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力神好神奇:股市非理性暴跌的三大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1:45

股市非理性暴跌的三大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19:02  新浪财经

  编者注:值此中国证券市场诞生20周年之际,新浪财经举办大型有奖征文;回忆20年间我们一起走过的风雨历程,记录中国股市的巨大进步。下文是网友投稿:

  作者:龚伟力:

  导语:1997年9月22、23日深沪股市大幅急跌,两天沪指跌去150点大跌12%。股民损失惨痛,市场莫不惊然。作为一个老股民,我痛定思痛,当时即作了《 跌后反思》一文,回顾几年来股市的历史,找出其中的症结,找到医治的良方。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股市的跌宕起伏,作为股市20年的见证之一,中国股市早期的这段历史,不应当被人遗忘,反倒值得人们回味和反思。

  股市的呼唤——跌后反思之一

  有些事情,在发生之前你很难预料它,把握它;但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你却可以去回味它,思考它。这种回味和思考,有时并不象品尝一口酿成多年的美酒一样醇香四溢;甚至也不如喝下一杯白开水那样食之乏味;却好比服下一剂苦药后的苦涩无奈。然而,有时正是那些充满痛苦的思考,成为日后避免痛苦的良方。

  发生在1997年9月22日、23日的深沪股市大幅急速下跌,就是这样一件让多数人没有料到、却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事情。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是痛定思痛,仍有对它进行着反思的必要。它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为作为政治、经济形势“晴雨表”的股市走势,出现了与政治局面安定、宏观经济向好的大环境完全背驰的走势;它之所以值得思考,是因为通过思考、分析,找出它所发生的前因后果,以便今后少走弯路,少受损失。

  这次深沪股市的大幅急跌,令许多人目瞪口呆,而对于大盘急跌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也有股评对此作过分析,见诸于各种报端,诸如:香港股市国企股大幅下跌的影响;市场传言造成投资者心态不稳;前期炒高的低价大盘股回调拖累大盘;新《刑法》即将实施机构操纵市场行为有所收敛;十五大确定股份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市场存在潜在的扩容压力,等等。

  人们注意到,在所有这些原因中,没有一条是说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问题,也没有一条是说微观经济形势难以支撑目前的股价。可见,此次股市急跌,问题并不出现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方面。相反宏观经济不断向好、微观经济逐步改善,这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不争事实。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党的十五大刚刚召开,一个为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伟大事业,将继续进行并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的好形势,我们不仅可以从有关的统计数据中读到,而且还可以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中看到,同时更可以从不断鼓起的钱包和日益丰富的菜篮子中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政治、经济形势反映的股市,无论如何在这里找不到它大幅下跌的理由。

  人们也注意到,在所有这些原因中,几乎每一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作为探求此次急跌的原因,不必也无需去逐条加以论证,而只要从中找出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问题的根子就找到了。因为,依照哲学的观点,在众多的矛盾中,必须有一个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变化。那么,在上述诸多的矛盾中,哪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呢?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笔者认为,是供求矛盾,供求失衡是造成此次深沪股市的大幅急跌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股票是商品,股市是商品市场,就不能不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供求规律是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扬,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实际上,5月中旬以来股市进入调整阶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严禁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炒作股票,以及禁止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股市的虚假需求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1996年的新股发行计划由100亿增加到150亿,此外还拟发行40亿可转换债券和部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股,同时1997年新股发行规模为300亿,股市的有效供给迅速加大。其间供给节奏加快,大盘就跌得快,供给节奏放慢,大盘就跌得慢,或是横盘,甚至发生反弹。供给节奏几乎完全制约了大盘的走势,这从5月以来深沪股市的走势可以得到证明。

  5、6月份,随着违规资金的逐步撤离,股市的供给节奏也随之加快,而其中曾在6月26日达到高峰,一天上市的10只新股,达4.8亿股,创单日上市量之最。虽然7、8月份新股发行上市节奏有所放缓,从而引发深沪两市在8月18日探底4090点和1116点之后,曾产生一波反弹行情。但进入9月中旬以后,新股的上市节奏又所加快,大盘终于在9月11日借十五大召开利好出尽的惯性思维选择向下突破而结束此次反弹。

  但是,发生在9月22日、23日的急跌,如果仅仅从供给节奏上去寻找原因,似乎难以找到合理的答案。因为仅仅两个交易日,市值就跌去12%以上,供求失衡的程度似乎被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过份地夸大了。

  我们不能责怪市场,因为市场并非是不理性的,相反,市场却永远是正确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看到实实在在的供给扩容,而看不到到实实在在的需求扩容。组建中外合作基金,叫了多少年并没有什么动静,近期又听说将来可以允许部分外商购买中国股票,还要多少年?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近,《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才获得原则通过,今后有望得到改善。而目前我国现有的投资基金共有近80多只,而且大部分规模较小,其中不少也并不规范,还有的实际并未投资证券而只用其他实业投资;真正在证券市场投资的基金为数十分有限。因而目前的股市缺乏真正的机构投资者,而大部分仍是中小散户。这就使股市加剧了投机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真正长线投资基金的介入,从而也就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游资入市投资。

  十五大已明确股份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虽不能因此而片面理解为所有国企都将改制上市,但无庸讳言,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却是必然的。从长远讲,我国股市的规模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这将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长期来看,这对股市属于利好,但就近期而定,供给扩容的压力,无疑给股市带来沉重的负担。一个仅仅靠中小散户支撑的股市,是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供给压力的。尽管再三声明供给节奏须视市场承受力,但是在一个只见供给扩容,不见需求扩容的股市中,所谓控制供给节奏快慢,只不过是迟滞大盘下跌的早晚而已。再联想到将有更多的国企改制上市,甚或再听见一点风吹草动,已经因连续4个多月下跌而变得十分敏感的股市,能不急速下跌吗?不仅短线急忙套现,就是长线资金也发生怀疑,担心滞留股市只能随大盘的下跌而等待贬值。信心发生动摇——这就是此次急跌的真正原因。

  紧接着,惊心动魄的一幕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止损盘、斩仓盘、恐慌盘,争先恐后地汹涌而至,仅仅两天,市值即跌去12%以上。实际上,这不亚于一场小型股灾。然而,我们依然不能责怪市场,只能细心地倾听,倾听市场的呼唤,倾听市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发出的无声的呼唤:股市需要需求扩容!

  扩容的步伐——跌后反思之二

  中国股市在经历了最初的探索、争执、徘徊、观望之后,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出了“允许看,但要坚决试”这铿锵有力之声,给了股市前所未有的支持。从此,中国股市步入了正式试验阶段。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股票市场被明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199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则更进一步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这表明我国股市从试验阶段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一年多来股市的发展提供了明显的例证。到8月底,深沪两地上市总股本达1590多亿股,市价总值达16400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已达24%,上市公司总数为708家。而上述市价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及上市公司数,在1995年底和1996年底仅仅分别为3500亿元和9800亿元,占6%和14.5%,为323家和530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一年多来股市的发展,差不多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

  在刚刚开过的党的十五大上,股份制改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股票市场来说,意味着正面临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股票市场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充分说明,在未来改革和发展的舞台上,股票市场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股市从未获得过如此空前的殊荣,也从未象现在这样被领导层高度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人密切关注。股市正在成为企业融资和老百姓投资的场所。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未来几年内,我国股市将更加规范和获得空前的发展。

  股市的规范和发展,任重而道远。由于历史很短,而且缺乏经验,加上某些先天不足,如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A、B股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等等,我国股市的规范和建设,要实行将来与国际接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终将逐步解决,否则,就会阻碍股市的规范和发展。由于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考虑历史、现在和将来,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否则,也会妨碍股市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无论如何,股市是要发展的,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

  这是因为,股市的发展,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建设,有利于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有利于股份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一句话,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完善和发展。但是,无庸讳言,股市要发展,就不可回避供给的扩容,而供给要扩容就不能不涉及需求的扩容。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扩容须要双向的扩容。在一个需求不旺盛的市场中,供给是难以扩容的。这方面,我们曾有过经验和教训。

  我国股市曾在1993年至1995年经历了三年的低迷,股市需求不旺,交投清淡,成交萎缩,阴跌不止,更不用说要在这样的市道中,扩大股市规模,进行需求扩容。1994年仅仅55亿新股发行计划也难以完成,并致使深圳综合指数和上证指数分别跌至94点和325点,不少新股跌破发行价,不少股票跌破净资产。股市的供给扩容实际已难以实施,不得已而宣布暂停新股发行,从而引发了为期两个月的暴涨行情。由于当时宏观处于紧缩时期,不支持股市上涨,此后股市又复归低迷,55亿的新股发行计划,1994年无法完成,1995年也没有完成。但是,到了1996年却全部完成,一年内共上市新股207家,而且股指也分别达到4522点的1258点的历史高位和近年高位。1997年5月15日以前深沪两市共上市新股75家,股指也分别创下历史新高和近年新高6103点和蔼1510点。而此后至9月底,共上市新股114家,但股指9月23日最低跌至3661点和1025点,市值分别跌去40%和32%。其中8、9月仅分别有10只左右新股上市,但深沪大盘在反弹过后依然下跌,并且于9月22日、23日出现大幅急速下跌。

  说到需求扩容,很自然地会想到目前社会上的数万亿元的闲散资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已达45000多亿元,预计到今年底有可能增至49000多亿元。近几年由于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几乎每年增长近万元。过去,我们曾十分担心这只“笼中虎”一旦出来会对消费市场造成冲击,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并无必要。原因是居民存款主要是打算将来用于购房、养老、防病,这也是从另一方面反映我国住房业、医疗业、保险业市场潜力很大。但是,要老百姓拿出存款来买股票,投资风险市场,不是不可能,而是要有一定的条件。虽然有关调查显示,城镇居民购买金融资产和拥有的金融资产,已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我国股民也已从1995年底的1200多万户,发展到1996年底的2100多万户,而目前(指1997年当时)已增加到3100多万户,按全国12亿人口计算约占2.5%,而按全国5亿城镇居民来计算,则约占6%,这个比例已较前几年大大增加了。但更多的人,对目前的股市是望而却步。原因是目前的股市并不规范,投机过度,缺乏机构投资者,供求关系也并未理顺。一说上新股,就一天10只地上;一说扩容,就只见供给扩容,而相当长一段时间却不见需求扩容。

  如果说,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对前一段股市持续上涨,风险增大须加以抑制,以降低市场风险,而抑制虚假的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是非常必要的话;那么,对近期股市持续下调,信心不足也须加以改变,增强投资信心,而放缓供给扩容,进行需求扩容,就同样显得十分必要。规范市场行为应当包含规范市场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往往体现在市场的投资热情受到保护。只有在供给扩容的同时进行需求扩容,投资者的投资心态才会逐步趋稳,投资信心才会逐渐增强,场外资金才会陆续入市,股市需求才会逐渐回升和趋热,供给扩容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达到。这已被过去一年和数年股市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现在,已经到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股市的有效需求的时候了,尤其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我国的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就不仅是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了。我国现有各类投资基金75家,基金凭证47个,发行总募集规模约为73亿元,基金总资产逾百亿元。虽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比,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对于迅速发展的证券市场来看,一个健全和规范的股票市场,应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不是相反。因此,大力发展我国各类投资基金,以及组建中外合作基金,对于保证股市的稳定与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十分紧迫。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市场盼望已久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已获原则通过,并确定修改后试点,这表明管理层已开始着手解决股市需求扩容的问题,而随着供求日趋均衡,股市将日渐活跃,大盘将逐步回暖,重新纳入上升轨道。

  改革需要股市,股市需要扩容。扩容对于股市,不仅是压力,而且是机遇;扩容对于股市,不仅意味增加供给,而且意味增加需求。

  信心的由来——跌后反思之三

  股票是舶来品,虽然它的最早出现,距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是它来到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地上,却只有仅仅六、七年的时间。即使从1984年最早一张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北京天桥商场的股票算起,也才十几年的历史。曾经作为资本主义专利品的股票,正象商品和市场一样,被社会主义吸收和容纳,并为社会主义服务。几年以前,当邓小平将一张中国飞乐股票作为礼物送给美国客人的时侯,这张小小的股票,已被来自国内外广泛的目光所注视和吸引。人们注意到,它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外交往来的馈赠,而是透露了一个信息:中国股市将在身神州大地上生根,并将最终走向世界。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不仅被各国精明的外交家们捕捉到,也为中国一批对政治动向和经济政策敏感的人所久久注视。他们当中,就有敢于吃螃蟹的人,有日后最早在中国的股海中搏击风浪的人,其中的成功者,就成为第一批活跃在中国股市的投资家和投机家。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股票毕竟是陌生的,当股票最初出现在他们面前时,竟不知股票为何物。以至几年前深发展原始股发行时竟无人买而要摊派,直到发展以数十倍的收益增值时,人们才意识到它的价值,才唤醒了人们的金融投资意识,人们开始认识到手中有了闲钱,除了储蓄存款之外,还可以直接购买股票、基金、可转换债权、国债等金融商品进行投资,使自己从纯粹的消费者进入投资者的行列。

  非常遗憾,股市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投资场所,它还包容了种种投机,同时还伴随着种种风险。它天生就是一个风险市场。当人们原始的投资热情和投机欲望涌动的时侯,往往忽视或者忘记了风险的存在。当人们象枪购黄金(1427.40,5.60,0.39%)一样枪购股票时,并不知道抢到手的不一定就是黄金,而可能就是一张废纸。当年以几十元一股的价格将深发展买到手的人,决没有想到几年后竟跌至每股几元钱,就像最早以数元钱一股买下它,也没有想到能涨到100多元一样。

  然而,这就是股市。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原始的躁动之后,终于平静、沉寂下来。中国经济进行了三年宏观调控,中国股市也沉寂、低迷了三年。深圳综合指数从1993年春节后的368点,跌到1994年7月底的94点,虽然在“三大救市措施”(实际仅暂停新股上市一条兑现)的刺激下,曾爆发了两个月的“短命行情”,而后股市又复归下跌,直到1996年初再次跌至100点的边缘。从最高点至最低点,跌幅高达70%以上,人们对股市的信心,也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最悲惨的是那些忠实的长线散户投资者,10万块钱投入股市,三年过去到头来还不值3万块。哀莫大于心死。惨痛的损失,使许多股民发誓“再也不玩股票了”。人们在心中发问:股市真是这么一部吞噬金钱的机器吗?

  世间万物,时空转换。到了1996年,事情有了转机。这一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通货膨胀这匹狂奔不羁的烈马终于受到遏止。物价涨幅从1994年的高峰21.7%,迅速降到了1996年的6.1%,人民银行不仅从4月开始停办保值储蓄,而且在5月和8月两次大幅调低存贷款利率。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前导反映。当新一轮相对平稳、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周期将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时候,上半年股市就已经开始了它漫长的征程。深沪股市从年初的低点942点和512点,一气涨到12月的高点4522点和1258点,虽然12月的大跌过后收在3215点和917点,但涨幅仍达225%和65%以上。接下来,从1997年1月开始,到5月12日股市又一气涨到6103点和1510点,再涨90%和65%。

  然而,这也就是股市。没涨够,它就要涨个够;没跌完,它就要跌个没完。股市一年多来的两次大涨,使股民的投资热情和持股信心再度被唤醒、被鼓起。股民开户数从1995年底的1200万户到1996年底的2100万户,再到目前的3100万户。呈直线上升趋势。无庸讳言,人们是冲着股市能赚钱来的。买股票是为了赚钱,投入是为了产出,这无可厚非。没有谁是为了亏钱而为股市无私奉献。正是由于买股票赚钱的示范效应,鼓动着人们的投资热情和投资信心,怂恿着成千上万的股民争相入市,因而也给股市带来了成万上亿的资金。股市日趋活跃,股价也日渐上涨。随着股市入市资金增加,股市的需求迅速膨胀,股市的供给相对不足。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最终导致了股价的持续上涨而拒绝调整,其中隐含的市场风险,随着股指的日渐上涨而日益增大。

  十分不幸,在股市的运行中,包含了许多不规范的运作。在这些日益增大的股市需求中,其中不少是虚假需求,例如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违规炒作股票,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等等。这些虚假需求不剔除,将会产生泡沫经济,将给股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危害。而随着虚假需求的抑制和有效供给的增加,股市的供求关系开始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日益缩小的有效需求和日渐增大的有效供给,使股市的供求格局出现了新的失衡。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从5月中旬开始,深沪股市步入了一条清晰的下降通道:下跌——反弹——再下跌——再反弹——继续下跌——继续反弹。深沪大盘从5月12日的高点6103点和1510点,到9月23日的低点3661点和1025点,市值分别跌去40%和30%以上。市场的信心开始发生动摇,甚至怀疑是否牛市结束转入熊市。因为持续5个月的下跌,而且看不到跌到何时是尽头,人们的投资信心再次丧失。终于发生了9月22日、23日股市大幅急跌那一幕悲剧。

  中国有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由供求失衡而使得股市跌势不止,股民信心丧失的局面,必须改变供求达到均衡才能得到改变。10月7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确定进一步修改后进行试点;10月15日周正庆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积极稳妥发展证券市场进一步做好股票发行上市工作》的文章;10月17日传媒公布我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获得A股承销资格,这意味着中外合资公司开始正式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所有这些表明,股市的需求扩容不仅日益受到重视,而且已经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人们终于在供给扩容的同时,开始听到盼望已久的需求扩容的声音。人们的投资信心开始恢复并得到增强。有信心,就有行情,就有资金。10月15日开始,深沪股市在深发展领涨的带动下,大涨一周多,涨幅分别达到目的13%和14%,10月23日央行第三次降息成交量也由30多亿迅速增加到130多亿,最高达200亿。深沪大盘在长线资金介入下,已再次跃上250日年线,这意味着股市已重拾升势。其中,人们投资信心的恢复,起着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那么,从我国股市这短短的几年兴衰起落和近几个月来的涨跌起伏来看,在增强市场信心方面,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其一,市场行为必须规范。股市中的一切欺诈行为,误导行为,虚假行为必须得到制止和打击,予以彻底清除。

  其二,供求关系必须均衡。股市在供给扩容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需求扩容,在需求增大的同时必须加快供给,始终保持股市供求的均衡态势。

  其三,上市质量必须保证。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如何决定着股市的命运,因此,上市公司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其四,上升趋势必须保持。在宏观经济向好,微观经济改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股市有涨就有跌,但大涨小回,底部抬高的上升趋势应保持不变。

  舍此,不足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舍此,不足以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舍此,也不足以使股市的规模得到相应扩大;舍此,更不足以使股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句话,股市要生存,要发展,要规范,要前进,必须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使投资者的信心得到增强。有信心则有行情,有信心则有资金,从我国股市短短几年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来看,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信心——维系股市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