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传奇角色经验表: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学)2??吴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0:35

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学)2  吴泓

(2011-01-24 17:57:37)转载 标签:

100问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吴泓

分类: 阅读、思考(100问)与回望

    其次,我以为是“读”的方法和策略不一样。

    长期以来,我们文言文教学无外乎是“三段式”,首先是“扫除文字障碍”,接着是找出课文中古今相异的实词、虚词及句式并作“翻译”,最后是进行所谓的复习巩固训练(注:我想象这样的“三段式”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为今天已经很少有老师采用“满堂灌”串讲的教学方式了,或者更先进一点由“人灌”变成“电灌”了)。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从初一到高三几乎篇篇如此,无多大改变。到了高三,复习应试还加上所谓高考“核按钮”“核爆炸”之类的强制性训练,你想,人不疯掉才怪?难怪我的学生也曾有过愤激之语:“师者常言道,要以学习为乐——孔孟精神,难能可贵。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说要做题做到你一看题就想做。听罢,我着实觉得惶恐。不禁想起《镜花缘》中有一个‘直肠国’,国民的消化能力差,食物刚由口中吞进立即由肛门泻出,为了不浪费,便将泻物回锅,加以调料,又复吃下,如此反复几次。老师们好比‘直肠国’的厨师,我们好比食客,这好比说我们要吃屎吃到一看到屎就想吃,不至于吧!?”(2005届学生罗锦滔。当然罗同学此段话所指范围更广)面对着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高考人才选拔,我们教师满有理由地出此“三段式”下策而不去思考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然而,我想,也不至于此吧!?

    以读《论语》专题的学习为例,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读整本《论语》的“阅读”与“研究”与基础知识积累、基本技能训练的关系。

    读整本《论语》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记住《论语》中某一个名句,或者句子中某一个实词、某一个虚词是什么意思,或者某一个句子用了怎样一个特殊的句式。我们的目的是既然这是一部深刻地影响着两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的著作,我们就有必要去探究其起、落、兴、衰,以及到今天仍昌盛不已的奥秘。既然要去探究其起、落、兴、衰以及到今天仍昌盛不已的奥秘,我们就必须去读完整的《论语》原作。而怎么读?采用怎样的方法和策略读?阅读原作与专题探究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在阅读原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刚进入高一语文学习而且是进行这样一种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积累和训练应该采用一种怎样的形式?等等,都让我(我们)颇费思量。

    先说怎么读?采用怎样的方法和策略读?

    怎么读?当然是我的学生“自己读”(学生人手一本《论语译注》)而不是老师“喂读”(如教师串讲等)。采用怎样的方法和策略读?1、按原著顺序读(刚开始时还得要老师领读、带读等);2、用孔子故事引读(即以某一话题为中心,教师联系前后内容,让学生保有兴趣。其实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3、后边章节提前读(《论语》一书一万一千馀字,如此,可缓解长时间阅读带来的心理压力);4、早读课与常规课交叉读(即调控“读”与“研”的时间,保障“读”与“研”都能同时到位。注:一周时间,学生“读”保障四课时,“研”保障四课时)。一句话,在“读”这一块,我们是既搞“阵地战”(“面”的攻坚),又搞“游击战”(“点”的突破)。即变难为易,化繁入简,使之印象深刻,铭记在心,兴致盎然又兴趣不减。

    再说阅读原作与专题探究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阅读原作是“本”,是根基,专题探究是“用”,是目的;前者为后者积累“资本”,后者是前者发展延伸的必然。换言之,学生既然要去探究《论语》(或儒家思想学说)起、落、兴、衰以及到今天仍昌盛不已的奥秘,那就一定要穿越时空进入到历史的绝对现场,要尽可能地、客观地、原生态地去探寻并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论语》的“本真”。(注: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对孔子是知之甚少。我们从来都是去嚼别人嚼过的馍馍,为什么不自己去吃一吃?一味的尊孔或者一味反孔,我以为皆不可取)因为阅读原著是进入“本真”的唯一通道,只有真正进入“本真”,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今读”,才有可能达成我们真正的目的——“以史为鉴”“以古鉴今”。摆正这样一种关系,要完成这样一个专题的学习,读文言文本身就成为一种需要,即便有困难也能克服。

    三说在阅读原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有必要,积累和训练应该采用一种怎样的形式?

    从我们高中两年专题学习的全局去考量,在读《论语》整本书的这个专题学习过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比如归纳整理一些熟读成诵的成语名句,如“温故而知新”“君子不器”“言行一致”“听其言,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半途而废”“文质彬彬”等,整本《论语》就有80句之多(我的两届学生都有此项任务布置);又比如归纳整理常用的虚词,如“之”“其”“而”“以”“莫”“为”等的不同用法和例句,选十个左右,每个列出例句三至五句;再比如归纳整理常用的实词,如“及”“反”“比”“本”“见”“使”“事”“居”“服”“长”“后”“食”“时”“从”“善”“乱”“过”“道”等的不同用法和例句,选二十个左右,每个也列出例句三至五句。当然,要进行这样的归纳整理,教师事先要作必要的指导,而学生做这项工作也可以安排在专题学习结束之后的时间段进行,不然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中断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持续进程。

    一个学习时间相对较长而且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主要目标,也有次要目标;既有一个或者两个“母”目标,也有一个或者两三个“子”目标,教师要合理计划,统筹安排,并不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利于及时地把握学习的节律,如此,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学习质量的有效保障。例如2005届学生的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读《论语》并深入探究孔子的思想是否对中国的现代社会有利,进行的环节主要是阅读、思考、写作并举办辩论会;2008届学生的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读《论语》并让学生走进孔子及其弟子的内心世界,而辩论会则改在做《孟子》专题时举办。至于在具体过程当中的学习节律的把握,则要看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而定。

    总之,以我的实践经验来看,这样的专题学习,刚开始的时候,激发起兴趣是重要的。兴趣激发起来以后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成功感。有了成就感、成功感就会形成动机(我把这说成“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了动机自主性就来了,自主性来了,何愁你的学生不主动学习?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研究的方法,更能磨砺出一种遇到困难、挫折“不要怕烦,不要敷衍,不要放弃”(陈丹青语)的意志、品质,如此,一两篇文言文甚至更多,对他们来说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