢?所以“南风窗”杂志的记者在采访李可时说: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李可研究经方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经方的返朴归真;经方的基础有效量;经方的改良;经方的突破;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伏邪不醒变成痨——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简介:针对伏邪与伤寒、温病关系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伏邪的思路:伏邪的概念;伏邪的病因病机;伏邪的发病特点;伏邪的治疗规律。

 关键字:伏邪 概念 病因病机 发病特点 治疗规律 李可 医案

 

 伏邪,《中医大辞典》认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千百年来,伏邪一直作为阐释温热病病因病机的专用名词。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中也可以找到伏邪的依据,如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热入血室之小柴胡汤证,《金匮要略》之伏饮、留饮、里水等。李可在仲景之伏邪观点基础上,对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笔者根据李氏之伏邪医案3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 伤风不醒变成痨

 李可首先提出伏邪的概念。他认为,邪初在表,失治则由表入里,正虚无力驱邪外出,深入五脏,伏于血分,在治疗上便成“半死半生”之局。“伤风不醒变成痨”,这则民间谚语道破了伏邪的深刻病理、病机(22页)。下面看一则伏邪演变虚劳案;

 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濒危 张某,男,28岁。患者从事牧羊3年,传染布鲁氏杆菌病1年半,迁延失治,心、肝、肾实质均受损害。半月前因感冒而突发心衰,经省人民医院抢救5日无效,病危出院,准备后事,邀李可作最后挽救。诊见患者端坐呼吸,频咳暴喘,喉间痰呜漉漉,呕吐涎沫;面色灰暗,神情萎顿,似睡似醒,唇指紫暗,胸痛彻背;全身凹陷性水肿,脐凸胸平,睾丸水肿,尿少,日夜约150毫升;厌食,食入则胀急欲死;憎寒无汗,亦无涕泪;脉促,114次/分,频见雀啄;舌紫暗,满布紫黑瘀斑。从脉证推断,必是初病失表,致外邪深入五脏,正虚无力驱邪外出,伏于血分,渐致阴竭阳亡。此次因感冒而突发心衰,憎寒无汗,是表气闭塞,三焦气化冰结,聚水成肿之主因。少阴与太阳同病,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温里寒,开表闭。遂拟以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克,加麻黄、细辛开表闭透伏邪,加油桂、五苓蒸动气化而利水,更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开胸涤痰破瘀,麝香辟秽开窍而救呼吸衰竭,日夜连服3剂,3小时1次。当服第1次药后,头部见汗,喘咳顿减;服第2次药后,全身得畅汗,小便大增,日夜达3000毫升以上,水肿消去十之七八,脉沉弱82次/分,脱险(11页)。

 按 本案患布鲁氏杆菌病1年半,迁延失治,渐致虚劳。此次因新感引动伏邪,憎寒无汗,频咳暴喘,全身凹陷性水肿,突发心衰,生命垂危。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破格救心汤,温里寒,开表闭,透伏邪,日夜连服3剂而脱险。

                 

 2 伏邪的病因病机

 李可认为,伏邪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外感失表,由表入里,深入脏腑(11页);②表未解而误攻,则邪陷入里,变生不测;③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留寇,后患无穷(198页);④表未解而误投寒凉,则损伤正气,遂成痼疾(153页)。下面举例证之:

 表证误攻变证 温某,女,37岁。患胃病多年,近感风寒,头痛恶寒与脘痛呕逆同见。医者失察,置表证于不顾,迳投保和汤治胃,其中有莱菔子、瓜萎各30g,枳实、青皮各10g,服药3剂,反增腹泻,四肢酸懒,卧床不起。李氏询知仍觉畏寒无汗,头痛体楚,脉反沉紧。表证未罢而见里证里脉,为消导开破药损伤正气,寒邪由表陷里所致。逆流挽舟法治痢疾失表、邪陷入里,可以借鉴;羌活、独活、前胡、川芎、枳壳、桔梗、红参(另炖)、麻黄、炙草各10g,茯苓30g,吴茱萸15g(洗),生姜15片,大枣10枚,水煎服。上药仅服1剂,得汗,诸证遂愈(198页)。

按 本案为表证误攻腹泻,李氏以人参败毒散扶正托邪,开门逐盗,1剂得汗而内外均解。李可之二弟,少时体弱,患外感身痛,医者但见面黄肌瘦,予补脾之剂3付,缠绵2个月不愈,致寒湿外邪深入五脏,遂演变为风心病。

 

3 伏邪隐匿 但有征兆

李可在论述伏邪与水肿关系时指出,慢性肾炎水肿及顽固心衰水肿,多由表邪入里而来。唯病程一长,多数病人对致病之由皆不能记忆,而医者亦见病治病,忽略追根寻底,投剂则隔靴搔痒,无济于事(9页)。从中可以看出,伏邪易被医患双方所忽视,再加上邪藏于里,比较隐匿,捕捉伏邪就是个棘手问题。为此,李可进一步指出捕捉时机:既有伏邪,必有征兆。新感引动伏邪,邪正相争而宿疾发作,便显示出病邪盘据的经络脏腑,暴露了疾病的奥秘(22页)。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风心病合并冠心病 张某,女,40岁。病史:风心病、冠心病、肺瘀血已10年。现证见心悸、气喘、咳血。动则尤甚。每进食必心中大动,故每届饭时,忧心忡忡。为免心跳,吃吃停停,一餐常延搁二三小时之久。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唇、指、舌青紫。自汗淋漓,腰困如折,入夜不能左侧卧,否则呛咳喘悸不停。纵观诸证,为心之阴阳皆虚,阳虚偏重。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温肾回阴、通脉化瘀、滋液救心为治,21剂。药后悸止、喘定、肢厥、紫绀消失。进食已不心跳,胸闷刺痛在服至10剂时痊愈。唯月初曾出现反复,穷追细问,始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一次,病情就加重。其症为月经前1日寒热如疟,呕吐耳聋,经净自愈。此乃六淫外邪久羁,由表入里,深入血分不能透达,即《伤寒论》热入血室之证,当因势利导,予小柴胡汤加味,提透血分伏邪:柴胡、红参(另炖)、五灵脂、川芎、酒芩、干姜、桃仁、炙草各10g,丹参、当归、益母草、半夏各30g,赤芍15g,泽兰、香附各12g,黑芥穗6g,生姜10片,大枣10枚,6剂,每月经前一日连服3剂。药后,经前感冒得以根除。除风心病存在外,已无自觉证状,以固本散善后(20页)。

按 本案重病10年,邪入血室即达10年。由于经期必感冒,新感引动伏邪,邪正交争而宿疾发作,便显示出病邪盘踞在血室之奥秘。乘伏邪之蛛丝马迹在此时暴露无遗之际,因势利导,一举破其巢穴。遂以一味黑芥穗之深入血分,加入小柴胡汤内,扶正达邪、和解表里,使10年伏邪得以外透,从此步入坦途。

 

4 伏邪的发病特点

李可认为,伏邪发病,或交节病作,或经前必犯,或周期发作(152页)。凡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必有六淫外邪深伏(22页)。现根据李氏之详实医案,归纳出以下内容:

4.1 伏邪病史特点 

伏邪病史有以下特点:①寒邪久伏病史:李可之经验,凡慢性肾炎水肿及顽固性心衰水肿病人,病程多在10~30年不等,均有外感寒邪病史(9、22页)。如肺心病合并脑危象急性肾功衰竭案(8页)。②反复感冒病史:一般人把感冒不当回事,李可却认为,如此反复感冒,每感冒一次,即有一点寒气积于体内,寒邪一层压一层,深伏不出,便成顽症(379页)。所以,反复感冒不可轻描淡写,也是诊断伏邪的依据,如过敏性鼻炎案(282页),阳虚型红斑狼疮案(202页),其月月感冒2、3次,便是明证。

4.2 伏邪发病时间特点 

伏邪发病时间有以下特点:①交节病作:如肺间质纤维化案(31页),子时痉挛性暴咳约3分钟。因半夜阴气大盛,阳不胜阴,故痉咳而痰难出。②经前必犯:如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案(21页),每逢经期,诸证加剧。③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152页),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其周期性发作是新感引动伏邪,正虚无力鼓邪外出。

4.3 伏邪证候特点 

伏邪证候有以下特点:①表里并病:《伤寒论》有合病与并病之分,合病为两经或三经同时受病;并病为一经未退又传一经,必须为一经症状还在,而又具备后一经证状。根据伏邪的概念,可知伏邪是表里并病。李可之经验,顽固心衰水肿病人,均有外感久伏病史,察知多寒邪深伏少阴,常予对证方内加入麻黄、细辛,开提肺气,透发伏邪(22页)。②表证隐匿:伏邪是初病失表,由表入里。但不是全入里,即表证的一部分入里,一部分还在表。正因为一部分入里,所以伏邪的表证就比较轻微、隐匿,很少有典型的表证(寒热、无汗头痛),多为肩背沉困,甚如压一石磨感(380页),背部似冷水浇灌(27页),胸上如压一石磨感(40页),全身如捆之感(28页),偏头无汗(152页),每进食胸背无汗等(28页)。③表证久羁:伏邪的表证,不但轻微、隐匿,而且久羁,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152页),肩背沉困、偏头无汗多年,便是太阳表气闭阻之明证。④里证深伏:伏邪入里,既可侵入五脏,又可深伏血分,尤其要详辨三阴。如结核性胸膜炎案(47页),为外寒内饮,阴邪窍居阳位;鸡爪风症案(122页),为厥、少二经之伏寒。

 

5 伏邪但从里去 不死不休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中指出: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里出表,若但从里去,不死不休。下面举例证之:

重症痢疾疑癌变 王某,男,23岁。患痢经年不愈,其病始于抗洪抢险,在水中浸泡26昼夜,劳倦内伤,复加寒湿郁久化热成痢,住院3个月,日见加重,查出直肠息肉,手术切除坚硬、灰黑色赘生物4枚,活检不能排除癌变。接受化疗2个疗程,服抗癌中药百余剂,病情迅速恶化,呕逆不能进食,痢下日夜无度,体重锐减10公斤,又查出直肠有多个赘生物长出,因重度贫血无法进行手术。李可诊时患者卧床不起,两目无神,时时思睡,喘汗不止,烦躁不宁,心动震衣,双颧艳若桃花,膝冷如冰,口舌糜烂,脉见浮洪,重按则如游丝。病情危重,恐有阴阳离决之变,以回阳救脱为要:红参(另炖)、附子、龙牡、炙草各30g,山芋肉120g,赤石脂30g,肉桂1.5(冲)。因有假热在上,嘱热药冷服。服1剂,险象尽退,安然入睡,汗敛喘定。唯下痢无度,所下多脓血及腐臭黑水、脂膜之类,10多分钟即下痢1次。师法张锡纯燮理汤变通方,4日后下痢为10次左右。又服4日已能起床,1日夜痢下2~3次,不再腹痛后重。令其停药,每日蒸食鲜山药半斤与30克山楂粉加红白糖佐餐,半月后痢止,体重恢复,基本康复。不料1个月后又生突变,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稍加调治即愈,但其周期性发作不能根治。患者屡屡诉说肩背沉困,便是太阳表气闭阻之明证。初治失表,过用攻下中药百余剂,致邪深陷入里,遂成危症。喻氏云: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里出表。若但从里去,不死不休。拟逆流挽舟法,引入里之邪从表透出:红参(另炖)、羌活、独活、前胡、川芎、枳壳、桔梗、炙草各10g,茯苓15g,薄荷3g,生姜3片,2剂。药后周身得微汗,其多年之偏头无汗、肩背如压一石磨之沉困感亦愈。伏邪尽透,经年久痢竟获治愈,直肠镜检,息肉亦已消失(152页)。

按 本案初治失表,过用攻下,但从里去,结果痢下日夜无度,体重锐减,喘汗不止,心动震衣、颧艳如妆,阴阳欲绝。李氏初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回阳固脱,继用燮理汤变方治愈。唯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其周期性发作不能根治。经穷追细问,始得知患者屡屡诉说肩背沉困,仍是太阳表气闭阻之明证。遂用逆流挽舟法引深陷入里之邪从表透出,从此便步入坦途。人参败毒散,原出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喻嘉言把它引入痢疾门,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首以解表法治痢之方,在痢疾的治疗上另出枢机,独辟蹊径。

 

6 伏邪的治疗规律

李可认为,《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不单是为表证立法,也是治疗重、难、痼证的法宝(22页)。古人又有“正旺邪自退“之说,比如对待一个气息奄奄的痢疾病人,黄连、大黄沾唇必死,即“十分虚邪,无实可攻”。于是“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确保住了病人的性命。调动人体的正气去战胜疾病,即“不治之治”是中医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现将其治法归纳如下:

6.1 伏邪之常法

6.1.1 扶正达邪法 

扶正达邪法有以下诸方:①小柴胡汤加黑芥穗;用于热入血室,如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案(22页),红斑狼疮案(203页);②乌蛇荣皮汤加味:用于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案(328页);③人参败毒散加味:用于伏邪之感冒,如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案(49页)。

6.1.2 助阳透邪法 

助阳透邪法有以下诸方:①小青龙汤加味:用于痰饮内伏,如肺心病急性肾功衰竭案(8页);②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用于寒邪深伏少阴,如布鲁氏杆菌病心衰案(11页),过敏过鼻炎案(282页);③乌头汤加味:用于寒邪深伏血分、痹阻血脉,如鸡爪风症案(122页),血栓闭寒性脉管炎案(65页)。

6.1.3 逆流挽舟法 

逆流挽舟法有如下方剂:人参败毒散,用于邪伏于里之泻痢,如表证误攻变证案(198页),重症痢疾疑癌变案(152页)。

6.1.4 广络兼备法 

广络兼备法有如下方剂:偏正头风散,用于头风痼疾。偏正头风散,原出《和剂局方》,药18味。李可经临证运用,重新修订之后,增至27味,大大突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围。头风顽症,正气先虚,外淫六邪袭入,日久由经络渐入于脏,湿痰死血筑成巢穴,深伏不出,遂成痼疾。李氏采用广络兼备法,以人参、天麻、制首乌、白蒺藜补元气、益精血;川草乌通十二经脉,破沉寒、驱伏邪;芎、芷、荆、防、羌活、辛夷、苍耳、苍术,芳香透窍,开门逐盗;天麻、南星、白附,化痰定风;石膏甘寒清热,监制辛热诸品;雄黄、苍术,解毒辟秽;乳香、没药,化瘀定痛;诸虫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白芷一味,号称植物麝香,善通诸窍,与川芎专理头痛相配,引诸药上达头部,破其巢穴。诸药相合,对风、寒、湿、痰、血瘀多种伏邪,皆有透发之效(242页)。

总之,伏邪常法用药,以扶正助阳、开表、透邪3法组成。扶正多用人参,助阳多用附子,开表多用麻黄、羌活,透邪多用细辛、黑芥穗。李氏经验,伏邪之开表法,只用一两次,表闭开、营卫通即弃之,透邪药可以继服,详见肺间质纤维化案(28页)。

6.2 伏邪的变法 

根据“正旺邪自退”、“十分虚邪,无实可攻”的原则,凡是体虚之伏邪,李可多用变法。如产后阴黄重症案(172页),用人参四逆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味,回阳破阴、温肾固下;伏寒奇症案(380页),前后用药43剂,始终用温氏奔脉汤温肾回阳、镇敛冲气,均是用补法之明证。下面看一则痢症用补法之验案:

久痢成痨 杜某,女,23岁,病危邀诊。病史:1年前患者因8个月男孩因病夭折,悲伤过度,食少形瘦。今春流产,失血过多,多次发生贫血性休克。夏末患痢,寒热如疟,日下脓血便10余次。服白头翁汤不效,又服葛根芩连汤12剂,病不减,反不能食。盛夏憎寒,不离棉衣,日渐消瘦,咳嗽盗汗。经X光透视见右肺浸润型肺结核。已闭经、卧床不起4个月。食少呕逆。咳喘自汗,脓血便乃未止,每便必脱肛。经抗痨药后食纳锐减,形容枯槁,眼眶塌陷,皮肤干瘪。一日数度晕厥,气息奄奄,病情危重。脉细数不乱,两迟尚能应指。病由寒痢误用苦寒损伤脾阳,邪陷入里成痨。延久损及于肾,生命根基动摇,已无实可攻。亟扶正固脱,醒脾救胃:红参(捣末同煎)、生半夏各3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煎取浓汁300毫升,对入姜汁一盅,一日内不分次数缓缓呷服。呕止后,改为日分3次服,3剂。服1剂后当日呕止,服完第二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藕粉1小碗,服稀粥4~5次。服完第三剂后,可日进食半斤许。患者已能半卧位,两目有神。脉虽细弱,但属有根。下痢脓血如前,未再休克。因呕止,原方去半夏,合补中益气汤:生芪18g,红参(另炖)、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陈皮各3g,肾四味各1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胡桃4枚打,3剂。药后已能起坐,日可进食七八两。便脓血、咳嗽、午后潮热不减。第3方咬定护元气,补土生金之法,原方加炒谷、麦芽醒脾,煅龙牡固脱。服20剂后,已能起床下炕游走几次,进食身有微汗,正气渐复,营卫通调而伏邪外透,痢疾不治而愈。效不更方,再进20剂,间日1剂。药后咳嗽、潮热止,月经来潮,可到户外活动。经X光检查,右肺结核已钙化,一年后生一男孩(205页)。

按 此例属于误治败症,故断然打破了古人“痢无补法”之禁律。首诊方虽药仅5味,却是起死回生的关键。其中红参、山芋肉益气敛脱,山药补肾益肺、滋润血脉,生半夏为降胃安冲止呕圣药,与等量之生姜、姜汁、炙草合用,既解其毒,又能止剧烈之呕吐,从而使胃气复苏,为本症的治疗破一呕阻难关。如此垂危重症,经治2个月,服药49剂,无一味治痢之药而痢愈;仅一味山药治痨之药而痨亦愈。可见古人“扶正邪自退”之说,确有至理。

 

7 伏邪与伤寒关系

温病学说称伏邪为伏气;《中医大辞典》认为伏邪是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二者意思相近,均把伏邪指向伏气,纳入温病范畴。李可在仲景伏邪观点基础上,对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从中可以领略伏邪与伤寒的关系。

7.1 伏邪偏重寒邪 

李可之伏邪医案34则,其中属于寒邪或寒湿者32例,如脊髓神经胶质瘤案(341页),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症案(208页)。仅有两例为外感风热或热毒所致,如高热惊风案(71页),疹毒内陷案(78页)。

7.2 伏邪为表证与三阴并病 

伏邪的证候特点是表里并病,进一步说是表证与三阴并病。如鸡爪风症案(122页),患者产后未及满月,淘米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厥、少二经;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58页),患者怕冷、无汗、咳喘、腹水、尿少、全身浮肿等,诊为少阴(肾)虚寒为本,兼见太阳表寒实,渐传太阴(肺、脾)虚寒证。

7.3 伏邪为六经辨证之延伸 

《伤寒论》是外感病的治疗规律,其中详于三阳辨证,而略于三阴辨证。故笔者曾误以为六经辩证只限于外感病,而与内伤杂病无涉。后来读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眼界大开。李可之全书共246例医案,其中伏邪医案34则,占总数的14%,从中可见伏邪是内伤杂证的常见病。笔者在文中引用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11页)、表证误攻变证(198页)、风心病合并冠心病(20页)、重症痢疾疑癌变(152页)、久痢成痨(305页)等诸案,详细记录了病初失表,由表入里,深入五脏三阴的演变过程。其治疗不仅用经方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乌头汤,亦用时方人参败毒散、验方偏正头风散、自制方乌蛇荣皮汤等。李可之伏邪理论,详于三阴辨证,弥补了六经辨证的薄弱环节,并进一步把六经辨证扩展到内伤杂病领域。

7.4 伏邪属于伤寒范畴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之伏饮、留饮、里水,以及小青龙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小柴胡汤证、乌头汤证等,已经涉及到伏邪的实质,这应当在《中医大辞典》中大写一笔。而《中医大辞典》之伏邪条文解释(即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实质是伏气,没有涵盖仲景之伏邪观点,显然是不妥的。李可在仲景伏邪观点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理法方药应有尽有。这样看来,伏邪的概念,应当正名;伏邪与伏气,应当分开。伏气是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是初病失表,由表入里,深入五脏,伏于血分。伏邪属于伤寒范畴,伏气归于温病范围。这样分类,名符其实,对规范证候,指导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可研究伏邪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伏邪的概念;伏邪的病因病机;伏邪的发病特点;伏邪的治疗规律。

 

火不归原引火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2008-07-24  作者:孙其新  来源:古中医网 http://www.guzyw.com/web/myzc/2008/0724/article_32.html


 

 简介:针对引火归原之火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引火归原的思路:火不归原证的概念;火不归原证的特点;火不归原分型论治;火不归原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关键字:火不归原证;概念;特点;分型论治;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法;李可;医案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 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 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 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 水浅不养龙 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 李某, 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 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 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 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 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 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 方3剂出院。追访3年未复发(239页)。

 按 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形容它产生于顷刻之间、突然而来。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3剂而解。

 

 2 水寒不藏龙 无根之火上扰

 李可认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页)。下而看一则水寒不藏龙案:

 齿衄 王某,男,44岁。腹泻日3~5次,月余不愈。近1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证由泄泻日久,中阳大伤,脾失统血之能,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拟四君补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党参、焦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泽泻各10g,骨碎补12g,肉桂冲服3g。二诊:6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剂善后(297页)。

 按 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膝冷腰困,证属肾气虚寒,无根之火上扰。李氏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大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

 

 3 阴盛格阳 浮阳上越

 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李可也有这方面案例,例如:

 阴盛格阳 赵某,女,29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1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30g,葱白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入,2剂。次日来告,上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按 李氏在本案中指出,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实际就是“引火归原”。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 英某,女,68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调养(23页)。

 李按 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g,红参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23页)。

 

 4 八脉失养 冲脉上攻

 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

 奇经频发痼疾 赵某,女,45岁。1周前晚8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余分钟后渐止。此后,每晚8时,准时发病。心荡神摇,恐惧殊甚。脉急而细,120次/分。舌红、口渴喜热饮。西医诊为癔病,用药3日不能控制,请李可诊治。询知患者5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予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桂10g,壮命门之火,加芪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龙牡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煎取浓汁300毫升,于每晚7时病发前1小时顿服。药进1剂,发作停止,3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页)。

 按 本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双腿震颤,舌根麻辣,寒战嘎齿,不能自制。证由5年前暴崩欲死,损及于肾,八脉失养。故以温氏奔豚汤壮命门之火,龟鹿胶填充八脉,芪归阿胶益气养血,3剂而愈。

 

 5 火不归原证的特点

 李可认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同。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现根据其医案,归纳以下内容:

 5.1 火不归原发病特点 

 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①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0页)。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突然鼻衄出血(279页)。②来势暴急、顷刻突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页)。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页)。

 5.2 火不归原证候特点 

 火不归原证候,可以这样概括: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舌红无苔脉大洪。下面分别论述:①头面五官赤痛衄: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页)。②上热下寒热上攻: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外感无此现象,误用苦寒直折则危(241页)。③尿多不渴膝独冷:下寒常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软弱等肾虚之证。全书火不归原案约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从中可见“膝冷”在辨证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还注意到“膝冷”有轻重之别,轻者为自觉膝冷,重则膝扪如冰(280页),或足膝扪之如冰(288页)。④舌红无苔脉大洪:全书火不归原案,舌红无苔者12人,脉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脉应为龙火上燔的指证。

 

 6 火不归原分型论治

 6.1 火不归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基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241页)。笔者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指证是双膝冷甚(363页),它不是实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如“齿衄案”,李氏明确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黄益肾,骨碎补、油桂引火归原(297页);“虚寒性糖尿病案”,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胱失约,故尿多。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55页)。明清医家多用七味都气丸、七味地黄丸治水亏者,用八味地黄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笔者分析:①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90克,力量专一,取效甚捷。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363页)。②引火归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专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 火不归原变通型 

 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黄汤变通。详见下面案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 燕某,女,29岁。口舌生疮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近1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僭。《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红参(另炖)10g,焦白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细辛各10g,油桂1.5g(饭丸先吞),肾四味各15g,3剂。二诊:诸证均愈。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5克(冲),10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286页)。

 按 此方为四君理中汤培土敛火,肾四味、肉桂引火归原,加细辛火郁发之。李氏凡遇火不归原证而脾胃虚弱之病人,即投上述变通方,皆效。

 

 7 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自明清以来,温补派医家在临床上频繁应用引火归原法,用于阴虚、阳虚、阴盛、戴阳、格阳等,其方法有内服、外敷、噙含等,使得该理论有些泛化,造成诸多认识上的混乱。笔者认为,探讨引火归原的内涵与外延,应认清以下有关问题:

 7.1 上热下寒之真假 

 为了说理方便,可把与引火归原有关的上热下寒证,分为真寒假热和真寒真热。上热下寒之真寒假热证,主要指格阳与戴阳,《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明证。上热下寒之真寒真热证,主要指龙雷之火,上热与下寒俱真,皆为离位之火上移所致。

 7.2 上热下寒之从治 

 引火归原,是根据《内经》“甚者从之”引申而来的。所以,认清上热下寒之从治有哪几种情况,也是必要的。水浅不养龙,用壮水敛火法,属于“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为从治;水寒不藏龙,用温脏敛阳法,属于“热因热用”,为从治;格阳、戴阳证,用四逆辈破阴回阳,属于“热因热用”,为从治;格阳、戴阳证,用四逆辈热药冷服、或加猪胆汁苦寒反佐,为反治之妙也。

 7.3 火不归原证 

 火不归原为病因病机,亦为证候;而引火归原是治法。李可认为,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在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页)。他在这里明确提出“火不归原”证候概念,即指水浅不养龙和水寒不藏龙。

 7.4 引火归原法 

 笔者从李可之格阳、戴阳19例医案中发现:他从不称格阳、戴阳证为“火不归原证”,但有3种情况称格阳、戴阳证之治法为“引火归原”,如“阴盛格阳案”用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187页);“咽痛寒证案”四逆汤热药冷服(298页);“急性盆腔炎戴阳案”用四逆汤加肉桂3克(115页)等,便是明证。格阳、戴阳证,由于里寒太盛,热药常被格拒不纳,所以要在热药中加入人尿猪胆汁苦寒反佐,或热药冷服,使同气相求,引阳药直入阴中,故称之为引火归原。至于四逆汤少佐肉桂的问题,还得从附子、肉桂的作用谈起。李氏在“温氏奔豚汤”一文中指出,温氏奔豚汤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原方无剂量,李可经验:君药附子,轻证温养用10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急重证、破阴救阳100~200克;肉桂平剂温阳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米丸先吞等(372页)。他在这里,只提肉桂为引火归原,而不提附子,这是为什么?因为格阳、戴阳证已见浮阳上越的现象,遇火(热药)即飞。所以像四逆辈、附子类热药下去,欲飞的浮阳就飞得更快。如何把壮火剂通过上热的关口,就是一个棘手的技巧问题。附子偏于阳气,而肉桂独入血分,故引火归原只用肉桂,而不提附子。以肉桂为响导,3克米丸先吞,取其同气相求,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然后再服四逆辈治本,就不存在格拒问题了。笔者还注意到:李可对由内伤而来的戴阳(即素阴虚,而病患戴阳),多用四逆辈少佐肉桂,或附子剂少佐肉桂,如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案”(23页),“肺心病奇症案” (375页),“急性盆腔炎寒证案”(115页)等。

 7.5 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火不归原证与引火归原法,格阳、戴阳证与引火归原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李可之上述理论,提出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①狭义引火归原:指火不归原证,即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与水寒不藏龙(阴损及阳);②广义引火归原:除了火不归原证,还涵盖格阳、戴阳之热药冷服,或热药反佐苦寒,或热药少佐肉桂等。前者(阴不抱阳、阴损及阳)之引火归原属于治法,而后者(热药冷服、反佐苦寒、佐用肉桂)之引火归原归于技巧。如“咽痛寒症兼齿衄案”中指出四逆汤热药冷服,古人称之为“偷渡上焦”,李可称之为披上“冷”的伪装,“骗”过咽喉一关,入胃则热性缓缓发挥,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病愈(290页)。所谓“偷”、“骗”、“伪装”等都是一个意思,即 “巧诈法”。所以后者之引火归原,可称为巧诈法。③格阳、戴阳证与引火归原法:引火归原是格阳、戴阳治法中的一部分,只有上述3种情况可称为引火归原法,其它如格阳、戴阳之“足心发热案”(236页)、“重症呃逆案”(196页)、“阳虚型高血压案”等(383页),李氏均不称其为引火归原法,其旨义当细心揣摩。

 

 8 火不归原的类证鉴别

 火不归原证与格阳、戴阳、奇经八脉证有相似之处,鉴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李可之火不归原案20例,格阳、戴阳案16例,奇经八脉案5例,整理出以下鉴别要点:

 8.1 火不归原与格阳、戴阳 

 火不归原与格阳、戴阳鉴别要点:①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格阳、戴阳为真寒假热证。②交节发病:二者均为交节发病,但火不归原为遇阳则动,遇阴则静;而格阳、戴阳为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足心发热案”,日轻夜重(236页)。③暴急突变:火不归原证,来热暴急,顷刻突变;而格阳、戴阳证,虽屡误治,却无急变,详见“咽痛寒症案”(298页)。④面色特征:火不归原之面赤如醉,即色红鲜艳。如“倒经衄血案”(281页);格阳、戴阳之面赤如妆(亦称艳如桃李、艳若涂丹),即面色嫩红,如“抱儿痨案”(304页)。其中“妆”字最耐寻味,已含有假象之义。⑤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如“舌衄案”引火汤加附子10克(296页);而格阳、戴阳之附子,多为大剂(30克以上),如“重症呃逆案”之附子为30克(196页)。

 8.2 火不归原与奇经八脉 

 火不归原与奇经八脉鉴别要点:①定时发作:奇经八脉痼疾,多为八脉皆虚,阴损及阳,肝肾阴寒夹冲脉上攻,故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奇经频发痼疾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386页)。而火不归原则正好相反,遇阳则动,遇阴则静。②病势上攻:火不归原为热势上攻,每自脚底、脐下而起;奇经八脉证为冷气上冲咽喉,多从双脚外侧、脐下而起。③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奇经八脉之附子,多为大剂,如“奇经频发痼疾案”3个病例中,附子均为30~50克(384页)。下面看一则火不归原鉴别案:     

 咽痛寒症 王某,男,50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心火、滋肾阴正治诸法,服药60余剂,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各1瓶,皆无效,渐渐食少、便稀、神倦,缠绵3月不愈。邀李可诊治,询知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脉沉细,舌淡润。来势缓,虽屡屡误治,却无急变。知非火不归原证型。四末不温,非极烫之水不喝,直断为少阴真寒证。缘由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若肾宫寒极,逼其火浮游于上,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宜与温少阴、逐里寒:炙草60g,干姜30g,附子30g,桔梗、益智仁各10g,水煎冷服2剂。二诊:药后诸证已减七八,原方续进2剂,痊愈(298页)。

 按 本案从火不归原与戴阳证之寒热真假、交节发病、暴急突变、附子用量等方面进行鉴别,层次井然,细致入微,不能不令人折服。

 

 李可研究火不归原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火不归原证的概念;火不归原证的特点;火不归原分型论治;火不归原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血证关键在脾胃——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关键字:血证;分型论治;特点;李可;医案

  

出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中医术语称作“血液妄行”。治疗血证,首先应分别出血部位。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清血比较多用。又因急则治标,故多用收涩法。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涩血所能包括的,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李可在前人血证理论基础上,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笔者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近30例,整理出以下内容:

 

1 见血休止血

前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意思是出血只是表面现象,酿成血证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不探求其本源,仅用止血法是不起作用的。李可认为,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见效于一时,遗害于无穷(125页)。下面看一则见血休止血案:

脑出血合并眼底出血 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中国中医药报》2005.8.4)。

按 中医虽无“蛛网膜出血”这样的病名,但患者寒战无汗,纯属表实。病机既合,投一剂麻黄汤之后,夜得畅汗,头痛得罢,目赤亦退,可看到模糊人影。前后诊治,竟无一味止血药,却“效如桴鼓”。可见,中西医结合,绝对不能“对号入座”。

 

2 血证分型论治

李可把血证分为6个基本证型,一个变通型,2个善后方。现分别论述如下:

2.1 胃气上逆 血热妄行 

李可认为,胃失和降,气逆而为火,火性炎上,血热妄行,血从上溢则病吐衄。证见面赤气粗,口苦苔黄,脉象数实。此时急以旋覆代赭汤加炙枇杷叶30克,降肺胃之气。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血自归经(125页)。下面举例证之:

肺结核大咯血 董某,男,36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断发生大口咯血,频咳不止,胸痛,神疲,住院7日,未能控制。每次大咯血约200毫升,现仍频频咳喘,面赤气粗,胸痛彻背,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膈积瘀已甚,难免堤防溃决,不可收拾。肺胃以降为顺,今气火冲逆,有升无降,血热妄行,咯血不止。但降其气,气降则火降,血自归经。血证不可一味兜涩,于止血之中行瘀、化瘀:旋覆花12g(包),代赭石30g,瓜蒌30g,薤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对),丹参30g,檀降香各10g,炙枇杷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10g,童便、韭汁各30毫升对入,“三七5g、白芨10g”研粉煮糊加红白糖服,3剂。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苍白少华,拟培元固本散善后(310页)。

按 患者肺胃气逆,血热妄行,咯血不止,以旋覆代赭汤加灸枇杷叶,但降其气,气降则火降。又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膈积瘀已甚,证见胸痛彻背,舌有瘀斑,故用瓜萎薤白合丹参饮加味。

2.2 脾气不升 血失统摄 

李可指出,脾气不升,则血失统摄而下出,而病崩漏便血。证见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甚则苍白欠华,脉多细弱,寸部尤弱。急以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峻补其气,加四炭温经止血,红参、五灵脂等量研粉益气止血、化瘀。脾气渐旺,自能摄血(126页)。兹举其病例如下:

青霉素过敏后血崩 张某,女,48岁。3天前青霉素过敏休克,急以毫针刺素髎穴,行雀啄术苏醒脱险。然暴受惊恐,气短身软不能起床。前日适值经期,遂致暴崩不止,经妇科抢救,仍淋漓不断,邀李会诊。见患者面色苍白,气喘自汗,食少头晕,心动神摇。血色鲜红无块屑,脉沉细弱,舌淡红。此由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脾胃气虚下陷不能摄血,陷者举之:生芪60g,当归20g,煅龙牡、朱茯神各30g,山萸肉60g,姜炭、三仙炭、红参(另炖)、灵脂、炙草各10g,柴胡、升麻各6g,鲜姜5片,枣6枚,3剂。二诊:血止,脉起,食纳好,隐隐头痛不休,此由血脱气陷,血不上荣所致,予补中益气汤3剂而愈(123页)。

按 此由惊恐而起,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脾胃之气随之下陷而不能摄血,治以当归补血合补中益气汤加减,3剂血止,脉起。

2.3 肝不藏血 血热妄行 

李可认为,血证初期,多见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证见血上溢或下出,势急量多,面赤气粗,暴躁易怒,头晕胁痛,口苦脉弦数。以丹栀逍遥散舒肝之都,炙枇杷叶30克清金制木;生地、阿胶,滋水涵木,凉血养血,止血柔肝,赭石降气抑火平木。栀子炒炭减其苦寒之性,又能入血泻火而止血。煨姜易姜炭3克以护胃气,加三七粉6克吞服,止血化瘀不留瘀,最是血证妙药(126页)。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乳衄 刘某,女,34岁。双乳房憋胀窜痛半年多,渐见乳头内陷,乳房萎缩。挤压乳房有粘稠之黄臭液及鲜血溢出。近来乳衄频发,变为有恶臭味之黑血,每次可淹湿一条毛巾。兼见胁肋胀痛,带多黄臭。曾去省医院检查,不能确诊,建议手术切除双乳,免除后患。邀李氏商治,询知病由长期气恼所致,诊脉弦。七情内伤,肝失疏泄,五志过极化火、化毒。拟疏肝解郁,通络化瘀,解毒化湿为治:柴胡15g,归、芍、茯苓、白术各30g,丹皮15g,栀子10g,酒炒龙胆草10g,苡仁30g,苍术、黄柏、川牛膝、橘络、炮甲珠、六路通、甘草各10g,漏芦12g,公英90g,连翘、王不留行各30g,贯众炭5g研粉冲服,车前子10g(包),鲜姜10片,枣10枚,10剂。二诊:服7剂后出血止,带亦减。10剂服完诸证悉除,且内陷萎缩之双乳亦渐形丰满,2年后生一子(119页)。

按 此由气恼所致,证见乳房憋胀窜痛,乳衄频发恶臭之黑血,带多黄臭。当属肝郁化火、化毒,治以丹栀逍遥合四妙散加味,疏肝解郁,解毒化湿,通络化瘀。7剂后血止、带减,10剂后诸证悉除。

2.4 火不归原 上热熏蒸 

李可指出,火不归原,上热熏蒸,势急如焚,面赤如醉,白睛溢血,鼻衄,舌衄,吐血,口舌生疮,目赤如鸠,比之实火尤为暴急。以腰困如折,双膝独冷,尿多不渴为辨。乃肾阴亏极,逼龙雷之火上奔无制,以大剂引火汤加肉桂3克米丸先吞,引火归原(127页)。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合肉桂七味丸变通。下面举例证之:

齿衄 王某,男,44岁。腹泻3-5次。月余不愈。近一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证由泄泻日久,脾阳大伤,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拟四君七味加减:党参、焦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泽泻各10g,骨碎补12g,油桂3g。二诊:6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剂善后(297页)。

按 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膝冷,证属火不归原。李氏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火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投之皆效。

2.5 肾不封藏 气随血脱 

李可认为,肾不封藏轻症,仅见腰困微喘,自汗尿多不渴,出血如注,急以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90g,敛肝固肾救脱,加肾四味鼓舞肾气,龙牡固摄肾气,姜炭止血,阿胶30克,三七粉3克,挽血脱之危(127页)。下面看一则肾不封藏案:

蛮补致崩 马某,女,30岁。素有“功血”宿疾,赴外地求医,连服芪归、阿胶、龙牡大剂10余剂。至经期不行,腹痛如绞,次日暴崩,一天下血一痰盂。3日后,变为淋漓不断又7日,血色素6克,面色萎黄无华,自汗而喘,心悸,夜不能寐,脉反洪数,124次/分。血脱脉宜细弱,大则病进,恐有气随血脱之变,急固之:山萸肉100g,生芪30g,当归15g,红参10g,五灵脂5g,白芍15g,沉香、四炭、炙草各10g,麦冬、五味子各10g,龙牡、磁石各30g,3剂。二诊:血止,汗敛喘定。唯觉腰困如折,原方制小其剂,加肾四味(枸杞、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各15克,胡桃4枚,以固封藏之本。3剂后诸证悉除(125页)。

按 此案素有“功血”宿疾,连进芪归、阿胶、龙牡大剂,蛮补致崩,一天下血一痰盂,血色素5克,自汗而喘,气随血脱,急以来复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复方大剂,重用山萸肉,以救危急。

2.6 阴损及阳 阳微欲绝 

李可指出,肾不封藏重证,出血如注,腰困尿多不渴,证见肾不封藏轻型,而见四末不温或四肢厥冷,神疲欲寐,大汗暴喘,气息微弱,脉沉迟微细,或反见数极无伦,七急八败,一分钟超过120次以上,为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生命垂危。急投破格救心汤平剂,龙牡煅用,山萸肉加至120克,干姜改姜炭10克,三仙炭各10克,血余炭4克冲,生芪30克,当归15克,阿胶20克,或加熟地45克,以滋阴救阳,益气止血固脱(14、127页)。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暴崩脱症 王某,女,42岁。突然暴崩,出血一大便盆,休克1小时许,面如白纸,四肢冰冷,气息奄奄,六脉俱无,下三部太溪脉似有似无,厂医注射止血、强心剂无效,现仍出血不止,被褥狼藉。遂从血脱亡阳立法,以破格救心汤合当归补血汤为治:山萸肉120g,附子100g,姜炭50g,炙草60g,煅龙牡、红参各30g(捣末同煎),生芪60g,当归30g,血余炭6g冲,2时50分边煎边灌,并以大艾柱灸神阙。3时30分血止,厥回脉渐出,黄昏时开口说话,夜1时索食藕粉、蛋糕,脱险。后以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山萸肉、龙眼肉、肾四味、龟鹿二胶连服7剂始能起床,以红参、灵脂、三七、琥珀、胎盘、乌贼骨、茜草炭、肾四味,制粉服40日始康复,现仍健在,已70岁(124页)。

按 李可用破格救心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妇科大出血21例,其中晚期宫颈癌2例,子宫肉膜异位3例,更年期功血11例,原因不明暴崩5例,全部在8小时内脱险。

2.7 善后固本 以求根治 

李氏认为,肝不藏血,血热妄行,以丹栀逍遥散加味。血止后,当养血柔肝,滋水涵木以治本,以七味都气丸之山萸肉为君,加枸杞子并三七粉蜜丸服(126页)。对于血证各型,善后均给予增减培元固本散1~2月,培补先天,修复受损脏器,重建人身免疫力,以求根治(12页)。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4页)。

 

3 李可血证论特点

根据李氏血证诸多医案,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3.1 血证关键在脾胃 

李可认为,治血如治水,补中兼疏导,引血归经则愈。血证的关键在脾胃,脾主中气,气为血帅,统血而主升;胃为水谷之海,统冲任而主降,为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血循常道(125页)。根据李氏之血证6种分型,可以看出脾胃的重要作用。如胃气上逆、血热妄行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型,病的主脏在脾胃,勿需多言。肝不藏血、血热妄行型,多犯胃克脾,故用丹栀逍遥散舒肝,术、苓、草健脾,煨姜护胃。火不归原、上热熏蒸型,李氏又设置了“火不归原兼脾虚型”,以四君七味地黄丸加减变通,详见“齿衄案”(296页)。肾不封藏、气随血脱型,其病机为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累及于肾,变为肾不封藏,生命之根本动摇,故用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姜炭益气温脾止血,重用山萸肉90克敛肝,加肾四味、龙牡益肾固摄。阴损及阳、阳微欲绝型,李氏又明确指出病机为脾肾阳衰,不能统摄血液,应投破格救心汤合当补血汤加四炭、阿胶滋阴救阳、益气止血固脱。以上可以看出,血证6型均与脾胃有关。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也可以看出脾胃重要作用,其全书血证医案27则,其中主脏在胃者7人,涉及脾脏者13人,可见“血证关键在脾胃”是言之有据的。

3.2 重要一环肝传脾 

李氏指出,肝脏体阴而用阳,又为“生命之萌芽”,木能克土,若过用苦寒攻伐,损此萌芽,则虚化为脾不统血,病变又深一层矣!善于理肝,则可截断血证传变,实为重要一环(126页)。下面看一则肝传脾病例:

乳衄 刘某,女,44岁。乳衄2月余,由生闷气渐致两肋窜病,右乳结核如胡桃大,乳头溢出鲜血。每适经期,必头眩泛呕,血黑多块。常觉有一股热流从右肋下章门穴向乳房涌来,立即灼痛如针刺状,随即有鲜血溢出,轰热自汗,左侧亦有同感。每月经行2次,经量少则乳头出血必多。舌红无苔口苦,脉沉弦而数。脉证合参,必是七情内伤,肝气久郁化火。今见一旦动气,病必发作,明是木强侮土。疏泄太过,则肝不藏血;脾胃过弱,则不能统血。治法拟养脾胃之阴,清金制木而解胃之围,兼柔肝之体而敛其用:醋柴胡10g,当归、白芍、生地、石斛、沙参、枸杞、山萸肉、乌梅各30g,麦冬15g,川楝子10g,三仙炭各12g,丹皮、黑栀子、炙草各10g,3剂。二诊:药后块消血止,但增少腹胀如孕状,视之,少腹鼓凸。神倦、腰困膝冷,舌红无苔,脉沉,右寸极弱。一诊见患者口苦舌红,遂用大剂养胃汤之甘寒,丹栀之苦寒,致损中下之阳,中气随之下陷,故有此变,医之罪也!遂改投大剂补中益气汤升提下陷,加肾四味温养肾命:生芪60g,当归、白术各20g,红参(另炖)、灵脂、炙草、三仙炭、柴胡、升麻、桔梗各10g,陈皮3g,肾四味120g,鲜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打)。患者连服9剂,已痊愈,且腰困、经乱亦愈(120页)。

按 患者服一诊方,药后竟块消血止,应当说疗效可观。但李氏鉴于又增腹胀如孕状,腰困膝冷,脉沉右寸弱,却进行检讨:“一诊见患者口苦舌红,遂用大剂养胃汤之甘寒,丹栀之苦寒,致损中下之下阳,中气随之下陷,故有此变,医之罪也!”深刻感人。

3.3 气随血脱肾不固 

因气虚而血出不止,前人多用当归补血汤、黄土汤、固本止崩汤,均以甘温补中为主,佐以养血收敛。但李可认为,气随血脱,不仅仅是脾不统血,更重要的是肝气不敛、肾不封藏,证见血出如注,自汗微喘,腰困多尿不渴,除了应用大剂当归补血汤加姜炭外,还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90克敛肝固肾救脱,肾四味鼓舞肾气,龙牡固摄肾气挽血脱。如“小儿白血病案”(367页)。

3.4 阴损及阳阳欲绝 

出血从阳虚论治,以“火神派”为杰出代表,清代名医郑钦安之血证诗可见一斑:吐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甘寒一派称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衰阴盛敢僭为;人若识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推。所以,“火神派”常用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治血证。李可治血证,亦从阳虚立法,但病机的着眼点不同。他说,各种大出血,突变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如纸,气息奄奄等,此为气随血脱之甚者,是阴损及阳,脾肾阳衰,不能统摄血液,速投破格救心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14页)。在李氏看来,阴阳是相互依附的,阴没有了,阳也就没有了。故既用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阿胶滋阴,又用破格救心汤救阳。如“暴崩欲脱案”(123页)。

3.5 善后固本拔病根 

日久不止,反复大出血者,必损及于肾。在血证分型论治后,血虽止住了,但不等于治愈,日后多有复发。为了修复重要脏器病理损伤,再造人体免疫之功,李氏又研制了培元固本散:胎盘、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392页)。一般连服40天,即可拔除病根,如“暴崩脱症案”(124页)。

3.6 选方用药偏于温 

李可之血证6型论治,含苦寒、甘寒之剂,只有丹栀逍遥散和引火汤。对此,他在治疗效能不变的前提下,又采取了相应措施,把苦寒、甘寒之性降到最低点。如丹栀逍遥散,栀子炒炭减其苦寒之性,又能入血泻火止血;把煨姜改成姜炭,以护胃。对于引火汤,脾胃怯弱者,熟地可小其剂,或加砂仁拌炒,或改为四君七味地黄汤变通;或引火汤加肉桂,既可引火归原,又能反佐寒凉之剂,以护脾胃(347页)。总之,李可之血证分型论治,方如旋覆代赭汤加味,补中益气汤加味,来复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破格救心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等,选方用药均偏于温。

3.7 四炭三七平淡神 

李可之血证6种分型论治,所用止血药为四炭、三七、血余炭。其血证医案27则,所用止血药为四炭、三七、血余炭、蒲黄、三芨、韭汁、大蓟、地榆、苎麻根、灶心土等,其中用四炭者13人,三七者9人。李可认为,四炭(炮姜炭.三仙炭)是治脾不统血要药,为山西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心传,平淡中寓神奇之效,百试不爽,颇堪倚重(126页);三七止血化瘀而不留瘀,最是血证妙药(126页)。

以上从7个方面归纳李氏之血证论特点,其中前5条突出理论特色,后2条侧重方药特点。

 

李可血证学术思想,现简要归纳如下:李氏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微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病证冲突当从证——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五

 

 


 

    简介:针对中医治西医病存在先入为主和对号入座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西医病思路:认清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诸病当先解表;伏邪百日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西医急性炎症,也不要跟着“炎”字跑;不在病名上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西医病 中医证 解表 透邪 寒热虚实分型 六经辨证 不治之治 李可 医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辨病,是指辨西医之病;辨证,是讲辨中医之证。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多数人认为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似有不足。而从中西医结合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地方是西医诊断,中医用药,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李可对此有截然不同的做法。现根据其诸多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认清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

1.1   人与病

自古以来,中医就认为,从人体与疾病来说,人体是本,疾病是标。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医所谓的“病”,大多是以证状来命名的,如咳嗽、胃脘痛、哮喘等等。那么,西医之“病”与人又是怎样的关系?李可认为,气化之理,总是以人为本,病为标。正胜则邪从热化、实化;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146页)。下面看一则病从寒化之案例:

补法治痢疾脱症  温某,女,50岁。1975年8月7日发病,起病即噤口,饥不能食,渴不能饮,水米不入,频频呕逆,痢下赤白相杂,腹痛后重,日夜不休,约10分种1次,喘汗如油,肛脱不收,面赤如妆,心悸躁扰不宁,热势方张(39.50C),声低神萎,舌胖齿痕,中有黄腻苔,脉大如波涛汹涌,重按则似有似无。询知患者已病休10年,素有晨泻之疾,时时昏眩倾倒,稍触风寒即感冒缠绵病榻,显系脾肾元气大亏,暴感时邪作痢,起病正气先溃,已见脱象。古人谓“痢疾脉大身热者死”,盖即邪毒盘踞,精血下夺,正气不能内守而外越,油尽焰高,倏忽将灭,确是危候。亟亟固脱为要:山药120g,归、芍各30g,山芋肉90g,山楂30g,红参(另炖)、石莲子、黄连、肉桂、炙草各10g,龙牡各30g,三七粉6g(冲),红白糖各30g(冲入),姜汁1小盅(对入),2剂。未服药前先点刺舌下金津、玉液,双尺泽放血,以泄其毒,呕势已平,服药安然入胃,至夜半子时,脉敛,痢止,安然入睡,次晨全好。

李按  此病例发生于当年灵石疫痢流行高峰期,凡病皆然,殊少不同,“辟秽解毒汤”投治辄效。但本例病情蹊跷,从体质秉赋,察知同中有异。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正气无力与外邪抗争,初病即正气先溃,生命垂危。不仅用山药、红参之甘平益气滋液,且用山萸肉、龙牡之酸涩固脱,去邪仅黄连、三七、山楂,犹恐黄连苦寒伤胃,更辅以肉桂。所拟方即张锡纯氏“来复汤”加味(146页)。

本案发生于疫痢流行高峰期,即有暴痢日夜不休,下痢赤白相杂,腹痛后重,高热39.50C等疫痢之征;又有喘汗如油,脱肛不收,面赤如妆,躁扰不宁,脉大如波涛汹涌等脱象。李氏根据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急投来复汤加味,2剂而解。

1.2    病与证

李可从气化理论去把握人与病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中医“证”的概念。他认为,中医学的“证”,正是人体阴阳气血、五脏生克、气机生降——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集中点。其中包含了“个体特异性”,即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特异的表现,更是辨证的关键(39、116页)。简而言之,中医之“证”是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主要矛盾的集中点。那么,西医之病与中医之证又是什么关系?李可说,一切局部的病变,皆由整体失调所派生。故治“证”即是调节整体,整体康复,则局部的病变,常可奇迹般地不治而愈(39页)。他一语道出了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为主从关系,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1.3   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

当西医之病与中医之证发生冲突时,应当怎么办?李可认为,当中医之“证”与现代医学之“病”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病从证。中西医结合,中医没有现成饭可吃。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另起炉灶,独立辨证。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23页)。下面看一则舍病从证案例:

小儿白血病   程某,男,13岁。由其父背来就诊。询知两月前突然高热寒战,体温400C,鼻衄如注,2日不止,大便如柏油状。急赴山医三院,诊断:血色素4克,白细胞36万,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经抢救脱险,但血色素4克,输血1600毫升无效,用化疗2疗程后,处于弥留状态。患者面色萎黄虚浮,唇指白如麻纸,眩晕不能坐立,纳呆日进食1~2两,五心烦热,心动震衣,自汗如洗,两目失神;舌如猪腰子,光降无苔而干,六脉浮弦搏指,一息七至以上。从脉舌形神见证,已属气阴两竭之死候。但不吐不泻,胃气未至败亡。李氏遂以当归补血汤、生脉散合方,重用参芪,加山萸肉益气固脱:黄芪30g,当归、红参(另炖)、麦冬、五味子、三仙炭、炙草各10g,山萸肉、熟地各30g,砂仁10g,元肉、女贞子、旱莲草各10g,阿胶10g,生姜5片,大枣6枚,浓煎,小量多次分服。二诊:首剂得效,服3剂可起坐,服5剂可进食半斤,服7剂已能下床散步,服完10剂后,日可进食1斤多。不料前日忽然泛呕泄泻,脐下筑动应衣,喉中痰呜如拽锯,下肢发凉,瑟缩畏寒,脉浮尺虚。此必久病伤肾,元阳不固,厥脱先兆。本应加鹿茸血肉有情之品,奈患者贫病交困,姑以肾四味代之,温养肾命,双补气血为治:黄芪30g,当归、红参(另炖)、元肉、姜炭、三仙炭、炙草各10g,炒白术、山药、炒谷麦芽各30g,阿胶、生半夏、茯苓各12g,肾四味60g,生姜10片,大枣6枚。三诊:服2剂胃寒退,泻止脉敛,服5剂脐动隐,元阳固,可户外玩耍,10剂后已如常人,血色素上升至7.5克,白细胞降至11万。效不更方,加参鹿膏10g,10剂。四诊:血色素上升至9.5克,白细胞降至5万7千,原方守服7剂后,血色素11克,白细胞2万7千.因贫困停服中药,予单味参鹿膏150g,半月量。3周后,血色素12g,白细胞19500。李氏嘱病家慎饮食,避风寒,以防不测。不料1周后,其母高热昏迷,买一大西瓜,病孩乘其父外出配药偷吃多半个(约5公斤),当夜腹痛作泻,急用大剂参附龙牡山萸肉,投剂不应,不幸夭亡。

李按   小儿血白病类似“小儿急痨”。本例禀赋素虚,邪从寒化、虚化,初病即见正气先溃,气随血脱,奄奄待毙,复加化疗摧残,气血耗伤殆尽。当此生死存亡系于一发关头,则当急急固脱为先。一切攻癌解毒、苦寒败胃之品,毫末不可沾唇。经抢救4个月,服药40剂,未用一味抗癌药,终于降服白细胞,使血色素恢复正常。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固护脾肾元气的治则,在癌症治疗中具有特殊地位(370页)。

从中可看出,李可对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学术倾向:①以人为本:气化之理,总是以人为本,病为标。②证与病为主从关系:中医之“证”是整体失调在患者阶段主要矛盾的集中点;一切局部的病变,皆由整体失调所派生。③病证冲突当从证:当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病从证。治证即是调节整体,整体康复,则局部的病变,常可奇迹般地不治而愈。

 

 2 诸病当先解表

 李可指出,《内经》明示“上工救其萌芽”、“善治者,治皮毛”。 凡病,但有表证便当解表为先。外邪侵入,先从皮毛肌表而入。此时,邪在轻浅表层,妥施汗法,开门逐盗,一服可解。如有正虚的据,则佐以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176、198页)。他治西医病,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反复提到“诸证当先解表”,即使是有数十年病史者,也不忘用解表法,这令笔者眼界大开。下面看一则慢性久病而用解表法之案例:

 肺间质纤维化  张某,女,44岁。20年前,产后暴感寒邪,患咳喘,久治不愈,凡节令交替或气候骤变必犯,逐成痼疾。近因感冒缠绵不断,终至喘不能步而住院。经省二院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心病”,用大剂缴素疗法、吸氧等无效。心衰、呼吸衰竭日见严重,病危出院。诊见羸瘦脱形,面色青惨。两目无神,声哑无音,喘息抬肩,气息奄奄。唇指青紫,杆状指,下肢凹陷性水肿。喉间痰呜漉漉,咳吐白痰涎沫。四肢厥逆,脉急而促,133次/分(频发房性室早搏)。舌胖,苔灰腻,两侧瘀斑成条。唯食纳好,胃气尚存,虽亡阳厥脱诸症毕见,尚有可挽之机。李氏遂以大剂破格救心汤救阳固脱为先,参蛤散纳气归肾,麝香辟秽,化浊痰,开上窃,以救呼吸衰竭,加开水急煎,昼夜连服3剂。二诊:服首剂的2/3,痉咳暴喘得罢,上肢回温,基本脱险。服完2剂,安睡约2小时。醒后痰呜声一度消失,暴喑20余日,第一次发出声音。一昼夜用附子600g,指掌虽温而下肢冰冷如昔。近半年来,盛夏不离棉衣,自觉如入冰窑,背部似冷水浇灌。此次重病月余,始终恶寒无汗,全身如绳索捆绑。胸痛彻背,憋闷如窒。病虽20年,而小青龙证之主证不变。营卫闭塞,寒邪冰伏,少阴亡阳与太阳表实同见,成为本病一大死结。逐拟一方,师法麻黄附子细辛汤意,助元阳、开表闭:麻黄30g(单煎150毫升),细辛20g,附子200g,干姜25g,炙草60g,山萸肉120g,生半夏、茯苓、生姜各45g、葱白3寸,丽参20g、蛤蚧1对、麝香0.5g(研粉分吞)。服药选午前阳旺之时,以助正气。每次对入麻黄汁50毫升,得汗后止服。三诊:上午于9时服1次,至10时30分,仍无汗意。令缩短给药时间,加服1次,并以生姜末、红糖、胡椒粉煮汤1碗,热服以助药力。午时头部见汗,少顷颈项胸背皆得润汗,令去麻黄汁继服药液。四诊:药后表闭一开,真阳敷布,背部冰冷及全身如捆之感,一服而解。上肢厥冷已退,喉间痰鸣消失,唇指色转淡红,喘定,痉咳偶见一二次,小便增多,踝肿亦退。脉象缓和,80次/分,顽固性心衰及呼吸衰竭之危,得以解除。二日来吐痰甚多,胸中憋闷感亦大为松宽。可见汗法得宜,有助于人体正气来复,使盘踞肺络之湿痰死血,渐有外透之机。逐改方调治,以下从略(28页)。

按 本案病已20年,而小青龙汤证之主证不变。李可重用麻黄,1剂则表闭即开,真阳敷布,病由此使步入坦途。所以李可反复告戒我们:“诸症当先解表”,似乎是老生常谈,平淡之极。然而正因为它平淡,往往被医者忽略,而造成严峻局面。表居八法之首,凡兼挟外邪诸证,皆当以解表为先,开门逐盗,拒敌于国门之外,最是上策(198页)。

 

3 伏邪百日,当引邪外透

李可之经验,凡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或交节病作类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深伏(22页)。李可之全书共246例医案,其中伏邪医案34则,占总数的14%,可视为常见病,即见于急性炎症,如急性肺炎高热抽风案(71)、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页)、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案(11页);又见于慢性久病,如肺心病心衰案(8页)、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案(22页)、肺间质纤维化案(26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4页)。下面举例证之:

风心病合并冠心病 张某,女,40岁。病史:风心病、冠心病、肺瘀血已10年。现证见心悸、气喘、咳血。动则尤甚。每进食必心中大动,故每届饭时,忧心忡忡。为免心跳,吃吃停停,一餐常延搁二三小时之久。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唇、指、舌青紫。自汗淋漓,腰困如折,入夜不能左侧卧,否则呛咳喘悸不停。纵观诸证,为心之阴阳皆虚,阳虚偏重。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温肾回阴、通脉化瘀、滋液救心为治,21剂。药后悸止、喘定、肢厥、紫绀消失。进食已不心跳,胸闷刺痛在服至10剂时痊愈。唯月初曾出现反复,穷追细问,始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一次,病情就加重。其症为月经前1日寒热如疟,呕吐耳聋,经净自愈。此乃六淫外邪久羁,由表入里,深入血分不能透达,即《伤寒论》热入血室之证,当因势利导,予小柴胡汤加味,提透血分伏邪:柴胡、红参(另炖)、五灵脂、川芎、酒芩、干姜、桃仁、炙草各10g,丹参、当归、益母草、生半夏各30g,赤芍15g,泽兰、香附各12g,黑芥穗6g,生姜10片,大枣10枚,6剂,每月经前一日连服3剂。药后,经前感冒得以根除。除风心病存在外,已无自觉证状,以固本散善后(20页)。

按 本案重病10年,邪入血室即达10年。由于经期必感冒,新感引动伏邪,邪正交争而宿疾发作,便显示出病邪盘踞在血室之奥秘。乘伏邪之蛛丝马迹在此时暴露无遗之际,因势利导,一举破其巢穴。遂以一味黑芥穗之深入血分,加入小柴胡汤内,扶正达邪、和解表里,使10年伏邪得以外透,从此步入坦途。

 

4、 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

李可认为,“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八纲六经之范围(45页)。他根据“正旺则邪从热化、实化,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的原则,把一些西医病分为两个基本型,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分为阳虚寒凝与湿热化毒型(65),白塞氏综合症分为火不归原和湿热化毒型(291页),美尼尔氏综合症分为脾不运湿和火不生土型(272、386页),细菌性痢疾分为湿热秽浊与正虚欲脱型(144、145页),红斑狼疮分为阴虚血瘀与阳虚血凝型(202页),过敏性紫癜分为肝热妄动与脾不统血型(328页),小儿白血病分为邪毒炽盛与气血两竭型(368页)。下面举例证之:

白塞氏综合症  张某,男,34岁。病已8年之久,先觉左手掌鱼际部痒肿,随即上唇亦肿,口腔粘膜开始溃烂,紧接龟头亦痒肿,患处奇痒难耐,稍一搔之则其痛贴心。初病时寒热如疟,二三年后仅感目干涩不欲睁,思睡而难入睡,身体沉重困乏,辗转不宁。口苦粘腻,脉沉滑数。见证与《金匮》之狐惑病大同小异,不同处为:目不得睁,面部无黑白变化,痛痒极重。其病机属内蕴湿热,外受风邪引发。从清湿热解毒、驱风止痒立法,以四妙散加味进治:苡仁45g,苍术、黄柏各15g,川膝、苦参、生地、白蒺藜各30g,白藓皮60g,胡黄连、甘草各10g,丹皮、紫草各15g,3剂。服1剂,病退强半,2剂痒止肿消,3剂服完已了无痕迹。患者惜药,以药渣煎汤洗龟头,止痒消肿效果极好。一年后又因暴饮大醉,引发旧疾,即按所留旧方,内服外洗,2剂而愈。追访10年来未犯

李按  现代谓之“白塞氏综合症”,即《金匮》之“孤惑病”。余治湿热化毒型,用上方四妙散加味,经治6例35岁以下之青壮年患者,皆获根治。35岁以上,病程旷日持久者,多转为引火汤证,虽不能根治,却见效迅速,使病人免除许多痛苦(293页)。

 

5 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李可治西医病,一方面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一方面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谨守病机,法随证变(330页)。下面举例证之:

过敏性紫癜痼疾  张某,女,52岁。患过敏性紫癜33年,14岁时,适值经期,正在洗头,被母追打,赤身跑出野外,遂致经断。当晚腹痛阵作,下肢发出青紫斑块多处。3日后喝红糖生姜末,全身燥热,发际、身、目、鼻、口、喉、前后阴,痒如虫钻,发一身点、片、条状红疹而解。此后,年年不论冬夏发病3~5次、7~8次不等。连生8胎,2胎产后服生化汤3剂,竟1年未发。今次发病3日,正在出疹之际,腹痛如绞,抓搔不已。视之,右腿有紫斑4处,左腿2处,脐上到胸、背后致胯,红云片片。抓耳、挠腮、揉眼,奇痒如万虫钻心。脉沉数,舌红苔黄,边尖瘀斑成片。此症初病经期风寒外袭,邪入血室,暗结病根。日久化热,湿热与血凝结成毒,正邪相争则病作,是邪有外透之机,当因势利导,以乌蛇荣皮汤进治。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化瘀和营,丹皮紫草可代犀角,更加青黛10g,共奏清营化斑之效,定风丹(首乌、白蒺藜)养血祛风,白藓皮清化血中湿热而止奇痒,乌蛇扶正托毒治大风,加地榆30g,白蔹15g,清肠解毒敛疮,以黑芥穗、皂刺深入血络,透发伏毒,三七10g破瘀,直捣病巢。上方连服10剂,数十年痼疾竟得治愈。

按  李可治过敏性紫癜分为肝热妄动与脾不统血型。肝不藏血、血热妄动型,常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大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多数在半月痊愈。此例证情有别,初病经期风寒外袭,邪入血室,暗结病根。日久化热,湿热与血凝结成毒,当因势利导,以乌蛇荣皮汤调治,加皂刺、黑芥穗深入血络,透发伏毒。故李可又进一步指出,上述二型,可互为演变。肝不藏血者,过用苦寒,损伤脾胃之阳,可虚化为脾不统血,亟亟改弦易辙,温脾统血。脾不统血者,正气来复,可阴证转阳化热,大是佳兆,予补中益气汤内加知母20g,大藓30g即可。疾病变化万千,总是要以人为本,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30页)。

 

 6 面对急性炎症,也不要跟着“炎”字跑

 面对西医诸多的急性炎症,中医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是检验中医大夫是否发扬中医特色的试金石。李可认为,对急性炎症的治疗,当因人而异,。不可把“炎”字理解为火上加火,不可一见血象高便恣用苦寒攻泻。由于体质禀赋的差异,血象虽高,证属虚寒者并不少见(116页)。为此,笔者对李可的急性炎症医案做了初步统计,现归纳如下:①急性炎症概况:全书急性炎症案例20则(不包括外科急腹症),涉及17个病种。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案(116页),急性肾炎等案(161页)。从实热论治者7例,如急性肺炎案(71页);从虚寒论治者6例,如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页);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论治者7例,如肺心病急性感染案(18页)。②急性炎症兼高热者:急性炎症兼高热者9例,从实热论治6例,如小儿急性腮腺炎案(81页);从虚寒论治1例,如细菌性痢疾脱症案(145页);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论治2例,如急性肾孟肾炎案(159页)。③急性炎症兼血象高者:急性炎症兼血象高者5例,从实热论治1例,如急性中耳炎案(277页);从虚寒论治2例,如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急性胆囊炎案(55页);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论治2例,如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案(160页)。下面看一则急性炎症从虚寒论治案例:

急性盆腔炎寒证  耿某,女,33岁。患者少腹两侧痛,拒按,黄带如注,秽臭。女检子宫前位,化验:白细胞19500,中性80。诊为慢性盆腔炎急性感染,转中医诊治。诊见胃中酸腐作呕,腰困膝冷,神疲欲睡,面色嫩红如妆。脉迟细,58次/分,舌淡胖水滑。李氏分析:妇科虽诊为急性盆腔感染,而患者症情有异,不仅中下气化无权,且见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若妄用清热利湿之剂,难免顷刻生变。逐予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加党参、茯苓、泽泻、鸡冠花各30g,附子15g,油桂3g(研粉冲服),引浮游之火归原,3剂。二诊:服3剂,面赤如妆得退,腹痛止,带减,纳食已馨,两目有神,诊脉滑数,94次/分。正气来复,加清热解毒之平和药公英60克清化,3剂而愈。

李按 《金鉴》外科云:“膏梁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体气血穷。”古代中医早已认识到疾病的个体特异性。此例农妇,8口人,6个孩子,劳力少,生活困难,由劳倦内伤而致病,正气先虚,故多寒化、虚化。对西医确诊的病,中医仍需独立思考,深入剖析疑难,追根寻底,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特色,恰合“人”情、病机,提高疗效(117页)。

 

 7 不在病名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

 李可认为,“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正是《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病名”上钻牛角,不但不考虑西医的病名,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45页)。他这段箴言,从“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中大彻大悟的。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这一过程:

 蛛网膜下腔出血 温某,女,27岁。怀孕5个月,突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经急诊治疗两周,病势转重,邀李氏诊视。询知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证属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g,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g,白芍45g,珍珠母、茯苓30g,全虫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生姜3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1剂后,头痛减,抽搐未发,神志已清。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吐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赭石45g,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g,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g,全虫10g,蜈蚣10条,生姜30g,姜汁10毫升。1剂后痛呕均止,颅压正常。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两剂,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予补阳还五汤调理而愈(45页)。

按 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因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李可在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中医虽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痰饮上冲之吴茱萸汤证,投之“效如桴鼓”,李氏由此悟出其中的道理。

 

8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对待一个气息奄奄的痢疾病人,黄连、大黄沾唇必死,这时应该怎么办?李可指出,中医有“万病不治,求于脾肾”的论断,在危重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起死回生之效。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一伤,百药难施,故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肾为先天之本,为人生命之主宰。内寄命门真火,为生命的原动力,五脏精气的源泉。故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气败亡则生命终结。故凡治病,皆当首先顾护脾肾元气,勿使损伤。若已损伤,亟亟固脱救肾,醒脾救胃,使胃气来复,病人才有生机(307页)。下面看一则万病不治求脾肾案例:

久痢成痨 杜某,女,23岁,病危邀诊。病史:1年前患者因8个月男孩因病夭折,悲伤过度,食少形瘦。今春流产,失血过多,多次发生贫血性休克。夏末患痢,寒热如疟,日下脓血便10余次。服白头汤不效,又服葛根芩连汤12剂,病不减,反不能食。盛夏憎寒,不离棉衣,日渐消瘦,咳嗽盗汗。经X光透视见右肺浸润型肺结核。已闭经、卧床不起4个月。食少呕逆,咳喘自汗,脓血便乃未止,每便必脱肛。经抗痨药后食纳锐减,形容枯槁,眼眶塌陷,皮肤干瘪。一日数度晕厥,气息奄奄,病情危重。脉细数不乱,两迟尚能应指。病由寒痢误用苦寒损伤脾阳,邪陷入里成痨。延久损及于肾,生命根基动摇,已无实可攻。亟扶正固脱,醒脾救胃:红参(捣末同煎)、生半夏各3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煎取浓汁300毫升,对入姜汁一盅,一日内不分次数缓缓呷服。呕止后,改为日分3次服,3剂。服1剂后当日呕止,服完第二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藉粉1小碗,服稀粥4~5次。服完第三剂后,可日进食半斤许。患者已能半卧位,两目有神。脉虽细弱,但属有根。下痢脓血如前,未再休克。因呕止,原方去半夏,合补中益气汤:生芪18g,红参(另炖)、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陈皮各3g,肾四味各1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胡桃4枚打,3剂。药后已能起坐,日可进食七八两。便脓血、咳嗽、午后潮热不减。第3方咬定护元气,补土生金之法,原方加炒谷、麦芽醒脾,煅龙牡固脱。服20剂后,已能起床下炕游走几次,进食身有微汗,正气渐复,营卫通调而伏邪外透,痢疾不治而愈。效不更方,再进20剂,间日1剂。药后咳嗽、潮热止,月经来潮,可到户外活动。经X光检查,右肺结核已钙化,一年后生一男孩(305页)。

按 李可治此案2个月,无一味治痢之药而痢愈;治小儿白血病4个月,未用一味抗癌药,终于降服白细胞,使血色素恢复正常。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固守脾肾元气的原则,在万病不治的情况下,确有起死回生之效。故李氏又进一步指出,前人有“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的说法,确有至理,它保住了病人的生命,调动了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去战胜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是中医学高层次辨证论治的经验总结,“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

 

李可指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当局者迷,有一生悟不透此理者,今特为点出(167页)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这是治西医病的原则:人是本,病为标;正胜则邪从热化、实化,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中医之“证”是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矛盾集中点,西医之“病”是局部的病变;当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病从证。其次是治西医病之七步: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有伏邪者,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使面对西医急性炎症,也不要跟着“炎”字跑;最后跳出病名的巢穴,超乎象外,以六经辨证统治百病;治法要独辟蹊径,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走出一条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去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

 

肺痨阴阳气血虚——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六

 

 

 

    简介:针对肺痨甘寒养阴的传统定法,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肺痨的思路: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肝脾肾;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当遵“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关键字:肺痨 潮热 病因病机 治疗规律 李可 医案


    回顾中医史上,自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600年间,历代中医皆宗其旨治肺痨,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降火定法。李可对肺痨的治疗,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临床经验。现根据其医案14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  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

    李可在自学中医的第7年,治1例肺痨宗丹溪“阴虚火旺”立论,结果险遭不测。这一深刻的教训,使他终生不忘,并毅然脱离古人“滋阴降火”的巢穴,确立了“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的大法。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这一过程:

    肺结核戴阳危症  刘某,女,22岁。1963年5月23日初诊:患干血痨3年多,经某医院诊为肺空洞型肺结核,病危出院。羸瘦脱形,四肢枯细,体重税减20公斤。骨蒸潮热,昼夜不止半个月。双颧艳若桃李,口苦,舌光红无苔而干,食少,干渴能饮,脉弦而数。古今医家,皆谓“痨”为阳火灼阴,火炎水竭,真阴销铄。尤以昼夜皆热为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乃选清骨散加龟板、黄芩、童便为治:龟、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g,知母20g,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青蒿、黄芩、炙草各3g,童便1杯对入,水煎分2次服。次日黎明,病情突变邀诊。见患者呃逆频频,大汗肢厥,面如死灰,喘不能言,脉微欲绝。其母云:“昨日药进一煎,患者即不思饮食。睡前服二煎,泻稀便一次,随即阵阵汗出,气喘不能接续。半夜服参汤一杯,才勉强支持到天亮。”至此,余已知前方误投。盖患者虽在青年,但3年痨病,其阴阳气血已耗伤殆尽。初诊见其面若桃李,艳若涂丹,误以为乃痨证必有征象,实则已是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当救阳固脱为先,反投清骨散,是为一错。结果胡连、骨皮、知芩苦寒败坏胃阳,稀便一次,气从下脱;银胡、秦艽、青蒿之辛寒外散,多汗亡阳于上,尤以鳖甲一物,开破肝气之力甚强,更促肝气外泄,故药后出现上下俱脱之危候。二错在对脉学的书本式理解,“数”固主火、主热,然当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不致误。肺痨脉多数,濒危之际,有一分钟120~240次以上者,已是七急八败之死脉,何来“火”与“热”之可言!故数脉变局中有“数则为劳,数则为虚”两条。若非躬行实践,绝难领悟。逐急疏张锡纯氏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求逆汤,以救阳固脱:红参(捣末同煎)、附子各30g,干姜20g,炙草60g,山萸肉90g,龙牡、白芍各30g。从煎沸10分钟后,频频喂服,余守护病榻,以大艾柱灸神阙,药进5次,约200亳升,半小时许,呃止、汗敛、喘定、厥回,幸得脱险(299页)。

    李按  如此辛热燥烈大剂,其3年之久之骨蒸劳热竟2个月未发。足证骨蒸潮热,乃气血大虚,阳失统束之假热,绝不可见热投凉,见蒸退蒸。自此之后,余终生不用清骨散之类治骨蒸劳热之套方。


2  肺痨的病因病机

    李可关于肺痨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四脏:肺痨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本病病灶虽在肺,但上下四旁皆受波及,损及肝脾肾(310、314页);②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甘寒养阴5剂以上,胃口即倒,大便则稀;甚则苦寒泻火、清热退蒸,致成上盛下虚之戴阳格局(23、314页);③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因久病气血耗伤过甚,损及脾肾元气,生命根本动摇(314页);④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肺痨阴阳气血耗伤殆尽,潮热乃肝(肝虚失敛则寒热往来)脾(气虚则发热)肾(元阳外越)虚极之假热(302页)。下面看一则苦寒泻火致戴阳案例: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  一老妇,68岁。住院病人,最后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血沉90毫米,白血球15650,中性91,淋巴9。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诊见患者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将养(23页)。

    按  患者年近古稀,肾元已虚,复加久病耗伤,又过用秦艽鳖甲之类方清热泻火,开破肝气,致成上盛下虚之戴阳败局,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加油桂固摄下焦,足证肺痨“苦寒泻火致戴阳”之病因病机。


3  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

    中医亦主张用培土生金法治痨病,这常用于肺痨后期,即脾胃虚弱为食呆、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肺虚则气短、干咳、或痰中带血。此时补肺气则易生胀满,养肺阴又虑加腹泻。只有侧重脾胃甘平补中法,使后天生气充沛,则肺脏可得到滋养,方如参苓白术散。而李氏之补土生金法,是宗仲景“劳者温之”之旨,师东垣《脾胃论》之精义,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探讨治痨新径竟达十年,终有所得。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抱儿痨  吴某,女,25岁。怀孕已5个月,因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咳喘、痰多白粘,食少倦怠,诊为双肺结核浸润型,恐抗痨药伤害胎儿,特来中医科求治。诊见患者面色苍白,两颧艳若涂丹,虽在盛夏,畏寒特甚。呕逆食少,发生于最近半个月,乃结核中毒反应。腰困、少腹有坠胀感。脉大而虚,舌淡。有动胎之虞,用药颇多顾忌。拟补中益气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肾四味、山萸肉、龙牡益气健脾、固肾护胎:生黄芪30g,当归、白芍各25g,白术20g,红参(另炖)、柴胡、升麻、苏梗、砂仁各10g,生半夏、生姜、茯苓、山萸肉、龙牡各30g,肾四味60g,炙草1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日分3次服,7剂。二诊:盗汗止,潮热退,咳喘已减十之七八,少腹已不坠胀,食纳增,精神佳,脉大之象已敛,唯觉掌心烦热。原方加乌梅30g,胎盘粉3g(冲服),7剂。三诊:咳止,痰已很少,腰已不困。近来食欲大增,面色红润,掌热已很轻微。原方10剂加山药30g,隔日1剂。四诊:诸证均退,以丸方治本:胎盘、山药各100g,冬虫草、红参、龟鹿二胶各30g,制蜜丸。每次1丸,2次/日。半年后复查,双肺结核已钙化,又足月顺产,母女均健(303页)。

    按  此案肺痨兼妊娠恶阻,故用补中益气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又少腹有坠胀感,恐有动胎之虞,佐入肾四味、逍遥散固肾、调气以安胎。

    从李氏治肺痨诸案中,可以看出其补土生金有以下“新”义:①治痨有四本:病灶虽在肺,但上下四旁皆波及,故治痨有四本,即肺肝脾肾(310);②“劳者温之”佐化瘀:治痨病当遵“劳者温之”之旨,师仲景血痹虚劳之意,在温补脾肾之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309);如“干血痨案”中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便是明证(302页);③甘温除大热:肺痨潮热,从久病气血大虚、肝脾肾虚极之假热立论,以补中益气汤之大剂黄芪60g,山萸肉90g,乌梅、龙牡各30g,三五日转轻,半月退净(309页);④用药三禁一慎:用药一禁燥烈,不得用燥剂治痰;二禁伐气,不得用青枳肉蔻苏子破气之剂;三禁苦寒,不得用知柏芩连栀子泻火;慎用甘寒:阴分有亏者,李氏不用传统甘寒养阴药,而从补气、敛火药中筛选微温、平和兼养阴者,如山药、山萸肉、乌梅酸甘化阴、敛火固脱之品(310页)。


4  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

    李可认为,肺痨为久病气血耗伤过甚,损及脾肾元气,则根本动摇,危及生命。如何着手,颇费踌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且肾中元阳是釜底(脾胃)之火,若非此火,脾胃何以蒸化?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302、314页)。下面看一则补火生土案例:

    干血痨   吴妻,女,24岁。经县医院拍片诊为双肺空洞型肺结核,已成干血痨症。病程1年,经闭5个月。咯血不止,食少便溏,黎明必泻。骨蒸潮热,面色皖白无华,唇、指白如麻纸。毛发枯焦,四肢枯细,身瘦脱形,一年时间体重减轻25公斤。弱不禁风,动则喘息,夜不能卧,日仅进食2~3两。不仅无月经,亦无白带,自觉阴道干涩,符合血枯经闭特征。虽在酷暑,仍觉怯寒,四肢不温。午后则潮热阵作,汗出如洗,已备后事。虽已“大肉尽脱”,但患者正在青年,素体健壮,未必就是必死之证。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气血得以生化,五脏赖之得养,病虽危殆,便有一线生机。且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伤则生命根本动摇。当以先后二天并重,乃拟借重补中益气汤为主,增入山萸肉、龙牡、肾四味、油桂、赤石脂,温肾益精,固本救脱:生芪30g,红参(另炖)、灵脂各10g,白术、当归、肾四味各10g,柴胡、升麻各3g,炙草10g,山萸肉、炒二芽、乌梅各30g,油桂3g冲,赤石脂、龙牡各10g,生姜3片,大枣6枚,胡桃肉4枚。上药二煎混匀,得汁150毫升,日分3次服。上方得效,连服25剂,服3剂停药1天。2个月后来诊,潮热退净,汗敛喘定,胃口大开,日食量增至斤许,晨泻愈,大便成条。后经调治,月经亦通。治疗近3个月,患者体重增加7.5公斤,透视双肺空洞愈合、钙化。乃以河车大造丸加减为丸善后,服一料后,体重复元,第2年生一子(301页)。

    李按  患者病至五脏俱伤,脾肾元气将亡之境地,绝不可见病治病。余苦思彻夜,唯补土生金法可用,但必须先后二天并重。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故在补中益气汤中增入肾四味、油桂、赤石脂、龙牡、山萸肉,温肾益精、固本救脱。结果病有如此转机,大出意外,由此益证此症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


5  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李可认为,肺痨若按西医诊断肺结核,投以清热解毒、养阴退蒸之剂,必然亡阳暴脱,变生顷刻,可见中西医结合,中医绝不能“对号入座、按图索骥”。多数情况,皆需另起炉灶,独立辨证,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23页)。下面看一则反其道而行之案例:

    肺痨夹寒饮  赵某,女,44岁。病史:半年前诊为双肺浸润型结核。患者工作繁重,日夜排练节目下乡演出,40岁后体质渐虚,劳倦内伤,积劳成损。因潮热盗汗服知柏地黄汤加秦艽鳖甲6剂,热退后渐变五更泻泄,食少神倦,动辄自汗喘促,咳嗽痰多,有明显的咸味,候间有水呜声,腰困如折,整日倦怠思卧,日渐清瘦,4个月减体重5公斤。今春以来,特别怕冷,三天两头感冒,每排练一场戏,全身汗出如洗,遂病休。服抗痨药引起呕吐厌食,每日午后发热一阵,出冷汗,夜夜盗汗。面色萎黄,眼圈发黑,手指、膝盖发凉。脉沉细而弱,极数,每分100次以上。舌淡胖润,齿痕累累。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唯胃已伤,滋腻助湿,加砂仁拌捣,以制熟地之腻。加重姜炭用量,油桂吞服,以复胃阳。盗汗易麻黄为根。加生芪,甘温益气而除大热,且对疮疡有托毒生肌之效。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加山萸肉敛肝,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山药益肺脾肾之阴:生芪、熟地各30g,砂仁(拌捣)10g,山萸肉30g,山药60g,红参(另炖)、灵脂各10g,麻黄根30g,白芥子(炒研)10g,鹿角胶10g,油桂(粉吞)3g,姜炭10g,生半夏、茯苓各30g,五味子、细辛、炙草各10g,生姜10片,二诊:连服5剂后,多年喉间水呜声消失,喘汗减,食纳佳,去半夏、细辛、五味子,3剂。三诊:诸证向愈,痰又多,晨喘重,腰困甚。复加生半夏、细辛、五味子,加补骨脂、胡桃肉各30g,冬虫草4g、蛤蚧尾1对、红参10g研末吞服,沉香磨汁(对入)3g,5剂。四诊:稳步好转,晨泻止,便成形,精神食纳已如常人。加三七、胎盘各5g(研末冲服),补肾气,化血痹。上方加减共服30剂,复查双肺结核钙化,体重回升,恢复工作(307页)。

    李按  纵观脉证:数脉主热,此为常;数则为虚为寒,此为变。肺痨脉皆数,无一例外,数至七急八败,阴阳气血皆欲脱,非虚寒而何?误用苦寒,胃气先伤;盗汗5个月,阴损及阳;喘咳不休,肺病及肾。虽有中午一阵潮热,亦属肝虚失敛。虚证、寒证、阴证显然,为肺痨之本质,其它皆为假象。劳者温之,虚者补之,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本汤为治外科疮疡阴证之神剂,对骨结核、肠结核、淋巴结核皆有卓效。余用治各类结核病10余例,均在短期内治愈。


6  肺痨的治疗规律

    李可治结核病14案,其中肺结核者8例,结核性胸膜炎者2例,结核性心包炎者1例,结核性腹膜炎者3例,多从虚证、寒证、阴证论治。如用补中益气汤合肾四味治肺结核3例(302、304、306页),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治肺结核2例(23、299页),用阳和汤变通治肺结核1例(300页),用五味回生汤(红参、生半夏各30g, 山萸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姜汁1盅)治肺结核1例(306页),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治肺结核大咯血2例(311、312页),用小青龙汤合参附汤治结核性胸膜炎1例(47页),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丹参饮治结核性胸膜炎1例(46页),用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1例(49页),用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102页),用少腹逐瘀汤合海藻甘草汤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103页),用真武汤加味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59页)。从中可领略他的治疗特点:

6.1  肺痨的治则

6.1.1  治痨有四本

    《理虚元鉴》曰:“治痨有三本肺脾肾。”李氏增一本,曰治肝。虚劳极期,亢热熏蒸,肝之疏泄太过,元气欲脱,以大剂山萸肉敛火固脱救之(310页)。如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案,来复汤之山萸肉为90g(23页)。

6.1.2  劳者温之佐化瘀  

    李氏认为,治痨当遵“劳者温之”之旨,师仲景理血痹治虚劳之法,在调补肺脾肾之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309页)。如干血痨案之人参,五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302页);肺痨夹寒饮案之胎盘、三七、亦然(309)。

6.1.3  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治痨要把定保护脾胃元气一关,凡一切有碍脾胃元气之品,皆摒弃不用,三黄、栀子、生地、鳖甲均列为禁药(301页)。

6.2   肺痨之常法

6.2.1  甘温除热、敛火固脱  

    甘温除大热,主要用于肺痨潮热。以补中益气汤大剂(生芪60g)频投,加山萸肉90g,乌梅、龙牡各30g,敛火固脱,三五日转轻,半月退净(310、309页)。如抱儿痨案(304页)。

6.2.2 补土生金、补火生土  

    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主要用于脾肾元气动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增入肾四味、龙牡、油桂、赤石脂等(302页)。详见干血痨案(301页)。

6.2.3  救阳固脱  

    救阳固脱,主要用于戴阳危证,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23页)。如肺结核戴阳危证案(299页)。

6.2.4  降逆止血化瘀  

    降逆止血化瘀,主要用于肺痨大咯血,以旋覆代赭石汤为主,加枇杷叶、桃仁、红花、三七等(311页)。详见肺结核大咯血案(310页)。

6.2.5  广络兼备  

    广络兼备法之代表方为黄芪保肺膏,通治各期肺结核。以黄芪鳖甲散(去鳖甲)合百合固金汤化裁,药计29味:生芪300g,猫爪草250g,百合、百部、白茅根、山药、山萸肉各200g,党参、二地、二冬、鸡内金、杏仁、茯苓、沙参、玉竹、煅龙牡、功劳叶、三七粉各100g,紫苑、五味子、甘草、川贝粉各70g,龟鹿阿胶各50g,油桂粉10g,冰糖1500g,梨2500g,姜汁100g。本方以顾保胃气为先,重用生芪为君,甘温益气而退虚热,合山萸肉、煅龙牡之敛固元气,止盗汗,定喘息,退骨蒸;以肉桂之辛甘大热补肾命真火,引浮越之假热归肾,更加姜汁暖脾胃,二药合力,监制大队养阴之寒凉腻隔,养肺阴而不伤脾阳(314页)。

6.3   肺痨之变法

6.3.1  肺痨夹寒饮者,阳和加味变通  

    李氏用阳和汤治各类结核病10余例,均在短期内治愈,详见肺痨夹寒饮案(309页)

6.3.2  肺痨兼呕泻者,五味回天建功  

    肺痨兼呕泻者,已无病可攻,急需醒脾救胃、固脱救肾之五味回生汤,起死回生,详见久痢成痨案(305)。

6.4  肺结核的治疗思路

    笔者在《病证冲突当从证》一文中,探讨了李可治西医病思路的8个特点。那么,他治西医病肺结核又是怎样的思维?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上面肺痨治疗规律之3点归纳就是偏重于个性。即便是这样,还是能看出李氏治西医病的共性痕迹。现简要概述如下:①诸病当先解表:如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中,患者憎寒无汗,欲厚衣被,拟真武汤加麻黄15g(59页);②伏邪百日当引邪处透:如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案,心前区滞闷刺痛牵及后背,似有磨盘重压于胸中,以人参败毒散引邪外透(49页),又肺痨夹寒饮案亦然(308页);③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肺结核亦分为两个基本型,即甘温除大热和从阳化热型。如肺结核大咯血案,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7剂,诸症均退。日后上牙龈颊车穴处焮赤肿痛,口不能张,脉洪实。此为正气来复,从阳化热,大是佳兆。大失血后头晕为肾阴虚,龈肿为胃阴不足,阳火偏亢,予玉女煎6剂而解。故李氏指出,病难执定一法,人之秉赋各异,脏腑阴阳各有偏盛。此例病人若用补中、阳和,岂不永无愈期(313页)。④面对急性结核,也不要跟着“杆菌”跑: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6页)、肺浸润型结核案(308页)。⑤不在病名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李氏不但不考虑西医之病名(肺结核),连中医的病名(肺痨)也无须深究,总是以人为本,探索出治痨新经,如肺结核戴阳危症案,就另起炉灶,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300页)。⑥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如久痢成痨案,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久痢成痨 杜某,女,23岁,病危邀诊。病史:1年前患者因8个月男孩因病夭折,悲伤过度,食少形瘦。今春流产,失血过多,多次发生贫血性休克。夏末患痢,寒热如疟,日下脓血便10余次。服白头汤不效,又服葛根芩连汤12剂,病不减,反不能食。盛夏憎寒,不离棉衣,日渐消瘦,咳嗽盗汗。经X光透视见右肺浸润型肺结核。已闭经、卧床不起4个月。食少呕逆,咳喘自汗,脓血便乃未止,每便必脱肛。经抗痨药后食纳锐减,形容枯槁,眼眶塌陷,皮肤干瘪。一日数度晕厥,气息奄奄,病情危重。脉细数不乱,两迟尚能应指。病由寒痢误用苦寒损伤脾阳,邪陷入里成痨。延久损及于肾,生命根基动摇,已无实可攻。亟扶正固脱,醒脾救胃:红参(捣末同煎)、生半夏各3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10片,煎取浓汁300毫升,对入姜汁一盅,一日内不分次数缓缓呷服。呕止后,改为日分3次服,3剂。服1剂后当日呕止,服完第二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藉粉1小碗,服稀粥4~5次。服完第三剂后,可日进食半斤许。患者已能半卧位,两目有神。脉虽细弱,但属有根。下痢脓血如前,未再休克。因呕止,原方去半夏,合补中益气汤:生芪18g,红参(另炖)、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陈皮各3g,肾四味各10g,山芋肉、山药各100g,炙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胡桃4枚打,3剂。药后已能起坐,日可进食七八两。便脓血、咳嗽、午后潮热不减。第3方咬定护元气,补土生金之法,原方加炒谷、麦芽醒脾,煅龙牡固脱。服20剂后,已能起床下炕游走几次,进食身有微汗,正气渐复,营卫通调而伏邪外透,痢疾不治而愈。效不更方,再进20剂,间日1剂。药后咳嗽、潮热止,月经来潮,可到户外活动。经X光检查,右肺结核已钙化,一年后生一男孩(305页)。

    按 李可治此案2个月,无一味治痢之药而痢愈;仅一味山药治痨之药而痨亦愈。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固守脾肾元气的原则,在万病不治的情况下,确有起死回生之效。


    李可研究肺痨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肝脾肾;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当遵“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简介:摘要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 阳虚 阳衰 格阳 亡阳 垂死 用量 煎服法 李可 医案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1.1  附子用量  

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  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70页)。以上3条只是原则性的,具体作法如下:

2.1  附子用量  

李可之全书附子案70余则,根据病证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剂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轻者为阳虚,附子为小剂10克:所谓“阳虚”,仅见阳气某一方面不足,如缺乳案之五更泻(95页)、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多(251页);小儿酌减为3~5克,如婴儿黄疸案(84页)。附子用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②稍重为阳衰,附子为平剂15~30克:所谓“阳衰”,是阳气衰弱的证候群,脏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产后阴黄案之脾肾阳衰,寒湿充斥三焦(173页)。附子用平剂者7例,占总数的10%。③重者为隐性心衰、格阳、戴阳证,附子为平剂30克:李可认为,凡亡阳竭阴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证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的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破格救心汤平剂30克(6页)。笔者注意到,对于格阳、戴阳证,李氏恒用附子30克,如阴盛格阳案(187页)、肺心病戴阳案(23页)。附子用平剂30克者33例,占总数的47.1%。④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为中剂45~90克:李氏认为,凡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重症心衰,急投破格救心汤中剂(6页)。如脉管炎合并心肌下壁梗塞案之附子为60克(64页)。附子用中剂者2例,占总数的2.9%。⑤危者垂死心衰,附子为大剂100~200克:李氏认为,破格救心汤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导致心衰休克,现代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以及中医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只要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可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5页)。如无脉垂死案,破格重用附子150克,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终于1小时后起死回生(3页)。附子用大剂者11例,占总数的15.7%。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之附子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6、372页)。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最系统的辨证,应当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的。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现代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只有这样客观地分析其附子用量,用于哪些新领域去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最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2.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附子30克者5例,恒加水1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3.5,如休息痢案(149页);最高者为1:12,如足心发热案(236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7。附子60~200克者,加水2000毫升者5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2.3,如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最高者为1:3.5,如肺间质纤维化案(29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3.1。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3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2.5,如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案(11页);最高者1:3.5,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3.1。其次是煎煮时间:用于慢性心衰,附子30克加水1500毫升者,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附子60~200克加水2000毫升者,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用于垂死心衰,附子用大剂则加开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1刻钟后,随煎随灌。最后是附子的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用于慢性心衰,文火煮取500毫升左右,日分2~3次服;用于垂死心衰,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昼夜连进。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附子煎服法亦效法仲景。仲景四逆汤类方用生附子治亡阳急症,加水600毫升,煎煮半小时左右。李氏用制附子大剂治垂死心衰,加开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1小时起死回生。仲景用制附子剂,则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1个半小时左右;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1.5~2~3小时左右。二者之附子剂,均煎煮1次。这些精细之处,最宜深究。

 

3  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

李可用附子重剂治慢性心衰,多加水在2000毫升,久煎在2小时左右。由于煎煮费时,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生活不便,也使其弟子心有余悸不敢效法。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索。

3.1  附子免于久煎之依据  

早在1977年《中药大辞典》就指出,日本将川乌、生附子在加压罐内用110℃1公斤/平方厘米40分钟进行处理,此毒性乌头碱已分解,而其毒性则为生药1/150(230页)。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日本又进一步完善了附子高温高压法,即高压120℃,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药毋需先煎、久煎(《中药趣话》109页)。

3.2  目前附子炮制得与失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3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上者高得多(487页)。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3.3  附子高温高压去毒效果好  

1997年《中华本草》是集传统药学大成并反映当代科研成果的本草巨著。该书认为,古今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说来,可分为浸、泡、漂等水处理,烘、焙、炮等干热处理,蒸、煮等湿热处理3种类型。这些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受到影响;干热处理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相对较高;湿热处理,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即高温高压),总生物碱含量高,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479页)。

3.4  附子用压力锅热压处理  

笔者以《中华本草》附子热压蒸制法为指导,借鉴日本附子高温高压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现有的条件,对附子进行热压处理设计:

3.4.1  附子品种的选择  

目前制附子的商品,主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3种。鉴于盐附子的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比黑顺片、白附片高,暂不以它为研究对象。《中药炮制学辞典》又指出,附子经过浸、泡、漂的炮制过程,损失总生物碱达80%以上,另外一个流失方面是附子去皮(274页)。鉴于白附片去皮,暂不以它为研究对象。最后,确定了黑顺片为设计目标。

3.4.2  附子热压时间的取舍   

由于黑顺片的炮制过程是取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片,蒸熟取出烘至半干,再晒干。也就是说,附子先煮沸至透心约半小时,再切成厚片蒸熟约半小时,总共蒸、煮为1小时。鉴于黑顺片是在常温下蒸煮1小时的,按高温高压应当时间折半,即高温高压2小时(日本经验)减去半小时。这样一来,黑顺片高温高压时间就设定为1个半小时。

3.4.3  附子热压前准备工作  

首先,将黑顺片1公斤放在22型压力锅里,放冷水500毫升拌匀,盖上锅盖闷2个半小时。每隔15分钟,即翻动一次或颠簸一下;闷半小时后,用根筷子蘸一滴浸液点在舌尖上,会感到微苦涩;闷1小时(即第二个半小时),尝后舌尖有微麻辣感;闷1个半小时后,会有明显麻辣感;闷2小时后,会有刺舌感,此时黑顺片已基本闷透,只是大个、片厚的还有硬心;闷2个半小时后,尝后会有针扎感,黑顺片已经没有硬心了,即全部泡软,可进行热压处理。

3.4.4  附子热压操作  

用22型压力锅,放冷水1000毫升(或24型压力锅,放冷水1200毫升),然后放入箅子(水要低于箅子),铺上已闷好的黑顺片,盖上锅盖,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汽时,扣上限压阀。当蒸汽稳定由限压阀处排气时,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限压阀间歇排气和发生轻微响声。一个半小时后闭火,稍停片刻,然后打开锅盖,凉透后取出烘半干、再晒干。这样处理的制附子,入煎剂就可以免于久煎了。注意:如果限压阀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

3.4.5  讨论  

讨论问题:①为什么附子要加水500毫升,多放水不闷得更快吗?制附子,如同熟地瓜干,是个“慢性子”。它和水多少没关系,如用湿手巾包裹,也可以在同样时间内把它闷透,都得需要2个多小时。问题是水放多了,附子闷透后就会有剩余的浸液,其浸液越多,则有效成分流失的就越多。而1公斤黑顺片,放500毫升水,最后正好被全吸收,说明附子有效成分没有流失,这是炮制的关键。②为什么要闷2个半小时?热压处理的要求,必须把制附子闷软、没有硬心。而个大、片厚的黑顺片,闷2小时还有硬心,所以要闷2个半小时。

 

4   关于附子煎服法的思考

对于附子煎服法,看似简单,可认真操作起来,每个细节都有学问。下面就从最基本的谈起:

4.1  煎药器  

一般认为,煎药以砂锅为好。但由于砂锅体积小,附子重剂多不适用。另外,砂锅爱坏,如放开水、或急煎、或煎煮完放在石板上,均容易炸裂。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压力锅不但具有砂锅的优点,如传热速度慢,受热均匀,汤温始终保持在95℃左右,这样的温度利于饮片内的可溶性有机物向外渗出;它还有独特的优势,因压力锅密封,即使久煎,只能从排气孔排出微量的气体,药液挥发少,始终保持药与水之适当比例,保证有效成分煎出。

4.2  药与水之比例  

一般煎药,多加水淹过药面一寸。由于煎药锅大小不一,单用淹过药面“一寸”来表示,那水量之差别可就太大了,急需改进。《伤寒论》附子剂,四逆汤类方加水600毫升,其它制附子剂,加水为1200~16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李可之附子剂,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1:3~1:7。这都值得我们效法的。

4.3  浸泡时间  

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偶尔有浸泡1小时的。笔者的临床经验,制附子至少得浸泡2小时。因为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浸泡1小时,会有微麻辣感;浸泡1个半小时,会有明显麻辣感;浸泡2小时,会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已达到高峰。从理论上讲,制附片只有充分泡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饮片组织中,产生渗透压,然后扩散到水中。从中可以看出,附子浸泡少于1小时,就不会有麻辣感,而浸泡2小时,则出现刺舌感。真可谓:好的浸泡,等于煎煮的一半。

4.4  煎煮时间  

4.4.1《伤寒论》附子煎煮时间  

仲景之四逆汤类方用鲜附子(如生地瓜)救急,加水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者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4.4.2  李可附子煎煮时间  

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时间1.5~2~3小时左右;治垂死心衰,附子大剂,加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1刻钟后,随煎随灌。

4.4.3  笔者附子煎煮时间   

笔者治慢性心衰,使用热压处理(高温高压1个半小时)之制附子,只煎煮1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其具体方法如下:用22或24型压力锅浸泡黑顺片,药与水之比例按李可之经验加水,浸泡2小时,然后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气时,不扣限压阀,而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排气管间歇排气,此火候正是煲汤的温度,有利于蛋白质及可溶性有效成分向外渗出,煎煮1小时后,将药渣捞出,如药液多,则用武火急煎浓缩即可。为了验证此法是否安全,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附子最高达155克,均煎服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注意:如果排气管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压力锅在煎煮过程中,不能打开锅盖,否则药液会溢出伤人。

4.5  讨论  

讨论问题:①附子浸泡2小时,夏季容易馊,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经验,可把热压处理之制附子,磨成玉米样大,浸泡1小时即可。因为附子价格很便宜,不存在造假问题,故院方可自行磨成“附子米”(即玉米粒大),这样就方便多了。②附子用重剂而煎煮1小时是否充分、安全?黑顺片经过热压处理1个半小时,已经去毒,毋需多虑。其煎煮是否充分,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浸泡时间,制附子若浸泡2小时(或附子米浸泡1小时),会有刺舌感,说明有效成分已达到最佳状态;一是煎煮时间,李氏之经验,附子煎煮1小时,其有效成份之分解亦达到高蜂(3页)。

 

5  关于附子免煎的思考  

目前,附子用重剂已经屡见不鲜了。既便是经热压处理之附子,可免于先煎、久煎,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附子大剂量,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若煎煮1小时,那煎取的药汁多数会超过600毫升,这势必要再用半~1小时浓缩药汁,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均煎煮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随后,又进一步把热压处理之附子磨成粉,从每次1克服起,逐日增加1克,日3次,以其汤药送服,连续服用11天,附子粉最高达11克,日3次。结果附子粉用到33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66~99克,均无不良反应。所以,笔者体会,除急危重症外,凡制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下,均可改为附子粉在33克以下。为了稳妥起见,暂定为热压处理之附子粉1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3克(即1:3)。注意:不能用制附子直接磨粉,必须用热压处理之制附子(已有效破坏双酯型乌头碱之毒性),这样就安全、方便多了。

 

6  关于附子大剂量应用的讨论

6.1  邢斌对附子用量的困惑   

邢斌在《急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中说,附子剂量小则仅用0.3克,超大剂量用到600克,竟然相差2000倍。如此大的差异,恐怕是所有药物中绝无仅有的。而个中缘由,殊难理解,这着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29、39页)。他从6个方面探讨了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倾向性意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附子的用量差异,应该与患者的禀赋,不同的病证及附子的产地、炮制有关,这3个方面是合理的;而与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也有一定关系,但若拘泥于此而无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则又本末倒置矣。但是,这4方面因素并非真正导致附子用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恐怕主要是因为开水长时间煎煮,以及医生的个人偏好、医学风尚,导致了附子的大剂量应用,这似乎并不合理(35页)。

6.2 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  

笔者认为,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应从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和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去探讨。

6.2.1  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  

附子的药效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①附子炮制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中药炮制学词典》指出,附子在炮制过程中,经过浸、泡、漂等损失总生物碱达80%以上(274页)。所以,目前附子炮制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亦是附子大剂量应用的第一位原因。②附子浸泡时间短是药效流失的主要原因:《伤寒论》对附子剂煎服法,没有说明浸泡时间,这是个缺憾。一般煎附子剂,多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感,离麻辣相距甚远,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没有分解出来。③附子用开水煎煮亦是有效成分流失主要原因:邢斌指出,云南地区名医,附子用开水煎煮3小时以上。如吴佩衡用附子15~60克,加多量开水,以猛火急煎,煮沸2~3小时(91页)。他分析,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因附子毒性双酯型乌头碱不耐久煮。可是乌头碱之毒性,也是附子镇痛、回阳的主要成分。如长时间煎煮,附子治疗痹证、亡阳的疗效就会降低。若疗效不显著,就会增大附子的剂量;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又会进一步延长煎煮时间。如此反复,最后可能会达到一个有效剂量与煎煮时间的平衡点,但这时的剂量肯定会很大了,这可能是附子超过常规的原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用开水煎煮附子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34、36页)?笔者认为,开水煎煮附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制附子,类似熟地瓜干,含有丰富的淀粉及蛋白质等,其一遇开水、猛火,表层立即凝固而形成包膜,致使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流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是必要的。如李可治垂死心衰,开水急煎,随煎随灌,以救生死于顷刻。他用开水急煎是分秒必争,随煎随灌,1小时能起死回生。现代药理证实,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附子的剧毒,亦正是垂死心衰的救命仙丹(3页)。这与云南地区名医之开水久煎3小时,以去附子的毒性,是大相径庭的。

6.2.2  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  

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情况:①病证轻重:病证本来是客观的,但它是由医生来掌握,所以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于是病证又受人的制约。前人告诉我们,有是证,用是药。那什么是附子证呢?李可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这就是附子证。②医学流派:中医史上,学派林立,善用附子者,当首推伤寒派、火神派。张仲景无疑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派传人范中林,制附子用至500克,如少阴下利虚脱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143页)。火神派以郑钦安为代表,因善用、重用附子而得名。火神派传人吴佩衡,附子用至400克,如少阴证阴盛格阳案(《吴佩衡医案》40页)。李可自称为“古中医学派”,其附子用至600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从中可以看出,附子证与医学流派是制约附子用量的主要原因。

 

7  关于附子“去麻”的讨论

7.1  邢斌对附子“去麻”的质疑  

关于附子“去麻”问题,邢斌曾一度以为这是鉴别附子煎煮后是否有毒的好方法。但经反复实践后,发现不少疑问。他第一次实验,取单味附子10克,煎煮10分钟,尝1勺,味苦;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仍是味苦。其后又分别用单味附子100克、200克,煎煮20分钟,尝1勺,味苦;当时没有出现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由于没有出现麻辣或口麻的感觉,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38页)。

7.2  附子麻辣与麻口均有根据  

《中药大辞典》指出,黑顺片在炮制过程中,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可以捞出蒸熟,然后晒干(1197页)。《金匮》在乌头汤服法中指出,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2/3),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无比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这前者是说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去麻辣”,而后者是说乌头汤(附子与乌头同理)服法以“麻口”为度,说明前人关于附子“去麻”都是有根据的。

7.3  附子麻辣与麻口之别  

附子之麻辣感,确切地说是指舌,如《中药大辞典》就明白指出是“味辛辣而舌麻”(228页)。附子之麻口,应当是指口唇及舌麻木。麻辣,是附子药液作用于舌的味觉神经瞬间即时感觉;麻口,是药液通过胃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的中毒反应,其时间多在药后半小时。所以,《中药大辞典》又进一步指出,乌头碱中毒时间短者,多在服药后30分钟之内先觉口唇舌麻木,长者1~2小时后出现(231页)。李可救治心衰用附子重剂,常等患者服药40分钟反应正常后才能离开,其道理就在这里,应当牢记。

7.4  附子麻辣与麻口用途  

附子之麻辣主要用于:①炮制火候:如黑顺片的炮制,切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再取出蒸熟、晒干。②浸泡火候:临床经验证明,制附子浸泡1小时才有微麻辣,而至2小时尝后会有刺舌感,说明此时浸泡达到了最佳状态。③煎煮火候:制附子如不经过浸泡,而用开水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口尝会有麻辣感,李可常用此法治垂死心衰,如无脉垂死心衰案(3页)。治慢性心衰,则文火久煎2小时左右,意在去麻。附子之麻口主要用于:①服药效应:李氏用乌头附子剂治类风湿,服药以“知”为度,“不知”则增加药量,直至出现唇舌稍感麻木为止。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病案(208)。②服药中毒反应:因附子使用或煎煮不当而中毒,若在半小时内出现口唇舌麻木,即可诊断。

7.5 附子在特殊情况下“不去麻”  

根据附子麻辣与麻口之5种用途,可以看出,附子并不是一味“去麻”,如附子麻辣之“煎煮火候”用于垂死心衰,麻口之“服药效应”用于类风湿类病,便是“不去麻”之明征。这是李可之成功经验,是利用附子的“毒性”治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详见有关案例(3、208页)。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邢斌单煎“附子200克”的话题。若单从煎煮时间谈起(不涉及浸泡时间),其煎煮20分钟,时间太短了,只有达到1小时才能有麻辣的口味;若从整个煎服法而论,只要浸泡时间或煎煮时间至1小时,均可出现麻辣感,甚至会出现麻口的感觉。

 

李可研究附子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 愈病防犯 疾病禁忌 培元固本 不治之治 培元固本散 李可 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  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 ,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  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  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素、黄体激素等。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抗感染,抗过敏,抗癌,升高白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女性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等症,均有较好疗效。

鹿茸,味甘咸,性温而柔润,入肝肾经。功能补肾气,强督脉,生骨髓,强筋骨,调冲任,止崩带,托疮毒。主治一切虚寒证,适用于精血衰少,阳痿遗精,精冷无子,畏寒肢冷,羸瘦神倦,宫冷不孕,崩漏带下,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老人衰老退化,耳聋目暗,健忘眩晕,筋骨痿软,骨质增生,齿浮动摇。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25种氨基酸,具有促进生长,刺激血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还有增强性腺功能和生精效用。有明显强心作用,可使血压上升,心脏搏动有力。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有治疗作用。

红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脾肺经。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久病虚羸不思食,用之有殊功。肺肾两虚之喘,小量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吐血崩漏,气虚暴脱,一味独参30克,煎浓汁可立挽危亡,故为补虚扶正救脱要药。现代药理证实,本品为抗衰延寿佳品,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具有抗疲劳、抗癌、抗炎作用,调节心血管、物质代谢、内分泌、神经系统,兴奋造血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促性腺功能。还具有祛痰强心、抗过敏、抗利尿、降低血糖,改善肠胃消化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五灵脂,味甘,性温,入肝脾经。功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心腹血气诸痛,产后瘀血作痛,妇女血崩,伤冷积聚,小儿疳积等。红参、灵脂相配,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益气活血,启脾消食,化积消症,化瘀定痛,化腐生肌。临床用于冠心病,胃肠溃疡,肝脾肿大,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现代药理证实,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心血管,抗应激性损伤,抗炎等作用。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功能止血化瘀、通络定痛。治吐血,便血,崩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外伤出血,制粉涂之立止。血证用之,止血而不留瘀,推陈出新,妙用无穷。以单味三七治重症肝炎、高血脂症、冠心病、上消化出血、颅脑外伤、眼前房出血、前列腺肥大症,复方治多种结石皆获良效。现代药理证实,有对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冠脉梗塞区侧枝循环的形成、增加心输出量、抗心律失常等功用,并有抗炎、镇痛、镇静、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琥珀,味甘,性平,入心肝小肠经。功能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镇惊安神:可止小儿高热惊痫,失眠心悸,心律失常;利水通淋:治砂石淋,血淋,癃闭;活血化瘀:治妇科痛经,经闭,月经不调,产后血瘀腹痛;本品与三七、灵脂合用,对心血瘀阻,胸痹、胸痛有奇效;明目退翳:内服对老年白内障有确效。其化腐生肌之作用,可治胃溃疡。现代药理证实,有镇静、抗惊及降体温作用。

用法  先以汤剂控制病情,缓解期则以培元固本散善后。开始采取小量缓补,每次1~1.5克,日2~3次;一周后改为每服3克,日2次,饭前1小时服为好,切忌贪图速效而用大量。若以培元固本散加味,可在六味培元固本散每日6克基础上加至9克,以每次3克,日3次;或每次4.5克,日2次,详见子宫肌瘤(100页)、抱儿痨案(304页)。有条件者可长服1年以上,以期逆转实质病变。或遵春夏养阳之理,从夏至起服药2个月左右,连续3年。大部分患者,不仅治愈了各种痼疾,而且白发变黑,牙齿不再脱落,面部皱纹消失,性功能恢复,抗衰老作用明显。经治300例以上,追访5年以上,疗效巩固(398页)。

 

2  培元固本散类方

李可将培元固本散随证加味,用于临床各科,拟定出十余首协定方。为了使培元固本散类方便于记忆及推广,笔者按西医系统加以命名。下面举例证之:

2.1  肺系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坎气(脐带)100g,鹿茸、高丽参、灵脂各50g,三七、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各30g,灵芝孢子粉100g,蛤蚧6对。

主治  咳喘痼疾。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

案例  肺间质纤维化  张某,女,44岁,患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心病,痉咳暴喘,气息奄奄,声哑无音,面色、唇指青紫,杵状指,下肢凹陷性水肿,四肢厥冷,脉急而促,舌胖、苔灰腻,两侧有瘀班。证属亡阳厥脱,以破格救心汤加味:附子200g,干姜25g,炙甘草60g,山萸肉120g,龙牡、磁石、煅紫石英各30g,生半夏、茯苓、生姜各45g,高丽参20g、蛤蚧尾1对、麝香1g研粉分吞,3剂。药后痉咳暴喘得罢,上肢回温,基本脱险。此次重病,始终恶寒无汗,全身如绳索捆绑,胸痛彻背,憋闷如窒,证属小青龙汤证,遂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1剂。药后表闭即开,背部冰冷及全身如捆之感均解,小便增多,踝肿亦退,顽固性心衰及呼吸衰竭之危,得以解除。善后以培元固本散如味:胎盘1具,坎气50g,鹿茸50g,高丽参100g,灵脂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灵芝孢子粉、土元、水蛭、全蝎各30g,蜈蚣100条,蛤蚧10对。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服散剂1料,诸证均退,体重渐复。虽经严冬,咳喘未发,亦未感冒。次年开春,洗衣、做饭、提水,已如常人(29页)。

2.2  肺痨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坎气100g,龟鹿二胶、高丽参、灵脂50g,三七、琥珀各30g,蛤蚧6对,冬虫草50g。咯血者加白芨、川贝、煅牡蛎各50g。上药制10克蜜丸,以增强润肺功效,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  肺结核、肺结核咯血。

案例  肺结核大咯血  董某,男,36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断发生大口咯血。现频频咳喘,咳剧则血沫喷溅,胸痛彻背,面赤气粗,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膈积瘀已甚。遂拟方降逆化瘀止血:瓜蒌30g, 薤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对入),丹参30g,檀降香各10g,旋覆花12g,赭石30g,炙枇把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10g,童尿、韭汁各30毫升对入,三七5g、白芨10g研粉煮糊,加红白糖服,3剂。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苍白少华,拟培元固本善后:胎盘2具,龟鹿二胶、红参、灵脂、三七、冬虫草、白芨、水蛭各30g,制蜜丸服。随访10年宿疾未再复发(311页)。

2.3  风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炮甲珠各100g,藏红花、全蝎各30g,蜈蚣100条。喘加蛤蚧6对,冬虫草、沉香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汤送服。

主治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受损。心衰明显、水肿重者,先服破格救心汤合真武五苓加黄芪60克半月。

案例  风心病合并冠心病  张某,女,40岁。患风心病、冠心病、肺瘀血已10年,心悸、气喘、咳血、动则尤甚。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唇、指、舌青紫。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入夜不能左侧卧。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21剂。药后悸止、喘定、紫绀消失。唯月初曾出现反复,穷细问,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一次,病情就加重。证属伏邪深入血室,予小柴胡汤加味6剂,于每月之经前一日连服3剂。药后经前感冒得以根除,拟培元固本散善后:胎盘100g,鹿茸、红参各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各30g,蛤蚧6对(21页)。

2.4  冠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

主治  冠心病、心肌梗死。

案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肌梗死  高某,男,51岁。患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炎合并心肌下壁梗死,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不休,左下肢麻木,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证属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药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昼夜连服。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症均退。原左足大趾之溃疡亦收口愈合,下肢电剧击样痛及心绞痛亦消失。予培元固本散加味善后: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葛根100g,蛤蚧5对,冬虫草50g。百日后心电图复查无异常,3次CT复查病灶了无痕迹,值得深入研究(246、400页)。

2.5  血栓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血竭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浓汤送服散剂。

主治  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弛缓性瘫痪加服制马钱子粉,每睡前温开水送下0.6克,服7日停3日,以防蓄积中毒,气虚甚者服补阳还五汤10剂。

案例  脑血栓  张某,男,69岁。高大肥胖体型,昨晚突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歪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边瘀斑成片。以补阳还五汤加味,3剂。二诊:每日配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透阴陵等,口眼歪斜已愈,语言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举。效不更方,原方3剂。三诊:生活已能自理。予培元固本散:胎盘、红参、三七、琥珀、全蝎、蜈蚣各30克(38页)。

2.6  肝硬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各50g ,三七100g,琥珀50g,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各100g。

主治  肝硬化。

案例  肝硬化腹水  陈某,女,60岁。患肝硬化7年,重度腹水,肚大如瓮,青筋外露,畏寒不渴,下肢烂肿,胸背四肢布满蜘蛛痣,面黧黑,肌肤甲错,便燥如羊粪球,三五日一行。左天枢压痛甚著,脉沉弦,舌淡胖有齿痕,舌尖、舌左边瘀斑成片。予真武汤加红参、灵脂、麻黄各10克,大黄蛰虫丸2丸(包煎),温通之。一服得汗,小便日夜2000毫升以上,下瘀泥样黑便,日二行,稍见气怯。原方去麻黄,又服10剂,腹水消尽。予培元固本散加味(上方),服完痊愈。追访至80高龄,甚健壮(401页)。

2.7  溃疡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乌贼、煅牡蛎、灵芝孢子粉、凤凰衣各30g。肾虚者加鹿茸,消化迟滞加内金,慢性出血加血竭,痛甚者加醋元胡。

主治  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一般服药40天,多根治。

案例  胃溃疡大出血  武某,男,41岁。患者胃溃疡大出血病危,酒醉后吐血盈碗,沥青样黑糊便,血色素5克。因体质过虚,暂不宜手术。诊见面色、唇、指如白纸,食入即吐,神糊思睡,四肢冷,头晕不能起立,立则气喘自汗。脉迟细弱, 48次/分。频频呕吐,药难下咽,急则治标:赭石、生半夏、高丽参(另炖)、茯苓各30g,吴茱萸、炙草各15g,生姜30g,姜汁20毫升,大枣12枚。小量频服,药后2小时呕止。遂投破格救心汤合三畏汤(人参、灵脂、油桂、赤石脂、丁香、郁金)加味。服1剂,大便潜血(一)。服6剂血色素上升至9克,日可进食斤许,出入已如常人。后以加味培元固本散:胎盘、鹿茸、高丽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煅牡蛎、凤凰衣、内金、血竭各30g,蛤蚧3对。月余后医院复查,溃疡痊愈,追访30年健康逾于病前(15页)。

2.8  疳积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蛋壳、鸡内金、炒二芽各30g。每服1克,日3次,少许红白糖水调服。

主治  小儿疳积。有潮热者,先服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山萸肉、龙牡、焦三仙,至潮热退净,能食易饥时服散剂。

案例  如丁奚疳重症案(86页)。

2.9  类关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琥珀、血竭、炮甲珠各30g,合偏正头风散(或以全蝎、蜈蚣各30g代之),加豨莶草,治类风湿有卓效。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243页)。

案例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病案(210页)。

2.10  妇科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川贝、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各30g。上药以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肾虚畏寒者,加油桂。

主治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用本方治二症70余例,均于2个月内治愈,其中瘤体最大者15公分。

案例  如子宫肌瘤案(100页)、多囊卵巢致不孕案(104页)。

2.11  内障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川贝、夜明砂、沙苑子、乌贼骨、珍珠粉各 30g。上药加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  老年性白内障。经治10余例,重者均于2个月左右视力恢复。轻者服明目退翳汤半月左右即愈(402页)。

案例  如老年性白内障案(269页)。

从李氏之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六味培元固散的加减变化:①鹿茸:去鹿茸者12例,如肺结核(304、311页)、脑血管病(36、38、400页)、丁奚疳(86页)、暴崩(124页)、子宫肌瘤(100页)、卵巢囊肿(402页)、恶性淋巴瘤(33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3页)、食道癌案(350页);②五灵脂:去五灵脂者12例,如肺心病(376页)、抱儿案(304页)、风心病(21页)、脑血栓(38页)、小儿大脑发育不全(396页)、疳积(86、396页)、胃溃疡(390页)、休息痢(149页)、尿毒症(164页)、类风湿(245页)、过敏性鼻炎案(283页)。这些细微之处,最宜深究。

 

3  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   李可认为,古人关于疾病禁忌之说,乃经验之谈。某病当禁某事,犯禁则引发宿疾,确有至理(319页)。

3.1.1  皮科缠绵多犯禁  下面看一则皮肤病犯禁医案:

银屑病  韩某,男,22岁。患银屑病2年,近因搔破感染,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焮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制首乌、白蒺藜、白藓皮、乌蛇各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加味。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小青年不遵守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数日又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319页)。

按  西医银屑病,即中医之牛皮癣,至今原因不明,但对海鲜酒酪多表现了迟发性或蓄积性过敏,即中医所谓“嗜食无度,湿热蕴久化毒”所致。本案小青年不遵禁忌,时隔数日又发,便验证了李可“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守禁忌有关”的道理。

3.1.2  创伤痈疽禁房事  下面看一则痈疽犯禁医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高某,男,56岁。3年前因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齐膝截肢。术后肆酒无度,不遵禁忌,日吸烟3~4盒,截肢处开始电击样剧痛,周围紫红溃烂,脓水秽臭,腐烂见骨。六脉洪数而虚,舌红少苔。近2个月3次发作心绞痛。证属湿热化毒,血瘀气弱,又兼真心痛。遂予重剂四妙勇安汤合丹参饮加味。服药2剂时,患处灼热、剧痛消失。第4日脓水消失,第5日溃烂处收口结疤,第6日结疤脱落,肉芽嫩红,心绞痛亦愈。原方又服3剂,遂愈。事隔3月,又托人请诊。见患处又开始脓水淋漓,周围紫黑、秽臭,剧痛夜不能寐。诊脉洪大无伦,腰困微喘,损伤肾气,生命根基动摇,百药难施,已无能为力,终至不治(60页)。

按  本案复诊时,李可见患处周围紫黑秽臭,腰困微喘,便知其行为不检,犯房室之忌,肾气败亡,遂婉辞。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创伤、痈疽皆当禁房事,若犯禁,轻则愈合后留有黑疤,重则肾气败亡而死,绝非危言耸听(69页)。

3.1.3  因果腹命夭折   下面看一则饮食犯禁医案:

小儿白血病  程某,男,13岁。两个月前患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白细胞36万,血色素4克,高热寒战,鼻血如注,大便如柏油状,经抢救脱脸。用化疗2疗程后,处于弥留状态。诊见唇指白如麻纸,眩晕不能坐立,纳呆日进1~2两,五心烦热,心动震衣,自汗如洗。遂以当归补血汤合生脉散加味,重用参芪、山萸益气固脱。首剂得效,服3剂可起坐,服10剂能下床散步,日可进食1斤多。不料前日忽然泛呕泄泻,脐下筑动应衣,下肢发凉,脉浮尺虚。此必久病伤肾,厥脱先兆。姑以当归补血汤合理中汤加温养肾命之品,服2剂胃寒退,泻止脉敛,服5剂脐动隐,元阳固,可户外玩耍,10剂后已如常人,血色素升至7.5克,白细胞降至2万7千。原方守服,加参鹿膏。李氏嘱病家慎饮食,避风寒,以防不测。不料1周后,其母高热昏迷,买一大西瓜,病孩乘其父外出配药偷吃多半个(约5斤),当夜腹痛作泻,急用大剂参附龙牡山萸肉,投剂不应,不幸夭亡(369页)。

按  李氏一再叮咛病家“慎饮食,以防不测”,结果病孩只图果腹,当夜即腹痛作泻,滑脱不禁而夭折。

从李氏治急症疑难病诸案中,可以看出其愈症防犯的养生方法:①慎饮食:如小儿湿疹案,缘于其母在孕期过食辛辣发物,遗毒于胎儿所致(89页)。②忌生冷:如胃下垂案,患者当忌生冷,结果病愈后就因食大桃1枚,旧病复发(254页)。③避风寒:如脊髓神经胶质瘤案,就因经期夜卧开窗,入睡不关电扇,遂成顽疾(340页)。④远悲喜:大虚之人,当戒大悲大喜。如宫颈癌案,患者服汤药70剂,已无病象。但因其夫暴病身亡,而悲伤过度而病逝(359页)。⑤节房室:李氏从“宫颈癌患者妇检后,接触性出血数日不止”中悟出,宫颈癌患者当禁绝房事。可结果令他不胜慨叹:中年妇女患此,由于阴虚火旺,欲念极强,虽一再告诫,仍不免重蹈覆辙。余经治16例宫颈癌,唯两老妇得享天年,其余皆功败垂成,或愈后复发而死(361页)。⑥长固本:李氏认为,治癌是持久战,瘤体的脱落,转移灶的消失,不等于癌毒的彻底消灭,仍须长期服培元固本散治本。因为“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一旦正气有亏,癌毒又成燎原之势(351页)。如溶骨肉瘤案,服汤药已基本控制病情,因农民不堪重负,未遵嘱长期服培元固本散,半年后即病逝(352页)。这些养生之道,看似极其平淡,但对于久损不复之大虚之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告诫,而是有针对性的、关系到生死存亡之大计。  

3.2  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  

李可认为,顽证痼疾若见腰困如折,缓解之后必多波析,为肾虚精怯,根基不固,宜加肾四味各15~30克,胡桃6枚打,以温养肝肾。虚馁过甚者,酌加小量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如龟鹿二胶、鹿茸、胎盘。病情稳定后,服培元固本散1~2个月,以修复受损脏器,重建人体免疫力,以求根治(16页)。从中可以看出,培元固本之用药分为3个层次:①补肾精、益肾气,肾四味:肾四味由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组成。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不足之证,如腰困如折,头目昏眩,记忆衰退,阳痿遗精,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不纳之喘,小儿遗尿,久病及肾等。贫穷病人可代价昂之鹿茸(180页)。这最后一语(肾四味是植物鹿茸),便破道了肾四味之真谛,他在全书中使用之近70例,便是明证。②填补肾督,龟鹿二胶、鹿茸、胎盘:久病阴损及阳,兼及八脉多用之,如虚劳、妇科血征、颈椎病、帕金森氏症等。治颈椎病,则龟鹿二胶与鹿茸可同用,如颈椎病案(217页);而治肺痨,恒用龟鹿二胶,而不用鹿茸,如抱儿痨案(304页);③培元固本,培元固本散:上述2层次用药,是与汤药并进;而培元固本散,是用于缓解期以善后,确保终生不犯。如尿毒症案,予培元固本散巩固,追坊5年一切如常(164页)。

3.3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波及五脏,百病丛生,这时该从何处入手?李可认为,中医有“万病不治,求于脾肾”的论断,在危重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起死回生之效。脾胃一伤,百药难施,故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命门一衰,诸病丛生,较脾胃之伤,又深一层。故固本则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307、396页)。培元固本散,以胎盘,鹿茸填补先天,重健免疫屏障;红参、灵脂启脾进食,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本方与三七、琥珀合用,补中有通,兼有活血、化痰、消积作用,可修复脏器损伤,再造人体免疫之功。故李可又进一步指出,前人有“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的说法,确有至理。它调动了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去战胜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现归纳如下: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热病急症汗清下——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九

 

 

简介:针对热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热病经方: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猪苓汤;治热病自制方:犀四味,贯众石膏汤,羚麝止痉散,癃闭散,辟秽解毒汤,攻毒承气汤,攻承大柴胡汤;治热病特色:巧施汗清下,经方联合用,煎法别一格,霹雳手段攻;治热病思路: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7方,探新径。

关键字:热病 汗清下 羚麝止痉散 辟秽解毒汤 贯众石膏汤 攻毒承气汤 李可 医案

 

早在《内经》中,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即有阐述。而汉代张仲景,对热病不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证候,辨别其性质与转归,而且具体提出汗、清、吐、下4种排泄毒素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热病治则。李可治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走“古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热病验案

李可之热病理论很少,仅散见于医案。必须先看其医案,然后再进行理论探讨。

1.1   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  

王某,男,4个月。因急性肺炎高热抽风入院,历一昼夜不能控制。患儿高热昏迷,体温39.70C,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翻,痰壅鼻扇,频频抽搐,约5~6分钟一次。唇指青紫,四肢厥冷,体若燔炭,紫纹直透命关。证属风热犯肺,痰热内结,热极动风,邪陷心包。急以三棱针点刺十宣、双耳尖、百会、大椎出血。患儿大哭出声,全身汗出,四肢回温。以毫针飞针点刺涌泉、合谷、人中,雀啄术刺素寥约1分钟,患儿苏醒,抽搐亦止。令先服羚麝止痉散1克,加麝香0.3克。为疏清热熄风,宣肺涤痰,开窍止痉之剂:石膏30g,麻黄、杏仁、甘草、丹皮、紫草、天竺黄各10g,芦根30g,蚤休15g,竹沥20毫升,葶苈子10g,大枣10枚。煎汁60毫升,服至35毫升、散剂3次而愈。所剩药汁弃之不用,给散剂2次量,以防余热复炽(72页)。

李按  本案因急性肺炎,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其中石膏、丹皮、紫草,三药合用可代犀角,退高热奇效。蚤休为清热解毒,熄风定惊要药,可治一切毒蛇、毒虫咬伤,解毒力最强,可清除入血之病毒而护心醒脑,又独有止痉功效,故为方中主药。羚麝止痉散(羚羊角3g,麝香1克,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分3次服),为余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脑常备药。轻症单服立效,不必配服汤剂。此患儿有窒息之险,故另加麝香0.3克立解其危。

1.2  小儿流脑  

温某,男,13岁。上学途中突然高热寒战,头痛呕吐昏厥,被校长抱回家中。经注射青霉素、安乃近不能控制,邀余诊治。体温39.70C,颈项强直,频频抽搐,角弓反张,喷射状呕吐,体若燔炭,四肢厥冷,胸背部瘀点、瘀斑,神昏谵语,溲赤便结,大渴饮冷,脉滑数,牙关紧闭,不能察舌。已查血,白细胞2万、中性90,建议查脑脊液,家长拒绝。脑膜刺激征阳性。同学已有人患病住院及死亡,见症符合暴发型脑炎特征。逐急以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百会、大椎出血,双手中缝穴刺泄粘液、黑血。毫针雀啄术泻涌泉,点刺素寥、人中、合谷。针后病孩全身透汗,呕止苏醒。再查体温已降1度。辨证属瘟毒炽盛,气血两燔,热深厥深,入营动血,热结阳明,引动肝风,邪闭心包重症。予清瘟解毒,清气凉血,荡涤邪热,开窍熄风为治:①羚麝止痉散15克,玉枢丹2瓶,匀作5份,2小时1次。②石膏200g,丹皮、紫草、蚤休各15g,双花60g,连翘、生地、大青叶、芦根各30g,大黄、甘草各15g,青黛10g(包煎),芒硝15g(冲化),加冷水1500毫升,浸泡1小时,急火煮沸10分钟,取汁1000毫升,3小时服1次,每次200毫升,昼夜连服。二诊:于24小时内服完1剂,服至第3次后,泻下恶臭便2次,热退,抽搐止,头痛、呕吐亦止,脱险。今日体温380C,气短有汗,呼吸弱,语音低,舌红脉数。气津耗伤,正气欲脱。原方石膏减半,去玉枢丹、硝黄、羚麝止痉,加西洋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2剂。每剂分6次服,3小时1次,昼夜连服。服1剂,热退净,知饥索食,2剂服完康复,10日后复学(78页)。

李按  流脑发病急,病势凶险,余所经病例,很少有按卫气营血演变者,起病即见气血两燔,热结阳明,动风惊厥,邪陷心包,故下不厌早。大黄荡涤热毒,釜底抽薪,对毒血症、脑病变,有迅速降低脑压,减轻脑部瘀血水肿之效。

1.3  疹毒内陷   

康某,女,3岁。春患麻疹,体质健壮,至第4日疹已大部透发,不料其母又抱孩子外出,触冒风寒及秽浊之气,致麻疹突然回没,热毒内攻,高热400C,剧烈咳嗽,喘急鼻扇,唇指青紫。经用青霉素2日无效,高热不退,反增神昏惊厥,角弓反张。医生认为病程超过7天,血液中毒,呼吸循环衰竭,已无能为力。邀余诊治,诊见病孩昏迷抽搐,胸高喘急,胸腹灼热烫手,膝以下冰冷,口唇干裂,舌绛起刺,已3日不能吮乳,大小便俱闭。证属疹毒内攻之后,熏灼脏腑,不仅热毒闭肺,且已内陷心肝,引动肝风,蔽阻神明。先重刺十宣、二井出血,泻天井以透疹,重刺人中以醒神开窍,病孩啼哭出声。遂疏大剂人参白虎承气合麻杏石甘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宣肺开闭:①石膏200g,西洋参20g(另炖),麻黄、杏仁、炙草、葶苈子、大黄、芒硝、皂刺、桃仁、红花、丹皮、紫草、赤芍各10g,蚤休15g,元参、芦根各30g,大枣10枚。②羚麝止痉散5g,牛黄、麝香、熊胆各1g,匀作8份,辟秽开窍,透疹熄风。③鸡冠血10毫升,入血透发疹毒。④外搓法:荞麦面2两,蛋清和匀,滴入香油数滴,搓成面团,反复搓擦背胸,拔毒透疹。上药,急火煎汤400毫升,对化芒硝,频频灌之,每次对入散剂1份,鸡冠血3毫升,半小时1次。服药4次,搓擦2次,泻恶臭便1次,小便亦通,高热退至38.70C,下肢已暖,疹毒外透,全身麻疹复出,喘定咳减。全剂服完,又泻下2次,开始吮乳,脱险(81页)。

按    针对“疹性喜透,非透不解”,李氏先以针刺十宣、十二井出血,泻天井以透疹,羚麝止痉散开窍透邪,汤剂之皂刺透血分伏毒,鸡血入血透发疹毒,其外搓法,使皮肤毛细血管充血,促使疹毒外透,将“透”贯彻始终。

1.4  中毒型菌痢   

赵某,女,30岁。患者高热410C,昏迷呕吐腹痛。白血球19500、中性90,面赤如醉,谵语躁动,口气秽臭,脉滑实,舌苔黄燥起芒刺。诊为中毒性菌痢,邀余会诊。急以三棱针刺十宣出血,毫针重刺素寥穴,患者大汗苏醒,询之,腹痛后重,欲便不能。再以消毒针管从尺泽穴抽黑血4毫升,腹痛呕吐亦止。乃疏大剂辟秽解毒汤:双花90g,白头翁30g,香薷、藿香、佩兰、川连、肉桂、牛子(炒捣)、甘草各10g,白芍30g,炒扁豆12g,菖蒲12g,酒大黄30g,2剂。日夜连服,2小时1次。服1剂半,得畅泻,病愈出院(144页)。

李按  本方重用大队芳香化湿辟秽之品,透邪于外;重用双花、大黄、白头翁、黄连扫荡于内。且运用大剂频投、一鼓作气、日夜连服之法,使盘踞三焦之病毒,荡涤尽净,多数可救人于顷刻。此后多年,凡遇疫毒痢,即投此方,疗效可靠。轻症1剂可愈,重症2剂必愈,极少有用3剂者。其中针刺放血疗法,其解毒退热醒神之效,不可轻视。

1.5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   

亚某,女,40岁。因连续熬夜排练、演出,于黎明时突然少腹绞痛,小便滴沥难通,每隔1~2分钟,即要小便1次,灼痛如刀割。发热烦渴,里急欲便不能,辗转颠倒,痛苦莫可名状。脉沉数实,舌红苔黄而干。诉三四年来,每逢过劳即发,一发则十天半月不愈。当日化验:白细胞1900,蛋白++++。内科诊为慢性肾盂肾炎合并急性感染,已服呋喃坦啶、注射青霉素无效。证虽久延,但见前后不通,仍属湿热蕴蓄下焦之实证。而劳伤之体,例同无粮之师,利在速战,邪去则正安:大黄15g,海金沙、泽泻、血琥珀各9g,蜈蚣6条,全蝎12只,共研细粉,分作3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两冲服,3小时1次。服散剂1包,1刻钟后尿出带有血条之小便约200毫升;服第二包,泻下恶臭便半痰盂,热退痛止,嘱剩余药弃之不用。次日觉尿道仍感灼热,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乏力,烦渴喜饮,脉沉数,舌红少苔。气阴已伤,拟猪苓汤滋阴通淋,加白参益气,沙参、乌梅酸甘化阴:阿胶20g(化入),茯苓30g,猪苓、泽泻12g,滑石30g,白人参20g(另炖),沙参、乌梅各30g,甘草6g。3剂后其病遂愈,追访7年未发(160页)。

按  本案属湿热蕴蓄下焦,三焦气化不行。劳伤之体,利在速战速决,急以大黄通下泻热,海金沙、泽泻、琥珀利湿通淋,虫类药善通膀胱窍道,1剂而安。此散 为李氏治泌尿系感染致癃闭症急救常备药,故笔者称之为“癃闭散”,详见急性前列腺炎之癃闭案(156页)。

1.6  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 

任某,女,48岁。患者取右侧位卧于炕上,痛苦呻吟,频频呕吐秽臭粘涎并夹有黑便,豆粒大之汗珠从头部淋漓滴下。右腿弯曲不敢稍伸,阑尾部有包块,隆起馒头大,外观红肿,痛不可近。扪之灼热,有波动感。腹胀如瓮,阵阵绞痛,已三日不便,亦不能矢气,小便赤热刺痛。高热寒战,叩齿咯咯有声。腋下体温39.5℃,口气秽臭,舌黑起刺、干涩。可断为肠痈脓成,热毒壅闭三焦、阳明腑实之关格大证,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开刀,宁死不去。李氏拟攻毒承气汤加味:①生白萝卜2.5公斤,芒硝120克,加水5000毫升同煎,分3次入萝卜,待熟煮一批,捞出再换一批,得浓汁缩至500毫升,备用。②双花240g,连翘、苡仁、赤芍、桃仁、厚朴、槟榔、芙蓉叶、芦根各30g,冬瓜仁60g,生大黄45g,丹皮、枳实各15g,皂刺、炮甲、白芷、甘草各10g,木香、沉香各3g(磨汁对入)。加水过药二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1000毫升,与方一混合,每隔2小时服300毫升,连续服用,以通为度。第一次服药后两小时,腹中绞痛,上下翻滚,腹中阵阵雷鸣,频频打嗝矢气。幸得三焦气机升降已复,乃一鼓作气,再进300毫升,患者欲便仍未便下,但胀痛已大为松缓。3小时后又进300毫升,药后3小时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块状粪便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随即索食面条1碗,安然入睡。次日清晨,阑尾部之包块已消,仍有压痛,体温37℃,舌上黑苔退净,六脉和缓从容。予清肠饮倍苡仁,加芙蓉叶、甲珠、皂刺以清余邪,3剂而愈(128页)。

李按  本案所用方剂:硝菔通结汤,其软坚润下通便之功甚为卓著,且无伤正之弊,虚人、老人之肠梗阻用之最宜;大黄牡丹汤加味而成之攻毒承气汤,方中破格重用疮毒圣药金银花,善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之芙蓉叶,更加苡仁、冬瓜仁、透脓散,清热解毒排脓。并以木香、沉香磨汁对入,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之槟榔,配硝菔汤以破滞气,腑实一解,毒随便泄,沉疴立愈。

1.7  急性胆道蛔虫症并发急性胰腺炎   

刘某,女,46岁。患者于昨日早饭后上腹绞痛,频频呕吐,下午4时,吐出蛔虫1条,剧痛部位扩展至右上腹,疼痛剧烈,一度休克,注射杜冷丁1支未效。今日持续性、阵发性绞痛加剧,满腹拒按,手不可近,反跳痛,寒热如疟,体温390C,血象白细胞18500毫升、中性90,初步诊断:急性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胰腺炎。询知患食肥甘酒酪,内蕴湿热,脉沉弦数实,苔黄厚燥,口苦、口臭。近日食滞,7日不便,复加蛔虫内扰,窜入胆道、胰腺发炎。邪热壅阻脾胃肝胆,已成热实结胸、阳阴腑实重症,拟方如下:①舌下金津,玉液穴刺泻黑血,双尺泽穴抽取黑血2毫升,左足三里,右阳陵泉透阴陵泉,提插捻转泻法,留针半小时,针后呕吐止,剧痛缓解。②拟攻毒承气汤合大柴胡汤、乌梅丸化裁:柴胡125g,黄芩45g,生半夏60g,白芍45g,枳实、丹皮、大黄(酒浸后下)、槟榔、甘草各30g,桃仁15g,冬瓜仁60g,乌梅30g,川椒、黄连各10g,细辛15g,双花90g,连翘45g,芙蓉叶30g,芒硝40g(分冲),生姜75g,大枣12枚。加水2000毫升,浸泡1小时,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600毫升,3次分服,3小时1次,日夜连服2剂,以阻断病势。二诊:服第1次药,2小时后腹中雷鸣,频转矢气,呕止,痛去十之七八,仍无便意。令将2次药汁一并服下,2小时后畅泻黑如污泥,极臭、极热,夹有如羊粪大便1大盆及蛔虫3条,痛全止,热退净。嘱其第2剂药去芒硝。服完又畅泻2次,泻下蛔虫1团,安睡一夜。次日化验血象已无异常,热退痛止,患者要求出院(140页)。

李按  现代医学所称胆道系统疾病及胰腺急性炎变,与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之论述,基本合拍。故以大柴胡汤为核心组方,正是最佳方案。经治急性胰腺炎6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70余例均愈。针刺与放血,在止痛、止呕、退高热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为辨证用药扫清了障碍。

 

2  攻毒承气汤

2.1  攻毒承气汤组成  

笔者根据攻毒承气汤之医案6则,从反复出现的药物中筛选出以下13味药:

组  成  双花90~240g,连翘30g,芙蓉叶30g,大黄10~45g,芒硝15~40g,丹皮15g,冬瓜仁60g,桃仁15g,皂刺、炮甲各10g,槟榔30g,苡仁30~45g,甘草10g。

功  能  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扫荡血毒。

主  治  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痈、肝痈,外科创伤血症(130、135页)。

加减法  合并肠梗阻,加硝菔通结汤:合并脓毒血症,或神昏谵语者,加犀四味(石膏、丹皮、紫草、蚤休);急性胰腺炎,加大柴胡汤、金铃子散,重用柴胡125g;未化脓者,减透脓散。

煎服法  加水过药2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若嗜酒致病者,则不加白酒,浸泡1小时,武火急煎10分钟,煎取600~1000~3000毫升,2~3小时1次,每次200~300毫升,日夜连服,以阻断病势。

按  攻毒承气汤之“攻毒”是指什么,而“承气”又指什么?这得从其最大方和最小方来分析。最大方者,含有攻毒承气汤之13味药,如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案(129页);最小方者仅含攻毒承气汤之3味药(双花、连翘、大黄),如臁疮内攻案(332页)。其“攻毒”当指银翘、芙蓉叶,“承气”是指大黄牡丹汤。但李氏又指出,本方重用疮毒圣药金银花,善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大黄一味,号称将军,扫荡毒邪,拨乱反正(130、333页)。简而言之,“攻毒”即指双花,承气又指大黄。

2.2  攻毒承气汤类案的启示   

李氏在书中提到“攻毒承气汤”仅6例,如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重症腹膜炎、急性胆道蛔虫症并发急性胰腺炎、急性子宫内膜炎、耳源性脑炎、臁疮内攻诸案。还有许多虽是攻毒承气汤类案,如小儿流脑案之银翘、硝黄、丹皮、紫草、蚤休等,是典型之攻毒承气汤,他却不称其为“攻毒承气汤化裁”,这是为什么?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小儿急症案是在外科急腹症之前,不能先提及,诸如小儿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疹毒内陷案均属此类。还有,如中毒性菌痢、急黄肝昏迷(177页)、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160页)、脚气攻心(214页)、秋季结膜炎重症(267页)、恶性淋巴瘤(336页)、宫颈癌诸案(360页),均有攻毒承气汤之意,亦没提及之。这是因为他已列举了6例,此类案例没有必要再重复,读者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我们从上面这16则攻毒承气汤案例中,应得到哪些启示?攻毒承气汤类案提示我们:

①攻毒承气汤用于临床各科:攻毒承气汤不单为外科立法,还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各科,如急黄肝昏迷、急性子宫内膜炎、小儿疹毒内攻、耳源性脑炎、臁疮内攻、恶性淋巴瘤诸案。总之,“攻毒”并不限于双花,“承气”亦不限于大黄;只要符合“攻毒法”与“承气法”的药物,均可推而广之。

②攻毒承气汤用于热病:攻毒承气汤不仅治急腹症,还广泛用于热病,如急性肺炎、小儿流脑、中毒性菌痢、急性肾盂肾炎诸案,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要在热病中大谈攻毒承气汤的道理。

③攻毒承气汤与破格救心汤:李氏不但善用附子、四逆;亦善用硝黄、承气,这都是经方的特色。笔者注意到:李氏在序言之自创方中只列举了破格救心汤与攻毒承气汤,说明能与破格救心汤并驾齐驱的,非它莫属。他把万病归为寒热2型,而破格救心汤和攻毒承气汤就是治之的两大法宝。

 

3  李可治热病特色

3.1  李可治热病经方  

李氏治热病常用经方:①麻杏石甘汤:如小儿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案、疹毒内攻案(71、81页);②白虎汤:如小儿流脑案、小儿急性肺炎案(71、77页);③承气汤:如急黄昏迷案、小儿流脑案(77、177页);④大黄牡丹汤:如疹毒内攻案(80页);⑤小柴胡汤:如瘟毒发斑之红斑狼疮案(203案);⑥大柴胡汤:如耳源性脑炎案(276页);⑦猪苓汤:泌尿系感染,恒用猪苓汤,如急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案(158、161页)。

3.2  李可治热病自制方  

李氏治热病自制方7首,其中4首已命名。为了便于记忆与推广,笔者将其它3方冠以名称,现归纳如下:

①犀四味:肾四味可代价昂之鹿茸,为李氏之创见。这四味药,类似于四君、四物汤之名方,所以笔者把它看作是补肾之成方。而犀角为热病急症之必用药,无奈已经禁用。经李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石膏、丹皮、紫草、蚤休可代犀角(72、396页)。仿李氏肾四味之意,称其为“犀四味”,是治热病的凉血解毒方,退高热有奇效。其用量为石膏30~250~500g,丹皮、紫草10~15g,蚤休15~30g。如小儿流脑案(77页)。

②贯众石膏汤:用于瘟毒发斑,其组成为石膏250g,贯众、黑小豆各30g,西洋参、苍术各15g,雄黄0.3g(研末吞服),丹皮、紫草各15g,青黛(包煎)、甘草各10g。详见红斑狼疮案(203页);

③羚麝止痉散:用于高热惊风,为小儿开窍醒脑常用药,羚羊角3g,麝香1g,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分3次服。详见小儿急性肺炎案(72页);

④癃闭散:癃闭散用于湿热蕴蓄下焦之二便闭结,其组成为大黄15g,海金沙、泽泻、血琥珀各10g,蜈蚣6条,全蝎12只为末,分3次服。详见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案(160页);

⑤辟秽解毒汤:用于中毒性痢疾,其组成为双花90g,白头翁30g,香薷、藿香、佩兰、川连、肉桂、牛子、甘草各10g,白芍30g,炒扁豆、菖蒲各12g,酒大黄15~30g。详见中毒型菌痢案(144页);

⑥攻毒承气汤:用于急性阑尾炎、肺痈、肝痈、外科创伤血症,其组成为双花90~240g,连翘30g,芙蓉叶30g,大黄10~45g,芒硝15~40g,丹皮15g,冬瓜仁60g,桃仁15g,皂刺、炮甲各10g,槟榔30g,苡仁30~45g,甘草10g。详见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案(129页);

⑦攻承大柴胡汤:即攻毒承气汤加大柴胡汤,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急性子宫内膜炎、耳源性脑炎、臁疮内攻等多种疾病。鉴于此方使用的机会比较多,应当起个简明而又顺口的名称加以推广,暂定为“攻毒大柴胡汤”,组成为柴胡125g,黄芩45g,生半夏60g,白芍45g,枳实、丹皮、大黄(酒浸后下)、槟榔、甘草各30g,桃仁15g,冬瓜仁60g,双花90g,连翘45g,芙蓉叶30g,芒硝40g(分冲),生姜75g,大枣12枚。详见急性胰腺炎案(141页)。

3.3  李可治热病特色

3.3.1  巧施汗清下

3.3.1.1  汗  法  

伤寒用汗法,无可非议;而热病用汗法,就有争议了。李氏治热病之汗法,恒用麻杏石甘汤,宣开肺气,得汗而解。如小儿急性肺炎、疹毒内陷案(77、80页)。他更善用针刺与放血,巧施汗法。如中毒型菌痢高热410C,昏迷呕吐腹痛。白血球19500、中性90,面赤如醉,谵语躁动,急以三棱针重刺十宣、双耳尖、大椎出血,随即全身汗出热减(71页);又如小儿流脑案亦然(76页)。

3.3.1.2   清  法  

李氏之清法,喜用白虎汤,因知母苦寒滑肠,以芦根30g代之,详见疹毒内陷案(80页);凉血解毒,恒用犀四味,如小儿流脑案(26页);清热解毒,重用银翘,如急性子宫内膜炎案(134页)。

3.3.1.3   下  法   

李氏之下法,常用调胃承气汤,如小儿流脑案(77页);或大黄牡丹汤,如阑尾脓肿合并腹膜炎案(132页);或大柴胡汤,如耳源性脑炎案(276页)。

3.3.2   经方联合用   

由于经方,药不过三五味,多用于一两个主证。而李氏用于热病重症,因变证丛生,常把数个经方连在一起,如小儿流脑案,即由人参白虎、调胃承气合麻杏石甘汤组成(77页);急性胰腺炎,以大柴胡、大黄牡丹合乌梅丸化裁(140页)。

3.3.3   煎法别一格   

小儿热病急症,加冷水浸泡1小时,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200~600毫升,3岁以下,少量频服;5岁以上,2~3小时1次,日夜连服,保持血药浓度,中病弃之。急腹症,加水过药2寸,加白酒100毫升,以加速药物分解,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2~3小时1次,每次200~300毫升,日夜连服,以通为度。

3.3.4  霹雳手段攻  

李可认为,对于腑实、痈毒之患,可用霹雳手段,直捣病巢(27页)。他对热病急症,亦常用霹雳手段攻邪:

①针刺放血:急性子宫内膜炎,高热昏迷,喷射状呕吐,急以三棱针重刺十宣出血,双尺泽抽取黑血10毫升,全身透汗、苏醒,呕吐亦止(134页)。小儿流脑,高热呕吐昏厥,经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百会、大椎出血,双手中缝穴刺泄粘液、黑血,随即汗出、呕止、苏醒,再查体温已降1度。可见针刺放血疗法,在止痛、止呕、退热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不可轻视(141页)。

②散剂救急:羚麝止痉散,是小儿高热惊风常备药,用于急性肺炎惊风、小儿流脑、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疹毒内陷、中风闭症等诸案。轻症单服立效。癃闭散亦然,详见急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感染案(156、160页)。

③大剂频投:李可认为,用经方治大症,要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立挽危亡(141页)。如急性胰腺炎,予大剂大柴胡汤合并大黄牡丹汤、乌梅丸化裁,重用柴胡125克,生半夏60克等(140页)。故有一剂知,二剂已之功效,如1剂病已者:详见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129页)、急性子宫内膜炎(134页)、小儿急性肺炎惊风(71页)、疹毒内陷诸案(79页)。

3.4  李可治热病思路  

李氏治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常用经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猪苓汤等,自制方如犀四味、贯众石膏汤、羚麝止痉散、癃闭散、辟秽解毒汤、攻毒承气汤、攻承大柴胡汤等。从这一系列自制方中不难发现,清热解毒贯穿于诸方始终,特别是把解毒法与承气法结合在一起,重用双花240克(关键在于其味甘、性微寒,而非苦寒、不伤胃),使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发生质变,用于救治热病、急腹症,确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李氏不但善用附子、四逆;亦善用硝黄、承气。他把万病归为寒热2型,而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就是治之的两大法宝。

 

从中可进一步感悟出李可治热病思路: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7方,探新径。李氏在临床实践中,解决了长期以来用六经来统一温病之悬而未决的大问题,走出一条“古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应当引起中医界的观注。

阴阳盛衰发有时——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

                                                                    

摘要:针对中医时间医学正处在整理研究阶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痨潮热新解。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 时间辨证 方法 要领 特色 李可 医案  

 

自1979年美国人皮尔兹撰写《生物钟》一书翻译出版后,引起了我国中医界的极大兴趣,兴起了中医时间医学的整理研究热潮。事实上关于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的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记载,如《内经》中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就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归纳出以人体五脏为主体,内系五官、五体、五神、五华等,对应自然环境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所形成的五个功能系统,体现出中医学的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整体观。这种“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实质,反映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春、夏、秋、冬)变化是同步的时间节律。认真整理我国历代医家有关时间证治的临床经验,就成为当前中医工作者的关注课题。李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时间辨证的方法、要领、特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发挥。现根据其医案60余则,归纳出以下内容:

 

1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交节辨证 

 所谓“交节”,是指一年之二十四节气的更叠,或一日之四时的交替,即夜半相当于冬至,日中相当于夏至,晨旦相当于春分,日落相当于秋分。李可在论火不归原时指出,火不归原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其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胜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1页)。简而言之,交节辨证是根据年节律、日节律而判断人体阴阳盛衰的治病方法。它多用于以下证候:

1.1.1 火不归原证 李可之火不归原案17则,其中按年节律辨证者7例,日节律辨证者4例。下面举例证之:

白塞氏综合症  包某,女 , 40岁。冬至当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外阴溃疡6年。发作多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交节之时一到,立刻发病。经治多年无效。诊视,见舌红如柿,无苔,口干极而不欲饮。口角内侧,舌边尖部,白色溃疡成片。外阴每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头晕如腾云驾雾,面部轰热如潮。按脉沉细,双膝独冷。其症发病甚急,说来就来,一二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此症,《金匮》谓之“狐惑 ”,由湿热生虫,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 ”,治以清湿热而杀虫。此例病经多年,反复发作,未见湿热积毒征象。从脉证推断,恐系肾阴久亏,阴不敛阳。适逢冬至节令,一阳来复,龙雷之火不仅上燔,且肾与前阴相关,又且下焚,姑予引火汤3剂:熟地 90g、巴戟天、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药后诸症皆愈。此法并治45岁以上之男人多人,服药1剂,口舌疮即退,服3剂下阴部之溃疡亦了无痕迹 (291页)。

按 本案发作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当日,交节之时一到,立即发病,一二分钟都不能忍耐,真是描写如绘,令人叫绝。

1.1.2 格阳、戴阳证  李氏之格阳、戴阳案,按交节辨证者5例,如足心发热案,为日轻夜重 (236页)。

1.1.3 奇经八脉证 李氏之奇经八脉案,按交节辨证者3例,如奇经八脉频发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386页)。

1.1.4 阳虚证  李氏之阳虚案,按交节辨证者14例,如经水不止心悸案,因心悸不敢夜卧、卧则心动震衣、手抖不停(229页)。

1.1.5 伏邪 伏邪有交节发病的特点,如肺间质纤维化案,在子时、寅卯之交暴咳。缘于子时阴气大盛,阳不胜阴则咳久而难出;寅卯之交,日将出,阳气渐旺则咳时短而痰出较多(31页)。

1.2 六经辨证  

由于六经各有“欲解时”,根据各经在其所主的时辰内,功能相对旺盛的道理来判断疾病。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指出,病人更关心的恐怕不是这个“欲解时”,而是疾病在什么时候发生或加剧。为此 ,他提出了“欲作时”概念,它(欲作时)必定就在与欲解时相反的位置上,即阴阳变化相反的位置上。如一咳嗽患者,若在半夜发作或加剧,那应该首先考虑太阳病,因为亥子丑与太阳的欲解时巳午未正相反。所以,“欲作时”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重要意义(22 页)。李可常用六经之“欲作时”来诊断疾病,如无热惊风成痿案中,幼儿夜半2时突然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腿不能站立。由于营卫不固,子夜暴感寒邪,寒主收引,故频频抽搐(73页)。又小儿暴喘案,下午喂肥肉两块,夜半突然暴喘痰壅,无汗、唇青、四肢欠温,证属寒喘夹食,以小青龙汤加莱菔子治之(83页)。二者均为太阳“欲作时”之明证。

1.3 经络辨证  

所谓“经络辨证”,是指十二经脉的时辰辨证。由于手太阴肺为十二经之首,而《内经》又有“寅”为一天之中阳气初生之时,于是根据“寅”时与手太阴肺相应而依次推论的,这说明每值某经的相应时辰其气血亦会相对旺盛的道理。李可亦用此法来判断疾病,如肺心病奇病案,每至寅时先觉脐下筑筑跃动,随即有冷气上攻至剑突,暴喘、自汗、心悸等。寅时发病者,属于手太阴肺,为十二经循行之始,说明经气起步难(375页)。

1.4 伏邪辨证 

伏邪不仅交节病作,还有其它时间特点:①经前必犯:如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案,每逢经期,诸证加剧(21页); ②周期性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152页);③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休息痢案,患病16年,每年夏秋必发,服中药百剂不效(148页)。

 

2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要领  

 

李可在“溶骨肉瘤案”中指出,患者腰痛不能转侧,上午轻,下午重,入夜剧痛呻呤不能入睡。缘于久病阴损日甚,阳失依附而阳亦衰,乃症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所由来。而食后之寒热交作,亦非外感邪正交争,乃自身阴阳盛衰之变(351页)。笔者根据此段话,悟出时间辨证的要领。

2.1 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主要用于内伤之时辰辨证。所谓“自身阴阳盛衰之变”,是指内伤杂证之人体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随着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而发作或加剧的时辰疾病。如病以上午(或后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多属阴虚(或阳盛)病人。因为本身阴虚者(或阳盛者),又逢阳升(或阳生)之助,故病势更甚。同样的道理,证以下午(或前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患者。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咽痛寒证兼齿衄  牛某,男,50岁。因齿衄年余不愈求治,近1月更增咽部干痛,痰多味咸,口干而不欲饮。食纳如常,偶见嘈杂泛酸。近2年异常发胖,体重增加10公斤,反不如过去精力旺盛。动则气喘,夜多小便,膝冷,脉沉细弱,舌淡胖有齿痕。牙龈色暗,血污满齿,日轻夜重,一觉醒来,满口黑紫血团。咽喉干痛,舌不能转动。曾用大剂量维C,连服六神丸22瓶,出血、咽痛有增无减。脉证合参,确为命门火衰,少阴真寒证无疑。因胖为湿盛阳微,痰为阴邪,味咸为肾虚水泛;日轻夜重,为阳不胜阴;喘为肾不纳气;咽干痛不肿不渴,乃因肾脉循喉咙,系舌本,阴寒过重,逼下焦真火浮于咽喉要道;其齿衄从发胖后始见,齿为骨之余,骨乃肾所属;血属阴,必得阳旺始能统摄血循常道,阳衰失于统摄,故溢于外。乃迳投四逆汤:炙草60g、附子、干姜各30g,水煎冷服3剂。药后两证皆愈,唯觉腰困气短,加肾四味120g,红参10g,又服3 剂,已康复如初,再无反复(289页)。

按 此案既有阳虚的一面,如夜间尿频、膝冷、脉沉细弱;又有阴盛的一面,如体胖、痰多而咸、舌淡胖等。由于阳衰失于统摄,血溢于外,满口黑紫血团,日轻夜重。关键就在“阴阳盛衰”,而“盛衰”即“虚实”二字而已。如只论阴阳,而不分虚实,则往往误事。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

 2.2 邪正交争 

邪正交争,主要用于外感或伏邪之时辰辨证。邪正交争之“邪”,当指外感或伏邪;而“正”是指正气,可引伸为自身之阴阳盛衰。所以,邪正交争既要分析邪气的表里、轻重等,又要判断正气的阴阳盛衰,然后把两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作出全面的诊断。邪正交争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①单纯外感辨证:如果是典型的六经病证,只要根据六经辨证就可得出结论,如发热待查案,每日下午 3 ~8 时高热,即可诊为阳明腑实证(183页);

 ②外感兼内伤:如肺间质纤维化案,既要分析外感伏邪,又要判断自身阴阳盛衰,最后综合判断:子时阴气大盛,阳不胜阴,故咳时久而痰难出;寅卯之时,日将出而阳气渐旺,故咳时短而痰出较多。由此得出,正气尚堪与邪交战,可挽之处,全在“发作有时”一节(31页)。下面举例证之:

真热假寒  名医某,男 , 60岁。冬至节后2日,忽患奇疾。如病似外感小恙,3日后忽然昏迷。气息微弱,面色灰滞,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头汗淋漓,神识似清似蒙,六脉似有似无。某医断为“伤寒,少阴亡阳,已属弥留,姑拟参附汤,聊尽人事”,邀余会诊,以定取舍。见证果如所云,然则室内秽气扑鼻,颇觉蹊跷。且证情突变,寸口脉乱难凭,摸其下三部之跌阳、太溪、太冲,则沉实有力,一息六至有余。欲观其舌,则病者昏昧,牙关牵紧,乃强刺颊车穴,以匙把撬开口,口中臭气熏人欲呕,舌面满布黄厚燥苔,中根已黑。询其小便,则如浓茶,亦有臊臭,大便5日未解。推按小腹板硬,至此,真相毕露。素知患者解放前吸食鸦片20余年,至今仍以樟脑酊维持精力,其脏腑积毒可知。且病在冬至之后,阴虚液亏之体,适值一阳来复,邪从热化、燥化,已由太阳转属阳明腑实,其肢厥乃热深厥深之变;神识昏蒙乃浊气上干神明;头汗粘手,亦属腑实熏蒸。种种见证悉为热闭阳明之腑,而非亡阳厥脱,且真寒证绝无口臭熏人之象。遂疏大承气合增液汤急下存阴,腑实一通,上闭即开:大黄30g、芒硝(分冲)20g、枳实15g、厚朴、生地、玄参、麦冬各30g,煎分2次服,约2小时许,泻下恶臭便1次,被褥狼藉,移时神清而愈(52页)。

按 此案病因病机盘根错节,既有吸鸦片病史、脏腑积毒在先,又逢冬至时节外感,老年阴亏之体而一阳来复,邪从热化、燥化,病由太阳转属阳明腑实,而肢厥乃热深厥深之变,为真热假寒。其脏腑辨证(指脏腑积毒)、交节之变和六经辨证纵横交错,堪称“邪正交争”之成功范例。

从中可以看出,外感邪正交争比自身阴阳之变更为复杂,是多种辨证方法的结合。因此在运用时,首先要抓住病因病机,侧重六经的,就用六经辨证;涉及交节的,就用交节辨证;若六经、交节还确定不了的,就用脏腑辨证等。

2.3 真假标本 

李可在“奔豚兼脑鸣案”中指出,奔豚证分寒热二型,寒为本,热为标,寒证积聚日久,变生热证。患者在30岁时,即发现脐周绞痛,攻冲奔突达50年。老年之后,五液亏损,阴虚于下,故呈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前后,日重夜轻,寒热错杂(193页)。笔者在上述“寒热标本”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出“真假标本”之要领。

真假标本,主要用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时辰辨证。由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都存在着标本问题,即真寒、真热是本,假热、假寒为标,其时辰辨证就有两种情况:

①时辰从本论:如“足心发热案”,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日轻夜重,为下焦阳虚,阳不统阴,致阴火沸腾,其交节之变(日轻夜重)便是从本(从寒)而论(236页);“咽痛寒证案”,其假热如咽干痛、口舌生疮,日轻夜重,亦是从本而论(298页 );

 ②时辰从标论 :如“奔豚兼脑鸣案”,冲脉上攻应以寒为本,但患者高龄之后,阴虚于下,而呈脐周烧灼、尿赤便燥等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之左右,日重夜轻,其交节之变(日重夜轻)便是从标(从热)而论(193页);“阳虚型红斑狼疮案”,每日午前一阵面赤如醉,过午渐消,真阳有外越之险,其交节之变亦是从标而论(202页);“阳虚型高血压案”,中午面赤如醉亦然(383页)。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是中医辨证的难点,而其时辰辨证又是难中之难。关键是要把握好“真假标本”。如真寒假热证,其“真寒”,是整体,而“假热”为局部。局部的“假热”,可以从标 (从热),也可以从本(从寒),当依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假热”表现为日重夜轻,就从标而论;若表现为日轻夜重,当从本立论。至于真热假寒证,也是同样的道理。总之,一切都要以人为本,谨守病机,不可拘执。

 

3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特色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特色:

3.1 交节辨证规范  

交节辨证,是李氏最常用的时辰辨证,用于火不归原者11 例,格阳、戴阳者5例,奇经八脉者3 例,阳虚者14例,伏邪者7例。从这40例医案中,可以看出交节辨证的成熟规范:

3.1.1 内容详实  

下面看一则“内容详实”医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 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 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 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 年未复发(239页)。

按 本案自冬至近一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热流上攻,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 ~5 分钟发作1 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如常人。从中可见“内容详实”之一斑。

3.1.2 情节生动  

所谓“情节生动”,主要表现为“来势暴多急突变”。下面举例证之:

真寒假热  武某,男,57 岁。冬至当日,忽患口、舌、唇部生疮,其症颇急、颇奇。10时发病,11时即满口满舌如火灼。仓促之间,服用导赤散合凉膈散,其方甚轻,生地、连翘10g,其余皆3~5g。11点半进头煎,药毕覆杯,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亦肿痛更甚,且心烦懊恼,莫可名状。约12时半,其子邀诊。见患者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诉证不清。按脉洪大无论,重按则反如游丝,120次 /分,视其舌则边缘齿痕累累,有白色溃疡布满边尖。唇肿外翻,迸裂出血。问其二便,则大便干,小便未注意。口中亦无臭味。询其致病之由,其妻云:“年终总结,连续熬夜三晚后病”。问其渴否,患者摇头。此症颇费踌躇,望闻问切皆不得要领。犹疑之间,忽见患者扬手掷足,烦躁不可名状。进门时,仓促之间见其面赤如醉,细视之,则鲜艳光亮,如演员之涂油彩状。恍然悟及此与戴阳证之面赤如“妆”同义,唯戴阳证多见于外感临危之际,此则由内伤而来。摸其下肢,则果见足膝冰冷。此必下元久虚,恰值当日冬至阳生,阴不抱阳,龙火上奔无制。前医误作实火,妄用苦寒直折,致水焰烛天,不可收拾。急以大剂附桂八味冲服油桂,以救药误而和阴阳:附子、熟地、山药各30g,茯苓、泽泻各12g,五味子10g,油桂115g (冲),水煎冷服。患者服药1次,1刻钟后安然入睡。2 小时许醒来,肿痛皆消,已无丝毫痕迹。次日复诊,口中仍觉麻辣,舌光红无苔,乃阴分受损见证。险证虽退,阴损未复,乃予大剂引火汤,两服痊愈(287页)。

按 此案冬至当日10 时发病,11 时即满口舌痛如火灼。11点半误服小剂导赤散合凉膈散头煎,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亦肿痛甚。12 点半李氏出诊,见患者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诉证不清。视其舌则边缘齿痕累累,有白色溃疡满布,唇肿外翻,迸裂出血,扬手掷足,烦躁不安。发病前后仅两个半小时,戴阳之危症已显现,可谓“颇急、颇奇”是也。

3.1.3 逻辑严谨  

所谓“逻辑严谨”,主要表现在类证鉴别。下面看一则类证鉴别案:

咽痛寒症  王某,男, 50 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心火、滋肾阴正治诸法,服药60余剂,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各1瓶,皆无效,渐渐食少、便稀、神倦,缠绵3 月不愈。邀李可诊治,询知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脉沉细,舌淡润。来势缓,虽屡屡误治,却无急变。知非火不归原证型。四末不温,非极烫之水不喝,直断为少阴真寒证。缘由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若肾宫寒极,逼其火浮游于上,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宜与温少阴、逐里寒:炙草60g,干姜30g,附子30g,桔梗、益智仁各10g,水煎冷服2剂。二诊:药后诸证已减七八,原方续进2剂,痊愈(298页)。

按 本案近于戴阳证。为了进一步求证,必须从戴阳与火不归原的鉴别入手 : ①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而本案是上假热,如咽干痛不肿不渴;②交节病作:火不归原遇阳则动、遇阴则静,而本案咽痛日轻夜重 ; ③暴急突变:火不归原来势暴急、项刻突变,而本案屡屡误治,却无急变;④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本案之附子为大剂。可谓细致入微,层次井然,不能不令人折服。

 3.2 伏邪辨证新论 

李可在仲景之“伏饮”观点基础上,对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并归纳出伏邪发病的时间特点,是中医时间医学的新理论。例如:①交节病作:如伏寒奇证案,半夜子时必有冷气上攻胸际,气喘不能接续(380页); ②经前必犯: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经行寒战高热如疟(203页); ③周期性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152页); ④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过敏性鼻炎案,每年夏初必犯,缠绵32年不愈(262页)。

 3.3 肺痨潮热新解 

历来中医治肺痨午后潮热,皆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降火定法。李可从“肺结核戴阳危症案”误治中顿悟,对肺痨潮热有了新的解读:

①重新认识肺痨病因病机:肺痨虽病灶在肺,但波及四脏,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

②重新探索肺痨治疗规律:治痨有四本,肺肝脾肾;劳者温之佐化瘀;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救阳固脱等(300页)。笔者以方测证,解析肺痨之病机,如李氏用补中益气汤加萸、梅、龙牡,为阴虚渐及气虚、气虚欲脱,即阴损及气;而用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为气虚已脱、浮阳外越,即气虚渐及阳虚。前者气阴两虚,偏重在气;而后者气阳两虚,偏重在阳。从气虚、阳虚的角度,再来看肺痨的午后发热,就与交节辨证(即气虚、阳虚多午后病作)基本吻合了。如肺痨“盗汗5个月”,便可诊为“阴损及阳”(308页);其潮热,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导致阴阳气血诸虚,其时辰辨证关键就在“诸虚”二字,不能单从阴虚解读,望初学者留意。

3.4 从肺痨潮热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李可之肺痨潮热新解的启示下,对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进行一番深入思考。

3.4.1 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的泛化 

阴虚潮热,约起源于《内经》之“阴虚生内热”;气虚潮热,则起于东垣《脾胃论》之甘温除大热。千百年来,中医一直把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加以演化。由于阴虚为午后发热,于是就把午后发作类病证如出汗、出血等,归于阴虚;气虚为午前发热,亦把午前发作类病证纳入气虚。临床常用黄芪治自汗,地黄治盗汗,便是这个道理,既使是名家医案亦屡见不鲜,这几乎成为中医临床的思维定式。

3.4.2 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的反思 

交节之变,是内伤时间辨证的普遍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午前发热者,多为阴虚、阳盛;午后发热者,多为阳虚、阴盛。这与阴虚潮热和气虚潮热所阐明的道理,正好相反,那问题是出在哪里?李可对肺痨潮热已经有了新的解读,并对阴虚潮热亦有一系列提示。如李氏在论述肿瘤时指出,凡肿瘤化疗、放疗损伤气阴,而见下午潮热、烦渴、舌红无苔等症,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取效甚速( 363 页);他在论“阴虚舌”时又说,肺痨、骨蒸潮热而见阴虚舌,用甘温除大热,一周而潮热退(61页)。其“骨蒸潮热”就是指传统的阴虚潮热,并点明病机为“气阴两虚”。这样看来,传统的阴虚潮热应正名为“气阴两虚”之潮热。

至于气虚潮热,刘力红在论述阳明“欲作时”指出,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欲作时相,而阳明欲解时为申至戌,那么欲作时当然就是寅至辰;另一方面是特殊的欲作时相,那就是日晡所发潮热(272页)。笔者从阳明潮热的特殊时相,联想到气虚潮热。因为按交节之变,阳明潮热(阳盛)本该在上午(寅至辰)病作,可实际上是在下午的日晡病作;气虚潮热本该在下午病作,可实际上却在上午。这样看来,脾与胃一虚一实,相互对应,既然阳明潮热为特殊时相,那么气虚潮热亦应该是特殊的时相。

总之,传统的阴虚潮热,应正名为“气阴两虚”潮热,不能以“阴虚”的名义加以演绎;而东垣之气虚潮热是特殊的欲作时相,不能作为一般规律加以泛化。我们应当对由于二者的泛化而形成的中医临床思维(即午后发作类病证为阴虚、午前发作类病证为气虚)与交节辨证(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相抵触,进行深刻的反思。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劳潮热新解。

见皮治皮永无期——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一

                                                                          

摘要:针对皮科见皮治皮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皮肤病思路:诸病当先解表;毒伏血分,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创制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顽症。

关键词:皮肤病 解表透邪 寒热虚实 燥湿分型 乌蛇荣皮汤 李可 医案

 

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患者痛苦缠绵,医生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李可作为县中医院的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于是被逼上皮科难症攻关之路。他对皮肤小科病的剖析,可谓如狮搏兔,亦用全力之大手笔,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现根据18种皮肤病2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风为百病之长

 

《内经》云“风者,天地之使也”。所谓“使”,其实就是说风是天地的一个代表,天气要发生变化,都可以从风上反映出来。比如天气要转寒了,它会首先出现北风;而天气要转热了,又会出现南风。风为六淫之首,寒、暑、燥、湿、热诸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中医又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特别是与皮肤病关系甚密。李可说,中医之“风”字,包罗万象,善行而数变,可统括一切痒痛难忍、顽麻不仁、风瘙隐疹、白癜风、顽癣湿疹、皮肤角化等皮肤病(41、332页)。下面举例证之:

 神经性皮炎张某,女,41岁。全身瘙痒18个月。其面颊部、耳垂部、手腕外侧呈对称性皮肤干燥脱屑。病起产后自汗,汗出当风,则患部肿起脱皮,痒痛如锥刺。便燥,3日一行。唇色紫绛,舌色紫暗,边尖有瘀斑,脉沉涩。症属肺卫失固,血虚内燥夹瘀,复感风毒。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9,桂枝lOg,赤芍159,川I芎、桃仁、红花各lOg,丹皮、紫草各159,定风丹609,白鲜皮、乌蛇各309,炙草lOg,生姜10片,大枣10枚),重用当归90克,加玉屏风固卫(生芪309,白术209,防风lOg)。上药连服7剂,服4—5剂时,正值经行,下紫黑甚多,诸症皆愈(320页)。

按本案起于产后自汗,外因汗出当风,则面颊、耳垂、手腕外侧肿起痒痛;内因产后血虚内燥化风,则患部干燥脱屑,治以乌蛇荣皮汤重用当归养血祛风,加玉屏风散固卫。其病因、辨证及治疗,均离不开“风”字。

从李氏治皮科诸案中,可以看出“风”的涵义:①病因病机:见于外风,如产后风寒人络,面部见风则肿,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见于内风,因血虚内燥化风,面颊斑驳如花脸,详见白癜风案(322页);或血燥化风,如产前过食辛辣发物,产后过食鸡鱼,致血热生燥化风,详见银屑病案(318页);②证状特点:多见风团,如面部见风则肿,肌肤麻木不仁,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或红色丘疹,如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无度,搔破流水,属于内蕴湿热,复感风毒,详见花斑癣案(321页);或瘙痒顽症,如老年瘙痒症,因高年气血虚衰,内燥化风,不荣四末(318页);或鳞屑,如银屑病,皮损如老树皮,燥裂出血(318页);或善行数变,如白塞氏综合症,冬至交节一到立即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291页)。

 

2 毒为皮科之最

 

李可之皮肤病医案28则,其关系到风者13例,而涉及到毒者竞达20例,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李氏认为,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315页)。所谓“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即包括药物、食物、家庭及室外环境等有害物质,这可能与“毒”有关。兹举其案例如下:

鹅掌风段某,男,57岁。老牧羊人,两手掌龟裂出血,痒痛难忍7年,掌部粗糙如树皮。县医院外科诊为手癣、掌角化症。患者牧羊41年,外受风霜雨露之侵,双手日日接触畜粪,致风毒凝结肌肤,日久深伏血络,营卫阻塞,肌肤失养,血虚不荣四末。服乌蛇荣皮汤7剂痊愈(316页)。

按患者牧羊41年,外受风霜雨露之侵,双手日日接触畜粪,致风毒凝结肌肤,便是“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之明征,也是对“毒”的一种通俗解读。

从李氏治皮肤病诸案中,可以看出毒邪多与其它病因结合,或为它邪所化:①风毒:见于风毒者5例,如鹅掌风案(316页)、神经性皮炎案(320页)、白癜风案(322页);②湿毒:见于湿毒者1例,如臁疮案(327页);③湿热化毒:见于湿热化毒者4例,如小儿湿疹案(88页)、白塞氏综合症案(292页);④血分伏毒:见于血分伏毒者11例,如花斑癣案(321页)、黄水疮案(325页)、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⑤疮毒内攻:皮科用散剂外用药,若内毒未消,单用敛疮涂剂,则易使疮毒内攻,如臁疮内攻案(332页)。

 

3 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病

 

李可治皮肤病初期,亦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所悟,终于研制出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组成:生地(酒浸)、当归各309,桂枝lOg,赤芍159,川芎、桃仁、红花各lOg,丹皮、紫草各159,定风丹(制首乌、白蒺藜)609,白鲜皮、乌蛇(蜜丸先吞)各309,炙草lOg,生姜10片,大枣10枚。

功能: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

方解:本方于桃红四物汤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实是治皮科的基本大法。定风丹为首乌、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鲜皮苦咸寒,人肺大肠脾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乌蛇味甘咸,人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肤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315页)。

 

4 诸病当先解表

 

李可认为,皮病治肺,肺主皮毛而卫外,实则以麻黄、桔梗、白芷辈宣肺气,开表闭,以通毛窍之气,开门逐盗,阻断病邪深入(333页)。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朱某,男,30岁。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霉素2日后,忽然气喘痰呜,寒战嘎齿有声,全身瘙痒无度,口渴脉浮紧。予小青龙加石膏蝉衣:桂枝、赤芍各lOg,炙草69,麻黄、细辛、五味子各lOg,生半夏、石膏、蝉衣各309,生姜10片,大枣10枚,2剂。二诊:喘定,痒甚,全身片状风团满布,愈搔愈多,致血痂满身,无片刻宁静,脉转浮数。拟清透血分伏毒,兼和营卫,乌蛇荣皮汤加蝉衣、浮萍各lOg,黑芥穗59,2剂后痊愈(324页)。

按本案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霉素过敏,忽然寒战嘎齿,气喘痰呜,脉浮紧,属营卫闭塞,寒饮内停,为小青龙汤证,因过敏加蝉衣,兼口渴为热化,加石膏30克。药后表闭开,喘定、寒战止。二诊则以乌蛇荣皮汤收功。

 

5 伏邪入里,当引邪外透

 

李可之经验,凡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顽症痼疾,必有六淫外邪深伏(22页)。全书皮肤病28则,其中毒入血分者11例,如花斑癣案(321页);邪伏肌肉者2例,如黄水疮案(325页);邪伏少阴者1例,如皮肤划痕症案(326页)。下面看一则毒伏血分案:

银屑病韩某,男,22岁。患银屑病2年,近因搔破感染,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锨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拟乌蛇荣皮汤加昧:重用生地120克,清热凉血;加二花45克,连翘30克,木鳖子15克,僵蚕10克,解毒散结消肿;以牛子、皂刺、黑芥穗各10克,透发血中伏毒;日久顽疾,加狼毒3克攻毒;蝉衣10克,引诸药直达皮部。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患者不遵守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数日又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319页)。

按 西医银屑病,即中医之牛皮癣,至今原因不明,但对海鲜酒酪多表现了迟发性或蓄积性过敏,即中医所谓“嗜食无度,湿热蕴久化毒”所致。李可治银屑病,均加皂刺、牛子、黑芥穗透血分伏毒,这是为何?大概缘于银屑病的特征。银屑病初为红色小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一的斑块,上面都覆盖着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则下面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再刮则出现筛孔状出血,又称“血露”。所谓“血分伏毒”,即指向红疹、血露。本案患者不遵禁忌,时隔数El又发,便验证了李氏“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守禁忌有关”的道理。

 

6 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

 

李可根据“正旺则邪从热化、实化;正虚则邪从寒化、虚化”的原则,将皮肤病分为两个基本型。

6.1寒热分型

红斑狼疮分为阴虚血瘀与阳虚血凝型(202页)。过敏性紫癜分为肝热妄动与脾不统血型。肝不藏血,血热妄行,治以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大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多数在半月内痊愈;脾不统血,从阴化寒,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姜炭、三仙炭、三七,补气温脾摄血(329页)。但他更多的是以乌蛇荣皮汤变通为寒热两型。下面举例证之:

皮肤划痕症王某,女,34岁。患本病7年。由产后风寒入络所致,久治不愈,今年人夏痒甚,夜不成寐。面部见风则肿,肌肤顽麻不仁。带多清稀如注。腰困如折,起立则眩晕。舌淡润,脉弱。乌蛇荣皮汤去生地、丹皮、紫草、白鲜皮,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各lOg)解久伏之风寒,玉屏风散(生芪309,白术209,防风lOg)固表,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各309)固护肾气,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各lOg)脱敏,3剂而愈(326页)。

按乌蛇荣皮汤本为血虚夹瘀、夹热而设,此案为血虚夹瘀、夹寒,故减去生地、丹皮、紫草、白鲜皮等寒凉,加附子、黄芪、肾四味等温热药。又如局限性皮肌炎案,亦属此类(330页)。

6.2虚实分型

白塞氏综合症,虚为火不归原,实则湿热化毒。下面举例证之:

白塞氏综合症包某,女,40岁。冬至当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外阴溃疡6年。发作多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交节之时一到,立刻发病。经治多年无效。诊视,见舌红如柿,无苔,口干极而不欲饮。口角内侧,舌边尖部,白色溃疡成片。外阴每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头晕如腾云驾雾,面部轰热如潮。按脉沉细,双膝独冷。其症发病甚急,说来就来,一二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此症,《金匮》谓之“狐感”,由湿热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治以清湿热而杀虫。此例病经多年,反复发作,未见湿热积毒征象。从脉证推断,恐系肾阴久亏,阴不敛阳。适逢冬至节令,一阳来复,龙雷之火不仅上燔,且肾与前阴相关,又且下焚,姑予引火汤3剂:熟地909,巴戟天、天麦冬各309,茯苓159,五味子69。药后诸症皆愈。此法并治45岁以上之男人多人,服药1剂,口舌疮即退,服3剂下阴部之溃疡亦了无痕迹(291页)。

按白塞氏综合症,李氏以年龄为辨认虚实的着眼点。即35岁以下青壮年患者,从湿热化毒论治,方以四妙散合定风丹,加丹皮、紫草、白鲜皮、苦参等,治疗6例,皆获根治;若35岁以上,病旷日持久者,多转为引火汤证,虽不能根治,却见效迅速,可免除一时之苦(293页)。

6.3燥湿分型

皮科以皮肤损害为直观特征,有着明显的干性与湿性之分,即燥湿分型。干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老年瘙痒症,多与中医之风、燥有关,治之多用祛风、润燥法。例如银屑病重用生地120克(319页),神经性皮炎重用当归90克(320页),白癜风加沙苑子、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322页),便是润燥之明征。湿性皮肤病,如过敏性湿疹、黄水疮、臁疮、白塞氏综合症,多与湿热、湿毒有关,李可垣ml用三妙散化裁,加土茯苓120克。下面举例证之:

过敏性湿疹白某,女,35岁。患过敏性湿疹52天。初病右头维穴处起红疹,瘙痒极重,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继而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风团,搔破后流黄水。日轻夜重,奇痒不能人睡。近l周来继发感染,泛发性脓疱疮布满少腹及背部。腹股沟及耳后淋巴结肿硬剧痛。脉细数,舌尖部有瘀点。经抗菌、抗过敏治疗20日不能控制,湿热化毒深伏血分。拟方清透:乌蛇荣皮汤加双花909,连翘、木鳖子各309,苡仁459,苍术、黄柏各159,全蝎12只、蜈蚣2条(研粉冲服),土茯苓1209,煎汤代水煎药,3剂,FI 3夜1服,因剂量大,共服5日,痊愈(325页)。

按 本案湿疹极重,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风团,搔破后流黄水,奇痒不能人睡,又继发感染,呈泛发性脓疱疮,腹股沟及耳后淋巴结肿硬剧痛,急以乌蛇荣皮汤加三妙清利湿热,重用双花、连翘、木鳖子解毒消肿。李氏之经验,大剂量土茯苓对重症湿疹,确有覆杯而愈之效;甚则加虫类药全蝎、蜈蚣人络搜风解毒,止痒效如桴鼓(89、325页)。燥湿二型,可互为演变。如4,JL湿疹,初起湿热化毒,治以连翘败毒散合三妙散加味;若过用升散燥湿之剂,转为伤阴燥化,则用桃红四物汤合定风丹加味(89页)。

从李可治皮肤病分型诸案中,可以看出他均以阴阳为纲,分为两个基本型,或表现为寒热,或表现为虚实,或表现为燥湿,这是由疾病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而不要误以为是寒热、虚实、燥湿6个分型。

 

7 皮科用方集锦

 

李可治皮科常用方近30首,现归纳如下:

7.1皮科常用方

7.1.1解表皮肤病以桂枝汤通调营卫,详见乌蛇荣皮汤(316页);/bJL湿疹,以连翘败毒散为基础方,升散解毒(89页);扁平疣,以麻杏石甘汤开表清湿(89、324页);皮肤划痕症,以麻附辛汤解久伏之风寒(326页);神经性皮炎,病起于产后自汗,汗出当风则肿,以玉屏风散固表(320、326、337页);青霉素过敏性皮炎,外寒内饮,予小青龙汤治之(324页)。

7.1.2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是化斑常用方,而乌蛇荣皮汤之丹皮、紫草可代犀角(329页),其桃红四物汤又含生地、赤芍,这是典型的犀角地黄汤。红斑狼疮,以贯众石膏汤辟秽化斑(203页)。

7.1.3活血化瘀乌蛇荣皮汤之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兼养血润燥(316页)。

7.1.4脱敏皮肤过敏者,以脱敏灵治之,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

7.1.5健脾化湿鹅掌风兼见面色萎黄,经少色淡,以四君子汤健脾运中以荣四未(318页);过敏性紫癜兼见食少便溏,治当补气,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329页)。

7.1.6补肾固本整体失调则补肾固本,恒加。肾四味,详见花斑癣、黄褐斑案(311、330页);若火不归原,以引火汤治之,详见白塞氏综合症案(292页);阳虚显露,以阳和汤组方,详见局限性皮炎案(331页)。

7.1.7攻毒疮毒内攻则危及生命,以攻毒承气汤扫荡血毒,详见臁疮内攻案(332页)。7.1.8扶正祛邪若皮肤病慢性感染、脓肿、溃疡,证属正虚邪恋,借重半阴半阳证十味神效汤加减进治(生芪、当归、双花、炮甲、JlI断、香附、甘草、生姜、桂枝、牛膝),见效较速(334页)。

7.1.9救急若浮阳飞越或火不归原,必兼见面如红妆,自汗而喘,为虚极欲脱之危象,亟亟敛肝救。肾之来复汤、引火汤、参附龙牡救逆汤(334页)。

7.2皮科自制方

7.2.1鸟蛇荣皮汤李可创制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随证加减拟定出十余首类方,如黄芪乌蛇荣皮汤治老年瘙痒症,狼毒乌蛇荣皮汤治白癜风等,随处可见。

7.2.2贯众石膏汤用于瘟毒发斑,其组成为石膏2509,贯众、黑小豆各309,西洋参、苍术各159,雄黄0.39,丹皮、紫草各159,青黛、甘草各lOg,详见红斑狼疮案(203页)。

7.2.3定风丹用于祛风止痒,其组成为首乌、白蒺藜各309,详见鹅掌风案(317页)。

7.2.4克白散用于白癜风,其组成为沙苑子7509,稀莶草5009,乌蛇2509,定风丹3009,三七lOOg,藏红花、乌贼骨、白药子、苍术、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9,每服5克,日3次(323页)。

7.2.5脱敏灵用于皮肤过敏,其组成为苏叶、浮萍、蝉衣、地龙各lOg,详见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

7.2.6白塞氏实化汤用于白塞氏综合症实化证,其组成为四妙散、丹皮、紫草、白鲜皮、苦参、胡黄连、生地、定风丹;白塞氏综合症虚化证,用引火汤(292页)。

7.2.7胎毒湿化汤小儿湿疹亦称胎毒,胎毒湿化方,其组成为连翘败毒散、白鲜皮、苦参、三妙散、土茯苓;胎毒燥化方为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黑芝麻、定J刚t]-(89页)。

7.2.8紫癜热化汤过敏性紫癜热化方,其组成为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大蓟、青黛;过敏性紫癜寒化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姜炭、三仙炭、三七(329页)。

7.3乌蛇荣皮汤临证思考

7.3.1虚多实少乌蛇汤乌蛇荣皮汤功效:①功能: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通调营卫;②适应症:血虚(四物汤)、血热(犀角地黄汤)、血瘀(桃红四物汤)、湿热(白鲜皮、紫草)、营卫失调(桂枝汤)、风燥(乌蛇、定风丹);③虚多实少:从乌蛇荣皮汤功能主治综合分析,其方偏于血虚、内燥、血热,兼顾血瘀、湿热、营卫。若偏于实热者,可参考下列各方:

7.3.2表实热证连翘败表实热证者,如4,JL湿疹兼见高热烦渴,痒痛流滋不止,用连翘败毒散升散,加三妙散、白鲜皮、苦参、土茯苓化湿解毒(88页)。

7.3.3血热发斑贯众石实热为血热发斑者,如红斑狼疮感受瘟毒,用贯众石膏汤辟秽化斑解毒(203页)。

7.3.4湿热犀角三妙苓实热为湿热者,如过敏性湿疹,用丹皮、紫草可代犀角凉血,三妙散、土茯苓化湿解毒(203页)。

7.3.5阳证转阴下治上皮科热毒结于局部,暂用清热解毒利湿,中病即止,勿伤中上之阳,过剂则寒化、虚化,反使水湿凝结难化。下面举例证之:

脚气兼冻疮李某,女,16岁。患脚气3年,今冬脚冻成疮。近3日感染肿烂,脓水淋漓,红肿欣痛,不能步履。予清湿热解毒:苡仁459,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29,忍冬藤、芙蓉叶各309,公英、地丁各209,白蔹、车前子、甘草各129,生姜5片,大枣10枚。二诊:药进3剂,肿烂减而未愈。足背青紫,膝以下冰冷,右寸沉细。予益气温络和营:生芪459,当归309,桂枝129,赤芍159,吴茱萸lOg,炙草、桃仁、红花、通草、细辛各lOg,苡仁459,白蔹129,生姜209,大枣10枚。三诊:肿烂结痂,脚膝温,色红活,原方去白蔹再服3剂善后。

李按 “藜藿之体气血穷”,初诊未念其家境困顿,徒以清热解毒为能事,则损伤中气出现寒化、虚化。二诊下病治上,重用生芪之益气生肌化腐,又结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治冻疮,在下之疮疡立愈,冻疮亦愈(213页)。

从本案可以看出:①过用苦寒阴化阳:皮科感染,用清热解毒利湿,要掌握分寸,不可过剂,过之则伤中上之阳,阳证转阴化寒(252页);②左寸沉微重生芪:李氏经验,皮科一见左寸沉微,即投补气。生芪一味,运大气,主大风(即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化腐生肌敛疮,实是慢性疮疡之神药(215页);③下病治上启后学:下病治上之法,源自灵枢,傅山将此法具体化,拟出方药,启迪后学,厥功甚伟(215页)。若下肢皮疹,用乌蛇荣皮汤效果欠佳时,不妨以下病治上加生芪,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详见臁疮案(327页)。

 

8 皮科用药汇粹

 

李可皮科用药,有许多独特经验,现归纳如下:

8.1白癜风必用狼毒白癜风者3例,均加狼毒2.5~3克,可视为专病用药(322页)。

8.2银屑病外透血毒银屑病2例,均加双花、连翘、皂剌、牛子、黑芥穗。因继发感染而用银翘,故皂刺、牛子、黑芥穗为专病用药(319页)。

8.3继发感染用银翘皮科继发感染,或皮疹色鲜红,恒用银花45—120克,连翘30克(319页)。

8.4湿疹三妙土茯苓湿疹类病,恒用三妙散(即四妙散去牛膝)化裁,土茯苓1209,可视为专病用药(325页)。

8.5神经皮炎用润燥神经性皮炎2例,二者分别重用生地120克、当归90克,重用养血、滋阴为本病用药特点(320页)。

8.6淋巴肿大木鳖子《本草纲目》载,木鳖子,苦、微甘、有小毒。李氏用此药40余年,未见有中毒者,通治一切痈肿、疮毒、瘰疬、痔疮;用于皮病继发感染,淋巴结肿大,煎剂极量30克(勿须捣碎),一剂即消,中病则止(118、320页)。

8.7营卫表证3层次

李可将营卫表证的治疗分为3个层次:

8.7.1营卫不和桂枝汤轻者营卫不和,皮科多表现痒痛,用乌蛇荣皮汤内桂枝汤治疗,往往缓解,如鹅掌风案(316页)。

8.7.2营卫阻塞麻桔芷营卫不和之痒痛用桂枝汤不解者,说明久病营卫阻塞,则基本方加麻黄5克,或麻黄5克、桔梗10克,如鹅掌风案(317页),或缘于湿热内蕴、瘀血内阻之营卫阻塞,则加白芷5~lO克,如斑秃(326页)、黄褐斑案(330页);或麻黄、白芷各10克,如扁平疣案(324页)。

8.7.3肺卫失固玉屏风若见风则肌肤肿起,或风吹则麻木发痒,均属肺卫失固,为玉屏风散证(生芪309,白术209,防风lOg,),如神经性皮炎案(320页)。

8.8伏邪入里当外透皮科之伏邪,有邪伏少阴、肌肉、血分之分:

8.8.1邪伏少阴麻附辛邪人少阴,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各lOg),以细辛透久伏之邪,如皮肤划痕症案(326页)。

8.8.2邪伏肌肉葛根透李可说,邪由皮毛而入肌肉,邪又深入一层,加葛根透发于外(333页)。如黄水疮案(325页)、神经性皮炎案(320页)。

8.8.3毒入血分皂芥牛毒入血分者11例,这是皮肤病一大特点。李可喜用皂刺、牛子、黑芥穗透毒。其中单用黑芥穗者2例,如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皂剌、黑芥穗并用者4例,如花斑癣案(321页);皂刺、牛子、黑芥穗并用者2例,如银屑病案(318、319页)。李氏又指出,皮科重症则加虫类药入络,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86、243页)。如小儿湿疹案之全蝎12只、蜈蚣1条(88页),局限性皮肌炎案之炮甲3克、麝香0.15克(331页)。

 

李可治皮肤病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诸病当先解表;毒伏血分,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创制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顽症。(内文页码源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

 

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

                                              

摘 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 10克,平剂 30克,中剂 60~90克,大剂 100~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 10克,平剂 30克,中剂 45克,大剂 60克。

关键词:中药 红参 肉桂 山萸肉 吴茱萸 半夏 李可 医案  

 

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他在全书 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 121 案,创下了人参之“最 ”。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红参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 10 克,急救暴脱用大剂 30 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 红参捣末同煎 

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如暴崩欲脱案 (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 红参另炖 

红参“另炖 ”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 15克。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 页 )、妊娠恶阻案 (107 页 )。③破格救心 :高丽参 30克 ,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 页)。④奔豚厥脱:红参 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 红参粉吞 

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 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 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 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 5克,麝香01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 10 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1.4 红参块吞  

所谓红参“块吞 ”,即打小块吞服,其“小块 ”,亦称“粗末 ”,类似于粗玉米面。主要用于:①大气下陷:李可认为,用补中升陷法治大气下陷证,红参不入煎剂者,缘于汤药速效,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打小块吞服,入胃缓缓奏功,使下陷之气徐徐升达。如胃下垂案(254页)、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112页)。 ②肾不纳气:肺肾两虚之喘,红参小剂 10克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393页)。1.5 关于红参“另炖 ”的思考 红参“另炖 ”法,是李可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煎法。由于隔水炖之法,有人不知,亦比较麻烦;若单煎红参,又易糊锅。为此,笔者采用红参减半粉吞,代替红参“另炖法 ”。

 

2 肉桂

 

李可关于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2.1 肉桂煎服  

肉桂入煎剂,一般为平剂 10克,对于小儿、老人、羸弱之人,肉桂酌减,如小儿遗尿案之肉桂 3克入煎(86页)。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温肾阳: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用附子、肉桂直温肾阳(202页);习惯性流产案,用附子、肉桂温养命火(117页)。②助气化:李可之经验,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如一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致癃闭者,虽诊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仍以对症汤剂加肉桂蒸动气化,2剂而解(157页)。又如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以真武汤加肉桂蒸动气化(39页)。 ③反佐:李氏在论述攻癌夺命汤时指出,本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以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146页)。如红斑狼疮案,用肉桂 10克反佐玄参 100克,以防寒凉损伤脾胃(204页)。笔者注意到:李氏凡用肉桂反佐,均列在反佐药之后。这一特殊笔法,值得借鉴,如痢疾脱症案(146页)。

2.2 肉桂粉冲 

肉桂冲服,一般为小剂 1,5~6克。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降奔豚:肉桂、沉香、紫石英为药对,凡奔豚证,急投肉桂粉、沉香粉 3克冲,煅紫石英 30克,直入肝肾,破沉寒痼冷,安镇冲脉,下咽立效(16页)。如伏寒奇症案之肉桂 115克(380页),肠梗阻合并疝嵌顿案之肉桂 6 克(133 页)。李可用奔豚汤,偶尔肉桂 10克入煎。因症属厥脱,救阳为急,归于“温肾阳 ”一类,如噎嗝重症案(389页)。 ②止泄泻:肉桂、赤石脂为药对,自制方三畏汤之肉桂1,5~6克粉吞,赤石脂 15~30克入煎,取肉桂补命火,赤石脂甘温酸涩收敛,对脾肾虚寒导致之五更泻、久痢、久带 ,有特效(179页)。如糖尿病案之五更泻,3 剂而愈(57页)。 ③护胃阳:李氏在肺痨兼寒饮案中指出,患者呕吐厌食,唯胃已伤,以阳和汤之肉桂粉冲,以复胃阳(308页)。看来肉桂反佐与护胃阳有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区别的。反佐的目的在于护胃,而针对的是苦寒药;护胃阳的目的在于扶胃,但针对的是胃虚证状,如胃凉、呕吐、便溏。

2.3 肉桂米丸吞服  

李可之经验,凡火不归原证,肉桂 1,5~6克米丸吞服。米丸做法:油桂刮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如赤小豆大,药前囫囵吞下。取其米丸溶解较水丸、蜜丸缓慢,不在胃里分解,而在下焦徐徐吸收,引火归肾(54、127、242页)。如鼻衄奇症案(279页)、复发性口腔溃疡案(286页)。但有时,李氏名为“引火归原 ”法,却用肉桂粉吞,如虚寒型糖尿病案,这是为什么 ? 因此案兼有胃阳虚(如胃脘冷痛、厌食呕逆),为了兼顾胃阳,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故改米丸为粉吞。从引火汤证诸案中,可以看出,凡火不归原证兼有胃阳虚、奔豚证、五更泻、反佐证,皆遵“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改米丸为粉吞,如肺心病奇症案兼奔豚证(374页)、齿衄案兼泄泻(292页)、鼻衄奇症案兼反佐黄连,均改米丸为粉吞(281页)。

2.4 肉桂与油桂  

笔者注意到,李氏多数称肉桂为“油桂 ”。考肉桂分 3种:①官桂:又称筒桂、菌桂,为 5 ~6 年之幼树干皮、呈筒状;②企边桂:又称油桂、紫油桂,因其表面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而得名,为 10年的树皮,呈凹凸形半卷状;③板桂:又名桂楠,是老年厚树皮,呈板状。这三种肉桂,以油桂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者为佳。所以李氏恒用越南之紫油桂,而不用普通肉桂。其用药精纯,可见一斑。

 

3 山萸肉

 

李可关于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 30克,中剂 60克,大剂90~120克。

3.1 八味丸类方,山萸肉为小剂、平剂 

李氏用八味丸类方,遵原方熟地与山萸肉之比例,故山萸肉用量偏轻,小剂者 2例,平剂者 2例,如膝关节积液案之济生肾气丸加味(251页)、夜盲案之杞菊地黄丸加味(268页)、急性肾盂肾炎案之知柏地黄汤加味(158页)、真寒假热案之八味地黄汤加味(288页)。

3.2 潮热、消渴、防脱,山萸肉为平剂 

李氏之经验,凡肺痨、小儿疳积、癌证之化疗、放疗所致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各 30克,半月退净(302、363、396页);糖尿病之消渴,癌证之化疗、放疗之烦渴,恒加山萸 30 克(55、56、363页)。治大气下陷证,下元虚者须防“提脱 ”,恒加山萸肉30克,如胃下垂案(254页);羸弱之人,以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加山萸肉敛肝,如肺痨夹寒饮案(309页)。

3.3 脱证、血证,山萸肉为中剂、大剂 

气虚欲脱者,急以升陷汤加参、萸,重用山萸肉 90克,如产后误用开破致变案(113 页), 血脱者,见于脾不统血之崩漏便血,出血量多不止,汗出而喘,则是肝气已伤,疏泄太过,不能藏血,急加山萸肉 60克以上,敛肝救脱;气随血脱者,出血如注,自汗而喘,腰困尿多不渴,急以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 90克以上,敛肝固肾救脱;亡阳厥脱者,出血日夜不止,突变四肢厥冷,大汗暴喘,面白如纸,气息奄奄,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急投破格救心汤,重用山萸肉 120克(124、125页)。

3.4 心衰、呼吸衰竭,山萸肉为大剂 

心衰重症,如肺心病心衰案,破格救心汤之山萸肉 120 克(7页);如呼吸衰竭,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山萸肉 90克,麝香 012克(263页)。

 

4 吴茱萸

 

李可关于吴茱萸用量:10 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 50克治大症(202、377页)。

4.1 吴茱萸汤证 

李氏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昭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止痛与止呕,正是吴茱萸的两大功效(44页)。

4.2 吴茱萸主治 

根据李氏之吴茱萸案 21则,整理其主治:肝寒之巅顶头痛、眩晕、疝痛、缩阳、痛经、冻脚(202、376页),胃寒之呕吐吞酸、噎嗝反胃、胃脘痛、绕脐痛、少腹痛 (376、382、389页);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可尽述(376页)。

4.3 中西汇录 

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其性辛热燥烈,直入阳明、厥阴血分,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能破沉寒痼冷,解除一切痉挛(274、390 页)。由此而解决一些现代医学之难题,如西医脑出血之脑膜刺激症,与中医肝胃虚寒、痰饮上冲巅顶有些相合,详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案(44页);美尼尔氏综合症之内耳迷路积水、痉挛,与中医痰饮上犯于脑之眩晕相通,详见内耳眩晕症案(272页);西医食道、胃肠之痉挛,与中医之“寒主收引 ”同理,详见噎嗝重症案、肠痉挛案(381、390页)。

4.4 吴茱萸用量 

李可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之吴茱萸一升,约合今制 50克。故用量 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唯当今各家皆用1.5~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202、377页)。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其中吴茱萸小剂 10克者 5例,用于小儿、虚弱之人,如小儿过敏性紫癜案、急性肝炎误治变症案(329、170页);吴茱萸平剂 15~20克者 11例,如痛经痼疾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114、64页);吴茱萸中剂 30克者 4例,如美尼尔氏内耳眩晕症案、重症呃逆案(272、196页);吴茱萸大剂 50克 1例,如红斑狼疮案(202页)。

4.5 吴茱萸冲洗法  

李可认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 ”字,是仲景用法奥法所在,即用至 15克以上,当以开水冲洗 7次,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 ”之弊。凡遇小儿、老人、病弱之人,则先煎沸 2~3分钟,换水重煎,以便稳妥(376、390页 )。

4.6 吴萸姜枣  

李可指出,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吴茱萸加两倍之生姜、大枣 20~30枚,则辛烈减,可保无害(377、390 页)。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

 

5 生半夏

 

李可关于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 30克,中剂 45克,大剂60克。

5.1 小半夏汤类方 

李氏喜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昭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2 半夏主治 

根据李氏之半夏案 52则,整理其主治:肺气上逆之咳喘、喉间痰鸣(26页),肝胃气逆之呕吐、眩晕、心下痞(45、234页),脾胃痰湿之麻木、肿瘤(41、335页)。5.3 半夏自制方 李氏治咳,喜用小青龙汤,并使之改良;治呕,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且进一步推陈出新。

5.3.1 改良小青龙汤 

《金匮》36条提示: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简而言之,服小青龙汤易引动下焦冲气上逆之奔豚证。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李氏对此方进行了改良(麻黄、桂枝、白芍、炙草各 10 克,生半夏 30 克,干姜、细辛、白芥子各 10克,炙紫苑、炙冬花各 12克,白果带壳 20克打,生姜 10片,大枣 10枚),即小青龙汤加紫苑、冬花、白芥子降逆下气,白果收敛,通治一切咳喘(397页)。如虚证者,由肺及肾,肾不纳气,加红参 10克,肾四味各 30克;如小儿夜半暴喘(83页)、或寒郁化热者加生石膏 30克,如肺心病急性感染案(18页);太阳少阴同病,脉沉舌淡苔白滑,加附子 30克(397页),如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8页);过敏性哮喘者,加石膏、蝉衣各 30克,如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

5.3.2 止呕汤  

李可治呕吐,得力于小半夏加茯苓汤,并进行加味:生半夏、茯苓、赭石、生姜各 30克,姜汁 10毫升,炙草 10克。他指出,其一生应用此方上万例,通治一切肝胃气逆之呕吐,如妊娠恶阻剧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现代医学确诊之脑膜刺激征;寒热错杂之胃肠痉挛等,皆有捷效。轻证服一两口即止,稍重则服2~3次即愈,极重症 10小时许过关。不论何种呕吐,皆由胃气上逆。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逆。方以赭石、生半夏、生姜降胃,则气机升降复常,何呕吐之有 ? 正是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之法(44页)。该方实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旋覆赭石汤,减旋覆花、人参、大枣,加姜汁而成。为了便于记忆与推广,笔者称之为“止呕汤 ”,方歌为“止呕夏苓代汁草 ”。李氏之经验:若呕吐兼诸痛者(如头痛、胃痛、腹痛),则加吴茱萸、红参(即吴茱萸汤)。因吴茱萸汤亦有止呕作用,故笔者称止呕汤加吴、参为“双呕汤 ”,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若呕吐兼欲脱,则加山萸肉、红参(取来复汤之意),详见久痢成痨案之“五味回生汤 ”(307页)。

笔者很奇怪地发现:李氏治痰、咳,从不用二陈汤;治湿、呕,从不提平胃散。全书只字未提这两方,令人费解。笔者揣测:因为这两个方子,半夏用量偏轻或缺失,如二陈之半夏为 9克,平胃散则无半夏;燥湿、化痰用理气药(陈皮、厚朴),而不用温化药,收效甚微。而他用生半夏一出手就是 30~45克,治痰、咳则配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治湿、呕则配吴萸、姜汁开冻解冻,常有一剂知,二剂已之功效。

5.4 生半夏用量 

《伤寒论》之半夏,均为半升,合今为 60克。半夏用量分为:①半夏小剂 10克:半夏小剂者 5案,用于小儿、羸弱之人,如婴儿幽门梗阻案、小儿白血病案、顽麻怪症案(85、368、42页)。②半夏平剂 30克:半夏平剂者 37案,如肺心病心衰案(6页);体虚之人,半夏酌减为 15~20克,如急性结核性胸炎案、急性黄胆疸型肝炎案(47、166页)。③半夏中剂 45克:半夏中剂者 3例,均为咳、呕重症,如肺间质纤维化案、脑瘤术后复发案(29、245页)。④半夏大剂60克:半夏大剂者 3例,均为经方大症,如急性胰腺炎案之大柴胡汤证、红斑狼疮之小柴胡汤证(140、203页)。

5.5 半夏冲洗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下之半夏注一“洗 ”字,即用温水淘洗 3次,可解其毒,若多次淘洗则力减(7页)。

5.6 半夏生姜 

《金匮》载:小半夏汤,半夏 1升,生姜半斤。考半夏 1升为 130克,生姜半斤合今为125克,即半夏与生姜等量。故李可指出,生半夏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8页)。笔者对《伤寒论》半夏方进行统计,半夏均为半升,即 60克,而生姜多少不等,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生姜为 125克,其次为旋覆赭石汤之生姜为 75克,大柴胡汤亦为 75克,生姜泻心汤为 60克,小柴胡汤、葛根加半夏汤为 45克,黄芩汤为 215克,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则无生姜。从中可以看出,如经方中有干姜,或呕吐而兼热者,生姜酌减、或无。李氏之半夏案亦然。只有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呕汤为主方时,其半夏与生姜为等量,如妊娠恶阻案、婴儿梗阻案(84、107页)。

 

6 麝香

 

李可关于麝香用量:每次最小量 01075克,最大量 015克,日极量 1克分 3次服。

6.1 麝香功能  

麝香,味芳香浓烈,性辛温入心脾经。功能辟秽化浊,开窍启闭,为急救醒神要药,开中有补,对一切脑危象(痰厥昏迷)有斩关夺门之功。其辛香走窜之力,又善开经络壅闭,具有解毒、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作用,故又可用痈疽肿毒及跌扑瘀痛等症,效难尽述。现代药理证实,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呼吸中枢功能及强心救脱功效,对心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均有可靠疗效。又能促进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故可用于血毒症的抢救。因其辛香走窜之力极强,故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4、177页)。危重阶段,可连服 10 日停药,详见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

6.2 麝香主治 

麝香配清热解毒方药,则善凉开宣窍,其作用较安宫、至宝为优;配回阳破阴方药,则善温开宣窍,其作用较苏合香丸为速(177)。分述如下:

6.2.1 昏迷 麝香为急救神识昏迷要药,如小儿高热抽搐之急惊风,单味麝香 0115克,一次灌服,立解其危(177页)。小儿慢惊风,取高丽参粉 5克,麝香 013克,服后 20 分钟,抽搐停止,神识转清(74页)。中风痰厥昏迷,麝香 013克配姜汁竹沥灌下,如脑溢血案(36、177页)。肝昏迷,属阴寒秽浊内闭外脱者,以茵陈人参白通四逆汤加菖蒲、麝香 013 克(173页);若湿热化毒,腑实内闭之急黄症,热深厥深者,以犀角地黄汤合大承气加菖蒲、郁金、麝香 015克,4小时可醒(177页)。煤气中毒昏迷,以礞石滚痰丸加麝香 013 克(189页)。脑外伤昏迷,以补阳还五汤加麝香 0115克(192页)。

6.2.2 心衰、呼吸衰竭  李氏创制破格救心汤中,麝香 015 克分冲,救治各种心衰。如布鲁氏杆菌病心衰案之麝香 1 克分冲(11页)。又以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麝香 012克,山萸肉 90克,救治呼吸衰竭(263页)。

6.2.3 剧痛  心绞痛发作,参灵散(红参、灵脂)加麝香 015克,覆杯而愈(178页)。急性心梗,先冲服麝香 015克、冰片 013克,含化速效救心丸 5粒,苏合香丸 1丸,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2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剧痛,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加麝香 1 克分冲, 当夜痛止(64页)。脑瘤剧痛,以乌头汤加麝香1克分冲, 1剂痛止(247页)。

6.2.4 通窍  眼底出血暴盲,以通窍活血汤之麝香,加水蛭数日复明;慢性鼻窦炎之嗅觉失灵,以麻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麝香0115克,3剂而愈(282页),直肠癌术后尿闭,以补中益气汤加沉香、肉桂、麝香 015克通下窍, 40分钟而解(113页)。

6.3 麝香自制方

6.3.1 麝甲无敌散 麝香与炮甲相配,古方常有之,如《仁斋直指方》载:炮甲 5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治痘疮发黑。其麝香为“少许 ”,不易效法。李氏对此进行了规范,二者之常用比例为 1∶30,即麝香 2克、炮甲 60克为一料,研粉分成 20包,随中药早晚以热汤冲服各 1 包。因耗气伤阴,不可久服,服 10日停药,但恶性肿瘤例外(29、342页)。他认为,麝香与炮甲相配,穿透攻破,无微不至,无所不到,直捣病巢,消囊肿,破肿瘤(104、344页)。用于多种顽症痼疾,如肺间质纤维化(29、32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梗(65页)、卵巢囊肿(104页)、脑瘤(24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2页)、局限性皮肌炎(333页)、小儿遗尿等(87页)。鉴于用途甚广,无所不能,故笔者称之为“麝甲无敌散 ”。若麝香紧缺,李氏之经验可用苏合香丸代之,即每服苏合香丸 1丸,配炮甲粉 3克(32页)。

6.3.2 羚麝止痉散 羚麝止痉散(羚羊角 3克,麝香 1克,蝎尾 12只,蜈蚣 2条为末,分 3次服),为李氏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神常备药。轻症单服立效,不必配服汤剂。详见小儿肺炎合并急惊风案、小儿流脑案、小儿大脑发育不全案、疹毒内陷案、中风闭症案(77、36页)。

 

7 全蝎与蜈蚣

 

李可关于蝎蜈用量:全蝎小剂3克,平剂 12只;蜈蚣小剂 2条,平剂 4条。李氏之全蝎小剂者 9例,如急性肾炎案、蛛网膜下腔出血案(162、44页);全蝎平剂者 16例,如颈椎病案、类风湿性关节炎(217、210页)。全蝎 12 只,经笔者考“12只 ”为 8克,经水漂洗去盐后干燥为 6克,研粉分冲,可谓“重剂 ”,故取效甚捷。蜈蚣小剂者12例,如急性肾炎案、三叉神经痛案(162、240 页);蜈蚣平剂者 11例,如颈椎病案、鸡爪风症案(217、122页)。小儿、老人、病弱之人酌减,如小儿湿疹案之蜈蚣 1条,重症结核性腹膜炎案之蜈蚣 1 条(88、103页)。

 

李可用药规律,现简要归纳。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剂型有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剂型有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 10克,平剂 30克,中剂 60~90克,大剂 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 克攻无不克,50 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 10克,平剂30克,中剂 45克,大剂 60克。麝香用量:每次最小量 01075克,最大量 015克,日极量 1克。蝎蜈用量:全蝎小剂 3克,平剂 12只,蜈蚣小剂 2条,平剂 4条。

 

少腹鼓凸大气陷———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三

            

摘 要 针对大气下陷辨证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研究大气下陷思路 :继承东垣、锡纯大气下陷理论;提出少腹鼓凸症辨治要领 ;对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进行改良 ;总结出防治提脱的用药经验。  

关键词 大气下陷 少腹鼓凸症 补中益气汤 升陷汤 李可 医案  

 

大气下陷理论由张锡纯独创。他认为 ,大气是诸气之纲领 ,此气一虚 ,呼吸即觉不利 ,而且肢体痠懒 ,精神昏愦 ,恼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下陷 ,或下陷过甚者 ,其人即呼吸停顿 ,昏然罔觉。这无论在内伤慢性病中 ,或外感危重症中 ,均可见到 ,实为心肺功能极度低下。如果误认为“气滞胸闷 ”而投破气之药 ,往往变生顷刻 ;或认为“气逆不纳 ”而进纳气之药 ,则危在旦夕。李可对大气下陷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现根据其医案 13则 ,整理出以下内容 :

 

1 重温锡纯大气下陷理论

 

为了探本溯源 ,我们应当首先回顾一下锡纯之大气下陷理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医方 ?治大气下陷方 ”条文中有 22则医案 ,在“医案?气陷门 ”条文中有 5则医案。笔者根据这些案例 ,归纳出以下内容 :

病因 多得之力小任重 ,或枵腹 (空腹 )力作 ,或病后气力未复而勤于动作 ,或因泄泻日久 ,或服破气药太过 ,或气分虚极致下陷 (32页 ) 。

证候 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似喘 (31页 ) ,或努力呼气不能上达 (690页 ) ,或胸闷 (38页 )或觉气不上达而常作太息 ( 40页 ) ,或五七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口 (43页 ) ,或夜卧 1小时 (即觉气不上达 ) ,须得披衣而坐 ,将气调匀方能再睡 (693页 ) ;或假寝片刻 ,气息将停 ,需急呼醒之 ,连喘数口(238页 ) ;或昏不知人 ,移时始苏 ,或睡时恒自惊醒 (43页 )。或下陷甚 ,至少腹下坠 ,或更作疼者 (31页 )。其兼证 ,或寒热往来 ,或咽干作泻 ,或怔忡 ,或神昏健忘 ,诚难悉数 (31页 )。脉象沉迟微弱 ,关前尤甚。其剧者 ,或六脉不全 ,或参伍不调。右寸弱者 1例 ,关前尤甚者 3例 (37、695页 )。

处方 升陷汤 :生芪 18g,知母9g,柴胡 4. 5g,桔梗 4. 5g,升麻 3g。

加减 锡纯之 27案 ,生芪最大量 30克者 3例 ;若少腹下坠 ,或更作疼者 ,升麻 4. 5~6克 ;肾气浮动轻者 ,加人参 9克者 3例 ,山萸肉 6~12克者 3例 ;重则加龙牡各15克者 2例 ,或玄参 12~18克者6例 ,或桂枝 9克者 3例。

鉴别要点 :

①大气下陷与气逆不纳 :

凡喘证 ,无论内伤外感 ,气逆作喘剧者必然肩息 (《内经》谓喘而肩上抬者为肩息 ) ;大气下陷者 ,虽至呼吸有声 ,必不肩息。盖肩息者 ,因喘者之吸气难 ;不肩息者 ,因大气下陷之呼气难也。欲辨此证 ,可作呼气难与吸气难之状 ,以默自体验 ,临证自无差谬。又喘者脉多数 ,或有浮滑之象 ,或尺弱寸强 ;大气下陷之脉 ,皆与此成反比例 (38页 )。

②真喘与似喘 :

大气下陷者 ,气短不足以息 ,努力呼吸以自救 ,有似乎喘 ,实与气逆 (不纳 )之喘有天渊之别。观此证假寐片时 ,肺脏不能努力呼吸 ,气息即无 ,其病情可想也 (31、38页 )。补中益气汤所治之喘 ,即大气下陷者努力呼吸也。若果系真喘 ,桔梗尚不宜用 ,况升麻乎 ? 设医者 ,真以为补中益气汤果能治喘 ,而于气机上逆之真喘亦用之 ,岂不足偾事乎 ? 此有关性命之外 ,临证者当审辨之 (47页 )。简而言之 ,真喘是指气逆不纳之喘 ,而似喘是指大气下陷之喘。

点评 锡纯评东垣与补中益气汤 :由于《灵枢 》、《金匮》关于“大气 ”仅有只言片语 ,后人多不解其义。是以东垣于大气下陷证 ,亦多误以为中气下陷 ,故补中益气汤用白术以健胃补脾 ,而后来之调脾胃者 ,皆以东垣为法。夫中气诚有下陷之时 ,然不若大气下陷之尤属危险也。间有因中气下陷 ,泄泻日久 ,或转致大气下陷者 ,可仿补中益气之意。若但大气下陷 ,而中气不陷者 ,白术可不用 ,恐其气分或有郁结 ,而芪术并用 ,易生胀满也。补中益气汤所治之喘证 ,即大气下陷者努力呼吸也。若果系真喘 ,桔梗尚不宜用 ,况升麻乎 ? 愚少时观东垣书 ,至此心尝疑之 ,后明大气下陷之理 ,始觉豁然 ,而究嫌其立言欠妥 (47页 )。简而言之 ,东垣误将大气下陷为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治喘之立言欠妥。

 

2 李可论大气下陷

 

李可论大气下陷 ,其理论不多 ,多散见于医案。

2。1 脏气下垂大气陷  

李氏认为 ,中气下陷症临床多见 ,多由内伤积久而来。此症之重者 ,即张锡纯氏论述之“大气下陷症 ”,诸如胃下垂、子宫、直肠脱垂等脏器下垂症 (254、255页 )。下面举例证之 :

胃下垂重症  王某 , 男 , 56岁。患胃下垂 10年 ,近半月来少腹憋胀 ,不敢进食 ,食入胀急更甚。腹诊 ,少腹鼓凸 ,挺着一个大肚子 ,如怀孕 5~6月之孕妇状 ,按之空软。神色憔悴 ,动则轰热喘汗。腰困如折 ,行路弯腰如虾 ,挺腰则困不可忍。脉细弱 ,舌淡无华。患者年近六旬 ,劳倦内伤 ,损及脾胃之阳 ,中气下陷于至阴之地而不能上达 ,且肾中真气不固 ,有上越下脱之险。拟补中益气汤去陈皮 ,加山萸肉、补骨脂、沉香固护下焦元气 :生芪 30g,知母 18g,红参 (打小块吞 ) 10g,当归 15g,柴胡、升麻、炙草、沉香各 10g,山萸肉、补骨脂各30g,白术 20g,生姜 5片 ,大枣 10枚 ,胡桃 4枚 (打 ) ,上方服 1剂之头煎半小时 ,汗敛喘定 ,觉气从丹田缓缓上达 ,少腹之鼓凸、胀急 ,立时消散 , 3剂服完纳食如常。患者大喜过望 ,忘乎所以 ,食闺女送来大桃 1枚 ,喝凉茶 2杯 , 1刻钟后又复气陷坠胀如故。当晚咕咕有声。中午不敢进食。气机为病 ,瞬息万变。此由生冷寒凉 ,戕伤脾胃生阳之气 ,亟温之 :干姜 30g,红参 (打小块吞 )、炙草各 10g,木香、柴胡各 3g, 1剂后平复如初 (254页 )。

李按 胃下垂多见大气下陷症 ,上则见气短难续似喘 ,下则少腹明显鼓凸如孕归 ,按之必空软无物。脉多细弱 ,右寸尤弱。凡遇此症 ,万不可见胀消胀 ,稍涉散气消胀、寒凉败中或消导开破 ,立见危殆 ,错则难救。用补中益气汤 ,气弱之人 ,即陈皮之散 ,亦经受不起 ,宜慎。红参不入煎剂者 ,因汤剂效速 ,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 ,打小块吞服 ,入胃缓缓奏功 ,使下陷之气 ,徐徐升达。古谓 :“下虚者用补中升陷 ,须防提脱。”故加山萸肉、补骨脂、胡桃者 ,有敛固下焦肾气妙用。

2。2 妇科产后多气陷 

李氏之大气下陷案 ,见于崩漏者 5例 ,如青霉素过敏后血崩案 (122页 ) ;胎前病者 2 例 ,如习惯性流产案 (111页 ) ;产后病者 4例 ,如产后尿闭案(113页 )。现附验案 ,以为佐证 :

剖腹产后二便闭结  王某 ,女 , 30 岁。剖腹产后 ,腹胀气急 ,不能躺卧 ,二便闭结已 3日。血色素 6克 ,面色苍白近灰 ,声低息微 ,目不欲睁 ,脉芤大无伦 ,满腹鼓胀如小瓮 ,高出胸际寸余。导尿、灌肠皆无效。无矢气 ,按之中空。追询病史 ,已生 3胎 ,均因子宫不收缩而剖腹 ,此系第 3次。患者胀急欲死 ,频频要求通通大便。然腹大中空 ,纯属气虚不运 ,妄用通利是速其死也。迳投大剂补中益气汤 ,塞因塞用 :生芪 60g,红参 (另炖 )15g,白术 30g,当归 30g,柴胡、升麻、陈皮、炙草各 10g,木香、沉香、油桂、砂仁各 115g(研粉冲服 ) ,葱白 3寸 ,生姜 5片 ,枣 10枚 , 2剂。二诊 :药进 1 剂 ,即频转矢气 ,胀消、二便皆通 ,食纳增 ,乳汁下 , 2剂后已如常人 ,血色素上升至 7克。嘱原方陈皮减为 5克 ,去后四味 ,加元肉 10克 , 3剂后血色素上升至 10克 ,出院 (112页 )。

按 本案剖腹产后气血大虚 ,损伤冲任 ,大气既经下陷 ,复因下焦虚寒 ,二便不通。故以大剂补中益气汤升举 ,加油桂、沉香温下元 ,木香流气 ,葱白通阳 ,大气一转 ,病即霍然而愈。

2。3 呼吸衰竭大气陷  

李可认为 ,大气下陷之呼吸困难 ,自觉气陷于脐下 ,病人有努力吸气状 ,面色苍白 ,神情恐惧。类似现代医学之呼吸衰竭 ,多见于肺心病心衰合并脑危象之前 ,属危急重症范围(262页 ) ,兹举其案例如下 :

呼吸衰竭  封某 ,女 , 28 岁。因急诊入院 ,主证为呼吸极度困难 ,似乎气息将停 ,危在顷刻 ,恐惧殊甚。气不能上达 ,动则喘、汗、心悸。胸透见右肺陈旧性胸膜炎。经内科给氧、抗炎治疗不能控制 ,邀中医会诊。见患者呼吸迫促 ,讲述病情需多次换气才能勉强讲下去 ,并辅以手势。胸际有重压感 ,且阵阵刺痛 ,四末不温 ,少腹鼓凸如临产状。脉细滑无力 ,右不上寸 ,左寸极弱 ,苔白腻 ,质绛而干。追询病史 ,由 10多天前因胸闷痛服中药 4剂 ,因其中有瓜蒌枳实后引起 ,患者病久 ,胸际本有停痰积瘀 ,阻塞大气升降道路 ,又服开破之品 ,致胸中大气下陷。乃疏升陷汤合丹参饮 ,升举大气兼通经络瘀阻 ,药用 : 生芪、山萸肉、丹参各30g,柴胡、升麻各 6g,桔梗 9g,红参 10g(打小块吞 ) ,檀香、降香、炙草各 10g,砂仁 5g,知母 18g。药进一煎后 1 小时 ,呼吸衰蝎之象解除 ,说话不喘 ,走路已如常人 ,嘱原方连服 3剂。三诊 :患者步行来门诊 ,面有喜色 ,气短基本痊愈 ,如孕大肚也消失了。唯觉脐下筑筑跃动 ,时时有气上冲心下 ,则一阵心悸。古人告诫 ,下虚者用补中升陷 ,须防“提脱 ”。此例患者因升陷过剂 ,竟出现肾气浮动 ,冲脉不安于位的奔豚证。改投小剂奔豚汤(附子、肉桂、砂仁、沉香、山药、茯苓、泽泻、怀牛膝、人参、炙草 ) ,因舌绛加熟地 30克 ,又加紫石英、龙牡各 30克镇冲豚 , 2剂。药后痊愈出院 (257页 )。

李按 古人告诫 ,下元虚者须防“提脱 ”。初涉临床时以为古人臆想 ,不料患者因升陷过剂竟出现肾气浮动 ,始知中医学理 ,深奥玄妙 ,绝非臆说。可见辨证投剂 ,不但要恰合病机 ,还要见微知著 ,预见发展 ,掌握分寸。

2.4 癔病怪症多气陷  

李可认为 ,大气者聚于胸中 ,斡旋运动不息 ,五脏六腑出入升降各循常道 ,是为健康无病。此气一陷 ,肺失包养 ,肺气虚则燥 ,故悲伤欲哭而似甘麦大枣汤证 ;心失所养 ,神明无主 ,意志失常而见酸枣仁汤证 ;心气虚则恐 ,故时觉有人跟踪 ;肝失大气之斡旋而见喜怒无常 ,震颤抽搐。其精神神经之异常 ,正是五脏五志之变。一切病象皆由气陷下焦 ,不能升举所致 (258、259页 )。下面看一则癔病案 :

癔病性截瘫  赵某 , 女 , 26岁。因过服调经药 30剂 ,突然大崩 ,致 7日休克 5次 ,后经中医治愈。之后体质一落千丈 ,经常头晕气短 ,站立不稳。去年冬天 ,流产后 ,将息失宜 ,感冒后致下肢痿软 ,不能下床 ,双足内翻 ,不能站立 ,上半身功能正常 ,经县医院诊为癔病性截瘫。气短甚著 ,叙述病史 ,多次间断换气。虽已流产 ,少腹仍鼓凸如孕状。自觉气憋在肚脐之下 ,不能上达于胸 ,频频太息、提气。且尿频 ,脱肛 ,腰困如折 ,夜不成寐 ,食少不饥 ,时时悲伤欲哭。每至太阳落山 ,心中无端恐怖。此证由血脱而致气陷 ,中宫虚馁 ,五脏失养 ,日久损及先天肾气。其精神神经之异常 ,正是五脏五志之变 ,此痿症之成 ,与湿热、痰浊、阴虚皆无涉。从脾主四肢 ,肝主血 ,肺主气 ,肾为先天之本论治。升补大气 ,补肾益精 ,药用 :生芪 30g,知母18g,当归 20g, 山萸肉 30g, 红参(打小块吞 ) 10g,柴胡、升麻、桔梗各 6g,小麦、百合、肾四味、龙牡各30g,大枣 10枚。上方连服 30剂后 ,康复如初 ,上班工作 (259页 )。

按 此证由血脱而致气陷 ,故以升陷汤合当归补血汤、甘麦大枣汤、肾四味加味。大气之斡旋复常 ,则五脏六腑出入升降循常道 ,五脏五志之病变亦霍然而愈。

2.5 少腹鼓凸大气陷  

李可认为 ,少腹鼓凸是一个特殊的症状与体征 ,按之必空软无物。其特点是吸气难 ,气升不上来 ;重者觉气陷于脐下 ,病人有努力吸气状 ,面色苍白 ,神情恐惧。类似现代医学之呼吸衰竭 ,属急危重症范围 (262页 )。现根据其医案 ,归纳出辨治要领 :

病因 由内伤积久而来 ,多见于脏器下垂、呼吸衰竭、妇科产后病、癔病怪症等。

证候  ①呼吸困难 : 自觉气短 ,气短难续似喘 (254页 ) ;动则喘 ,甚则喘、汗 ;气怯难继 ,移时即经长吸一口气 (257页 ) ;或觉气憋在肚脐之下 ,不能上达于胸 ,频频太息、提气 (259页 )。其特点是吸气难 ,气升不上来 ;重者自觉气陷于脐下 ,病人有努力吸气状 ,面色苍白 ,神情恐惧 (262页 ) ;呼吸息促 ,讲话需要多次换气 ,并辅以手势 ,甚则似乎气息将停 ,危在顷刻(256页 )。②少腹鼓凸 :按之必空软无物 ,轻者少腹鼓凸如尿潴留状(349页 ) ,加重依次为少腹鼓凸如4月胎孕状 (259页 )、5月孕妇状(262 页 )、5 ~6 月胎孕状 ( 253页 )、六月孕妇状 (255页 )、临产状(256页 )。 ③脉象 :多细弱 ,右寸尤弱 ( 254 页 )。少腹鼓凸者 13案 ,而右寸尤弱者 5例 (257页 )。

处方  ①补中益气汤 : 生芪30~60g,红参 (打小块吞 ) 10 ~15g,白术 20~30g,当归 20~30g,升麻 10g,柴胡 10g,陈皮 3~10g,炙草 10g。②参萸升陷汤 :生芪 30~45g,红参 (打小块吞 ) 10~15g,山萸肉 30~90g,知母 9~18g,柴胡 415 ~6g,桔梗 415 ~6g,升麻6g。③升陷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生芪 30g,柴胡 10g,桔梗 10g,升麻10g,红参 (打小块吞 ) 10g,山萸肉90g,附子 30 ~100g,龙牡各 30g,麝香 012g。 (263页 )

加减 ①补中益气汤 :气弱之人 ,陈皮多去之 ,如胃下垂案 (253页 )、阴痒顽症案 (262页 ) ; ②升陷汤 :治少腹鼓凸症 ,恒加红参、山萸肉 ;因知母苦寒滑肠 ,便溏或阳虚者多去之 ,如胃下垂案 (255页 )、气陷癔病案 (258页 ) ;舌绛者可用之 ,如呼吸衰竭案 (256页 )。③升陷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用于呼吸衰竭之危证 ,去知母之苦寒 ,加山萸肉 90克 ,麝香 012克 ,取破格救心汤之意。

鉴别 中气下陷与大气下陷 :中气下陷证 ,多有胃肠病史 ,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常见食入胀甚 ,久泻 ,小腹坠胀 ,动则喘促等 ,详见胃下垂、子宫脱垂案 (254、257页 ) ;大气下陷证 ,多有肺病史 ,常见呼吸短促或微弱 ,胸闷 ,言语音低 ,讲话得多次换气 ,喘汗 ,少腹鼓凸等 ,详见呼吸衰竭案 (256页 )。中气下陷之重者 ,可变为大气下陷证 ,上则见气短难续似喘 ,下则少腹鼓凸如孕 ,按之必空软无物 (254页 )。

 

3 李可对大气下陷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3.1 继承东垣、锡纯大气下陷理论 

东垣倡导了中气下陷理论 ,锡纯创立了大气下陷学说。李氏认为 ,中气下陷与大气下陷 ,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并将二者融为一体(详见上面“鉴别 ”论述 )。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各有适应证 ,由于补中益气汤之组成兼顾方面比较多 ,如脾虚、血虚 ,故李氏常用于内脏下垂、妇科产后病 , 如胃下垂案(253 页 )、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112页 )。而升陷汤力量比较专一 ,故多用于大气下陷兼脱症、呼吸衰竭 , 如食道癌血脱案 ( 349页 )、呼吸衰竭案 (256页 )。

3.2 创建少腹鼓凸症辨治要领 

李可认为 ,少腹鼓凸是一个特殊的症状与体征 ,多从病人主诉得知 ,一般不易引起注意。中医少用腹诊 ,一些青年妇女又羞于启齿 ,故更易忽略。但临床出现频率很高 ,又关乎病人生死 ,不可轻视。凡见此症状 , 先从“虚 ”处寻根问底(262页 )。李氏处在“穷乡僻壤 ”的县中院 ,而就诊的妇女又比较羞怯 ,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这病关系到生死 ,他也就顾不上这些了 ,被逼上了少腹鼓凸症攻关之路。笔者从病因、证侯、处方、加减、鉴别等方面进行归纳 ,为急危重症的治疗又添了一笔。

3.3 对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进行改良 

东垣之补中益气汤 ,原方以3钱细末 ,水煎服。《方剂学》之补中益气汤 ,黄芪 15g,白术、当归各10g,以这样的轻量 ,治疗大气下陷之急危重症 ,诚然难矣。李氏则重用生芪 60g,白术、当归 30g,红参15g,如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 (112页 ) ;气弱之人 ,陈皮多去之 ,或以木香 3克代陈皮 (因气陷多生寒 ,故以辛温之木香流气 ) ,如子宫脱垂案 (258页 )。锡纯之升陷汤 ,原方生芪 18克 ,而李氏则重用生芪 45克 ,恒加红参 10 ~15 克 ,山萸肉 30 ~90克 ,可立解其危 ,如产后误用开破致变案 (113 页 ) ; 因知母苦寒滑肠 ,便溏或阳虚者应去之 ,如胃下垂案 (255页 )。

3.4 总结出防治提脱的用药经验 

古人告诫 ,下虚者用补中升陷 ,须防“提脱 ”。为此 ,锡纯在升陷汤用法中指出 ,肾气浮动轻者加人参9克 ,山萸肉 6~12克 ,重则加龙牡各 15克 ,或玄参 12~18克 ,或桂枝 9克。李氏防治“提脱 ”分为 3个层次 : ①预防提脱 ,以参萸为药对 :为了防止“提脱 ”,恒用红参 10克补元 ,山萸肉 30克敛肝 ,如大气下陷夹痰瘀案 (257页 )。 ②救脱固肾 ,以补骨脂、沉香、肾四味、龙牡为药对 :见于肾不纳气之喘者 ,在参萸基础上 ,加补骨脂 30克 ,沉香粉 3克 ,鼓舞肾气 ,如子宫脱垂案 (258页 )、胃下垂案 (253 页 ) ;腰困如折者 ,加肾四味各 30克 ,心动神摇欲脱者 ,加龙牡固摄 ,如气陷癔病案 (259页 )。③降冲奔豚 ,以紫石英、肉桂、沉香为药对 :见于奔豚者 ,加煅紫石英 30克 ,肉桂、沉香粉各 3克 ,直入肝肾 ,安镇冲脉 ,如呼吸衰竭案 (257页 )。

 

4 大气下陷的再思考

 

4.1 笔者对大气下陷的困惑 

为了说理方便 ,笔者将肾不纳气之喘 ,称为“不纳之喘 ”,而把大气下陷之喘 ,称为“下陷之喘 ”。锡纯认为 ,不纳之喘 ,其剧者必然肩息 ,为吸气难 ;下陷之喘 ,虽然呼吸有声 ,必不肩息 ,为呼气难 (38页 )。李可则认为 ,下陷之喘为吸气难 (262页 )。关于下陷之喘 ,二者之观点则截然相反 ,这可把学验不精的笔者难住了。

4.2 锡纯大气下陷呼气难与气不能上达自相矛盾 

锡纯认为 ,大气下陷为呼气难 (38页 )。初学中医的人都知道 ,肾不纳气是吸气难。有了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前提 ,进而去接受大气下陷是呼气难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再加上《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中医史上的名著 ,笔者最初就很自然地站到了这一边。但锡纯一方面指出大气下陷是呼气难 (即气不能下降 ) ;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大气下陷是气不能上达(690、692页 )。这一“上 ”一“下 ”是自相矛盾 ,让人无所适从。

4.3 李可为什么反复提示大气下陷是吸气难 

李氏在大气下陷诸案中 ,呼吸困难的通常提法为气短难续似喘 (254页 ) ,移时须长吸一口气 (257 页 ) ,或觉气憋在脐之下 ,不能上达于胸 ,频频太息、提气等 (259页 )。只在最后一案之按语中 ,即一个不显眼的位置 ,提出“大气下陷是吸气难 ”的问题。由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 ,有些校对上的错误 ,故笔者怀疑李可与锡纯这一字之差 (即“吸 ”与“呼 ”) ,很可能是校对上的问题。但后来发现在“大气下陷是吸气难 ”的后面还有一句 :其重者 ,自觉气陷于脐下 ,病人有努力“吸 ”气状 (262页 )。如果是校对上的错误 ,那不可能在前后两句话中 ,再重复一次。笔者按照这个逻辑 ,排除了校对问题的可能性 ,而反思自己是不是站“错队 ”了 ,就进一步揣摩大气下陷究竟是“呼气难 ”还是“吸气难 ”的问题。锡纯一再告诫我们 ,欲辨此证 ,可作呼气难与吸气难状 ,以默自体验 ,临证自无差谬 (38页 )。笔者通过“默自体验 ”终于悟出 :古人以形象的比喻 ,称肺为华盖而比作“伞 ”,即肺有升降功能 ,伞有开合作用。肺主气 ,偏于胸式呼吸 ;肾主纳气 ,偏于腹式呼吸。大气下陷则横膈不能上升 ,即伞打不开或开不到位 ,表现为胸式吸气难 ;肾不纳气则横膈不能下降 ,即伞合不上或合不到位 ,表现为腹式吸气难。这样看来 ,大气下陷“呼气难 ”应正名为大气下陷“吸气难 ”。

 

李可研究大气下陷思路 ,现简要归纳如下 :继承东垣、锡纯大气下陷理论 ,提出少腹鼓凸症辨治要领 ,对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进行改良 ,总结出防治提脱的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