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甜妻总裁难伺候:李先念与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3:57

李先念与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思考

宋毅军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经毅然决然地作出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过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简称三线建设(西南的川、贵和西北的陕、甘称为大三线,中部和沿海地区腹地称为小三线)。并于1965年、1970年前后掀起了两次高潮,至80年代中期结束调整改造。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这一国内外经济发展史上十分罕见、长达20年之久的建设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李先念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第一、第二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唯一参加了三线建设决策作出、指导实施、调整改造三个阶段全过程的重要成员,他为三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庆祝新中国诞生60周年及纪念李先念百年诞辰之际,研讨这一课题,对于我们认真学习、宣传、研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功绩,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理论与实践,反思“文革”10年动乱的教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很有意义。本文论述主要是按照《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观点展开,重点论述李先念领导三线建设,特别是他在“文革”期间指导实施三线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作用和重要贡献。也从一个侧面涉及到“文革”期间经济建设这个鲜为人谈到的话题。

一、李先念参与决策和指导三线建设的全过程

  (一)参与制定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1964―1966)。
  李先念长期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任财政部长等职务,他不仅参与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又是实际工作重要的具体指挥者之一。这个阶段,他主要是全面理解毛泽东、党中央关于三线建设基本思想,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付诸实现于主管的各部门工作中。
  60年代初期国家计委提出报告《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指导思想是把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放在首位。然而,在1964年5月讨论“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后,毛泽东几次听汇报插话时,就强烈地表现出不同的着眼重点。会议期间提得就更加明确。他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存在战争危险,要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要搞一、二、三线战略布局,防备敌人入侵。“毛主席的这番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趋浓厚。”【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843页。】这样,制定“三五”计划指导思想时,迅速把备战摆在了首位。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第二天,李先念就主持召开了财贸各部委党组书记会议,提出:各部委都要根据毛主席指示,对于长远战略问题要好好地想一想,例如三线问题,涉及到金库、油库、粮库、物资仓库建在哪里合适,二线、三线又怎么摆法。吃穿用的储备、财政储备等,都要仔细地想一想。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怎么搞法,要分期分批地作出规划,具体安排好。【李先念在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办公会议上的讲话,1964年6月19日。】8月,成立了由李富春为组长、李先念等为成员的研究三线建设专门小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纪要》,1964年8月17日。】
  李先念在主持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在主持召开全国各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财办主任会议和第三次财贸党委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财贸战线必须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要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例如,既抓沿海“一线”、内地“二线”、西部“三线”的棉花生产,又要发展新棉区。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迅速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二)直接领导实施三线建设重点工程(1966-1978)。
  1966年5月,我国不幸开始了长达10年的动乱“文化大革命”。初期,李先念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由于毛泽东保护和国民经济需要照常运转,他在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上,是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成为周恩来领导国民经济的主要助手。他自然也就走上了主持实施三线建设的第一线。
  而这时的三线建设,于1967年至1968年转为低潮。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事件,备战气氛骤然紧张,三线建设迅速升温,开始形成第二次高潮。李先念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顶着巨大压力,排除各方面干扰、及时协调、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了铁路、钢铁、煤炭、石油、国防工业等三线骨干工程建设。西南是全国三线建设重心,主要的是“两点一线”。(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为东西两点,成昆铁路为南北一线)
  1.指导修建襄渝等铁路交通新干线。
  1969年5月,李先念主持国务院业务组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湖北)襄(樊)、渝(重庆)铁路建设方案。后又召集一系列会议、作出许多批示:“这条铁路,业务组讨论过多次,地方同志没有意见,沿汉水修建,拟可以同意,不然耽误工程进行。”【《李先念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襄渝线施工遇着很大困难,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东段所缺的材料望能挤出物资保障。”【李先念对军委收电的批语,1970年11月30日。】对运力不足、缺少机械、大巴山隧道无通风防爆设备等问题,“望能给以解决。”【李先念对刘贤权《襄渝线西段工程情况报告》的批语,1970年7月12日。】;“这条铁路很艰巨,成绩是主要的。铁道兵应抓紧整顿,使发生的一些缺点能立即改正。特别是再修新线,如沙(城)通(辽),再不能这样搞法。铁道(交通)部所有各线应检查一次,是否有此浪费。枝柳铁路不要急,一定要节省和保证质量。”【李先念对国家建委《基本建设简报》增刊27号的批语,1972年6月25日。】;“襄渝线不能停工待料,水泥总可以解决嘛!民工可能还多,望建委和铁道兵一商。”【李先念对铁道兵司令部《铁路建设简报》第3期的批语,1972年12月19日。】
  1967年7月,李先念主持国务院业务组会议,讨论提前修建焦枝铁路问题。大家“一致同意早修、快修。因为这条铁路的建成,对加快鄂西、豫西的建设关系重大,而且下一期的建设工程,北段将通过詹东路与同蒲路连接,南段修至柳州,成为贯通全国南北与京广线平行的第二条大动脉,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北京,“征求他们对已选定的路线和今冬明春动员人力问题还有什么意见。”【李先念给周恩来的报告,1969年7月30日。】
  1970年8月,在抢修湘黔、枝柳(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铁路时,李先念着重指出:这两条铁路要保证质量。三个省要接受修建焦枝铁路浪费劳动力的经验教训,两条路错开时间修。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定要保障质量,不要硬提今年年底通车。对于枝柳铁路建设方案选比情况,不能仅从投资额多少而定。对于其他在建和新建的成昆线、青藏线(西宁至格尔木段)等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或主持会议讨论,或批示有关单位负责人解决。他几次及时批示:民工要用得适当,不能浪费民力,占土地不只是少占,还能造田,这样做沿途农民就高兴。及时指导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上述铁路的建成运营,对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布局,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边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防建设,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指导建设攀枝花等钢铁基地。
  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是毛泽东生前最为关注、多次提起的三线建设重点工程项目。1965年开始动工建设不久,李先念就主持会议讨论了《关于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会议的报告》,并强调电力、农业、综合利用三个问题。他在《关于攀枝花基建计划要点的报告》上批示:2150万元,请照办。1969年5月,他听取攀枝花工程建设进度等问题的汇报,讨论解决的投资、设备、施工力量、材料供应、交通运输、铁路建设、生产人员准备、电力和煤炭工程建设、冶炼技术试验、钛的综合利用等10个问题。他批示:“其中攀枝花矿山设备到不了,望冶金部注意解决,其他问题也要看一看。”【李先念对新华社内参特刊《文化革命动向》第11期的批语,1970年5月11日。】1970年,攀钢第一座高炉建成出铁,第二年出钢,第三年,第一期配套工程基本建成。1969年9月,李先念还主持国务院业务组会议,决定在邯郸、邢台以西太行山区,利用当地富铁矿和焦作煤资源,迅速建设炼铁基地。“确定以冶金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组织起来,做好支援工作。”【《国务院业务组会议纪要》,1970年第2号。】“中央各部要用大力帮忙。建议找天津、河北同志来北京或者到现场去,一丝不漏地狠抓落实。”【李先念对《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文件》冀革(70)52号的批语,1970年4月10日。】在多方面努力下,这个钢铁基地终于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成。
  3.指导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在十堰兴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也是三线建设重大项目。李先念认为这是件大事。“措施费用由财政部拨给。设备,物资部库存有的,可先调拨,不足的另给指标,由一机部自行安排制造。请国家建委、物资部、财政部,照此办理。”【《国务院业务组会议纪要》1969年第9号。】他先后批给二汽9000多万美元作为引进资金。对二汽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等问题他也十分关注。他多次指出:政治上生产上都要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分裂自己队伍,不要搞小团体,要鼓励干部、技术人员的热情。要恢复工程师制、总工程师制,要建立科研机构和办中技学校。要解决近十万施工人员的吃饭特别是吃菜问题。“设计、工艺、施工,要统一领导”,他多次批示和讲话:二汽的防汛问题,真使人担心。决计不能让它出事。这是水电部、一机部、湖北省、十堰市和二汽的同志在继续完成二汽建设中的当务之急。这件事必须在今冬明春解决,决不能再拖,“拖”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犯罪。【李先念对中央防汛指挥部《防汛简报》第62期的批语,1973年9月13日。】从1973年5月到1978年1月,他就11次讲话或者批示;“第二汽车制造厂,是在李先念长期关心、支持下建设起来的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活在人心便永生》,《伟大的人民公仆――怀念李先念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8页。】
  4.指导建设六盘水煤炭基地。
  作为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工程――贵州省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也是西南三线建设重大项目。李先念认为,基建投资(如六盘水)不一定用得完。他们也应当根据计划不变,保障重点,区别情况,灵活安排来布置工作。“有些地方完不成的时候,把资金抽到能完成的地方。只要能施工,就应大力支持。”【李先念对国务院收文(69)阅字3242号的批语,1969年7月24日。】随着攀钢建设进展,六盘水基地的建设必须相应跟进。李先念连续批发反映六盘水建设情况的材料:“六盘水地区已提到日程上来了,拟可同意组织强有力的指挥部,统一(指挥)煤、钢、铁建设。请考虑,不几日一议。”【李先念对《国内动态清样》第1322期的批语,1969年12月。】对需要增加劳动力他批示:“工交战线需要多少,可以议一下,一起提出送军委办事组批。”【李先念对贵州省军区来电建议从复原战士中补充18000名劳动指标给六盘水的批语,1970年11月25日。】对六盘水地区体制也要及时协调,帮助解决。经过调整领导机构,批判派性,生产和建设逐步得到恢复,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速度。
  此外,李先念认为乌江渡建电站“地区条件和各种条件都很优越,附近有铁路,运输方便,淹地不多。水电施工力量也摆得过来,建议批准。”“检查出来的一些问题,并不奇怪,问题在于重视不重视,一旦重视起来,总可以解决。特别是质量要好。没有把握的赶工,总不是好办法,能快而不快也不好。”【李先念对水电部《检查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工程质量的报告》的批语,1973年3月3日。】乌江渡水电站建成后,对解决贵阳、遵义等地区三线企业和农业灌溉用电发挥了巨大作用。
  5.指导开发新油田和修建输油管道。
  出于备战考虑,当时还重点开发江汉油田。1969年5月,李先念提出:湖北江汉盆地的潜江、江陵一带,地处我国战略后方的机动位置。尽快地在这个地区找到面积广、贮量大的油田,建成一个备战的石油基地,这对改善我国石油工业布局,建设起巩固的战略大后方,准备打仗,以及促进工农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明确表示:“江汉油田的革命和生产由武汉军区统一领导,石油部主要负责统一计划和物资供应。”【《国务院业务组会议纪要》,1970年第2号。】对同期开发建设的辽河、大港、胜利、任丘等油田,对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李先念也作过许多批示,他表示“下个决心把这条油管建成为好。”【李先念对解放军总后勤部《情况反映》(23)的批语,1972年12月7日。】后来这条输油管道为支援西藏经济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指导四川三线建设。
  四川是西南三线建设重点省份。1970年初,李先念主持国务院业务组会议,决定成立四川三线建设领导小组,随后抽调12个部委人员参加,但工作经常受到各种干扰。为此,李先念等将四川三线建设12个重点企业的领导干部、工人代表共480余人,召集到北京办学习班达半年之久,形成了《四川12个重点企业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情况汇报》材料,促成了局势稳定。对成都飞机厂等派性回潮,领导班子无力,生产形势下滑他严厉批评:“这个厂很重要,希望省委认真抓一下。”“不要忘记在北京汇报会上自己所许下的诺言。”【《李先念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0页。】“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的口号论点是极端错误的。
  1975年下半年,整顿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李先念协助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他认为,叶剑英、邓小平在7月军委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也适用于地方,适用于工农业方面,适用于财政金融贸易方面的。”【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记录,1975年8月3日。】“文革”后期,李先念协助邓小平苦撑危局,整顿社会和生产秩序,特别是对铁路、钢铁和煤炭等三线建设重大工程的整顿,使经济形势迅速明显好转。
  (三)参与指导三线建设重点企业调整改造(1978-198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李先念实际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两年后,继续担任中央副主席,协助邓小平、陈云集中精力抓大事,领导全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这时,三线地区共有国营企业2900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945个。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经济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主要在“文革”中实施的三线建设进入第三个时期。
  1.确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指导方针。
  1979年3月,李先念和陈云联名上书党中央,提出:用两三年时间,把各方面比例失调的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4月中央工作会议采纳了这个建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即“新八字方针”)。李先念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并在会后主持调整工作。他提出,调整方法是有进有退,有上有下,有保有压。对有些工程还要积极组织指导,力求保质保量,少走弯路,积累经验,为以后经济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调整与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为举步维艰的三线建设企业的调整改造指明了出路。
  但是,大家思想并不一致。出现“需要调整”和“只要整顿”两种意见,而且争论很激烈。对此,李先念多次召集会议统一思想。还专门写信给有关同志:建议谈谈心,相互帮助,相互谅解和补充。要能够听不同意见,有了不同意见大有好处。兼听则明。对此,大家表示“完全拥护”;“先念同志的意见很好,说得很恳切。近日内我们一起谈一次。”结果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同时,他感到应该请陈云来主管经济工作。
  “新八字方针”的重点是调整,而难题就是缩短包括三线建设重大工程在内的基本建设战线。李先念代表中央常委三令五申:“八字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79年12月20日。】新八字方针贯彻,是从高速发展经济要求改为主要调整经济决策,是个猛然或者陡然转折。【《李先念传》作者之一朱玉同志的谈话,2009年7月13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态度坚决,指示明确,组织有力,抓紧落实,收到了实效。
  2.指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基本方向。
  这主要反映在“一封信”、“一次讲话中”。
  (1)充分肯定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历史作用。1983年12月,国务院召集有关部委和省市负责人会议,专门讨论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问题。李先念非常重视此事,于27日写了封有指导意义的长信给主持国务院工作的赵紫阳,主要内容是:
  首先,指出基本成绩。三线建设不仅有国防尖端和常规兵器工业,民用工业也有一定基础;很多技术设备都比较好,技术力量也比较强;不少厂矿已经建成,发挥了作用。其次,肯定作用和意义。就整个三线建设来说很有意义。可以继续调整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三线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战争危险还存在,一旦爆发战争,我们的后方就会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现有财力、物力条件下,适当注意西部地区开发,发挥三线建设作用,十分必要。最后,提出调整改造的具体措施。我们心里要想着三线,经过调查研究和统一规划,在一定时候和力所能及情况下,就应该把那些有条件、有前途的工程项目搞起来,使三线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此,1965年出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总指挥的钱敏回忆:开第一次三线建设调整会议,正是对三线建设否定的调子唱得高的时候。有的人甚至用李先念同志的这封信顶住这种错误议论,对坚持进行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起了重要作用。【访问钱敏同志的谈话,2008年11月13日。】
  (2)视察指导三线建设重点企业。从1984年开始,李先念先后亲临西北、西南地区三线企业,实地视察指导,研究调整产品结构、转换生产方向,寻找产品市场等问题,这明显地区别于前两个时期中多采用会议、报告、批示等指导的工作方法。
  西安飞机制造业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1984年7月,李先念先后批发关于国产运十客机、运八运输机研制的材料:“这份汇编反映运十客机研制情况和问题,是否属实,如果确实如此,是可以考虑他们的意见。似乎花钱不多,又能生产出自己的飞机,填补一个空白。”“国家能否支持一下,飞机现在可能不理想,但不要紧,是会逐步提高的,终究是我们自己的产品。”【《李先念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9页。】9月,他回国后特意在西安停留,视察当地飞机制造厂和试飞指挥系统,强调要搞好我们自己的飞机制造业。他给该厂题词:“努力奋斗,制造世界水平先进飞机。”并写信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质量,生产出性能更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为中国人民争气。
  11月下旬,李先念在成都视察无缝钢管厂和132、420工厂,专门就调整改造三线建设作了指示。1992年5月,他已经病重,还说:这些年来,我想了两件事:一是在陕北建设一个大化工基地,充分利用陕北的煤和石油,带动整个西北的经济腾飞;二是在四川建设一个大的冶金基地,用贵州的煤,炼攀枝花的矿,综合开发,推动整个大西南经济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战略部署的长远目标。

二、李先念提出的三线建设主要思想观点

  李先念认为,指导经济工作有要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方针和布局,才能正确地、积极地综合平衡。基本点在于处理好各种关系。指导三线建设也是这样。
  (一)正确处理好农业、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关系,加强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
  三线建设离不开修建战略储备仓库,存储战备物质。
  1.战备储粮,藏粮于民。建立农村集体粮食储备,是一项重大措施。李先提出“三个方针、两个注意”:立足于国内,立足于战争;从六亿多人口出发,统筹兼顾;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是注意增加库存,积累储备,来应付战争和灾荒,藏粮于民。二是注意要保障国家供应城市人口的需要和备战的需要。如储备粮食、物资、仓库、油库、印纱厂等。
  2.战备储棉,抓紧从严。有计划储备一些棉花,丰年多储备,歉年不储备。要抓住、抓紧,而且要从严、从难多着想。既要抓储备进度,又要抓防止霉烂,特别着重于后者。地方军工厂建设安排时,粮棉也要增加一些储备,仓库不够可多建一些。
  3.备战开支,能加能减。1965年,三线建设掀起第一次高潮,财政支出也迅速增大。李先念强调,基本建设,凡是没有设计方案、建设条件、动工项目,投资一律要从计划中收回,不能结转。要改变一下基建只能追、不能扣的作法(当然只要符合基建程序,应当坚决按计划和程序办)。流动资金也应如此,从而改变了基建“只能加不能减”的做法。
  4.战略储备,不得擅动。李先念对使用精心储备的战略物质的态度慎重、坚决,绝不允许擅自动用。他在某部请求动用国家储备钢梁钢材时批示:除此笔之外,不应再提,决不能由于物资分配不过来,而过早动用国家储备。对某地区连续3年擅自动用国家储备粮严厉批评:国家储备粮食不能动用,辛辛苦苦搞了一点战略储备被动用了,一旦有事就不好办。动用一粒必须补充一粒。
  (二)全面理解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处理好一、二、三线建设的相互关系。
  李先念认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三个根本要求,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否则就会犯错误。
  1.备战应放在第一位。备战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紧密联系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既要准备打仗,又要做好日常工作,而且要以加快建设速度来准备战争。要有长期立足战争的观点,要以备战作为动力来促进生产建设。一切工作既要服从战争,又要保证重点建设,保证战略物资的储备和三线建设。既要加强备战,又要加快战略后方的重点建设。
  2.重点是军工生产、大三线、小三线等问题。重点也要有前有后。小三线可以排队,有些地区先上,有些地区后上,如湘、鄂、赣就要先上。大三线也要分别先后。在保证重点、备战的原则下,各地区、各部门自己调整使用。重点工程也要节约,不要以为保证重点就不注意节约。要增加财政收入任务,这是备战和三线建设的需要。
  3.备战要从多方面进行。要把全国人民抗美援越的积极性引导到增产节约方面来,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落实到生产上,加快建设。备战除军事方面以外,还有搞好政治思想,搞好社会主义革命,掌握精神原子弹和搞好经济物资,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军队在战时有足以取胜的装备和给养两个方面。
  (三)一定要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集中财力、物力保证完成重点项目。
  李先念认为,进行三线建设特别要注意:第一,边备战,边建设。第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第三,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项目批。第四,轻重缓急要排队。国家资金和物资的分配要实行“四保”、“四减”的原则。【“四保”:保国防备战、保对外援助、保后方建设、保重点项目。“四减”:减不急需的、减不落实的、减非生产性的、减可以节约的。】要集中力量搞好备战,保证重点实施。例如,要像组织淮海、辽沈、平津战役那样,一定把10大钢厂搞上去。
  (四)一定要满腔热情支持三线建设,就像支持沿海建设一样。
  1.要想法设法为三线建设快点追加投资。非加不可的应该加,甚至要快一点,比如三线、军工生产。进入调整改造时期,他仍然坚定地表示:“我是满腔热情支持三线建设的,也像今天支持沿海建设一样。”要重视三线,逐步把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好。从加强国防力量看,我们不能忽视三线,要充分发挥三线的作用。
  2.要想方设法为三线建设多办一些事情。如何把备战与建设结合得更好些。哪些要赶,哪些可缓?例如,三线、小三线、西南铁路等都要列进去,大体估计,免得来回手续多。要想方设法为三线多办一些事情,但也要尽现有财力、物力的最大可能性而为。
  3.要想方设法把货源充足的商品多调到三线来。一定要考虑在二线和三线建设机械制造业,都放在第一线不好;福建第一线的后方应当加强;统一组织和安排攀枝花钢铁基地、西南三条新建铁路和以重庆为中心的迁移厂、新建厂三部分建设工程的商品供应工作和生活服务工作。鉴于三线建设地区商品不足物价上升,建议把货源充足的商品多调到三线。
  (五)一定要高度重视三线调整改造,并注意三线职工生活和地区环境治理。
  关于调整改造三线地区的企业,李先念在视察三线企业时阐述得更加明确:第一,要根据国家计划和部署进行。要研究企业生产怎样同发展本地经济结合起来的问题。有些工厂可以开放,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或者和外国联合起来搞,也可以和国内一些省市联合起来搞,还可以厂和厂之间联合起来搞,加快调整改造的速度。第二,要坚持军工生产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应该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要,搞民用生产。但不能因为民品生产影响军品生产和军品科研。军品和民品生产,不仅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讲经济效益。第三,要有坚持改革不断创新精神。要花大力气搞科学技术,突破苏联的框框,把科研搞上去。第四,要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真正关心他们两地分居、子女上学和就业等实际问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意不断提高工人队伍的文化技术水平。【李先念在成都视察时的讲话,1984年11月。】第五,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二线、三线轻工业的生产和建设,要积极努力加强,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数量。

三、李先念三线建设思想实践的主要评价和启示

  李先念三线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很丰富。
  1.坚持正确主导方面,抵制错误的倾向发展。
  李先念参与三线建设作出决策时期,正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后期。从1965年起“工业布局有了改善。”改革开放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和培养起来的。不过,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但“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在上述社会环境和历史演进中,毛泽东及李先念等决策开展三线建设,并且掀起第一次高潮,无疑是正确的,也为事实所证明。
  2.坚持排除干扰破坏,注意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
  “文革”期间的三线建设是在突出战备和大动乱中进行的。李先念主持的三线建设举步维艰。陈云评价李先念:“他是将军管理经济,但他能很快精通当时的经济工作,这是十分难得的。”“要特别提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念同志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协助周总理主持全国财经工作,使一大批在建和新建项目得以建成或加快了建设进度,其中包括攀枝花钢铁厂、武钢一米七轧机、十三套大化肥、四套大化纤、焦枝铁路、襄渝铁路和胜利油田等。”而这些重大项目,大都是60年代确定的三线建设项目。胡锦涛评价李先念:“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努力协助周恩来同志维系国民经济运转”。“十分艰难”、“非常困难”,生动、准确地概括了李先念主持实施三线建设的境况。这也是他建国最为操劳的时期,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当然,受多方面特别是毛泽东的影响,当时处境中的李先念,也提出了部分不正确的观点,这既在所难免,也可以理解。
  3.坚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端正严谨科学态度。
  李先念认为:争取国民经济有一个较快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持续发展的速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瞎指挥、大呼隆的毛病,保证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再乱折腾。这要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他反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该上去的上去是马克思主义,该下来的下来也是马克思主义。修建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李先念和周恩来等根据实际情况,断然决定停工整顿,直到1974年10月,修改设计方案审定后经批准才开始复工。他曾经进行自我批评,承认对“四人帮”破坏的严重程度认识不深刻,对比例失调需要进行两三年的调整也认识不足,还是想搞快一些,表现了坚持真理、就错必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注意能源环境等经济问题。
  李先念长期分管外贸工作,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他在“文革”期间主持并实施为三线建设配套确定的国外技术设备引进项目,为解决全国人民吃、穿、用的问题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实惠。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管理方法和最新市场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一支对外进行经济合作的队伍。带动了国内工业水平及其他行业有较快的提高和发展。而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具胆识、极为艰难、极其不易的。此外,他十分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在“文革”中主持实施三线建设特别是调整改造初期,他就指出,能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是能源利用率低的国家,要想方设法厉行节约,这应当是个长期方针。
  总之,李先念关于三线建设思想和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讲空话,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每论及重大方针政策,总要提出解决问题具体办法;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经济发展。显而易见,他的上述思想和实践,是我党在新中国执政60年过程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成果之一。
(作者宋毅军,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出处: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三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