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囧囧丸的个人资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7:11
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学术价值和/或实践意义):
20世纪西方音乐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个性迥异的音乐创作理念、形形色色的音乐创作素材、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技巧,凡此种种音乐现象与音乐实践以惊人的速度与广度颠覆着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面对历史时期所富有的共性特征相对退化的20世纪音乐,我们更多的是局部而非整体、个案式的而非全面的解读,《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课题将有望在较为全面把握20世纪西方音乐面貌与风格、认知音乐创作与技巧的变化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这项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该课题将对西方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作品及其作曲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在大量研读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文献基础之上,通过种族、社会性别等多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作为学术语境,将释义学、叙事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结合实证性考察和风格分析,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思想观念、研究范围、观察视角和方法运用上,结合西方最新的音乐学阐释方法,运用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从中国音乐学者建构的不同视角,填补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空白。
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扫描20世纪西方作曲家、作品及其作曲技术的面貌,立足于审视音乐创作语言与形式的变化,以此来丰富我们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多元化风格变化的认识,逐步从微观的技术手法与宏观的创作理念方面,运用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分析相结合、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思路,进行“音乐的文化研究”或“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既注重音乐文本的整理与分析、梳理作曲家创作与风格的变化,又注重音乐深层的精神内涵,以此来丰富我们对20世纪西方当代音乐发展历程的认知。
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教育教学意义。目前,我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仅有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彼得?斯?汉森《20世纪音乐概论》等极少的可供教师、学生认识20世纪音乐的著作,因而使我们在此领域的教学只能停留在浅表的与描述性的阶段。当下的21世纪,在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对20世纪音乐的认知是必不可缺的一步,因此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我们自身如何走进20世纪音乐,而且我们还肩负着如何将20世纪的音乐作品填充到专业教学中(包括和声、曲式、音乐史甚至音乐表演的具体实践中),相信该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这些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示范性与基础性的铺垫。
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完成相关乐谱及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中国音乐的发展深受西方影响,20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创作基本是在“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该课题对于推进我国对整个20世纪音乐的研究、借鉴,以及汲取西方当代音乐中具有生命力的因素,以推动我国音乐创作及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主要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及对各种代表性观点的评述):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现代及后现代音乐创作的研究,国外在上世纪伊始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关注。在上世纪30年代,就出版了H. Cowell编订的论文集American Composers on American Music(《 美国作曲家与美国音乐》),以及N. Slorimsky的Music since 1900(《1900年后的音乐》) 。
进入50年代后,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论文集Style and Idea (《风格与思想》)这本论文集通过15篇论文阐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其中像“The relationship to the text”、“New music,outmoded music,style and idea”、“Composition with twelve tones”等文章都是对自身创作的反思,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审视与展望。另外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还有H. Hartog编集的论文集European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世纪欧洲音乐》)。
进入60年代,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开始有了巨大进展,保罗?亨利?朗编订出版了两本论文集Problems of Modern Music(《现代音乐的问题》)与Contemporary Music in Europe(《欧洲当代音乐》)(与N. Broder合编)。这两本论文集搜集了当时关于当代音乐现代音乐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在整体上对当时的音乐创作潮流进行了更为概观的叙述和把握。此外还有D. Mitchel的The Language of Modern Music(《现代音乐语言》)和W.W. Austin的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Debussy through Stravinsky(《20世纪音乐:从德彪西到斯特拉文斯基》)前者全书分成7个章节,主要介绍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不同音乐创作观点的冲突,其中对包括勋伯格的新规则,表现主义的潮流、立体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进行了叙述与评价,并对音乐何谓“音乐”进行了反思;而后者则更系统的介绍了从德彪西到斯特拉文斯基欧洲音乐创作轨迹的流变。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E. Schwartz 与 B. Childs编订了一本论文集Contemporary Composers on Contemporary Music(《当代作曲家与当代音乐》),这是一本关于当代作曲家与当代音乐的论文集,之后在1998年再版并重写了前言及增补了15篇文章。编者以时间为线,全书分为三部分:一、1945年的欧洲音乐,主要选取了德彪西、萨蒂、斯特拉文斯基、贝尔格、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等当时知名的音乐家关于音乐创作的发言或论文,共计13篇。二、实验音乐与美国音乐的发展,主要选取战后欧洲的一些音乐语言改革家如巴伯、瓦雷兹、以及美国的科普兰、卡特、凯奇的创作发言,共计21篇,其中还包括了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的一篇文稿。三、后现代与新动向,该部分主要截取20世纪70年代之后欧美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如施托克豪森、蒂皮特、利盖蒂、古拜杜丽娜等人的文论,共计15篇。这本书通过集结大量作曲家的言论如实的反映出近百年来的欧美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对研究者提供了权威的研究论据,而在扩版之后更具备了时效性。
另外这一时期还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J. Cage出版的Silence(《寂静》)这本书由作曲家亲自执笔,详细介绍了作曲家对声音、世界的观念,是一本研究凯奇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进入70年代,音乐语言进入了更新的发展时期,相关的研究著作其着眼点也开始逐渐广阔,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著作有J. Peyser的20th Century Music: the Sense behind the Sound(《20世纪音乐:声音背后的思想》)、M. Nyman的Experimental Music: Cage and Beyond(《实验音乐:凯奇及其后来人》)、R. Smith Brindle的The New Music(《新音乐》)、A.Whittall的Music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一战后的音乐》),以及R. Barthes的Image, Music, Text(《图像、音乐、文字》)。其中《实验音乐:凯奇及其后来人》一书从50-60,60-70两个年代截段,介绍了实验音乐浪潮的开端:50-60年代的凯奇、菲德尔曼、沃尔夫等人的创作,以及他们受到“激浪派”画派的影响。之后介绍了60-70年代音乐创作领域发展的不确定性,介绍一柳慧、阿什利、卡迪尤等作曲家以及之后的简约主义创作潮流和调性的回归,对凯奇及其后的这两代人的创作风格与发展道路进行了历史地梳理。《图像、音乐、文字》一书则从美学思辨角度,分13个部分叙述图像、音乐、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借用了修辞学、叙事学的角度,从新的视角来对音乐进行诠释分析,也可以看出在70年代,针对现代音乐的不确定性,开始有学者尝试借用其他姊妹艺术的分析方法对现代音乐进行分析阐释。
80年代之后关于现代音乐的论述著作已经十分丰富。其中有论述简约音乐的W. Mertens的American Minimal Music(《美国简约音乐》),以及T. Johnson的The Voice of New Music: New York City 1972–1982(《新音乐之声:纽约1972-1982》),另外还有A. Kaplan的Rocking around the Clock: Music Television,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Culture(《昼夜不停的摇滚:音乐电视、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J. Collins的Uncommon Cultures: Popula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非常文化:流行文化与后现代主义》)、S. Gaggi的Modern/Postmodern: a Study in Twentieth-Century Arts and Ideas(《现代/后现代:一项关于20世纪艺术与观念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到,研究的广度在进一步扩大,流行文化、摇滚音乐、音乐电视都作为20世纪的音乐观念引起学者的注视,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研究层面。
90年代对当代西方音乐的研究成果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状况。总体上分为了几类,首先是史论及对作曲家创作研究的专门著作,像J.N. Straus的Remaking the Past: Musical Modern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onal Tradition (《评述过去:音乐的现代主义与调性传统的影响》)、R.P. Morgan的Twentieth-Century Music(《20世纪音乐》)、E. Antokoletz: Twentieth-Century Music (《20世纪音乐》)、B. Morton 与 P. Collins的 Contemporary Composers(《当代作曲家》)、E. Schwartz 与 D. Godfrey的Music since 1945(《1945年以来的音乐》)、P. Griffiths的 Modern Music and After: Directions since 1945(《现代音乐及以后:1945之后的新动向》)等等。其中R.P. Morgan的《20世纪音乐》分为三大部分,以时间为间隔,分别为:1、超越调性:1900至一战,2、重建与新系统:两次大战之间,3、革新与分裂:从二次大战至今。全书将音乐置于20世纪大的历史背景下,揭示出了20世纪音乐语言的三次巨变,而在大的部分之间,小章节之内则介绍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从马勒、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直至凯奇、梅西安、布列兹。从表现主义到简约主义、从歌剧交响乐到摇滚乐与爵士,几乎将20世纪所有的音乐现象与观念预以包容,是一本非常完备的20世纪音乐史论工具书。此外,E. Schwartz 与 D. Godfrey的《1945年以来的音乐》也值得一提,此书重点论述战后欧美及世界其它地区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副标题为:论题、材料与文献。全书分为四大部分21个章节,十分全面的论述自战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作为一本专题论著,除去史论追溯以及创作理论解释叙述以外,在每一部分中均单独开辟一章对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如战后早期的创作中选取斯托克豪森、卡特、布里顿等人的作品。在电子音乐与先锋派的创作中选取潘德雷斯基、巴比特、凯奇、布列兹的作品。在新浪潮章节中选取贝里奥、汤姆?约翰逊、劳里?安德森等人的作品。在争论与新方向章节中则选取了菲里普?格拉斯、利盖蒂、古拜杜丽娜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大量乐曲实例的引用使论述的说服力更强,同时也更易为人理解,更具直观性。
其次是针对具体国家现代音乐发展状况的专门论述,如D.J. Lambourn的Modernism in British Music, 1900–1922(《英国现代主义音乐:1900-1922》)、P.D. Roberts的Modernism in Russian Piano Music: Skriabin, Prokofiev, and their Russian Contemporaries(《俄罗斯钢琴音乐中的现代主义: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和他们的同时代人》)、K. Gann的American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世纪的美国音乐》)、L.H. Hakopian的Music of the Soviet Age 1917–1987(《音乐中的苏维埃时代1917-1987》)。其中K. Gann的《20世纪的美国音乐》值得注意,这本书非常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当代音乐文化。分13个章节介绍了美国20世纪音乐的发展情况,从20年代的超现代主义到30年代的流行主义再到之后接受欧洲无调性的影响,出现的实验主义思潮。介绍了凯奇、凯奇的后继者以及简约主义音乐观念,还有后续的新浪漫主义,电子音乐以及迅速兴起的爵士与摇滚音乐文化,同时也对八九十年代的调性回归的后简约主义进行了介绍,资料十分详实,是研究20世纪美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
再次是对20世纪音乐观念思想的论著,如M. Paddison的Adorno’s Aesthetics of Music (《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M. Paddison的Adorno, Modernism, and Mass Culture: Essays on Critical Theory and Music(《阿多诺、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音乐论文集》)、L.B. Robinson的Mahler and Postmodern Intertexuality (《马勒与后现代的互文性》)、G. Watkins的 Pyramids at the Louvre: Music, Culture, and Collage from Stravinsky to the Postmodernists(《卢浮宫前的金字塔:音乐、文明与拼贴,从斯特拉文斯基到后现代》)。其中前两篇是对阿多诺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思想的介绍,后两篇则更多关注于后现代性与音乐之间的种种联系。
同时,随着现代音乐写作越来越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针对乐谱本身的研究、理解、分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才能正确的解释音乐成为音乐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分析逐渐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音乐子学科。而关于现代音乐分析的一系列论著无疑在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研究这一课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现当代西方创作分析的著作浩若烟海,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Ian bent的Analysis(《分析》)、Felix Salzer的Structural Hearing(《结构听觉》)、Rudolph Reti的The thematic Process in Music(《音乐中主题的过程》)、Allen Forte的 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无调性音乐的结构》)、George Perle的Seri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ity(《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Grosvenor  W.Cooper 与 Leonard Meyer的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音乐中的节奏结构》)等等。作为《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词条单独成册,本特的《分析》是在音乐分析学领域最具权威的一本论著。本特从分析的意图、目的入手,对音乐分析这一学科本身进行鞭辟入里的阐述,同时对音乐分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对每种分析方法的优劣进行细致比对,还对音乐分析、音乐批评进行了比较与论述。引导阅读者不仅对音乐分析方法今后的发展,同时对音乐分析的内容意义本身进行思考,而作为申克分析方法的衣钵传承者,萨尔泽通过自己的《结构听觉》这本书,将申克分析法作了进一步引申。将本身适用于调性音乐的申克分析法扩展至多调性的作品中,为使用“申克图表分析体系”解释近现代音乐作品开辟了道路。鲁道夫?雷蒂的代表著作《音乐主题的过程》,尝试以作品中动机的统一与变形贯穿作为理解作品的门径,从而构成了独具特点的分析体系。《无调性音乐的结构》则是阿伦?福特分析理论体系的代表著作,作者通过这本书创立了研究无调性音乐音高组织结构关系的新的理论框架——音级集合理论。从而对分析解读无调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成为可能。乔治?波尔的《序列作曲与无调性》是一本系统介绍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技法及其相关分析技术的论著。其中详细的介绍了原型的建立及各种变体的构建移位。库伯与迈尔编写的《音乐中的节奏结构》则是针对节奏的一套分析体系,通过不同的抑扬组合,从节奏层面对音乐作品进行另一纬度的阐释。
以上国外关于分析理论的著作文献中不但有分析大师开宗立派的煌煌巨著,也有后代学人进一步发展、更替、衍生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论著作。不同的著作尝试从不同的侧面,多角度的对西方音乐尤其是现代音乐进行阐释解读。这也同样是由于现代音乐创作意图与语言的模糊性决定的。而正是这种多角度、多主题、多元化的分析,使得分析方法逐渐脱离音乐创作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20世纪也因而成为了“分析”的时代。
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发展,我国针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研究起步很晚,大约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起步,但是,以发展速度来说,可以称得上迅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其中既有译著,也有专著。而作者之中既有老一代学人,也有新一代的年轻学者。
就成果来看,首先是一批译作的问世,像孟宪福翻译的[美]彼得?斯?汉森 著的《20世纪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秦元平翻译[美]乔治?珀尔著《序列作曲和无调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9)、汤亚汀翻译[德]施图肯什密特著《20世纪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蔡松琦翻译[美]G.韦尔顿.马奎斯著《20世纪的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陈世宾翻译[奥]申克著《自由作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黄枕宇翻译[英]R.S.布林德尔著《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宋瑾翻译[美]S.库斯特卡著《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金经言翻译[匈]贝拉?巴托克著《匈牙利民歌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张洪模 翻译 [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著《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杨立青翻译[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罗秉康、高燕生翻译 [俄] 尤?尼?霍洛波夫 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这其中像彼得?斯?汉森 著的《20世纪音乐概论》已经成为我国音乐工作者研究二十世纪音乐必备的一本工具书,像[美]乔治?珀尔 著《序列作曲和无调性》、[奥]申克著《自由作曲》更是目前国内对研究序列音乐及申克分析法的必读之作。宋瑾翻译[美]S.库斯特卡 著《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杨立青翻译[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成为我国年轻学子意图接触20世纪音乐时最好的入门书籍,书中对20世纪的和声及其他技法作了深入浅出的叙述。金经言翻译[匈]贝拉?巴托克 著《匈牙利民歌研究》、张洪模 翻译的[俄]M?阿兰诺夫斯基 编著《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则是目前对巴托克或苏联—俄罗斯作曲家研究最权威的资料之一。
除去译作以外,我国的学者也孜孜不倦的进行着研究与写作,已经出版了一批具有极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著作,其中有许多是博士论文,因此学术分量极重。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关于作曲技术理论的介绍、及作曲与分析技巧讲授类的著作,这类著作主要有:潘皇龙著《让我们来欣赏现代音乐》(全音出版社1986)、郑英烈著《序列音乐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杨立青著《梅西安的音乐语言》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钟子林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季家锦著《二十世纪西方作曲技法》(华东出版社 2000)、姚恒璐著《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于苏贤著《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于苏贤著《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童忠良著《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童昕著《现代记谱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姚恒璐著《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彭志敏著《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在这类著作中,像郑英烈著《序列音乐写作基础》、于苏贤著《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已经成为学习序列音乐写作及申克音乐分析的入门教材。而其中较有影响的则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现代新音乐教程系列”,这套丛书系列的介绍了现代乐理、记谱法、视唱技术、分析方法。是国内第一套比较系统介绍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知识与现代各种分析方法的著作。
第二类是关于作曲家与作品的研究著作,例如:高佳佳著《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徐昌俊著《鲁契亚诺?贝里奥的十三首〈模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郑中著《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陈鸿铎著《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张涓著《戴维斯及其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雷兴明 著《承先锋之锐,拓回归之新——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前四部交响曲创作及发的分析与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此类著作多为博士论文修改后发表,而目前已完成尚未发表的博士论文中还有如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上海音乐学院 2004)、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上海音乐学院 2004)、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上海音乐学院 2004)、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上海音乐学院 2006)、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 2006)、张旭儒《潘德列茨基早期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响”观念及其创作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 2006)、田艺苗《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复调技法》(上海音乐学院 2006)、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 2006)、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 2007)、于洋《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上海音乐学院 2007)、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 2008)等等。这一类著作是我国目前研究当代西方音乐创作的重头所在,作为博士论文,以上的论著在研究上面都十分注重前沿性,基本在国内均属填补某项科研空白的研究项目,同时作为博士论文,其研究的深度也十分具备,以上如高佳佳著《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徐昌俊著 《鲁契亚诺?贝里奥的十三首〈模进〉》、郑中著《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陈鸿铎著《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等等,专著本身已成为研究该作曲家的必读文献,而作者也成为此方面研究的专家。除去以上论著,在我国各大学报、学术期刊以及硕士论文中,关于当代西方创作的文章也有很多,因数量众多,就不一一列举。
第三类是针对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分析技法及创作观念的研究。这类著作中也多为博士论文:徐孟东著《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宋瑾著《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姜万通著《混沌?分形与音乐——音乐作品的混沌本质与分形研究初探》(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毕明辉著《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叶松荣著《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以及目前尚未发表的: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上海音乐学院 2008)、顾之勉《微变奏—简约主义作曲技术之纲》 (上海音乐学院 2008)、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 2008)。这一类著作或从宏观角度对西方现代音乐创作进行审视与反思,如《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或从微观的角度对现代西方音乐作品进行评判,如《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此外还有对新的创作观念、创作技法如“混沌理论”、“微变奏”、“频谱音乐”以及分析理论“音级集合”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在专业研究领域,我国在对现代西方音乐的研究上已有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研究层次。关于技术讨论的文章论文同样散见于诸多核心期刊于各大学报中,在此不作赘述。
从中文文献来看,我国近年来学界对20世纪音乐研究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国际研究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差距一方面表现在对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借鉴尚有不足。国外有诸多优秀的研究论著急需翻译输入国内,以“申克分析法”为例,国外相关的研究著作数以百计,而国内目前为止仅有两本,作为现代分析方法之祖,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显然是不足够的。另一方面,国内科研视角尚嫌狭窄,欠缺系统化。比对国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对西方当代音乐进行的研究已经构成了一个学术网络,从史论、创作技法到分析、美学批评,从30年代至90年代,在各个方面均有大量论著问世,而我国研究目前尚处于单兵作战,尚未组成对这一时期音乐创作有规模,有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当代西方音乐创作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十分的广度与深度。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同时学术观点与角度多样。因此如何获取第一手资料,鉴别繁杂多样的研究成果,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国目前针对西方现代音乐的研究虽已有一定的展开层面,某些课题的研究水平也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如何为专业音乐教育领域提供崭新的当代音乐创作面貌,如何为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提供最新的音乐创作前沿信息,如何运用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将我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与国际化接轨,明晰西方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动态,强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音乐创作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是重要且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加以拓展的范畴。
本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目标:
一、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性把握,采用全球化的学术视野,最大程度的进行第一手资料的研究。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搜集、整理并考证国内外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文字资料、乐谱与音像资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归纳其中重要的文献与观点,深入对该课题进行拓展性研究,梳理出清晰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
二、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最具风格技术研究价值、最有影响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针对不同风格、不同技术的作品采用不同的音乐分析技术。分析中引入音级集合理论、结构比例分析、无调性音乐分析技术、泛调性音乐分析法、申克与后申克图表分析技术、后现代音乐分析技术与计算机音乐分析技术等现代音乐分析理论与方法,并探讨其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音乐创作是目前国内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也缺少总体的研究。本课题将更加深入广泛地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音乐创作进行研究,使这一研究的薄弱环节得以加强。
四、本课题研究将以作曲技术与音乐学相结合的视角审视西方当代音乐创作。不仅从风格、技术上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进行分析研究,还将结合音乐学角度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风格与作品进行深入阐释。
本课题通过种族、社会性别等多元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作为学术语境,将释义学、叙事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结合实证性考察和风格分析,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思想观念、研究范围、观察视角和方法运用上,结合西方最新的音乐学阐释方法,运用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从中国音乐学者建构的不同视角,填补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空白。
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
第一编  二战前的西方音乐创作
第一章  新民族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匈牙利
第二节  波兰
第三节  捷克
第四节  其它国家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
第二章  表现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勋伯格
第二节   贝尔格
第三节   韦伯恩
第三章  新古典主义倾向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
第二节   兴德米特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六人团”的音乐创作
第四章  其它风格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折衷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
第二节   苏联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微分音音乐创作
第四节   噪音音乐
第二编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音乐创作
第一章  强化理性控制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梅西安
第二节   布列兹
第三节   其它作曲家的序列音乐创作
第二章  弱化理性控制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偶然音乐
第二节   机遇音乐
第三章  电子音乐的发展
第一节  录音带音乐
第二节  合成器音乐
第三节  计算机音乐
第四章  寻找新音色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利盖蒂
第二节  贝里奥
第五章  其它风格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亨策
第二节  诺诺
第三编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音乐创作
第一章  与流行音乐融合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第三潮流
第二节  来自艺术音乐领域的作曲家
第三节  来自流行音乐领域的作曲家
第二章  简约主义
第一节  早期简约主义的创作
第二节  简约主义音乐的发展
第三章  新浪漫主义
第一节  潘德雷茨基
第二节  克拉姆
第三节  罗克伯格
第四章  频谱音乐
第一节  法国频谱音乐创作
第二节  德国频谱音乐创作
第五章  采用拼贴技术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有机拼贴
第二节  无机拼贴
第六章  其他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俄罗斯作曲家
第二节  美国作曲家
第三节  德奥作曲家
第四节  其它国家作曲家
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子课题一: 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文献综述
一、英语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文献
四、其它国家对此课题对研究
子课题二: 二战前的西方音乐创作研究
新民族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节  匈牙利
第二节  波兰
第三节  捷克
第四节  其它国家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
表现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节  勋伯格
第二节  贝尔格
第三节  韦伯恩
新古典主义倾向的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节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
第二节  兴德米特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六人团”的音乐创作
20世纪上半叶其它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节  折衷主义风格音乐创作
第二节  苏联作曲家音乐创作
第三节  微分音音乐创作
第四节  噪音音乐
子课题三:20世纪50——70年代的西方音乐创作研究
强化理性控制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梅西安
第二节  布列兹
第三节  其它作曲家的序列音乐创作
弱化理性控制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偶然音乐
第二节  机遇音乐
电子音乐的兴起、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录音带音乐
第二节  合成器音乐
第三节  计算机音乐
寻找新音色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利盖蒂
第二节  贝里奥
20世纪50——70年代其它风格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亨策
第二节  诺诺
子课题四: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音乐创作
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第三潮流
第二节  来自艺术音乐领域的作曲家
第三节  来自流行音乐领域的作曲家
简约主义流派
第一节  早期简约主义的创作
第二节  简约主义音乐的发展
新浪漫主义
第一节  潘德雷茨基
第二节  克拉姆
第三节  罗克伯格
频谱音乐
第一节  法国频谱音乐创作
第二节  德国频谱音乐创作
采用拼贴技术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有机拼贴
第二节  无机拼贴
21世纪西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俄罗斯作曲家
第二节  美国作曲家
第三节  德奥作曲家
第四节  其它国家作曲家
子课题五:西方当代音乐名作分析
巴托克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勋伯格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蒂皮特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微分音音乐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序列音乐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偶然音乐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电子音乐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新音色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简约派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新浪漫主义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采用拼贴技术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第三潮流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频谱音乐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施尼特凯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古巴杜丽娜代表作品的音乐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调研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将综合采用历史的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音乐分析的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运用音级集合理论、结构比例分析、无调性音乐分析技术、泛调性音乐分析法、申克与后申克图表分析技术、后现代音乐分析技术与计算机音乐分析技术等现代音乐分析法,另一方面将借用数学、逻辑学、统计学、符号学、释义学的方法作辅助手段,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最终尝试深入音乐创作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音乐学分析,以期得出相关的个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研究成果。
首先进行音乐文本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论证工作。这是研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考证国内外西方当代音乐创作文本与史料,寻找最具价值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按时间顺序整理、归纳其中重要的文献,梳理出清晰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寻求用新视角审视西方当代音乐的创作。
其次进行“分析”之分析。根据已有文献,对于已经被研究者们分析过的作品,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逻辑对照,在评论其中的分析方法与结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分析“之分析,力求拓展分析的广度、宽度与深度。
第三进行综合之分析。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中有影响的作品进行全面的音乐分析,针对不同风格、不同技术的作品采用不同的音乐分析技术。运用最新的音乐分析方法,通过种族、社会性别等多视角加以思考,对具有历史价值的音乐风格流派与音乐创作技术进行个案与综合研究,在把握音乐作品、作曲家及其作曲技术的同时,厘清其形成、发展过程与影响,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与意义,以此提供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参考价值。
最后对研究取得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力求寻找西方当代音乐创作中有价值的发展规律及音乐创作发展趋势。
调研计划如下:
一、文献的搜集整理(2009、9——2010、9)
二、乐谱、音响与视频资料的搜集整理(2009、10——2011、6)
三、文字资料的深入研究(2009、9——2011、6 )
四、乐谱与音响的分析与研究(2010、10——2011、9)
五、子课题的撰写(2009——2011、12)
六、本课题的整合(2012、1——2012、6)
七、最终成果的初稿(2012、6——2012、9)
八、最终成果的完成(2012、9——2012、12)
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1、对相关音乐文本(乐谱与音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与研究。这是课题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决定课题研究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课题组将发挥国际学术研究背景的优势,深入展开该课题的研究。
2、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性把握。研究本课题将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在全面概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该领域的主要分析结论与观点,高屋建瓴,避免成为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
3、对大量西方当代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一方面运用音级集合理论、结构比例分析、无调性音乐分析技术、泛调性音乐分析法、申克与后申克图表分析技术、后现代音乐分析技术与计算机音乐分析技术等现代音乐分析法,另一方面将借用数学、逻辑学、统计学、符号学、释义学的方法作辅助手段,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最终尝试深入音乐创作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音乐学分析,从文化的广泛视野去认识、把握西方当代音乐创作,以期得出相关的个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研究成果。
4、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音乐创作研究。这一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一些个案研究、音乐技术介绍与作品分析,缺少总体的研究,因此这一部分将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此方面研究成果的价值与意义也更为突出。
本课题的难点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整理,乐谱、音像资料的分析工作量大、覆盖面广,课题组将全力以赴地展开研究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课题。二是涉及运用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俄语等多国语言的文献资料,这一难点将通过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加以克服,力求获得更全面的研究视野。三是国外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批评与研究文献量大,因此如何甄别主流学术观点、锁定研究范围也是课题组需要攻克的难点。四是课题组需努力克服集体攻关的研究模式带来的不足,课题组成员对作品的分析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与应用的熟练程度不同,研究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在某些程度上可能影响最终成果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因此课题组成员将加大交流、论证与探讨的环节,最大程度克服各项困难。五是经费需求大,某些文献、乐谱与音响资料的相对匮乏,有一部分珍稀的文献、乐谱等资料需要与国外图书馆、出版社、网站联系购买,因而研究经费需求量大,课题组将在课题立项经费、基地配套经费的基础上,自筹部分研究经费。
本课题的创新点:
1、结合运用网络手段,联合中国大陆、香港、新西兰多方学者共同参与课题攻关。课题组的负责人与成员大多具有国际化的学术研究背景,而且渗及音乐学与作曲技术理论不同研究领域,能够站在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进行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研究,采用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力求从更加整体与宏观的角度上把握西方当代音乐创作,这也极大地有利于使本课题的研究成为查新性强的研究,并一定程度上加强这一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2、掌握学术前沿信息,运用最新的音乐分析方法,夯实课题研究基础。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面对多元风格、多元技法的当代音乐作品,课题组将更多的运用当今最新的音乐分析理论与方法,针对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西方当代音乐作品采用恰当的先进的分析技术,诸如音级集合理论与分析技术、结构比例分析、无调性音乐分析技法、序列音乐分析技法、泛调性音乐分析技法、申克与后申克分析技法、后现代音乐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音乐分析技术等。课题组成员大多已在这一领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已有大量的相关成果,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与能力。
3、结合运用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展开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种族、社会性别等多元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作为学术语境,将释义学、叙事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结合实证性考察和风格分析,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思想观念、研究范围、观察视角和方法运用上,结合西方最新的音乐学阐释方法,运用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从中国音乐学者建构的不同视角,填补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空白。
4、本项课题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教育教学意义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所在。课题的完成能够丰富我们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多元化风格与技术的认识,借鉴民族音乐学中“音乐的文化研究”或“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既注重音乐文本分析,又注重音乐深层的精神内涵挖掘,将丰富我们对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认知,充实专业音乐教学的内容。本课题的完成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汲取西方当代音乐创作中具有广泛文化价值、具有生命力的因素,推动我国当前音乐创作及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发展。
研究资料准备情况及仪器实验设备等科研条件: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具备良好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基础,已在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如《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梅西安的多维准序列创作观——以钢琴作品〈调式化的音值与音强〉为例》(《黄钟》2005年第1期)、《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论梅西安的节奏系统》(《音乐研究》2004年第3期)、《Neumes and Greek Rhythms: The Breakthrough in Messiaen’s Birdsong》[Acta Musicologica, Vol. 80, No. 1 (2008)]、《Symmetrical Permutation, the Twelve Tones and Messiaen’s Catalogue d’oiseaux》[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 45, No. 1 (2007)]等。
本课题组成员具备获取国内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渠道,能够熟练阅读英语、法语、日语、德语文献,这是展开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另外,课题组成员能够熟练运用万方、维普、知网、国际音乐期刊数据库等文献检索系统,掌握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已储备的研究资料有:
西文部分
Aaron Copland.  Copland on Music,London,1960.
Adrian Henri.  “The Revolution in Music”in The New American Review 6 , New York,1969;reprinted several times.
Adrian Henri.  Total Art:Environments,Happenings,and Performance,New York,1974.
A. Huyssen.  After the Great Divide: Modernism, Mass Culture, Postmodernism Bloomington, 1986.
A. Kaplan.  Rocking around the Clock: Music Television,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Culture , New York, 1987.
Alan Rich.  American Pioneer:Ives to Cage and Beyond, London, 1995.
Allen Forte.  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 New Haven, Yale, 1973.
Andrew Ford.  Composer to Composer:Conversa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Music,St.Leonards, Australia, 1993, but avail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rew Thomson.  Vincent D’Indy and His World, New York, 1996.
Ann D. Sessa  Richard Wagner and the English, Rutherford and London, 1979.
Ann Mc Cutchan. The Muse That Sings:Composers Speak About the Creative Process,New York, 1999.
Antheil.  Bad Boy of Music, Mew York, 1945.
Arnold Whittall.  Music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1977; New York, 1995.
A. Schoenberg.  Style and Idea, New York, 1950, 2/1975.
Asterisk.  A Journal of New Music, Ann Arbor, 1974-
A. Whittall.  Music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1977.
Baker.  Br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usicians,8th ed, New York, 1991. Revised by Nicolas Slonimsky. New edition. Edited by Laura Kuhn.
Berkeley.  The early Works of Arnold Schoenberg, 1893-190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B. Morton and P. Collins.  Contemporary Composers, Chicago, 1992.
Bruce Saylor.  The Writings of Henry Cowell, Brooklyn, 1977.
Bryan Simms.  Composers on Modern Musical Culture:An Anthology of Source Readings o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New York, 1999.
Bryan Simms.  Music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tyle and Structure, New York, 1997.
Busoni.  Sketch, reprinted in Three Classics in the Aesthetic of Music, New York, 1962; reprinted by Dover, New York, 1982.
Carl Dahlhaus.  Between Romanticism and Modernism:Four Studies in the Music of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trans.  Mary Whittal, Berkeley, CA, 1980.
Carol Oja.  Colin Mcphee:Composer in Two Worlds, Washington, D.C, 1990.
Charles Seeger.  “On Dissonant Counterpoint,” Modern Music 7, 1930, 25-31.
Charles Seeger.  “On Proletarian Music,” Modern Music 11, 1934, 121-27.
Charles Seeger.  Studies in Musicology 1935-1975 and Studies in MusicologyⅡ 1929-1979, Berkeley, 1977,1994.
Charles Seeger.  Workers Song Books, New York, 1934,1935.
Chou Wen-chung.  “Asian Concepts and Twentieth-Century Composers,” Musical Quarterly, April 1971, 211-19.
Chou Wenchung.  The Musical Quarterly 52, April 1966, 151-70.
C. Jencks.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London, 1977.
C. Jencks.  What is Post-Modernism? London, 1986.
Clemens K ?hn.  Das Zitat in der Musik der Gegenwart, Hamburg, 1972.
Cornelius Cardew.  Stockhausen Serves Imperialism and Other Articles, London, 1974.
Cowell.  American Composers on American Music,1933; repr., New York, 1962.
Cowell.  New Musical Resources,New York, 1930; reprinted with annotations by David Nicholls. Cambridge, 1996.
Daniel M.  Raessler’s article“Schoenberg and Busoni: Aspects of Their Relationship,”Arnold Schoenberg Institute Journal,7/1, June 1983.
David B. Greene.  Mahler:Consciousness and Temporality,New York, 1984.
David Cope.  New Direvtions in Music ,6th ed., Madison, Wisconsin, 1993.
David Osmond-Smith.  Playing on Words:A Guide to Berio’s“Sinfonia”,London, 1985.
David Rosenboom.  Biofeedback and the Arts:Results Of Early Experiments,Vancouver ,BC,1976.
David Rothenberg.  “Music From Nature”in Terra Nova:NatureυCulture,Cambridge,MA, 1997.
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1990.
Dieter Schnebel.  Mauricio Kagel:Musik,Theater,Film,Dumont Dokument Series, Cologne, 1970.
Dika Newlin.  Bruckner,Mahler,Schoenberg,2nd ed.,London, 1979.
D.J. Lambourn.  Modernism in British Music, 1900–1922, Cambridge, 1993.
D. Mitchell.  The Language of Modern Music, London, 1963.
Don C. Gillespie.  “John Becker,Musical Crusader from St.Paul”in  the Musical Quarterly, 1976.
Donald Mitchell.  Gustav Mahler:The Early Years,London and Boston, 1980.
Duchamp.  Erratum musical is given in Robert Lebel’sMarcel Duchamp, trans.G.H.Hamilton, New York, 1959.
E. Antokoletz.  Twentieth-Century Music, Englewood Cliffs, NJ, 1992.
E.Schwartz; B.Childs.  Contemporary Composers On Contemporary Music,New York , 1967; repr. New York, 1978; reprint 1998.
Edward J. Dent.  A biography of Busoni,London, 1933, repr. 1974.
Edward Strickland.  American Composers:Dialogues on ContemporaryMusic,Bloomington, Indiana, 1991.
Elliott Schwartz; Daniel Godfrey.  Music Since 1945:Issues,Materials,and Literature,New York, 1993.
Elliott Zuckerman.  The Frist Hundred Years of Wagner’s“Tristan”,New York, 1964.
Ernst Kurth.  Romantische Harmonik und ihrer Krise in Wagner’s“Tristan”,2nd ed. , Berlin, 1923.
E. Said.  Musical Elaborations, New York, 1991.
E. Schwartz and B. Childs, eds.  Contemporary Composers on Contemporary Music, New York, 1967.
E. Schwartz and D. Godfrey.  Music since 1945, New York, 1993.
Fernand Ouellette.  Edgard Varése,New York , 1968.
F.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ondon, 1991.
Frank R. Rossiter.  Charles Ives and His America,New York, 1975.
Gabriel Fauré.  A Musical Life, New York, 1991.
Garry E. Clarke.  Essays on American Music,Westport, CT, 1977.
Geoff Smith; Nicola Walker.  New Voices:American Composers Talk About Their Music,London, 1994.
George Perle.  Seri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ity, fourth Edition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Gerhard Wuensch.  Reger,London, 1987.
Glenn Watkins.  Pyramids at the Louvre:Music,Culture,and Collage from Stravinsky to the Postmodernists,New Yorl and Cambridge, England, 1994.
Glenn Watkins.  Soundings: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nd ed. , New York, 1995.
Grosvenor W.Cooper and Leonard Meyer.  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G. Watkins.  Pyramids at the Louvre: Music, Culture, and Collage from Stravinsky to the Postmodernists, Cambridge, MA, 1994.
Harry Ruhe.  Fluxus,the Most Radical and Experimental Art Movement Of the Sixties,Amstgerdam, 1979.
H. Cowell, ed..  American Composers on American Music, Palo Alto, CA, 1933.
Henry-Louis de La Grange.  Gustav Mahler,Oxford, 1995.
Henry; Sidney Cowell.  Charles Ives and His Music,New York, 1955; reprinted with additions, 1969.
H. Hartog, ed.  European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1957.
H. Wiley Hitchcock.  Ives:A Survey of the Music,Brooklyn, 1983.
H. Wiley Hitchcock;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Music,New York, 1986.
H.Wiley Hitchcock; Vivian Perlis.  An Ives Celebration:Papers and Panels of the Charles Ives Centennial Festival-Conference,Urbana, IL, 1977.
I. Hassan.  The Dismemberment of Orpheus: Toward a Postmodern Literature, New York, 1971.
I. Hassan: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1987.
Ives.  Charles E.Ives:Memos,ed.John Kirkpatrick, New york, 1972.
Ives.  Essays Before a Sonata and Other Writings,ed.Howard Boatwright, New York, 1962.
Jan Swafford.  Charles Ives:A Life With Music,New York, 1996.
J. Cage.  Silence, Middletown, CT, 1961.
J. Collins.  Uncommon Cultures: Popula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New York, 1989.
Jim Samson.  Music in Transition:A Study of Tonal Expansion and Atonality 1900-1920,New York, 1977.
J. Kramer:  ‘Beyond Unity: Postmodernism in Music and Music Theory’, Concert Music, Rock, and Jazz since 1945: Essays and Analytical Studies, ed. E.W. Marvin and R. Hermann, Rochester, NY, 1995.
J.N. Straus.  Remaking the Past: Musical Modern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onal Tradition, Cambridge, MA, 1990.
Joan Devee Dixon.  George Rochberg:A Bio-Bibliographic Guide to His Life and Works,Stuyvesant, NY, 1992.
Joan Peyser.  To Boulez and Beyond:Music in Europe Since The Rite of Spring,New York, 1999.
John C.Crawford.  Expressionism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Bloomington, 1993.
John Rockwell.  All American Music:Compos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Ventury,New York, 1983, repr. 1997.
John Vinto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Music,New York, 1974.
John Warthen Stuble.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lassical Music:MacDowell Through Minimalism,New York, 1995.
Jonathan Bernard.  The Music of Edgard Varèse,New Haven, 1987.
Joseph Nathan Straus.  The Music of Ruth Crawford Seeger,New York, 1995.
Josiah Fisk.  Composers on Music:Eight Centuries of Writtings,Boston, 1997.
J. Peter Burkholder.  Charles Ives:The Ideas Behind the Music,New Haven, 1985.
J. Peter Burkholder.  “Viewpoint:Brahms and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al Music,”Nineteenth-Century Music 8/1, 1984, 75-83.
J. Peyser.  20th Century Music: the Sense behind the Sound, New York, 1970.
J. Schulte-Sasse, ed..  Modernity and Modernism, Post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sm, Cultural critique, v (wint. 1986–7).
Judith Tich.  Ruth Crawford Seeger:A Composer’s Search for American Music,New York, 1997.
Judith Tick.  “Charles Ives and Gender Ideology,” in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Scholarship,ed.Ruth A.Solie, Berkeley, 1993, 83-106.
K. Gann.  American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1997.
K. Gergen.  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New York, 1991.
Kyle Gann.  American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New York, 1997.
Kyle Gann.  American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 1997.
Kyle Gann.  The Music of Conlon Nancarrow,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1995.
Lambert.  The Music of Charles Ives,New Haven, 1997.
Lanrence Dacies.  César Franck and His Circle,London, 1970.
Larry Sitsky.  Busoni and the Piano,Westport, CT, 1986.
Lawrence Kramer.  Classical Music and Postmodern Knowledge,Berkeley, 1995.
L.B. Robinson.  Mahler and Postmodern Intertexuality, diss., Yale U., 1994.
Leonard Meyer.  Music,the Arts and Ideas,Chicago, 1967.
Leta Miller; Fredric Lieberman.  Lou Harrison:Composing a World,New York, 1998.
L.H. Hakopian.  Music of the Soviet Age 1917–1987, Stockholm, 1998.
L. Hutcheon.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 London, 1989.
Linda Whtiesitt.  The Life and of George Antheil,1900-1959,Ann Arbor, 1983.
L. Kramer.  Classical Music and Postmodern Knowledge, Berkeley, CA, 1995.
Louise Varèse.  A Looking Glass Diary,New York, 1972.
Mar Reger.  Mar Reger:At the turning point to modernism:an illustrated volume with docum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Max Reger Institute,Bonn, 1988.
Mari Nishimura.  The Twentieth Century Speaks:An Index of Interviews,Berkeley, 1993.
Marilyn Ziffrin.  Carl Ruggles:Compeser,Painter,and Storyteller,Urbana, 1994.
Mark Ensign Cory.  The Emergence of an Acoustical Art Form:An Analysis of the German Experimental Horspiel Of the 1960s,Lincoln, NE, 1974.
Martha L.Manion.  Writings About Henry Cowell,Brooklyn, 1982.
Martin Cooper.  French Music from the Death of Berlioz to the Death of Fauré,London,1951; reprinted,New York, 1984.
Matilda Gaume.  Ruth Crawford Seeger:Memoirs,Memories,Music,Metuchen, N.J., 1986.
M. Benamou and C. Caramello, eds.  Performance in Postmodern Culture, Madison, 1977.
Michael Musgrave.  A Brahms Reader,New Haven, 2000.
Michael Nyman.  Experimental Music:Cage and Beyond,2nd ed., New York, 1999.
M. Nyman.  Experimental Music: Cage and Beyond , London, 1974.
M. Paddison.  Adorno’s Aesthetics of Music, Cambridge, 1993.
M. Paddison.  Adorno, Modernism, and Mass Culture: Essays on Critical Theory and Music, London, 1996.
M. Perloff, ed.  Postmodern Genres, Norman, OK, 1989.
M. Perloff.  Radical Artifice: Writing Poetry in the Age of Media, Chicago, 1991.
M. Rose.  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ambridge, 1991.
N. Rossi and R.A. Choate.  Music of our Time, Boston, 1969.
Nicolas Slonimsky.  Music Since 1900,New York, 1994.
N. Slorimsky.  Music since 1900 , New York, 1937, 4/1971.
Noeman Del Mar.  Richard Strauss,London, 1962, 1969, 1973.
Partch.  Genesis of a Music,Madison, WI, 1949.
Paul Banks; David Matthews.  The Wunderhorn Years,London, 1975. Republished by the Unu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aul Griffiths.  Modern Music and After,New York, 1995.
Paul Griffiths.  Modern Music:A Concise History,London, 1994.
Paul Rosenfeld.  Musical Impressions,ed. Herbert A. Leibowitz, New York, 1969.
P.D. Roberts.  Modernism in Russian Piano Music: Skriabin, Prokofiev, and their Russian Contemporaries , Bloomington, IN, 1993.
Peter Yates.  Twentieth-Century Music,New York, 1967.
Peter Yates.  Twentieth-Century Music:Its Evolution from the End of the Harmonic Era into the Present Era of Sound,New York, 1967; Westport, CT, 1980.
P. Griffiths.  Modern Music and After: Directions since 1945, Oxford, 1995.
Philip Carlsen.  The Player-Piano Music of Conlon Nancarrow:An Analysis of Selected,Brooklyn, 1988.
Philip Lambert.  Ives Studies,New York, 1998.
P.H. Lang and N. Broder, eds.  Contemporary Music in Europe, New York, 1965.
P.H. Lang, ed.  Problems of Modern Music, New York, 1962.
Prond.  Antheil and the Treatise on Harmony,originally printed in 1927, has been reissued, New York, 1968.
R.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1977.
R. Barthes.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New York, 1975.
R. Murray Schafer.  The Tuning of the World,New York, 1977.
Ralph S.Grover.  Ernest Chausson,Lewisburg and London, 1980.
Reynold.  A Searcher’s Path:A Composer’s Ways,Brooklyn, 1987.
Richard Kostelanetz.  Esthetics Contemporary,Buffalo, 1978.
Richard Kostelanetz.  Metamorphosis in the Arts:A Critical History of the 1960s,Brooklyn, 1980.
Richard Kostelanetz.  The Theatre of Mixed Means : An Introduction to Happenings,Kinetic Environments,and Other Mixed-Means Performances,New Yor, 1968.
Rita Mead.  Henry Cowell’s New Music 1925-1936:The Society,the Music Editions,and the Recordings,Ann Arbor, 1981.
Robert Orledge.  Fauré,New York, 1982.
Robert P. Morgan.  Twentieth Century Music:A History of Musical Style in Modern
Rochberg.  The Aesthetics of Survival:A Composer’s View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ed.William Bolcom, Ann Arbor, 1984.
Roger Reynolds.  Mind Models:New Form of Musical Experience,New York, 1975.
Romain Rolland.  Musicians of Today,Paris, 1980; Eng. Trans. NewTork, 1915.
Rosalie Sandra Perry.  Charles Ives and the American Mind,Kent, OH, 1974.
Rose Lee Goldberg.  Performance Art:From Futurism to the Present,New York, 1988.
Rpbert P. Morgan.  “Rewriting Music History:Second Thoughts on Ives and Varèse,”Musical Newsletter 3/1 and 2, Jan. and April 1973.
R.P. Morga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New York, 1991.
R. Smith Brindle.  The New Music, London, 1975, 2/1987.
Rudolph Reti.  The thematic Process in Music, by 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61.
S. Cavell.  ‘Music Discomposed’, Must we Mean what we Say? , New York, 1969.
Schoenberg.  Style and Idea,ed. Leonard Stein, trans. Leo Black, paperback ed. With revisions, Berkeley, CA, 1984.
Schoenberg.  Theory of Harmony,Berkeley, CA, 1978; paperbake ed.. , 1983.
Serge Gut and Daniele Pistone.  La musique de chamber en France de 1870 à 1981,Paris, 1978.
S. Gaggi.  Modern/Postmodern: a Study in Twentieth-Century Arts and Ideas , Philadelphia, 1989.
Sherman Van Solkema.  The New Worlds of Edgard Varèse:A Symposium,Brooklyn, 1979.
S. Miller, ed.  The Last Post: Music after Modernism, Manchester, 1993.
Source.  Music of the Avant Garde, Davis, CA, 1967-73.
S. Reich.  Writings about Music, New York, 1974.
Stefan Kostka.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Englewood Cliffs, 1998.
Stephen Spackman.  Wallingford Riegger:Two Essays in Musical Biography,Brooklyn, 1982.
Thomas Delio.  Contiguous Lines:Issues and Ideas in the Music of the’60’s and ‘70’s ,New York, 1985.
T. Johnson.  The Voice of New Music: New York City 1972–1982 , Eindhoven, 1989.
U. Eco.  Postscript to the Name of the Rose , New York, 1984.
Virgil Thomson.  The State of Music,rev. ed. ,New York, 1962.
Vivian Perlis.  Charles Ives Remembered:An Oral History,New Haven, 1974.
Werner Kl ?ppelholz.  Mauricio Kagel:1970-1980 in the Dumont Dokument Series, Cologne, 1981.
Wilfrid Mellers.  Romanticism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Rev. ed. London, 1988.
William Austin.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New York, 1996.
William Lichtenwanger.  The Music of Henry Cowell,Brooklyn, 1987.
W. Mertens.  American Minimal Music , London, 1983.
W.W. Austin.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Debussy through Stravinsky , New York, 1966.
中文部分
贝拉?巴托克(匈)著,金经言译:《匈牙利民歌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彼得?斯?汉森(美)著,孟宪福译:《20世纪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G?韦尔顿?马奎斯(美)著,蔡松琦译:《20世纪的音乐语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高佳佳:《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顾之勉:《微变奏—简约主义作曲技术之纲》,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季家锦:《二十世纪西方作曲技法》,上海:华东出版社,2000年。
姜万通:《混沌?分形与音乐——音乐作品的混沌本质与分形研究初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5年。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拓回归之新——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前四部交响曲创作及发的分析与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M?阿兰诺夫斯基(俄)著,张洪模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潘皇龙:《让我们来欣赏现代音乐》,台湾:全音出版社,1986年。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乔治?珀尔(美)著,秦元平译:《序列作曲和无调性》,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1989年。
R.S.布林德尔(英)著,黄枕宇译:《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S.库斯特卡(美)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申克(奥)著,陈世宾译:《自由作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施图肯什密特(德)著,汤亚汀译:《20世纪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田艺苗:《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复调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童昕:《现代记谱法教程》,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瓦尔特?基泽勒(德)著,杨立青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徐昌俊:《鲁契亚诺?贝里奥的十三首〈模进〉》,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杨立青:《梅西安的音乐语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
尤?尼?霍洛波夫(俄)著,罗秉康、高燕生译:《和声学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于洋:《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
张涓:《戴维斯及其音乐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张旭儒:《潘德列茨基早期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响”观念及其创作技法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基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
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已有的仪器实验设备性能良好,能够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及研究进度:
课题完成时间: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
研究进度:
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基础调研,书籍、乐谱、音响与音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010年5月——2011年6月   论文写作、初稿完成,论证、修改。
2011年7月——2012年7月   论文发表与举办学术研讨会
2012年8月——2012年12月  课题定稿,提交结项
中期研究成果的形式、完成时间及使用去向:
中期研究成果将于2011年7月以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系列论文形式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乐谱与音像资料制作成光盘保存待发行。将举办首届西方当代音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碰撞,校正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不断发展,使该研讨会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中期研究成果将用于研讨会探讨与学术交流。
最终研究成果的形式及使用去向:
最终研究成果的形式为专著、相关乐谱与音像资料。
专著与配套乐谱及音像资料联系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将作为教材在国内音乐院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