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民歌白玉花:时代的记忆(上)毕节试验区创建的历史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3:52

时代的记忆(上)毕节试验区创建的历史回顾

(2010-01-27 16:13:58)[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时代的记忆(上)
——毕节试验区创建的历史回顾
 

  引 言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迎来了建区20年。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的岩溶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毕节试验区的改革探索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直接参加了三大主题的试验实践,这一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

  毕节试验区是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从建立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是,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改革试验,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其二是,试验区建立之初,在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诚挚邀请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就把毕节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成立了专家顾问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试验,是毕节试验区的又一鲜明特色。毕节试验区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从国内来看,“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毕节试验区的创建提供了政策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获得蓬勃发展,为毕节试验区的多党合作以及专家顾问组的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时代的记忆》一文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毕节试验区创建的历史回顾;下篇是: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二十年。今天,回顾毕节试验区创建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建的那一段历史,倾听历史的足音,感受科学决策的魅力,不只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1978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毕节试验区的创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产物。在人口膨胀、生态恶化、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喀斯特地区,如何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深化改革以破解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探出一条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创建毕节试验区的深刻理由。

  一、毕节试验区的创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中国亿万农民率先走上了改革之路。1978年底,安徽省小岗村迫于贫穷和饥饿的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秘密约定在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倡导下,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迅速推向全国,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贵州在全省范围内较快地实现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粮食为主要标帜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极度贫困现象迅速得到了缓解。

  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贵州和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全国1987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2.15%,贵州则为8.7%。1987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423元,贵州省农村人均收入仅为252元。贵州农村人口在全省占88%,28%的农业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一个贫困,一个生态恶化,仍然是严重困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种情况又以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地区尤为明显。

  由于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致使毕节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极度贫困。1985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一篇关于毕节地区赫章县海雀村极贫情况的报道,堪称典型。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文章中写到,“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3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有3个月缺盐,4个人只有3个碗,当时已经断粮5天。”至试验区建立之前的1987年,毕节地区8个县有6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300多万。全区602万亩耕地中,90%是挂在陡坡上的旱地,人均产量不到20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4元。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8.53%。全区国土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时年总人口559万,每平方公里2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29%,均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内陆山区省份,“如何带领省委、省政府一班人去攻下脱贫和生态良性循环这两个堡垒?胡锦涛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在省里的干部见面会上,他出人意料地给黔官们讲述了一个外国人的故事……”(参见《聚焦中国毕节——关注胡锦涛开发建设中国西部新思路》,《华人世界报》2003年第8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富有人情味、执着敬业的英国传教士伯格里。1904年,伯格里来到贵州省威宁县的石门坎,开始他的传教生涯。在吸引一批苗族信徒以后,伯格里利用教会的投资,在这里盖了教堂、修了学校,自己先学会了当地的苗族语言,又教教徒学英语。其后,他和自己的教徒一道创制了苗族文字,并用这套苗文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编写了小学课本。几年时间里,将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僻苗乡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内地教区。伯格里凭自己的执着做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使外部的新鲜事物在荒僻的苗乡扎下了根。在伯格里的引导和支持下,世世代代没有读过书的苗族子弟后来有两人获得了博士学位,20多人成为学者、教师、医生……然而,伯格里却没有看到这一天,1915年9月,石门坎地区爆发伤寒,许多群众迁出了石门坎,伯格里却留下来照看染病的教徒和学生,自己也被传染上了伤寒,死在自己的牧师任上。信徒们将伯格里的骸骨安葬在了石门坎,将他的名字铭刻在心里。故事的结局使到会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一位外国的传教士凭着敬业、执着使荒僻的苗乡改变了面貌,身为人民公仆的共产党人更要迎难而进、艰苦奋斗,带领群众在困境中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来。

  1986年的贵州百废待兴,作为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工作千头万绪,但他总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一头扎进基层深入调研,历时一年多走遍了贵州省86个县市区,寻找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路子。1986年4月,胡锦涛同志专程到海雀村挨家查看、问寒问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多方征求意见。为了更好地把握毕节地区贫困的由来和症结所在,胡锦涛同志咨询了几位前任的党政领导,听取各厅局汇报,与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后达成共识,形成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初步设想,并就这一设想向专家学者作了咨询,向党外人士进行了通报。这里,仅提及几件值得回顾的事。

  1987年12月7日至18日,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学智、张忠发到贵州调查生态问题,回京后写了《贵州省农业生态问题调查及建议》一文。在调研期间,胡锦涛同志与他们进行了座谈,提到能否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试验区,李学智、张忠发两位专家认为这个思路可行,表示愿意帮助呼吁。随后,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王俊和省农村工作部秘书长许西记向胡锦涛同志和省长王朝闻写出了书面报告,胡锦涛、王朝闻指示由省农村工作部拟定建立试验区的方案。

  1988年1月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反思,提出了用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效益差距,探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以改革统揽全局,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灭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这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富有远见的改革构想,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班人的赞同,得到了毕节地区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1988年3月9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贵州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意见(讨论稿)》,决定修改后上报国务院,申报建立毕节试验区。

  1988年4月9日,胡锦涛与王朝闻及毕节地区有关同志在北京向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同志汇报了有关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工作情况。田纪云肯定了建立试验区的思路,并委托国务委员陈俊生召集17个部办委负责人会议,研究建立毕节试验区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出席了4月11日召开的会议。会上,各部委一致赞同并表示支持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1988年4月中旬,胡锦涛同志在北京邀请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举行座谈会,介绍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和可行性研究,希望得到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的支持。5月,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协调派出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成员徐采栋为组长的赴黔工作组,对毕节地区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调研,工作组回京后向中央写出报告,认为建立毕节试验区是一项战略任务,它将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积累经验。

  1988年6月9日,经贵州省委省政府申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批复通知如下。

  
国务院批复通知

  国办通(1988)38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

  你省报来的《关于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请示》收悉。国务院原则同意你省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其中请求中央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请你省同有关部门具体商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八八年六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