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幸福的家庭有感:关于课堂学习的历史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08:46
关于课堂学习的历史回顾时间:2011/4/11 9:57:45  作者:程介明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5

首先,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的学习,并不从学校开始,也不从课堂开始。课堂的学习,是集体的、划一的、定时的、长期的、有系统的学习。那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孔子的三千弟子是如何学习的,没有研究过,不敢乱加描述;只知道“因材施教”是非常真实的,从《论语》的记载来看,似乎没有要求每一位学生跟随同一个课程,也似乎没有统一的学习要求。大约一千年前西方的大学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学习,是学生集体聘请智者来传授知识。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听一位较年长的学者说,牛津大学的物理教授上课仍然是不定时的、即兴的,学生按临时的通告去听讲。事实上,西方一般认为,现代大规模的学校体系,大概是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

中国学校的出现,是在清末20世纪初,是西方传入的模式,算是洋为中用吧。中国的学校出现以前,就有书院、有师塾;即使在学校出现以后的一段时间,很多人也还在师塾念书。师塾可以说是科举影响下的正规教育的延续,其实是极少数人的经历,与涉及全社会的学校体系,还不是一样的概念。但是中国学校的课堂,却难免继承了许多师塾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

现代的课堂,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才出现的。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批判性的社会学说都会认为,工业社会的学校制度,一方面择优培养了少数的精英,为社会准备了统治人才,另一方面也淘汰了大多数,制造了心甘情愿的劳动大军。稍为复杂一点来说,教育把人口分类分等;教育的结构和运作,完全适应了工业社会金字塔的人力结构与需要。

这里无意否定课堂里面可以有真正的学习。只是说,把学生分隔在一间间的课堂里面,并不来源于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而是来源于对大数量的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与行政上的需要。

小时候,在上海念过几个月的幼稚园,那是解放以前的事了,唱的歌就是“排排坐,吃果果,……”。那是课堂的基本形态。也有人说,不管教育实行什么改革,几十年以后课堂还是“排排坐”,还是教师讲,学生听。世界各地都有这种说法。的确,这种课堂的基本形态,维持了一百多年,各地如是。

 

(责任编辑: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