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可以检查出什么: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3:35

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五)

    三、在家修行要诀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
    因为各教派的僧人都有自己的仪规,有寺院僧人修行的制度与习惯。但是,在家弟子,无论是在哪里,都应该跟出家人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在家人不能与专业的职业僧人来相比,以他们的方法来修行,这恐怕很多人做不到,也不需要那样做。所以,在家弟子应该根据自己在家的特点来修行。佛教的原则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话,就不是方便。

    修行应该抓住重点,不可能把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都拿来修,实际上也没有这样修法的人。现代社会里,广大的在家学佛人,修行重点如下:

    (一)好好做人
    佛的一切教导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人都做不好,怎么做菩萨、成佛呢?所以,狠抓思想道德修养,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习做人,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从“道德”这个名词上来讲,人应该先有正确的道,然后才有德。德以道为因,没有道而讲德是很空洞的。道,指的是信仰、道路。学佛,信仰佛教,就要有菩提心。道是大乘之道,德当然就是大乘之德,是以利乐众生为基础的做人道德。也就是大乘的三种戒律:一是防止恶堕,自己的言、行、意都不要触犯佛教的道德原则;二是学修善法;三是利众。
    “菩提道次”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大乘道思想修养”,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来学习做人,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人,应该讲良心、讲公平、讲公正、讲宽容、讲利众、相信因果报应,这些都是佛教的道德,是修法的基础。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念经、拜佛就都是形式主义,不是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方面来修,改变世界观、人生观。抓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修行的正道、修行的重点。如果思想上充满了贪心、邪见、嗔痴,念再多的咒、再怎么观修也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众生,学佛就应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爱心,发扬佛陀的舍身饲虎精神。如果人都只为自己,那么,家庭就不可能团结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安定。
    《金光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前世行菩萨道时的舍身饲虎故事。当时,菩萨是一个国王的三太子。有一天,他和哥哥们游园嬉戏,看到一只母老虎产了七个虎子,牠怕自己离开虎窝去觅食的时候孩子们会遇到恶人的袭击,所以就忍着饥饿守着孩子。小虎吃奶,把母虎身上的血都吮干了,母虎奄奄一息,起也起不来了。眼看着虎母子都要饿死,两位哥哥觉无能为力,所以走开了。三太子见了却大发悲心,不忍离去。他独自留下,决定以身布施来救虎母子。于是,他脱光衣服躺到了母虎身边,但虎已没力气吃他。没办法,他只好站起来折了一根竹枝,把自己的血管刺破,流出血来让虎舔食……等到找寻三太子的人到来时,只见到挂在竹枝上的衣服和残存的骸骨……据说在尼泊尔还有这个舍身饲虎的洞,人们一直在朝拜。这是佛释迦牟尼佛因地无数次为利众生而舍身的一例,这就是大乘佛教的舍己为人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行大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致善果者为善;能致恶果者为恶。大乘佛教认为,凡是能对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别人的事情都是恶。
    一切戒律的基础是十善戒,一切恶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恶,叫做“十恶不赦”。从身、言、意三个方面共分成十类行为: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无意义语)、两舌(挑拨是非);意不犯贪、嗔、痴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础,也是转世人身的主要条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堕三恶道,转世人身的话,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十善。所以,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都要力行十善,要洁身自爱、坚守戒行。
    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四条,而实际上,现代的僧人,真正能守持十根本戒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守戒就是好僧人,而不是看所穿的袈裟是灰色还是黄色,这些表面的东西,戏台上也可以装扮出来。现在社会上就有很多的骗子,装成和尚、活佛,到处骗人。所以,不能从表面上来看,仅听他说得天花乱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为,看是否诚实、是否言行一致、是不是贪财?看他对待众生的态度,有没有爱心?要从这些方面来识别。
    在家弟子也是如此,并不是说穿上身居士服到寺庙里烧个香、磕个头、拜一拜,就算是佛教的皈依弟子了,真正的皈依是从戒律上皈依,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告诫弟子:我圆寂之后你们要以戒为师,行为合于律、言论合于论、修持合于经。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
    为什么说要洁身自爱呢?因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传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在三乘佛法并修的时候,以小乘的戒律为基础。

 

2009/4/1 14:29:00 | By: 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