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山花样年华 mp4:“文革”后活跃在毛泽东身边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34:22

“文革”后活跃在毛泽东身边的人

 

张放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6月3日,照片里前台的每个人物,都随20世纪历史的湍急漩涡,极富戏剧性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尽头……。

 

1971年下半年,林彪与毛泽东对很多重大事情的看法,已产生严重分歧。彼此间的矛盾,也已激化到近乎公开程度。包括周恩来等在毛泽东身边的最高层领导者,看在眼里,并无任何解决事态的方法,好像也不敢提出什么富于建设性建议。6月初,距林彪九月十三日叛逃只三个月左右时间,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118室,会见了前来访问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领的党代表团。遗憾的是,从照片上观察,一点看不出林彪几个月后要叛逃的蛛丝马迹。恐怕连林彪自己都不敢想象,与毛泽东有矛盾,竟然会使他在三个月后,葬身在他自己都未曾听说过的外蒙古的温都而汗。

 

这次会见外宾,陪同一起出席的首位高层人物,就是引人关注的毛泽东指定接班人林彪。照片上,大家都众星捧月般仰视着中国第一主角毛泽东的举手投足。身穿一身灰色的毛式中山服的林彪,样子有些谦卑地站在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中间。尽管这位置表明他是中国第二号人物,但他也只有静静恭听毛泽东的话的份儿,不敢有什么造次。离毛泽东更远的地方,是永远甘据第三位的周恩来。他看上去似乎更加谦卑。进入“文革”之后,周恩来把看毛泽东的眼神,变成了这样:崇拜、敬仰与随时从命。

 

照片里左数第五人,是一直称病不怎么出现在镜头前的康生。这个人物,目前是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学者们最感兴趣的人之一。西方某些中国现代史学人,用“东方马基雅维里”,即阴险狡诈喜欢弄权的卑鄙人物,来形容此人。不过,这只说明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某些无知。其实,像他这种人,随手翻阅一下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史书,应该说比比皆是。所以对于西方人此种评论,俺不以为然。

 

延安时期,康生一路追随王明,一起到了延安。但后来,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倒向势力更为强大的毛泽东一边,并最终配合毛泽东,扳倒了苏联力挺的王明。此外,他乐于主动充当中国未来第一号人物的“媒人”角色。因为他亲眼看到,从上海娱乐圈里跑到延安的江青,一直对毛泽东感兴趣。毛泽东也对这个一听课就坐到最前排、并屡屡发问的20多岁娱乐圈演员有好感。是康生使毛江“终成眷属”。

 

康生从此成为毛泽东一生中都非常重用的人物。毛泽东先在延安搞了“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啻二十几年后“文革运动”的雏形运动。康生成为这次运动最大赢家。无数拷问与执行枪决等行动中,都能感到康生的影子的存在。

 

几十年后,“文革”运动来袭,康生的影子,再度出现在制造无数冤魂的案子内外。他真是欠下无数结血债。遗憾的是,当他末日来临时,形势对他死很有利。被他以种种方式弄死的冤魂不能复生。活着的善良人们,则还被蒙在鼓里,无法知晓历史真相。于是,人们便以貌取人。无数人都把康生这位毛笔字写得极其漂亮、戴着近视眼镜的人,当成了“谦谦君子”。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此人与“杀人魔王”相去不远。更没有人会相信,此人在西方竟被称作“东方马基雅维里”。他离开这个世界后,尸骨被荣耀地放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当然,同样极富戏剧味道的,是那个叫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这次会见过后,又过了近20年,时间来到1989年12月,他刚刚主持召开了一次党内大会后,罗马尼亚突然随前苏联一起换了颜色。他竟然被罗马尼亚十几个部队士兵,一顿乱枪打死。跟他一起赴死的,是照片里站在林彪右边的他的夫人埃列娜。死前,在一个破房子里举行了一个十分仓促与草率的所谓的宣判仪式。听到判处死刑后,齐奥塞斯库夫妇愤怒了。

 

“你们搞这一套审判的骗人把戏干什么?你们要把我们枪毙,枪毙好了!进行政变的人,可以任意枪杀任何人!”齐奥塞斯库大声喊道:“罗马尼亚万岁!自由罗马尼亚万岁!打倒叛徒!”

 

时间又过去了20年。尽管齐奥塞斯库早已作古,但罗马尼亚还在“万岁”途上,只不过,今天的罗马尼亚自由与否,都与齐氏无关。今天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什么样子,它与齐氏当年喊的和想的到底有何不同,只有上帝知道吧。

 

照片左数第二位的,是四人帮里的一份子姚文元,他也于上世纪受到“特别法庭”的特别审判。

 

其实,看历史,还不就是看历史人物?而看历史人物,还不就是看那几个前台的风流人物?那为什么喜欢看他们?正因为那几个风流人物,无论像巨人或像小丑,都曾深刻十足地影响过每个曾活着、以及正在活着的俺们这种蚂蚁似的小人物的生活。除此以外,也许还有某种心理需求吧:看历史,就会看到那些“风流人物”走马灯似地死掉:那些人虽然曾那般精彩,那般辉煌,可一个个还是这样或者那样死在我们的前面,这又何尝不是某种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呢?俺等小人物“虽不风流”,但还活着,而且今天仍站在这里,仍可以对他们评评头,品品足,对他们引发的历史事件高谈谈,阔论论,这又何尝不算得上是某种精神会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