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原形2种子:《商业周刊》封面文章:科技巨头混战云服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13:15
商业周刊》封面文章:科技巨头混战云服务2011-03-10 11:49 雅虎财经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转发至


图为2011年3月4日出刊的《商业周刊》杂志封面

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于2011年3月4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科技巨头混战云服务”。文章认为,工商业逐渐把业务处理向云计算转移, 这对企业未来采购电脑技术带来了深远影响,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已开始向IBM和惠普一类传统的大型电脑制造商发起了挑战。

亚马逊高级副总裁安迪-杰西(AndyJassy)负责公司麾下的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AmazonWeb Services,AWS)。AWS面对的主要客户是工商企业,它的对外知名度还不算很高。公司主要业务是向外出租价格低廉的运算能力 (computing power)。杰西对AWS的业务可充分满足客户需求而感到自豪。

AWS让任何拥有互联网连接端口和信用卡的客户连入世界级的运算系统成为可能,该系统是亚马逊用于每年340亿美元零售经营的同一系统。杰西承认这是一项超大容量,但收费低廉的生意。现阶段是能够让亚马逊变得更兴奋的时候了。

AWS的业务在迅猛扩张。杰西虽未给出准确数据,但从他声称的成百上千的客户在使用此服务,瑞士联合银行(UBS)分析师们估计,亚马逊今年可 让AWS提供的服务规模达到7.5亿美元。事实上,整整一代互联网公司没有此服务是无法存在的。世上最大在线影片租赁供应商Netflix的巨量影片流式 传输(movie-streaming),就是在AWS提供的系统上运行。社交游戏公司Zynga也在使用此服务,以应对玩家猛然间暴增的情况。对硅谷的 创业型企业而言,AWS已变成如此难以改变的事实,创业投资家喜欢向企业家赠送亚马逊的免费上网礼品卡。AWS要跟上快速增长的需求就需要疯狂扩张。据杰 西称,每天需要增加的运算能力,大致相当于支撑亚马逊在2000年时28亿美元的业务量。

用以处理信息的硬件扩张,主要是在亚马逊70万平方英尺(约7万平米),或相当于16个美式足球场大小的巨大建筑内。遍布全球的硬件设施正是 AWS的主业,进行云计算的基础设备。“云”一词是指安装在其他地域的电脑设备上进行的,无形、不可见和疯狂的大量吞吐的电脑处理任务。这一概念从前5年 起就被许多企业热捧,它泛指在Web网上出现的任何内容,它也表明云计算是如何演变成为挑战过度使用的“社交网络”的技术。

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IDC)和Gartner提供的行业信息显示,当前的云规模还不算大,去年仅占1.5万亿美元的企业信息科技开支的5%。然而,把自己最重要 和创新类的工作转移到云计算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条路给企业今后怎样采购电脑科技带来深远影响。云的另一特点是狂乱,像是一场战争。

参与这种新科技竞争的力量可粗略归为两大阵营。一边是亚马逊为代表,另一边是实力持续上升的超级大企业微软和谷歌。自称为世上最大书店网站的亚 马逊,现与一家研究类企业和一家供应PC软件巨头,肩并肩地成为了新型商业软件科技的引领者。这三家企业不可能结盟,但每家的科技能力都对传统的大型基础 运算设备制造商,AT&T、EMC、IBM、Verizon、惠普、甲骨文形成威胁。

这些巨头共同控制着另外95%的商业信息处理市场,并拥有巨额现金储备。它们的专长是销售和提供高利润率的服务产品,以及向客户提供如何管理运 营自己设备的收费咨询业务。这些跨国大企业可能看起来不可撼动,但它们必须认真对待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新科技。这场云科技争夺约只占整个市场25%的份 额,同时这也是一场特别文化的冲突。

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已把一批皈依者吸引到了它们的科技应再次是一种乐趣的概念上。这些皈依者被称为云人群(cloud people)。这类人有着强烈的自由和热情的幻想。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是一个把传统数字动力空间(digital engine rooms)从笨拙、难以应用的各种设备的拼凑,变为流畅运行的动力源(12.4,+0.01,+0.08%)(12.40,-0.36,-2.82%)的环境。他们相信,云科技能够在消费科技上释放出同样的创造性原动力,处在这一势头中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想象力。

自云科技逐步进入企业的IT部门,拥趸新科技的一批人变得更成熟了。以往由电脑系统管理人员承担的大部分工作逐渐实现了自动化,这迫使经理人员 和工程师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促使人们学习的动力还来自新的IT任务往往会对智能程度有更高要求,比以前更精细的任务。以往依靠分析消费者的6个月信息来 找出销售趋势的企业,现在可以使用谷歌和其他Web专业企业构建系统来找出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销售趋势。

与大型机和PC机相比,新科技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海量处理能力。随着消费型Web网站急剧扩张,全球电脑信息呈天文数字出现。据IDC报告,全球今年数字空间(digital universe)将扩张到1万亿GB。

为应对这种趋势,Web类企业已建立了数十个兆信息中心,每个中心成本约5亿美元。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企业,已在应对前所未有的,无数人访问 的巨量信息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它们开发了可在全球各地分散数据的软件,对指令和众多服务器控制实行了自动化,做到了使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精致数据中心 模式。它们还需要比传统的大型科技企业更有创新性,因为它们的客户都是普通客户,而非获利丰厚的大企业。它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向任何愿意付费的客户出售 自己的新型超级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本世纪初,当软件是一种服务概念时,包括Salesforce.com一类企业,开创了定期向客户出租冷门应用程序(niche applications)的业务模式。这类企业也提供按交月费或年费方式,让其他企业能在远离前者的计算中心的地方运行公司软件的服务。但只有亚马逊引 领的一批Web网络企业出现后,才将此继续推进,并以必备手段出售此服务。企业可调动起大量赋闲电脑参与业务处理,一旦完成处理就可关闭这些电脑。但现在 的情形是,不再以按交月费或年费方式调用这种服务,客户只需按照使用的计算周期、带宽和存储量来付款。

云服务最明显的优势是节省资金的潜力。工商客户在数十年内,经历了不停地转换科技的过程,只是把新软硬件添加到老系统上。普通企业的IT部门不 得不重复着可怕的70:30规律,即拿出70%的科技预算用以努力保持混杂的系统继续运转,而剩下的30%则用于采购新型产品。首席信息官们也不得不购买 以吨位计算的电脑设备,以满足业务处理需求的高峰,或对可能出现的灾难做备份,更令人悲哀的是一些设备在大部份的正常业务量时会闲置下来。在企业努力改变 这种情形时,他们又被互联网时代的巨量信息所压垮。云科技的目的是从根本上铲除企业所面对的这种乱局。

从事云科技的人士还大胆地提出削减成本的补充想法,即企业接受新时期的原型速成(rapid-prototyping)和贝塔测试(beta- testing)的运行方式,即放弃对自己不需要的科技基础环境的控制。让员工尽快应对新服务,以了解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无损方式创新。微软首席信息官 TonyScott认为,在云科技中,即使出错也不会遭到惩罚。

共同创建Sun Microsystems公司的安迪-贝克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对云科技的评价很高。他后来创立的新企业Arista Networks通过与谷歌和大型企业软件商VMware结盟,在推广云科技上获利颇丰。Arista Networks是一家专业化生产高速交换器的企业,它能让用户构建起大规模的云计算系统。包括电子邮件、订单录入、客户管理、Web网软件等程序都可放 在第三方硬件上,而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后者的责任。

例如专门出售手工制作商品的在线市场的Etsy公司,每晚要租用数百台亚马逊电脑,用以分析网站每月10亿次浏览客的信息。当公司工程师次日上 午上班后,便能获得商品与客户适配的丰富信息。该公司还利用这些信息创建了产品推荐系统,让人们对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排序,最终得到的清单可能是他们喜欢的 100或200种商品。消费者也允许Etsy检索他们的Facebook账户,寻找朋友们可能会想作为礼品的一些产品。

大企业的灵活性在5年前很差。由于丰富资源,这些大机构往往不鼓励员工的创新想法。它们通过层层设立批准、可行性说明等一系列的申请创新资金程序,接下来就是长时间的等待。公司高层更不鼓励营销或销售部门采取新想法。

而一批默默无闻,但对云科技有极高热情的普通员工在推动着云服务,他们甚至自己为试验性工作掏腰包。拥有雄心的这批人,首次有了在无需多少固定开支条件下,便能对公司电脑系统做补充的自由。

宇航企业诺斯罗普-格鲁门(Northrop Grumman)拥有一个利用亚马逊云服务来开发先进的远程安全系统的小组。该小组只需租用亚马逊的电脑系统半天,便能让130多万个文件的机器学习方法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接受测试。公司上层对租用服务的费用之低也感到吃惊。

像辉瑞制药(Pfizer)、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ly)和工程承包企业柏克德(Bechtel)等其他一些全球性的跨国巨头在采纳云服务的过程中,都是由下至上推动的。

资金紧张的城市、州和联邦科技部门的政府机构,都被云科技带来的快速改善财务作用所吸引。例如,迈阿密市已能提供监控311非紧急询问服务。当 地居民可通过登录提供地图的网站,标定其中任何一个与311投诉服务连接点即可投诉。在使用云科技前,提供这项服务可能需3个月开发相关软件,同时还需采 购一套全新计算系统,再成立一个安装和运转这套系统的部门。

星巴克和卡夫公司(Kraft Foods)是最早一批采用微软提供云服务的企业。其中包括了在线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和Azure商业软件平台。星巴克还使用微软的云电子邮件让 各店的服务员在销售和每日业务保持最新讯息。当卡夫去年收购了吉百利巧克力公司(Cadbury)后,更加依赖微软的技术来整合两公司的科技系统,应用 Azure软件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喋喋不休地大谈把企业重要数据和处理业务置于亚马逊一类外部企业设备上,着实让一些大型科技企业高管不悦。IBM负责云科技服务的副总裁 RicTelford认为,公司在成立了100年后又开始面对新的竞争对手,新的冷门行当和值得探寻的新市场。思科和惠普等大企业都有与Telford观 点类似的看法。当然,这些大型科技巨头并不排斥云科技,它们只是对市场出现的乱局反感。在他们看来,使用公司之外的网络设备处理业务是有风险的。云科技在 争取竞争优势的试验上有意义,但最好还是把与关键性业务有关的处理功能留在公司内。他们声称,重大科技转型不应由试验性风险很大的亚马逊和谷歌类生手企业 去冒险,但微软除外。他们还认为自己更了解在全球做生意的细微之处,懂得怎样管理财务、员工医疗保健和了解对信息混战关心的政府客户。

这些巨头鼓励客户采购可在单个服务器上运行更多商业应用程序的虚拟化软件。为保证各新系统能像一套完整的系统一样顺利运行,客户可能还要采购新 的管理软件。企业在把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后,最终得到了一套称之为专用云(private cloud)的更敏捷、更高效的传统IT基础架构。

专用云正是这些大型科技企业热衷的方式。他们把此方案视为向平稳运行的计算基础的实用性过渡。的确,大多数客户仍会按照他们信任的供应商的建议去做,在支付给后者咨询费用后,让前者帮助新科技进入应用状态。

这些巨头也认为客户会受到专用云和公共云(public cloud)结合应用的吸引。譬如,零售商可把订单系统留在公司内,到假日购物高峰时再从外部租用处理能力。这种解决方案会被称为混合云(hybrid cloud),即形成了在IBM或其他企业的数据中心和它们的客户数据库间的安全和可靠桥梁。

这些大型科技企业另一个观点是,对规模很大的企业要全面实现云科技并不易。后者数十年来一直在采购自己的处理设备,从大型机开始,再到小型机, 直至服务器。在原有系统上处理的业务可能会在未来数年继续下去。还有一些企业可能根本不会走上云科技的方向。如瑞银信贷这类投资银行,它在近20年间开发 出了约7000个应用软件。该企业负责基础科技服务负责人称,因软件的转移量如此之大,因此不可能把所有业务都转到云科技上。他对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业 务处理方式,特别是在涉及主要商业软件上可大量节省成本的说法表示怀疑。他称云科技只是一个不同的消费模式,并不能改变随订单量变化而出现的盈亏平衡点。

大型科技类企业争论的另一点是责任问题。企业有合乎情理的担心,即未直接管理自己的信息而遭到起诉。可以想象得到,努力解释丢失患者医疗记录的 医疗保健机构所面临的麻烦。但热衷云科技者对此毫不担忧。微软的法律总顾问Brad Smith表示,目前不存在阻止企业或政府把敏感数据转移至云科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问题是未来的相关法律是否能制定的更简洁、更清晰和更易懂。他希望欧 美的立法者能在2012年前制定出有关云科技的更严格的责任和隐私法律。

对传统大型科技企业的熟悉和稳定性,似乎也引起了它们的一些大客户的好感。尽管未给出具体数据,但IBM称其去年从云科技上获得收入翻番,而且 今年还会翻番。公司近期将其2015年来自云科技收入预测从30亿美元提高至70亿美元。AT&T投资建设了一套类似于亚马逊的更开放式的系统, 而Verizon刚刚向提供混合云服务的Terremark Worldwide公司支付了14亿美元。

据投资于从事云科技开发的创业企业的创业投资人士认为,根据近期并购活动和云科技对市场的影响看,大型科技类企业现在也明白了对他们至关重要的 市场动向。这些创投人士预料,随着越来越多信息处理业务被云科技所吸走,这些大企业的业务量会持续下降。对后者的噩梦是亚马逊、谷歌和微软最终成为服务于 企业的王者。

科技业内的另一说法是,人们往往高估今后2年的形势,而低估未来10年的结果。硅谷科技人士一直以来都相信,一旦一类科技进入实用,世界的计算 基础环境会变得像现在的电力网络环境一样普通。这如同早期企业总在自己发电,以获取动力。但它们最终还是转向了从大型电力公司购买电,因为这种方式对企业 更简便、更经济。大型电厂有巨大产能的发电设备,它们可整合需求,并可对服务系统施行精细化运营进行大量投资。企业应学会取舍一些基本功能,若它们一旦做 到这一点,就能把自己的主业经营办的更好。这是一场双赢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