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歌曲上下: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49:54

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学)3  吴泓

(2011-01-26 16:44:33)转载 标签:

100问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吴泓

分类: 阅读、思考(100问)与回望

    第三,我以为是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培植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样。

    “新课标”里提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从维护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语言实践)、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品课”的角度考虑,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别忘了,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是有价值取向的。从“这门”学科最初的课程内容设置,到“这门”学科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再到“这门”学科课程内容的测量评定,最后到“这门”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果结论,这当中,无不体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短期的、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测量评定,培养出来的必然是目光短视、急功近利型的“人才”;而长期接受被动式、强逼式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其结果是不久的将来,“被教育者”的内心深处被催生出来的就必定是没有头脑、缺乏人性的“恶之花”。

    让我们还是回到本文的开头。

    那位在一张古文练习卷上写下“现在谁TMD还用古文”“学这么难的东西,不是阻碍文化发展么?”“做这些语文卷子,还不如学做几道菜呢!”的学生,与我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数量相比较,可能还不及三分之一。然而,就是这仅学有三分之一数量文言文的学生却说出了如此愤激之语(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受此模式教育下广大学生的心声)。网友“涓涓语流”还告诉我们:

    学生是该班班长,理科非常棒,成绩本够进特快班的,但因为不喜欢新班级特意留在了本班。应该说,该生很聪明,而且有上进心,也很奋斗。他有很强的个性,强大的个性使他经常屏蔽掉周围的信息,他相信自己超过相信别人。前一阵子年级搞辩论赛,他参与的理科组反败为胜,他功不可没。——只要他认准的事、相中的事,他的能量与激情是巨大的,反之,辐射力也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或多或少地引领着这个班对语文实施着冷暴力。元旦联欢晚会,所有的班级张灯结彩,这个班据说连一根彩带、一包瓜子、一瓶水都不买……

    这不禁让人心里隐隐作痛,同时也泛起阵阵寒意……这么“聪明”的孩子却让人担忧起他的未来,同时,也担忧起我们的未来。是的,教育本不该是这样!不应该只有冷漠与偏执,还应该有热爱与信任;不应该只讲个性与奋斗,还应该讲合作与责任;不应该只剩下质疑和批判,还应该同时拥有认同与建设……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的近代史,背负了多少沉重的包袱,跌跌撞撞才走到了现代化的今天;而今天的教育改革也走过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我们才看到遥远地平线上的一缕曙光。我真想告诉这位学生——与其抱怨那么多,不如去改变些什么;与其有那么多批判,不如去建设些什么。希望总归是有。

    我和我的学生全然不是这样!

    2005届汤玉婷同学这样叙述我们读《论语》的专题学习:

    我想,《论语》应该是我们高中生活读得最多的一本书。老吴说,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就必须从原著读起。其实,在那之前,我对孔子知之甚少,仅从初中的几句“子曰”就固执地断定他是一个严肃刻板的师者。因此,对他,我是敬而远之。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原先对他的种种偏见是多么的幼稚,并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万分。感谢那段每天都是“子曰”“子曰”的日子,是那段日子让我有了走进孔子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更为真实与鲜活的孔子。原来,在“圣人”的名称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老顽童呢!你看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哪像是壁垒森严之人的作为呀!一部《论语》,不仅包括了他的思想智慧与理想追求,他的幽默风趣他的脉脉温情也尽在其中。在学习《论语》的整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也最难忘的是那场我们自己组织的大型《论语》辩论会。记得那段忙碌而充实、充实而快乐的日子,我们一起搜集资料,一起观看“大学生辩论赛”影像,建立备战基地,还常常召开秘密会议,尽情地激烈地讨论……就连餐桌上宿舍里一时关于孔子、《论语》的讨论声不断,紧张而有序地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回想起来,这其中我们真的成长了许多,不仅对孔子有了深一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与人合作、思辨及表达的能力。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时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的精神与力量带给我的感动。我想,我的精神、情感与思想都是在那次辩论会中得到升华的,那是我十七年的生命历程中弥足珍贵的记忆,我将带着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

    2008届的学生,在这次(2010年12月3日下午)全国首届“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研讨会”的学生座谈会上,是这样回应质疑文言文学习的语文教育专家的,选录如下:

    学生1:我记得当时读《论语》和《孟子》的时候,我先看注释,看完之后有不懂的我就自己上网查,到最后实在不懂了我才会去问老师。我们还有那些网络课,所以会把问题留到网络课上,利用电脑区查找我想要的东西。有时候在网上找东西的时候,原本是想找一个词,但在网络上我可以搜到许多知识点。

    学生2:对于我们学习古文是被迫还是主动的问题,我想简短表达一下我的看法。我高一跟从老吴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高一时的专题基本都是古文,主要是《论语》和《孟子》,刚开始觉得很难读,也不能产生什么兴趣,老吴告诉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读要求我们读《论语》,一则要读二三十遍,而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为文言文学习也做了一定积累,所以到高三学习也不会很累。而其他很多班的语文学习是被迫的,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其他语文教师教的同学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这个语文到底是灌输式的还是主动进入的?我们这个专题学习就是老吴把我们带进去,让我们主动去学,由于是主动学习的,所以记忆很深刻。

    学生3:老师好!对于您刚刚提出的问题,我想用三句话来回答。第一句话就是:子非我们,子如何知道我们无法跨越语言障碍?第二句话是:子非作者,你如何知道我们不能理解作品的意思?第三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非你是原作者,否则你没有理由否定我们所做的东西,但是我们容许怀疑。

    ……

    写下了这么长的文字,我读到克里稀那穆提《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中这样几句话: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弥漫于整个学校里。这是无法靠运气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里才提出“自由”或“理智”的字眼,没有多大意义。

  ……

  学生要由他们自己推选出一些同学,负责执行决策,并且帮忙各项的管理。毕竟,在学校中的自治,是为将来生活上的自治做准备。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会慎重地、无私地、理智地讨论日常生活上的问题,等他长大后,便能冷静而有效地面临生活上更大且更复杂的考验。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了解每个人的困难、特性、心情和脾气。如此,当他长大以后,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他们将会更体谅他人,更具有耐心。

    在孩子所学习的种种课程中,也同样地要重视这种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如果学生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机器人,那么,不可鼓励他盲从于公式或结论。即使学习科学的课程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说明道理,帮助学生明了整个问题,使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

    想到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想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想到我们今天极力推崇的某某某某模式……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学科教学,如果不能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不能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挥作用,产生影响,那教育意义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