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衫短毛衣怎么搭配:《论语讲义》——泰伯第八(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6:32

 

《论语讲义》——泰伯第八(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db28.html

 

 

    第八篇主要讲儒家学问的传承,既有历代圣王的记录,又有曾子言行的记载。孔子之学,集历代圣王思想学说之大成,曾子又是孔子的传人,因此本篇上述尧舜,下记曾子。孔子是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伟大圣人,而这承前与启后的伟大在这第八篇中都有深刻反映。也正由于第八篇上述尧舜,下记曾子,还有曾子临终时列举出的孔子用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一些语录,故而时空交错,不太易懂。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开篇讲先贤泰伯。泰伯是什么人呢?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二儿子叫仲雍,三儿子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文王的儿子就是武王和周公。武王的儿子是周成王。在泰伯的时代,商朝就已经开始出现混乱,开始衰败了,古公亶父就想攻打商朝。他的大儿子泰伯不支持他去攻打商朝。因为泰伯认为,你是商朝的臣子,你怎么能去攻打你的国君呢?当时认为弑君犯上是很有问题的。泰伯的品格和谁很相似呢?跟伯夷、叔齐他们的品格是一样的,反对做臣子的去攻打国君。由于泰伯不支持父亲去攻打商朝,因此古公亶父不愿意把王位传给泰伯。泰伯不赞成父亲的观点,所以他也推辞接受王位。“三以天下让”的“三”表示多次,泰伯多次把天下让出来,他自己和仲雍逃到了吴,成为吴国的始祖。由于泰伯的推让,他父亲就把天下传给了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文王,文王开始伐纣。文王去世后就是武王,建立了周朝。

 

 

    泰伯是古代让天下的一个典型。在《史记》里边——大家一定要注意《史记》的精神——《史记》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以禅让开篇。十二本纪第一篇《五帝本纪》讲尧舜禅让;三十世家的开篇是《吴泰伯世家》,是讲泰伯让国;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是讲伯夷、叔齐让国。所以《史记》是弘扬谦让、礼让精神的。泰伯是孔子很赞许的能够禅让的圣人。孔子说,泰伯可谓至德也矣。至德就是道德的极点。泰伯这个人的道德达到了极致,多次把天下让出来。

 

 

    “无得而称”就是说泰伯非常谦虚内敛,即使有崇高的德行也毫不表露,所以老百姓都找不到可以称赞泰伯的事迹。太好了,简直称赞不出来了。孔子称赞泰伯,称赞伯夷、叔齐,足见孔子的价值取向。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葸”读xǐ,表示畏惧的样子。“绞”,表示急切。孔子说,恭敬不以礼来节制就是徒劳;谨慎不以礼来约束人就会变得畏惧,胆小怕事;勇敢的人无礼的话,就会作乱;直率的人如果无礼,就会急躁伤人。这是孔子说人应该有恭慎勇直四德,但又有应该注意的地方。恭敬,你必须要以礼来恭敬,是什么人按什么礼节恭敬。比如,老师对学生过于恭敬了,见了学生就磕头,这样就是恭而无礼,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前面讲过了。你恭敬而不近于礼的话,你会自取其辱。过于谨慎的人就会畏惧,什么都畏惧。一般来说,谨慎是正确的,但是过于谨慎,什么都怕,这就不行了。比如这里叫“开饭了”,人家都去吃饭了,你却在这儿谨小慎微,担心这饭有毒没有,能不能吃,这不是庸人自扰吗?有的人过于勇敢,但是无礼就会作乱。一个人率直,什么时候都直爽,就会急躁。所以对恭、慎、勇、直这几种品德必须加以约束才是完美的,才能够达到中和。礼是使人达到中和、中庸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薄,“不偷”即不薄。这里的君子是指统治者、领导者。在《论语》里“君子”有两种指向,一是指有德行的人,一是指在上者,即领导、统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做领导的人能够诚实地、笃厚地对待自己的亲人,那么老百姓就能兴仁。“兴”就是立,就是树立起一种仁德,建立起一种仁厚的品德。做领导的人能够不忘自己的邻里、故人、老同事、老朋友,百姓就不会刻薄,也就会重恩重德,也会厚道。多年以前的人你都还能够时时忆念他、怀念他而对他好,这就是一种感恩,是内心诚厚的表现,仁德的表现。做领导的能这样,民风也就会仁厚。

   

 

    附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大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葸,畏惧貌。绞,急切也。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谓在上之人也。兴,起也。偷,薄也。张子曰“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厚矣。”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