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母:如何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1:38
如何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2011-01-25 20:23谢盛奉[博客]4915 字, 阅读 569, 评论 0本文收录在601078: 教师交流606143: 教师交流9269: 教学随笔(1012)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作品的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如何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觉得通过环境的创设、开放的教学、自主的表现来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进而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效果是很好的。

一、创设丰富环境,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环境在学生教育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因此,我们积极挖掘环境的影响作用,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创设相宜的环境,通过其对学生多感官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感受。如,在开展《落叶》的教学活动时,由于孩子们注意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面对落叶往往视而不见,并不觉其美。于是,我就选择了秋天叶落时节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看、去听、去摸,开展教学活动时我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展示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了。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们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体验文学作品美的内涵。因此教师与文学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于文学作品美的感受。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夏夜多美》,作品描述的美丽景色,但仅凭学生的想像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实难有好效果,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诗情绽放画意流动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把听到看到的夏夜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散文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直接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又如,在为学生朗诵散文诗《落叶》时,学生对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缺少直观的感受,而通过动画的演示中,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加上学生的现场模仿互动,更真切地理解了诗的具体含义,并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像,体验散文诗的动态美。这样,运用动画与文学的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再现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景、物。画面情境的创设,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感受意境美带来的愉悦。                                                                                                                                                                        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1、示范朗读,以情传情。学生读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示范读更为重要。老师应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调为儿童示范读,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把学生吸引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他们能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2、扮角色读,读中悟情。所谓扮角色读即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把童话中的情感在自己朗读中表现出来,有效地把情感融入读中。如教《落叶》时,让学生扮小鱼、小燕子、小虫、小蚂蚁等角色,使学生沉浸在角色读的游戏中,享受投入自然怀抱的快乐。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打通了一个通道,一个人与落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这个童话的世界里,在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飞跃。如《落叶》教学(老师贴上一片落叶,扮演落叶,进行口语交际):  

   生:落叶你好!(“小动物”用不同的方式和“落叶”交流)  

   师:你是谁?  

   生:我是小虫。(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表演着上前。老师出示课件——课文、动画)  

   师:你好,小虫。快!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学生读)  

 师:你是小虫,那么课文中的”小虫”就应改变成——“我”(学生回答),你把课文变成了你的话,这是你的创造,再请你再来读读。  

   师:又一片落叶落下来,有一个小动物过来了,(走近一学生)你是谁呀?  

   生:小蚂蚁。  

   师:小蚂蚁,你干嘛坐在我上面呀?  

   生:我把你当作船呐!  

    师:你坐在上面你看到了什么风景呀?  

   生:山、稻田  

   …… ……  

   3、分角色读,情思交融。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读,把学生引入童话的角色中去,从语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分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能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应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 

四、通过表演,体验情境,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童话故事富有情趣,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再者,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演课本剧,情景中体验。所谓课本剧表演,即把童话情节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把重点词语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其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培养阅读兴趣,张扬个性的效果。  

   角色替换,模拟中体验。角色替换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替换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游戏” 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使课堂充满情趣。如教《落叶》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动作美!  

   师:蚂蚁“爬”。(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小鱼“游”。(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生:小鱼“藏”。(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师:燕子“飞”(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比如,你们表演小鱼“游”过来,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教师模仿学生不同的动作)  

   师: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看谁反应快、动作美!准备。   

   师:现在比谁做得快!我只说一个字。   

   师:爬、游、飞……(学生表演)   

   师:躲!(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在理解课文中“爬、坐、游、飞、躲、藏”几个动词时,老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做相应动作进行感悟和体验。此时的课堂已俨然成了一个小小动物乐园。大家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动物们有落叶相伴时那种有趣、好玩的感觉,愉快、幸福的心情。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的游戏去直观地感悟,而并非作生硬的解释。  

  五、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想象力“敏感期”,对于讲述童话故事,喜欢加入大量的想象。在教学中根椐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有对文本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对其行为有疑议,还有对故事的发展所“期待”,所以学生往往有这种改变结局或续编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因文本而异抓住这种教学机会,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还可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情节美,也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