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玉打到哪里:汉学家史景迁点评基辛格《论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2:42

 

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近日出版《论中国》一书。

史景迁:知名汉学家,曾著有《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人,1620-1960》、《追寻现代中国》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

亨利·基辛格不仅是第一位正式出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在此后的40年里,他陆续出访中国超过50次。从外交上讲,在解释中国这件事上,基辛格拥有某种特权。近日,这位国际问题专家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论中国》,用600页的篇幅再次讲述历史,并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撰文评述此书,称无法把其归入任何一个常规的框架或者范式。部分原因在于这本书的题目,有些自我贬低,事实上作者拥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试图解释这2500年来中国的外交术和对外政策,通过回望过去,来解释当下。在形式上,这本书也极为特殊,因为它不完全是一本回忆录、专著或者自传,而是思考、历史以及直观探索的混合之物。

88岁的基辛格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但是他把时间轴推向了更遥远的过去。基辛格认为,如果不掌握很长的时间跨度,那么对政治和政府的任何阐述都将是浅薄和适得其反的。在这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中,这种长远视野得到了全面展示。

借用当下的时髦用语,这本书可以被称为“混合动力车”。史景迁给出了一个更为确切的题目:“中国的主题变奏曲”。如果我们把这层意思当副标题记在心里,那么可以发现这本书有6个顺序发生的主题:中国的早期历史;近代中国在修正君主制方面的失败尝试;毛泽东思想形成、强化的历程;基辛格在1972年陪同尼克松总统出访中国的经历;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以及一个令人惊喜的最后一章——基辛格发现了一个巧妙的联系,用一战之前英国和德国的扩张,来对比目前美中两国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

基辛格认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微妙的地方,当时的思想至今仍有特殊的回响。“没有其他国家如此,”他写道,“一个现代领导人会从一个上千年的历史事件中提出当下的国家战略方针。”

中国的策略风格和西方国家有鲜明的区别,“中国人倾向于有耐心的积累相对优势,而西方传统则更愿意奖励果断地强势出击。”这就好比是围棋和国际象棋,国际象棋强调“决定性战役”和“全面胜利”的目标,而这些需要所有棋子的调配;围棋则是一个长期的包围战,棋盘一开始是空的,直到被部分连锁的力量区域所占据。

这些精妙的比喻在书中俯拾皆是。但书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仍是在尼克松政府与毛泽东时代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基辛格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被故事的主角一遍遍地重述。1971年7月,他在对巴基斯坦访问期间借口身体不适,打破原有行程,秘密地开展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第二年,尼克松总统踏上了中国之旅,成就了“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国由此联手遏制苏联扩张。

最后的章节基辛格开始谈论将来中美关系的实质问题:失去了让两者联合在一起的共同敌人,如何在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维持和平,促进合作与信任?

基辛格提到了一份写于1907年的秘密文件,克劳威备忘录。英国外交部高官克劳威认为,德国“按照自己的能力建设强大的海军”符合自身利益,这样做本身将导致与大英帝国发生“客观的”冲突。在今天的美国,对于中国有类似的忧虑。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一个事实,虽然基辛格在书中并没有强调,即:克劳威的备忘录在当时并非没有争议,最重要的批评来自于另外一位外交官桑德森,桑德森尽力捍卫德国,认为德国是一个虽然有点苛刻但有帮助的朋友。

这两份文件不可能同时正确。要么德国停止扩张的脚步,要么英国失去其最重要的国际地位——这一切没有明确的决定,直到7年半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