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飞到家里怎么驱赶:《论语讲义》——八佾第三(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1:30
  

《论语讲义》——八佾第三(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8511.html

 

 

    《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治学,要学习人生大道;第二篇《为政》讲要用所学来治国平天下。要治理国家,首先就要认识这个国家,就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第三篇《八佾》主要是批判现实,批判春秋末年混乱的各种社会现象。这就像要成为医生,要能给别人看病,首先要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医生的职业道德,这就是为学。此后,你可以开始为病人诊病了,这就是为政。这时你要给病人把脉,找出病症所在。《八佾》这篇就是把脉,把社会之脉,找出社会问题的病根。按中医的理论,左手的脉关联心、肝、肾,右手的脉则关系肺、脾、肾,医生在把脉的时候,根据脉象判断病根之所在。而春秋末年的时候,病根在哪里呢?病在“非礼”上,这也是春秋末年最大的社会问题。什么叫“非礼”?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礼”字的写法。“礼”就是用一些祭品来祭拜神灵,是一种形式,把这种形式展开来,就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的特定的礼仪形式、规定。有一句话最能讲明儒家的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在很多人批判这句话,还有人不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啊?“君君”,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国君要守国君的礼法。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臣子要守臣子的礼法,这就叫“臣臣”。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守父亲的礼法,这就叫“父父”;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守儿子的本分,这就叫“子子”。就是说,是什么人就要守什么人应该守的礼节,人应各安本分,各守己道。把儒家的礼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人人,人要有人的样子。人没有人的样子,你拥有人的躯壳,可是做的却是猪狗的行为,那么你不是成了猪狗了吗?这就不是人人。所以人要有人的样子,人没有人的样子就是非礼。春秋末年就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甚至臣弑君——做臣子的把国君给杀了,子弑父——做儿子的把父亲给杀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非礼的,各人都不守本分。孔子针对这样一些情况进行了批判,这就是《八佾》的核心。你把握了这个核心,再来看每一句话就好懂了。《八佾》是《论语》里很不好懂的一篇,因为这其中涉及很多春秋时候的礼制。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春秋初年的时候,诸侯就不听天子的话了,他们互相攻伐,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相继称霸。到春秋中期,大夫开始不听诸侯的话,开始操纵诸侯,鲁国就出现了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控制了鲁国的朝政,鲁国的国君成了傀儡。在孔子的时代,大夫季孙氏把持了鲁国的朝政,鲁国的国君是君不君,鲁国的大夫是臣不臣了。孔子谈论季孙氏就说“八佾舞于庭”。“佾”音yì,古代奏乐舞蹈,八人为一列,“佾”即列。在周朝的时候,将人分了五等,周天子是统治天下的,天子下边分封诸侯,诸侯下边有大夫,大夫下边有士人,士人下边是庶民,庶民就是老百姓。根据等级,各个阶层享受的礼乐是有定制的。“八佾”就是八列,周礼规定天子能享受八列,八八六十四人;而诸侯用六列,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列,三十二人;士人用两列,十六人。“舞于庭”,什么“庭”?就是季孙氏家里边的那个庭院。季氏只是一个大夫,他本来只配享受三十二个人规格的奏乐舞蹈,可是他却用了天子的规格。一个大夫家里边居然用六十四个人奏乐跳舞,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是”,就是“这”, “孰”当“谁”讲,表示什么。如果这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啊?孔子认为天下最不可忍受的事是什么呢?是非礼,就是人不安于自己的本分。因为各人都安于自己的本分,天下才可以太平,如果人人都不安于本分,天下就不太平了。做老师的不安于老师的本分,做学生的不安于学生的本分,我一边讲课,一边接电话、发短信,你们呢,一边听课,一边听音乐,更有甚者还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就混乱了。礼的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