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婆坤自身: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5:33
第二十四课 20080429_答疑解惑 由抱一整理大家好,这样吧,今天也没有准备特定讲什么,跟大家就互相交流一下,看有什么疑问。因为这样啊,中医呀确实到了最危亡的时候,能不能把中医流传下去,就看我们这辈能不能有人能很大地继承下来。今天主要是自由讨论嘛,大家有问题都可以提,只要跟中医相关的都可以提。因为我们讲的是气道中医,还要强调一下,一路走过来听讲的都知道,我的一个观点是中医主要是从气的角度来解释,西医是从形的层面来解释医学,中医是从气的角度研究。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说一下,我这方面也能够有的放矢地给大家解释一下。是这样,为什么各方面要注重一些交流呢?因为交流当中才能够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大家思考,思考了才能有针对性的告诉大家。不然的话,无的放矢,效果很不好的。还有一点,最怕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有两个原因嘛:一个是没有进入学中医的状态;第二个呢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了。其它的问题,我们是围绕经典来讲,对于经典《内经》、《伤寒论》有什么不明白的条文,可以打出来,咱们做一个交流吧,因为中医的基础来源于理论,不是来源于临床,所以,对理论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问:羚羊角性咸寒,为什么能够明目?大家可以这样啊,羚羊角明目啊,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想法。你看有这个回答的,首先是从肝治:五脏之精皆注于目,水生木,肝主目,寒为水性,故明目。有人说:羚羊角一节一节的,有冲达之象,又生在头顶,与肝之气注目相合。羊角入肝经,肝开窍于目,性咸寒,凉血,引火下行。再跟大家说一下,感觉大家对气道中医还不是很了解,从大家给出的解释基本还是在现在的中医的体系下,也就是五行虚实寒热这样的解释,因为几千年下来,有一些程式应用于临床。我们这个气道中医啊它直接从气的层面做解释,所以说跟大家沟通,也都是从气机的角度。这个羚羊角为什么明目?我直接跟大家说,因为现实当中,是不是所有眼部昏暗的人都可以用羚羊角去明目呢?首先这个肯定不是。实际在临床当中,用羚羊角明目的很少见。那么《本经》当中为什么又把明目放到羚羊角的功能当中呢?主要因为啊,羚羊角有一个性质它有可能有明目的作用,但实际明目的作用已经不怎么用在临床上了。我们看一下,咱们知道羊肝是入肝经入得非常好的,有可能羊角啊可能也是入肝经的。为什么能够明目呢?关键在这个明字上,羚羊角入肝经通达于目,这个明可能这样来理解,羚羊角哪一个特性能够起到明目的作用?我们知道决明子是明目的,夜明砂也是明目的,其实很简单,都有通透、光亮的特性,气都是相感的,重浊的气感的是重浊之气,清明之气感应的也是清明之气,所以羚羊角的主要功能也并非明目,大家可以看一下,羚羊角根部有一段是趋于透明的,也就是因为有透明的这种性质,所以有明的特性。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够理解啊,决明子有亮性,去使你明目,因为人的目是明亮之气所生,如果用一团浊气,他的眼睛也亮不到哪去。所以说这个就是气化这种现象的一个基础。上次我们说过凡是坚硬的东西都有破坚的能力,那么所有明亮的东西也有光明的性质,能通肝经的话它也有明目的特性,这是一个大的前提。上面所说咸寒明目,你可以说间接地它可以明目,把火退下来之后,眼睛就亮了,但是这个都不是直接的解释,那么咸寒的东西很多。凡是有通明的性质的,都有明亮的作用,不知道大家对这一点有没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实当中我们必须通过物的形状、功用和它的生活习惯来推测它的气的状态,同时通过了解气的状态,知道它有什么药用价值。比如说羚羊角这味药,这个角一节一节,盘旋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它的气是盘旋而上,这种气是打着旋儿存在的。那么用了羚羊角这味药的时候,它的气机也会盘旋在人的身体当中里。所以说《周易》里有句话:“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都是在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我们对中医或者说对人的身体不是很了解,如果说没有一定的功力的话,无法感知我们的身体整个气机的状态和变化规律,那么,古人给了我们一个捷径的办法,就是取法诸象。比如说,观四时的变化,知道阴阳消长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好应了我们身体整个气机的变化。你看是这样的,一年有四季,每一天又有黑天和白天,那么这些都是阴阳沉浮消长的一个体现,如果能通过这些悟到我们整个生机的道理,对我们学中医啊有很大的帮助。取法诸象,诸是很多,在民间中医讲堂也有小半年,去年年底,如果能一直听下来,对气道中医有一个了解,我还是希望能够一起沟通,更有的放矢嘛。我觉得,这么长时间在公开场合能讲的我已经都讲出来了,不想再做重复,还有一点,并不是象听故事一样,需要在下面下工夫。跟大家说一下,我平时状态好的时候,行住坐卧,基本观察到自己气机的整个变化和状态,这个就是观照嘛,那么什么意思呢?我们总是游心于物外,不断地关注世间的各种事情,工作啊家庭啊,没有真正地体察我们的内心世界,体察我们整个人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子不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嘛: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如果你不断地游物于外,那么你领悟的越少,你知道的道理越少,越昏暗嘛。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提醒一点,如果想学好中医,或者想学好气道中医,我希望大家能够精神内守,观照自己。比如说出了一件事情发生了,这时候观自己心念的起伏,你就会发现有一.非常奇妙的心念世界向你展开,这个时候叫做悟道,然后继续观察自己身体气机的变化,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有一股气,包绕着你的全身,并且随着你的心念而起伏波动,这个是入气道之机,这样你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体察实相,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想法和经历,就是你在梦中也是在思考一件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身精微才能激发出来。如果学医没有痴痴呆呆、全身心沉陷其中的一种精神状态,那么学中医是学不好的问:气道中医怎样看待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可以说,三阴三阳历来有争论。可以说少有解释清楚的。也可以这么问:三阴三阳是不是一个实质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应用临床的工具?这里说一下,首先你要知道三阴三阳的名称的由来。阴是厥少太嘛,阳是阳明太阳少阳,然后再去论是足三阴三阳还是手三阴三阳。上次跟大家聊了《阴阳应象大论》当中的五段论,这个就可以应用在三阴三阳中。说一下阴经,太阴是脾嘛,厥阴是肝,少阴是肾。说的是什么意思,从足这方面来说,大家可以从气机的结构来考虑。首先说这个厥阴,它代表的性质是这个到了极致之后往上返的一种状态,那么这就是气凝聚而集结的代表,所以说厥阴哪多厥逆之气。太阴主和缓之气,那么少阴,当然是中间的坎卦之气。
因为三阴三阳这个问题存在争议,而且不按五行或者是气机的规律命名,这里面可能有些绕。可能是由于历史的传承啊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希望大家一定要追究其所以然。关于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什么意思呢?气有开合升降,这个气完全开达于表,就叫开,所以是太阳,太过头了嘛。气由凝聚的状态转向全身的状态,就叫做太阳。阳明为合,气聚在里,能够腐熟水谷,为后天之本,为合,所以阳明燥性,容易得大小承气汤证和诸多阻碍之证,这是阳明为合。那么少阳为枢,少阳一头是合,一头是开,它从合到开,那么少阳是枢,就像门轴一样,直接调节合和开的状态,关了门了,就是阳明,开开门就是太阳。那么,同理,三阴也是这样,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气开开就是太阴,就是脾经,我们说过脾经主缓,开开则气缓,合则气急,那么肝苦急嘛,也主筋,也符合那个特性。少阴为枢,它在开合的中间,主持两头。那么这是总的一个对三阴三阳的论述,那么希望大家到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的论述。哪些是开气,哪些是合气,哪些是枢气,这个是至关重要。所以说,你看,合气,厥阴是合气,阳明是合气,所以阳明容易得腐食之证,厥阴容易得抑郁之证,这都与合得太过有关系。那么开呢,太阴脾经是开的,太阳是开的,那么它们的气都是周布于全身的。太阳开在外,太阴开在里,所以主运化,和主持诸阳之气。少阳和少阴,整个是开合所在,这样它们整个的变化,应两头发生变化。大家知道,没有说是脾脏得肿瘤的嘛,因为它的气本身是缓和的嘛,肝得肿瘤的很多,胃上得癌的也很多,都是由于整个的气机凝滞导致的嘛。问:气滞和气道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一回事,气道讲的是人身周行变化的一团气,而气滞是气道中间的一个状态,气凝滞不化。一般人得病啊,得的都是气滞之病,并非真虚或者真实,而是气凝滞不畅。为什么气凝滞不畅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整个心气不畅,生活工作当中没有什么高兴的事,索求太多,你索求太多,你遇到的挫折就越多,有太多挫折之后,人就产生不满,这个是气机不畅的原因,所以学道者或者想有一个好的身体的人,一定要少欲,一个人欲望少了之后,你自然感觉到你受到的挫折就越少,心情就不会抑郁,而能够有一种舒缓条达的气机始终存在于身,那么你整个的经脉气血运行无阻,你就很少生病。学医也好,学做人也好,学佛也好,学道也好,终究一点,人做为一个个体不能索求太多,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不要索求太多,始终保持一个适中的心情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问:“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如何理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关于古文的行文大家要找到它的规律,《内经》当中的行文多数是以气机阴阳做为根基来解释的。我们看一下,“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也就是有天有地,天地之气交合,万物从之而生长。“未出地者,命曰阴处”,也就是说整个气机没有萌生出来的时候,还处在隐藏的状态,叫做阴中之阴,这个好理解。那么出来了,由隐而显,叫做阴中之阳,长出来了。什么叫“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呢?那么阴阳相合产生了万物,什么叫正,什么叫主呢?阳予之正相当于给了万物生机,因为这个主,代表生命出现之后,阴气为之操持。什么意思呢?《周易》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是坤卦的,是说阴气的,“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你看揭竿而起的做大事的,都是阳畅而阴和,就是阳气把天下打下来之后,阴气在坐天下,一个是打天下,一个是坐天下。那么这个“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就是阴啊,阳把天下打下来,阴气再去坐天下,一个为始,一个为终。因为阳气刚强勇猛,有开拓精神,所以让阳气去打天下。那阴气柔和有韧劲,能够承载万物,所以让阴气去坐天下,这就是“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的涵义,也就是《周易》里面所说的“地道无成而代有终”,成是成事,把事做成,地道啊,就是阴气,并非是阴气把这事做成,而是由阳气做成。那么阴气怎么用呢?阴气代阳气把这事延续下去,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个说到男女,就相当于男女交合一样。精子进入卵子,成为受精卵,这叫“阳予之正”,那么受精卵发育最后长成胎儿然后生出来,这叫做”阴为之主”。问:麻烦您用气道解释一下血瘀。这跟大家说一下,狭义的气和血是相对应的,有气有血嘛,那么广义的气,血也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说,有血瘀那么一定是气瘀,因为万物一团气,不管是气血津液,这些东西都是气之所化,那么血瘀一定是气瘀,只不过血瘀是气瘀中偏于有形的、偏于浊的瘀滞的表现。那么很多治这种血瘀的病人啊,以至于西医治血管堵塞啊,他以为那是血瘀,其实整团气机都瘀滞了,瘀的很严重,表现为血瘀。比如说我们思则气结,这个人长期的思考会导致中焦的气结滞不化。那么刚开始它只是在气分结滞,不会到血分,也就是说整个这团大气没有发展到化成有形之滞的程度,那么这时候是气分,你看不到,血管也没有瘀滞,也没有瘀斑的情况,这时候很浅,再进一步发展,慢慢化成有形之瘀,那么这就是血瘀,有可能还发展到一些肿瘤,那么这就是肉瘀。那么治则啊,第一条是在调整气机上,而不是要活血化瘀,所以说活血化瘀对很多病症有一些效果,但不能根治,并且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道理就在于此,因为他没有看到无形的气机,而只看到有形的血瘀,气化形,久而久之,这个瘀滞的东西就化成有形的东西了,那就像子宫肌瘤一样,那就是气瘀久了,变成了肌瘤了,那么你的治法就该是温化气机,使气机得运,那么自然肿瘤慢慢地由于畅达的气机的运化,自己消退,而不需要你直接去活血破血。所以说中医上我们开方子,严禁用耗血耗气的药去治慢性病人,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像这样它肯定有很多肿瘤啊血瘀这些病理表现的病人,一定是气机长期凝滞导致的。所以我们治病治本,不能逐其末,条达气机,慢慢化开,可能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甚至一年时间在病人和大夫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根本改善。问:既然说血瘀就是气滞,为什么把气滞血瘀单提出来呢?也就是气滞的成分浅,血瘀的成分深,也就是积和聚的区别。什么叫积什么叫聚呢?这个应该知道吧,积和聚一个典型的区别,聚是气之暂聚,你能感觉到某些不适,比如心下痞啊,这个是聚,忽然某一处疼痛啊,这都是气之聚,寒气之聚,热气之聚,病气之聚。那么积呢,积而化形,长个肿瘤就叫做积,时间短是聚,时间长了化为有形就是积,所以聚可拿药一下子散开,积就要长时间用药温化、消导,严禁用耗血破气的药去开破。问:从气道来讲,例如针灸,如何做到补和泻,这个补泻在治病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跟大家说一下啊,这个基本失传了,关于针灸的补泻,《内经》上一再强调,这个补泻啊,大家知道迎随补泻嘛,这个迎随补泻不是真正的补泻,真正的补泻啊就是《黄帝内经》上的所讲的,什么叫做补呢?进针一定要慢慢的进针,抽针的时候一定要急速地抽针。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啊真正的古代的针灸是两方面,一个是手法, 一个是意念,两方面结合,达到真正的补泻。你就这样认为吧,你拿一根针,往皮肉里扎的时候,首先要得气,得气首先像鱼咬钩一样,估计很多扎过针灸的有这个体会,一下子这个肌肉抱紧针头,催针要催一下,使这个气有一种得气的感觉,然后慢慢往虚的地方去送,这个送的时候,一定要一种有补的意念,同时带动手法,确实产生你手中握着一团气的感觉,然后往里走针,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意念,一个是指法,通过你的意念,就象你真正看到了有一团气往病人的所虚之处去填补或者去调补的感觉,同时手法上配合你那种意念的感觉才能真正达到补的效果,一手要闭针孔嘛,就怕气从这泻出来,拔针的时候一定要闭针孔。我们吹气球有这个感觉,用嘴吹一下鼓起来了,迅速用手把气球的口缠紧,不让里面的气泄出来,就是我们做针灸手法,我们扎阳陵泉啊、阴陵泉啊,我们首先要有这个意识,你才能真正地把气补进去,当然手法要有老师来教,自己虽然有意识,但是不可能达到精妙的程度,还要和病人的气机相融合,把这个病邪鼓舞振荡,使这个气通达于病人的经脉当中,那么这需要手法。所谓的泻法也很简单,有红肿热痛啊或者有寒气所郁,拿针迅速地扎于病所过的经脉当中,然后是不断地在那摇,就好象把里面的气呀豁开泄出来一样,尽快地把里面的气泄出来,并且不断地深浅抽插,不断地使气往外鼓荡,从这个针孔和针的周围啊,把气泄出来,那么手法好的话,这个一拔,红肿热痛能够很快地把气泄出来,病人会感觉局部有凉爽,像吹电风扇那种感觉,或者病人有所失亡,好象丢了什么东西,这个是泻法。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可以做个实验,你就把针啊看做你的整个意念所在,它就像一把铁锹,补无非是把土填进去,泻无非是把土给挖出来,那么小小一根银针带动整个你身之气和他身之气共同融合达到补气和泻气的作用。当然现在临床上懂补泻的大夫越来越少,基本没有。把针扎那,揉针,捻针,脑子里好象没有气机的概念,这个是不对的,只是某针扎某穴嘛,很死板。其实针灸啊就是在练气功,你功力有多深,你的补泻的效果就有多好。好多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中医,学来学去只知道皮毛。他看的医生的针法,就可能模仿出来,第一眼就是没有在思想层面上知道什么叫针法的奥秘,也就是说啊,师父手把手地直接让学生去进针、行针、出针,你要不告诉他真诀的话,他也学不会。所以说首先我们要在理论层面上或者在观念上一定要树立气机的概念,人是充满一团气的,补气就是以你身之气和病身之气带动补到虚之处,泻就是把病人的有实之气,不管是寒气、热气或者其它的病邪之气通过手中的针调泻出来,把气在身体当中由聚的状态使它散布开来,由身体的整个气机带动运化而走,一般元气深藏不露啊,越是真气,越是隐藏的很深,你那根针怎么对着非常深而又趋于无形之气行呢?所以大家记住,有绝活这个都有家传的嘛,或者是自己有一手嘛,但是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大方向。想学中医,一定在思想上意念上,不然的话,不管是中医的脏象学,还是针灸这块,不可能有太大的进步,不是一个机械的东西,如果针灸不带意念而能有效果,那么可能就有仪器来代替人的手法,所以说这是不可能的嘛,母亲给你下的面条和你自己下的面条是有不同的。问:“顺则凡,逆则天”,这个应该怎么理解?这是谁说的话啊?这句话这么理解,顺造化而走就叫凡人,逆造化而走,就是天。顺着什么,逆着什么。打个比喻你就知道了,一个人骂了你一句,你发怒,这叫顺,因为这是人之常情,这叫顺,也就是对外界产生常人可见的反应。那么逆,当然不是了,他骂你一句,你没反应,即不怒也不喜,或者反而会喜,会高兴,为什么?问:讲一下中风和中寒。这个很简单,中风肯定夹带着中寒,比如出去外面当风了,这就典型的一个中风嘛。风寒之气所伤,那么就叫做中风,中的风重,寒少。那中寒呢,中寒不一定中风,比如说,紧张所至,呆在家里冷,穿的少,这个一定是寒风所吹拂啊,才是中风。当然现在解释中风,相当于内生(*)经脉枯槁而出现的气机偏于一边,这和古代的中风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中风要用驱风散寒的药。往往中寒呢,温里去寒的药多一些,桂枝汤和麻黄汤,一个明显的区别,麻黄汤劲儿大,桂枝汤劲儿小,寒能令气郁,麻黄汤解一个郁,肺郁之气,太阳经寒郁之气,中风,风使人不适,用桂枝汤解肌表,是这么一个意思。现代人感冒,一般中寒的少,中风的多,所以建议用麻黄汤,劲儿大。而且现代人的身体素质也差。伤寒论里面有:中风有汗,中寒无汗哪,指的是郁嘛,郁的紧一些就没有汗,郁的松一些就有汗,所以中风导致营卫不适,就容易出汗,但也不是绝对的。问:肝气和脾气有何不同?这个记得我们上次说过,最大的不同一个气急一个气缓,是一对冤家。肝气急脾气缓,互相调和,相辅相成。气不可以急,故以缓气冲之;气不可以缓,故以急气激之,这是肝脾气最大的不同。前些日子看一报道,说人肝火旺脾气急,那么是不应该改一下啊?不叫脾气急,应该叫肝气急。这个大家正好提出来这个问题,脾气急是不是肝火旺肝气急,或者肝气上冲,是说肝气还是就是说脾气?大家解释这样:肝气克脾,脾土受克,这个是一个比较。那么单拿出脾气来说,可以急可以缓可以开可以合,肝气也一样,可以急可以缓可以开可以合,也就是每一脏它是一团气,都具有本经气的表现形式,当肝气和脾气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肝气急脾气缓。有人说脾气缓是常态,急为病,肝气也可以急,脾气也可以急。不要去引申到肝气主急,脾气不主急,这个不能这么来说。这本身脾应该是缓性子,但这人急了,这叫脾气急。那么下面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脾气急,为什么说人的禀性一定要用脾气来说?不说心气肝气,招员工不要招脾气太暴的。为什么不说肝气暴躁呢?这个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看大家解释。这个说的不错:人五行所主,肝气即是脾气的一部分,脾气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禀性,这样说是对的。脾气缓为和气,这个脾气汇合在五脏之中,基本代表个人的性格。它就像办公室主任,各领导层、员工都要和他打交道,那么基本反映了这个系统的特点,所以说我们说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的状态怎么样,就要看他的脾气怎么样,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在这里也淋漓尽至反映出来,并非只是仓廪之官,还是一个人的性情的综合代表,所以说不说肝气急,怎么怎么地,上来说脾气怎么样,脾气急啊脾气缓,还是这人反复无常啊,都用脾气来表示,所以古人用词非常有讲究的,你看说这人精神怎么样,一个说精一个说到神,两个都说清楚了。这个人面貌不错,又加一个面貌,那么精神加面貌,同时代表一个人整体的气态。问:土藏万物,那其它特性是否都能相应地反映呢?可以这样来说,从全息理论来说啊,你身体、跟你有关的任何一点的气都是你所有气的表示,只不过就看你会不会相。也就是说,脾气如果过急,肯定肝气比脾气还急,那么同时心气也会微急,肺气也会微急,肾气也会微急,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有从上到下的整个的政令的执行,会深入到任何一个家庭当中,像文革时期家庭的一个情况和我们现在一个家庭的情况直接就反映了社会的全局。那么也就是,你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组织都是你身体之气的整体反映,一粒米知大千世界啊,可以用中医的全息帮你很好的解释。一行变则其他行也变,都错位,就是说脾气缓,它往急这儿一错位,那么其它四行跟着全错位。比如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每一个细胞都高兴。同样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每一个细胞都愤怒,这叫做万物有灵吧。问:为什么看舌苔能看出人的身体变化?看手相,看面相,包括看整个胳膊的臂相,说话的声音,都能通过这些精微体察整个人身气机的大布局,大家一定要建立这种全息的思维方式啊,不然的话,你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医的。问:肝气和脾气如何才能调畅好呢?那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肝气脾气不调畅?无非内因外因嘛,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寒热燥湿风火和日常起居生活,一般肝气脾气不调畅的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是其人忧郁,忧愁多郁,使肝气脾气不调达;第二个原因是缺乏运动,使人身气机生发不畅,城市里这两个原因占全了,家庭矛盾、工作不顺、子女就业包括就业压力导致其人情志不畅,情志不畅导致生机断绝,生机不足嘛,整天垂头丧气,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好饭,肝脾二气不调,气机不畅,久而久之男的就容易发展成肝硬化,女的相对柔顺,发展肝硬化的机率小些,这是外因,吃饱就睡,无所事事,没有什么活动,坐在办公室里面,打打字,发发稿件,使你的气血运化慢慢停滞下来,再加上内伤情志,那么两因相加,迅速地就会产生肝脾不调。那么防治的最好方法,第一,多锻炼多运动,户外运动,爬爬山哪,出去旅游一下,每天长时间的走路啊,打打羽毛球啊,让它的整个气机通过运动调动起来。第二个,多做开心的事,少想不开心的,使情志安定,少思寡欲,慢慢慢慢它这个不调的肝脾的气机就会重新调达起来,这是根本法。你吃什么逍遥丸哪,参苓白术散哪,效果不是很显著。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啊,我看很多人看病有个问题,病人来了,搭下脉,不问所苦,也不问病之所因,怎么得的病啊,一步步怎么来的啊?有个病人问我,他是胃难受,怕凉,首先20多岁,什么时候得的这个病,倒倒倒倒是初中有一次坐汽车,开着窗户,凉风灌到肚子里,回来就不舒服,没把它当回事,从此坐下了一个病,那么这个就是当时风寒之气入体嘛,结在胃中,久居不化,慢慢地形成一种慢性病,也就是说其人是寒,必有受寒的原因;其人是热,必有受热之因,你一定把病断到根上,他什么时候得的病。有个病人,农村的,跟我说下肢的一个地方非常凉,到了七八月份还要穿条棉裤,又紧又凉还疼,那么就问了:你怎么得的?就说有次跟丈夫吵架,堵气,大三九天,下到河里不上来,从此马上当月的例假就没来,从此就坐下根了,病就从这来的。也就大家以后给任何人看病的时候都要问一下,生活环境怎么样,心情如何,最开始是如何得的病,当前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病程是怎么发展变化的,这样对大家治病有重要的帮助,你一找到原因,马上就知道应如何救治。接着来说这个脾气急是不是脾气虚不会缓啊?你也不能这样说,脾气虚就当不能有一个正确的环境,你这样来理解,不能说气虚,这个说的对:脾气缓是制约肝气急的,脾气急则是肝气无以制约则生火,可以这样解释吗?前面一句倒是说的对,“脾气急则是肝气无以制约”,这个对了,“…则生火”,这个不对。你把肝气和脾气当成一团气来看待,那么急同时都急,只不过脾气稍微缓,肝气稍微急,都急的时候,脾气急,那肝气更急了。还有脾气和肝气不仅是制约,还是相乘的关系,肝气必须依赖脾气的缓畅之气,使肝气的生意能够输布于全身,同时脾气还依赖肝气的条达之性,千万别把肝气和脾气当成一对冤家,就象木生在土壤当中一样,木靠土壤的滋养得以生长,同时又能保持水土不被流失。正常的肝脾之气是相安无事的。问:经络的气可不可以逆行?不知道你逆行指的是什么意思,是逆于经?还是本身?人身精微啊,人身经脉,不仅有十二经脉八奇脉,还有更多的脉,外脉啊内脉啊,很多包绕人的周身,道家讲的经脉比医家讲的要深要多,所以经脉啊,你只有站在气机的角度才能很好的认识,它有逆有从。原先是从上到下,这个逆上来了,这怎么逆?这个解释起来事情就多了,首先你得知道有哪些经脉,并且能够基本感知到经脉的循行,而且感知的层次也不一样,那么对经脉的理解也不一样,如果仅是从书上看到这些经脉啊穴位啊,你要来解释,也很难把经脉的循行解释清楚,因为本身这个经脉循行就是一个感应的循行,咱们知道这血脉血管就很复杂了,你想想这个经络在人身的包绕就非常复杂,绝对不是简单的十二经脉八奇脉那么简单,它是实际的存在,因为是实际的存在,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都会体现出经脉的包绕过程。《黄帝内经》说到经脉在五脏六腑当中循行的时候也没有完全说清楚,只是入于里,然后后来怎么又从哪个经脉出来,关于入于里又怎么来走,那又不是简单的《黄帝内经》能够说清楚的。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在道家目前的水平上,即令博览群书,也不会把经络整个循行啊整个气机的变化能够完全讲明白,它这个经络就像缠绕一起的线团一样,希望大家初期尽量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气机的揣摸上。因为气机是大方向是大背景嘛,气机只要掌握好了,你只要让它自然而然地在经络中运行就可以,没有必要像制造导弹一样,精确到经络的某一点某一部分,因为现在大家不可能有那个水平。所以我不建议大家从经脉入手学习《内经》。这里还有一点,关于五运六气,从我个人观点,《素问》后面那几篇大论是后人加上去的,并非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不管篇幅啊行文风格啊都不符合《内经》的特点,所以说几篇大论可能是后人加上的,我也不希望从几篇大论,从五运六气入手来了解阴阳五行的变化生长规律。如果看阴阳五行有更好的书可以看,没有必要从五动六气着手研究,而且应用于实践,这个就有点捕风捉影的意思。举个最简单的道理,大家说甲运人怎么怎么的,木运,五运嘛,五运六气嘛。只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六十甲子,从甲子开始嘛,六十甲子纪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期间一直延续六十甲子相循环的原则,那么和时运的气运是否有差错,这一点希望大家回去认真思考。我们知道从黄帝时就有了甲子,那么一直六十六十地往下走,它是一种纪年的方式,运气又有不及和太过,比如,今年是木年,那实际的情况今年是否是木年,是否是木运来临,那么即便是木运来临,它太过怎么样,不及又怎么样,也就是我们六十甲子的行年法是否能够如实地解释气运的状态,所以从这点我不愿意大家从五运六气下手研究阴阳五行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因为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即便推算流行病啊,适用于中土还是其他地方,《黄帝内经》当时只是河南地区嘛,是否只适用于河南,那么适用不适用新疆?那么此类的问题都是很根基的问题嘛,古代《黄帝内经》写的时候中土的定义和现在我们认识完全不一样。问:十二经与气道的运行,是一样的吗?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十二经脉运行是一个层面的存在的体现,那么不同层面就有不同层面的气机的运化的规律,我们不能只通过一个十二经来认定它是绝对的一个存在,也就是我们形的层面上有血管淋巴,中医的层面上有十二经,那么再往上推,比如道医,再往上推,还会有其它存在,一步步地控制和组织着下面整个气机的运化。所有这些包括血管淋巴,这些都是气道的存在的某一个层次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就是,大家一定要跳出中医之外看中医,不然的话也陷于十二经迷信的理论。可以这么说,现在人得的病基本都不是单脉的病,而是整体气机失调失运的病,也就是说,胃病是不是扎阳明经就能好了呢?不是这样的,胃病可能连着肝病,可能连着肺病,可能连着肾病,就是见其所虚,而知其所主。我们学中医,也不能迷信中医,把中医当成一个真理。问:逆通周天怎么循环啊?说一下啊,道贵无为,如果拿你的意识强迫你自己的身体去发生错乱或者有为的病,这个不符合天道不符合道学的基本原则的。比如说通周天,拿意念导引往哪走啊,这个是误导,真正的丹道无为而生,你可以看看白玉蟾的文集,可以有一些了解,千万别用有为法对你的身体施加任何的影响,有很多练气功的最后走火入魔嘛,觉得自己通周天了,练丹了,其实都是不实的幻想,大多数情况都如此,元气能不能通周天,那是自然而然它自己走出来了,不是人用意念导引的,拔苗助长嘛,小苗生出来,没有人去拔它,它却能生长,不管是练气功还是什么,道贵无为,你无为了,道就开始有为了,你只要有为,始终是你在压制它。问:从气道讲,任督二脉能打通吗?因为打通任督之脉本身就是带一种有功利色彩的问题,水到渠成,任督之脉贵在自然流通,而绝不是打通,很多学道的人很愿意通过自己的意念引导去做一些事情,最终反而会害了自己,最终得到一些小果,不能得到大成。我们气道中医,如果大家接触临床的可以知道,它完全是从道贵无为这一块派生出来的。任督之脉我们不注重是否打通。有人说了嘛:学道不在打坐,道理就在这。如果你世间的凡念还层出不穷,我不知道你心机放在哪里,你自己安心下来,这个气机就会沿着自然的方向流转,久而久之该蓄满的地方蓄满,该通畅的地方自然通畅,还用假人去搬弄是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问:丹道的尽头是什么,丹道的修炼,肉体还果然可以通过种种方式不死吗?这个问题怎样回答呢?只能这样来说,不管修丹道还是修一些出世间的功法,我们的目的首先要明确。有一句话说的好:放下一切大吉祥,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有私,有私欲,有形体嘛,所以我们会死去,同时会产生我和他的对立,也就是有对待嘛。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很多人当成个笑话或者一个口头禅,其实这是一个至高的境界,与天地同体,丹道的尽头,修来修去就是放下一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关于肉体的问题,放下一切之后肉体是否存在?那么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我们做为没有见性的人,不好揣测。关于这种终极的问题,还是不要在这里过多的探讨,因为我们从气道的角度来讲,首先我们对整个气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这样跟大家讲,一个不错的层次对气机的了解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可以如实地感触到世界的万事和万物都是气机所化,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之物,这是《楞严经》一句话,我们可以引用这句话:一切山河大地,山川草木,都是气机所化。这样一来,既然都是气机所化,我们就会知道,任何事物没有明显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慢慢形成了不再区分对待你我的一种境界,都是一团气嘛,这样你就不会受它迷幻和蛊惑,无非它变化而成,其中疑性自明,达到这种程度,大家就会对外界的环境、事物的变化不会产生执迷不化的追求,从而能够返还自心,体察心性的起伏变化。问:既然刚才说五运六气不一定准确,假如要学习预测运气,你推荐学什么?这个跟大家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首先第一个,如果大家能从气机气化的角度来了解整个气机的运化,那么以小可以见大,以偏可以推全,以今可以推未来,以今天的情况就可以推明天的情况,那么我们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整个气场的变化和人文的变化而推知以后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今年春天南方大雪 ,那么这个就是气机剧烈的一个变动,那么这个大雪之气是从哪来的呢?那么它必然是消耗一部分寒气而化成了大雪,也就是旱涝不时啊,今年整个气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动,而且前几天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北京刮西风,强烈的西风,而不是东风,就前几天上周,而且西风刮的非常猛烈。那我们知道道春天应该刮东风,不应该刮西风和北风。前一阵一两个星期前,天气很热,后来突然变天,刮起了强烈的西风,那么这个就代表气机的变动。应什么?这是公开的一个场合,我就不便跟大家沟通了。中国古代很多物侯学就是通过观察整个天文地理人事的变动来推测整个气机的发展状态,这个学问是一种秘学嘛,而且如果有一定功底,也可以通过望气、风水的学问去进一步揣测整个气机的变动。比如说每天早晨在开阔的地方,看太阳升起前那一刹那间整个地平线气机的变动情况从而推导是什么样的气运在主导目前这块地方的整个气机的状态,或者远远地登上山岗,极目远望,比如云彩,会出现特异的云彩,它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那么这样学来得更扎实,而且更有体验,你拿五运六气去推,你终究是在书本上做了一些符号的游戏,何不到野外或者更贴近自然的地方去看山川的变化,去推测气机的状态。解释一下:《黄帝内经》成书年代。首先我没学过考据学,古代历史也不是很了解,关于成书时代,我们这么看,成书什么时代并不重要,我要知道《黄帝内经》的精神从什么时候开始延续下来,跟大家几次说过,《黄帝内经》是气界角度理解身体、理解医学的一部医书。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推断,古人很早的时候,比如黄帝,是不是更早,伏羲氏,是吧,就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气界的存在和气界的运化规律。我们可以再来推测,《内经》成书前肯定有更多的经书来解释整个的气界的规律,包括《黄帝外经》或者其它书籍都是人们在准确充分认识气界层次的基础上写成的。那么后来辗转能够流传下来的,在医界也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因为很多用语我感觉并非是《黄帝内经》首创,而是一个自古继承的关系。问:上守神,下守机,这个什么意思,如何操作?上守神,就是神界的神。下守机,就是气机的机。我们气道中医从气界这个角度,那么是否气界是一个高于形界的存在,那么气界上面还有一个神界的存在,就是思维和意念,这个界啊是神界。上工守着神界,下工守着气机整个的运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肝硬化,就像刚才那个肝脾不调嘛,上守神,就是守你整个的心情意志,让心气开达,那么这个就是上守神。下守机,也就是通过草药,去疏通整个肝气瘀滞的气机,使气不通的地方得以通畅,这个就是下守机。还有就是,《黄帝内经》我们知道,叩之不发啊,就像猎人随时等待猎物到来然后把箭射出去一样,气机是泵嘛,经脉都是气机所流行出入的嘛,那邪气过来了,直接扎了一针,因为疟症嘛,用针把疟气给它引导出来,那么这也属于下守机的范畴。关于您讲的气道中医我现在是若明若暗,不是很明了,是不是气在上者,下之,在下者也,升之,聚者,散之,等等。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人身一团气啊,若过上,则要往下按一按。若在下,则往上托一托。若整体的气机偏于寒,则使它温暖,气热要使它凉爽,聚到一起了,要让它散开,要是气过于散,要让它收聚。那么总之,调畅整个气机,使它处于一种和缓调达,不上不下,不寒不热,不收不聚,又收又聚,又寒又热,又上又下,这样一种状态这个就是整个的生机之道,也是一个美学标准。这个中医的道理同样可以应用于琴棋书画,什么是美呢?什么是评判事物的标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用一个词语描述就是谐和,所有中国古代文化,琴棋书画,包括经史子集,它们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气界的层次来进行运化、体验的。问:人去世,是神先死还是气先散?这个问题怎么来回答呢?首先我也没有经历过。如果从气道的角度来推测,那么神气一体,神气形,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气,即便人死了,还有一团气存在,这个实在不好回答,我不能在这胡说。应该是气先散吧,神还在里面呆一段时间,实在不好说,不能胡说,也不一定神先散,因为人一去世之后,神气内敛,外在的气血运行之气,气机先行断绝,神气入里,不能说神气先散,人为什么要做七七呢?神气还在嘛,这个不做解释了。问:怎么看待五运六气?现实一些,也就是说,如果大家没有对《内经》的体察和神思的运用,中医包括五运六气,你很难再学了,你哪怕学一个面相啊,都比你学五运六气来得实。你学面相久而久之,你自身就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整个的气感,一个人立在这儿,他成了一团气相,所说的面相,面相并不是说只是面部的一个相法,对人整个气机,动静刚柔啊,声音啊,气色、气象,整体的一个相法,你这样多实在啊,学到后来,都是自己的,整个能够很纯熟地应用。问:春三月,此谓发陈,用气道如何解释?这其实就是解释发陈嘛,把陈旧的东西重新发出来,而有新意,也就是新陈代谢的意思。发,生发,陈旧之物重新焕发生机。问:人之身唯气血尔,是不这个接近您的思想?这样气和气血,古人不是没有论述过,问题在于你能否把这个气机理解透,开合、升降、沉浮、刚柔、缓急,这些东西你能不能去准确地解释气机的变动,而不是仅仅像《伤寒论》上说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个大气一转,就是你的气机,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开的开该布的布,那么整个的气机一转,邪气就散了。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大家读中医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中医本身,一定要加上自己的体会和整个感觉的锻练,这样才能学好中医。行,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