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柱和螺栓的区别:西南联大:数理的王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25:18
[联大学子]数理的王国 科学的世界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1-23 10:07:44 · 来源: 新京报

卓越成就的西南联大学子,在科学界独领风骚

李政道(1926-),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杨振宁(1922-),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刘东生(1917-),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

黄昆(1919-2005),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理科研究所。
杨振宁(1922-) 物理全才
1938年-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杨振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和1994年富兰克林研究所鲍威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2年物理系毕业,后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与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基本粒子和它们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还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特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培育了多位优秀学子。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以及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巨擘。这些联大学子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是对西南联大伟大与光荣的见证。这里呈现的仅是联大优秀学子中很少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从他们身上,也不难想见西南联大为中国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刘东生(1917-)关怀环境
1938年-1942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1937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后,直升南开大学,取得南开大学学籍。1937年7月,南开大学被日寇炸毁,先赴长沙,后到昆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起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复学入南开,因此而直接进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1942年毕业。
刘东生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提出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来古气候多旋回学说,通过古地磁磁化率与深海沉积中同位素结果的比较研究得到证实。开辟了地球上大陆与海洋沉积环境的对比,为全球变化提供依据。1964年起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马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60年代末开创我国环境地质研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竺可桢奖、李四光奖、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奖等多项奖励。2002年4月,被誉为环境“诺贝尔奖”的2002年“泰勒环境成就奖”在美国南加州颁奖,84岁高龄的刘东生因其对中国黄土沉积的杰出研究成就,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的中国内地科学家。
李政道(1926-)对撞物理
1945-1946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1945年他转学到西南联大物理系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因为和杨振宁一起合作推翻了宇称守恒律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黄昆(1919-2005) 黄氏方程
1941年-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理科研究所
著名物理学家与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历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受聘过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黄昆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5年8月,黄昆留学英国布列斯托大学,先后师从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教授和玻恩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当时所有委员中最年轻的一名。
黄昆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他与合作者对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和声子模开展了系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ulture/2007/11-23/011@100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