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找工作百姓网: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朝钱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03:40
清朝钱币

( 一 )清朝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

我国清朝的封建统治得到巩固后,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

首先是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对有主荒地,由原主开垦,政府给优惠,三年不收税;对流民不论原籍本籍,编入保甲,开垦荒地,发给印信执照,永准为农,从而促进了全国农业生的恢复与发展。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统计,全国有耕地5493万顷,到公元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全国耕地增长到607.9万顷。直隶京畿、太湖、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地区,都已成为主要产粮区。兴修水利,同时治理黄河,公元1662~公元1676年,清康熙元年到康熙十四年的十多年间,黄河决口多达60余次,到了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黄河两岸被淹农田日渐复耕作,黄河下游水患大体摸清。后又修治了淮河和永定河。然后是开发矿业,发展生产,清朝对采矿业,实行奖励政策,广东罗定、海阳和阳山的铁、铅矿,广西南丹、贺县的锡矿,四川邛州、蒲江的铁矿,湖南衡州、永州两府的铜、铁、锡、铅以及贵州的水银铅矿,山东莱阳与陕西临潼的银矿,河南涉县的铜矿等,都陆续得到开采。鼓励发展手工业。清朝对发展手工业实行物畅其流,民便为要的宽松支持政策,从而促进了全国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铁器铸造业,大城市汉口有铁行13家,芜湖有钢场数十家,山西陵川有铁铺12家。棉布染织业方面,在江苏常熟、苏州、广东佛山等地的染坊、织布作坊都有可观的数目。粮食加工业方面,全国在各个产米区都有较多的碾米作坊。制茶业方面,在全国各产茶区,都有加工制茶的作坊。其余像制糖业、制瓷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全国各地都有很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商业繁荣,在东北主要发展土特产人参交易,在吉林、黑龙江新建城市8座,辽沈地区新建城市15座;在长江以南,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城市的工商业最为发达,除此之外,浙江的乌青镇、濮院镇、枫泾镇,江苏的平望镇、震泽镇、南翔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番禺、东莞,四川的成都、重庆等等大小城镇,工商业都已相当兴盛。旧城市的发展和新城市的兴起,是清朝城市发展的两大特点,当时天津已拥有70万人口,广州城内居民有90万,珠江上的帆船经常有5000多只。从商品销售来看,全国茶叶销量,公元1685~1725年,由15.8万引,增加到49.6万引,40年增长2倍;食盐销量,公元1653~1733年,收376.2万引,增加到523.4万引,80年间增长近40%;全国丝出口公元1741~1831年,由278担,增加到8560担,增加近30倍。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清朝的对外贸易规定是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船只可以自由贸易,在江南、福建、浙江、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征收税银,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广东各省,取消一切海禁,所以清朝的海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首先在货币外流方面。清朝的货币在对外方面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国同国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正常交流,而使一部分钱币很正常地流出到国外;另一种是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掠夺而造成的钱币流出国外,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

在正常交流方面通过陆路与邻国的经济往来,而使货币流出国外;一是西北边货币流出到伊朗和阿富汗。撒马尔汗和布哈拉是清朝与中亚各国贸易的中心。二是西南边,货币流出到克什米尔、不丹、孟加拉、尼泊尔等国。这些国家出产的披巾、棉花、皮革、烟草、染料、珍珠、珊瑚、剪刀、眼镜,换走了中国的一批又一批钱币。三是南边,货币流出到越南、暹罗、缅甸,这些国家的棉花、食盐、羽毛、黑漆、铜砂、象牙、兽角,也换走了中国一批又一批钱币。四是东北边,货币流出到朝鲜,两国之间一向“往来相善”,“或东或西,听民所往”,清朝的钱币也随着商人流出国外。再就是通过海上贸易,货币流出到日本、朝鲜、琉球。公元1684年至1688年,清圣祖康熙年间,中国赴日商船迅速上升到194艘;清政府规定“内地商民船至朝鲜者,除原禁货物外,听其发卖回籍”;琉球到中国的船只,最多到过5艘,运送来的多为海产。在南边,货币流出到印度、缅甸。从中国港口出发的大商船队,每年都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和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沿岸,货币流出到马来半岛;从马来半岛,北走可以到达暹罗、越南,南走可以到达苏门答腊、爪哇,东走可以到达婆罗洲、菲律宾群岛,中国帆船开往新加坡的,最多一年达到250只,“中国帆船来临的季节,新加坡的市场便大大活跃起来”。除此之外,清朝货币还流出到其他亚洲各国。

以上都是正常的贸易往来和货币交流,而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开始,就变成了非正常的外流。英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把大量鸦片输入到中国,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鸦片这种毒品输入我国后,吸食者一天天增多,既在精神上使人们更加昏怠腐败,又在经济上使中国清朝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造成大量白银货币外流,这种情况在嘉庆、道光年间最为严重。每年有三千多万两的白银货币流出国外,这对清朝政府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负担:公元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嘉庆帝在诏书中惊呼:“鸦片烟性最酷烈,食此者能骤长精神,恣其所欲,久之遂戕贼躯命,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要求今后“一有缉发,即当按律惩治,并将其烟物毁弃。”

清朝时期,社会上围绕着货币大做“文章”;发放高利贷.就是围绕货币所做的“文章”之一。而在清朝已经出现了早期银行的各种形式,这些票号经营兑换业务,发放贷款等,货币成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工具。

清代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法是发放高利贷。据史书记载: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山西有一农民,向地主借了二两九钱,折合铜铸制钱约4800多文,在还不起债的情况下,被迫到地主家当雇工,“以工抵债”,在地主家一共干了三年半,抵折债务后,分文不剩。广西有一农民,借地主高利贷白银五两四钱,但结局更惨,因无钱还债,这位农民和妻子二人只好到地主家“准折为奴”,但仍还不清债,积欠本息白银变成五两六钱,地主索债,强迫这位农民的弟弟和弟媳二人,到地主家“准折为奴”。除此之外,农业高利贷,还以“典当雇工”和“年限女婿”、“配以婢女”的雇工形式来剥削农民。印子钱是清朝时期高利贷中的一种形式,放债人以高利发放贷款,本息到期一起计算,借款人必须分次归还,每次归还都要在折子上盖一印记,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印子钱”。据《清史稿·张照传》记载:“民间贷钱征息,子母相权,谓之‘印子钱”。

在我国清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民间资本的发展,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单位机构,已经开始出现。而且他们经营着各种业务。

钱币汇兑业务,这是今天各家银行普遍办理的一项主要业务。“汇兑”,在我国唐朝叫“飞钱”。在我国清朝,汇兑业务大权没有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散商及美国商人手中。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中看出,我国清朝时期的广州,大约在18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办理汇兑业务。到了18世纪70年代中期,在我国广州和英国伦敦之间的汇兑业务,已经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经营的主要业务;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我国广州向英国伦敦开出的汇票,一年之中,达到110多万两,到了19世纪初,每年开出的汇票,增加到250万两左右。后来,美国商人也参加进来,在我国当时的广州,也大力开办汇兑业务;公元1831年~1832年,清宣宗道光十年到道光十一年,美国商人带到我国广州来的汇票达248万元,公元1832年~1833年,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二年,便猛增到447万元,增加了一倍多。

货币放款业务,这种贷款业务,也是今天各家银行重中之重的一项业务。这种放款业务,在我国清朝时期,它不是中国人向自己的中国商人放款,而是英国的商人向中国的商人放款,并向中国商人收取高额利息。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英国商人大约在17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商人放款。英国商人对中国商人放款,是为了鸦片走私,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据史书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初为了支持中国鸦片经纪人走私,经常给这些经纪人以小额的放款;英国商人对中国商人放款的利息非常高,一般的是年息18%—20%,最高的达到40%。公元1779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统计,中国行商累积拖欠英国商人借款380万元,其中的本金只有180万元,其余200万元,都是英国商人计算变利,用“息变本,本再生息”的办法滚上去的。

货币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也是今天各家银行都在办理的一种业务。这种承兑汇票业务,是由付款商人开出汇票,交给收款商人,收款商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付款商人指定的银行或公司集团,领取现款,但付款商人必须在事先取得指定的银行或公司集团“承兑”现款的“承诺”,指定的银行或公司集团在对付款商人付出现款进行“承兑”、“承诺”之后,再向付款商人收取一定的“利息”:公元177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有中国商人,为了支付英国商人的货款,就曾经请求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广州的账房,以向英国伦敦签发“承兑汇票”的形式,给予借款。公元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中国的另一个商人黎光远,欲从印度购进棉花,但是没有钱,只好请求英国东印度公司账房,以向孟加拉签发“承兑汇票”的形式,给予借款。

中国人办货币汇兑业务是在公元1821年,清宣宗道光元年,晋商山西平遥人雷履宽开设了一家“日升昌票庄”,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它的前身,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日升常颜料铺”。而中国人办银行业务是在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在我国上海成立“钱业公司”,或者叫“钱庄”;“钱庄”就是银行的初级阶段。到了公元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英国人在我国香港和广州设立了“丽如银行分行”;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这家银行又在上海开办了“东方银行分行”。

官银钱号是清朝初年朝廷官办的一种金融机构,公元1662年—1735年期间,也就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搞起来的,起初叫“官钱局”、“官钱铺”。当时主要是兑换银钱,调节钱价和倾熔银铤,后来慢慢扩展到经营货币兑换,代理省库,从事存款、放款、汇兑、贴现、购买生金银等业务。

票号是清代经营货币汇兑业务的信用机构,当时,有的人管它叫“票庄”、“汇号”、“汇兑庄”。公元1821年之后,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名后组建日升昌票庄,这可能是清朝时全国最早的一家票号。第一家票号搞起来之后,在山西的平遥、祁县、太谷县,又有不少商人集资开设票号,从此,票号这个行业,变成了山西人的独占,所以人们又统称之为山西票号。票号有独资的,也有合伙出资的,资本金从几万两到二三十万两不等:票号行业一般存储在总号,各大城市再设分号,但不另给资本金。山西票号业务活动的中心在北方,但南方也有。当时山西票号的总号有30多家,在各省设立的分号有许多家,后来,在日本东京、还有新加坡,都设有分号。我国清朝的票号,信誉很高,内部管理严格,严守秘密,所以不少贵族、官僚都愿意把自己的私蓄钱,存放在票号里;票号也发放贷款,主要对象是钱庄、典当、富商,对没有资金实力的一般商人则不发放贷款。

钱庄是我国清朝办理货币存放、汇兑的一种信用机构。它是从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摊慢慢发展起来的。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都叫“钱庄”;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 地,叫“银号”、“钱铺”;徐州、汉口、重庆、成都也有叫“钱庄”的,也有叫“银号”的。在鸦片战争前,钱庄可以签发“庄票”,上海商人在购买豆、麦、棉花、棉布时,用“庄票”支付货款,“庄票”可以收划银钱,实际在市场上和货币一样,起到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二)、清朝钱币的铸行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称国号为金于东北,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满族长居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世代以畜牧渔猎为生,并与当地从事农耕的汉人相处融洽,这时努尔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过不断的兼并争斗,势力遂渐强大,终于统一了满族各个部落,并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称天命汗。并铸行钱币,共有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译作“天命汗钱”,此钱依老满文写成,读法由穿左读起,至穿右,再上下读。方孔圆钱型,仿明小平钱,铜色赤暗,铸工较劣。汉文钱“天命通宝”与“天命汗钱”同时开铸,钱文直读,钱背无文,书法较差。由于当时满人多不用钱,得到钱后,大多用作装饰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据说可避刀枪,以至后代铸钱时,分发给士兵佩带,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他几位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聪元年铸行满文钱“天聪汗钱”,依老满文写法,背文仿明“天启通宝”大钱,在背穿上或穿左铸满文“十”字,穿右书一两。有粗字,细字二种,此钱传世不多,较为罕见,而其中以细字者最少,为极罕见品。当时满清所管辖的满蒙部落,大都不用钱,而是以畜牧多少计算财富的,市场上也以物易物,有钱也视同玩物。使用钱的大都是从华北一带移居到关外的汉族农民,也是以耕地为生的,用钱也不迫切。努尔哈赤父子战领辽东后,这些汉人被满族贵族归为佃农或成为奴役,钱的使用更无关轻重。其实迫切需要钱的是商人,但他们人数上不多,经营上也不受满人重视,所以“天命”“天聪”两代铸钱,政治上的作用要远大于经济上的需要,所以数量少,流传不广,是正常的。                   

                                  (一串)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充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其它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一千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顺治十年时铸行,到十七年停铸。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继位。只保留户部宝泉局和江南省江宁局铸“康熙通宝”制钱,其余各局停铸。后于康熙六年各省恢复铸行,此后又相继停铸行。康熙通宝钱铸行时间长达六十年,铸量较多,但版本较简单,北京宝源,宝泉两局沿“顺治通宝”满文钱式,背文满文,其它各地钱局所铸,背文满汉文局名各一字,民间为方便记忆把这钱钱局名串成了一首诗“同福临同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此外还有“巩”、“西”两种,但数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康熙通宝钱有大小两种,重量也有变化,起初每文重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减为一钱,四十一年时又改回一钱四分,并规定每千文兑银一两。同时推出一种轻钱,每文重七分,千文兑银七钱。促使铜钱重量不断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维持一个铜钱兑换一两白银的规定,此规定创于元朝,经明朝,民间已习惯,到了清初时,因为每年白银输入量增加,银价下降,同时铜产量浙减,而铜价不断上涨,钱价因此增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因钱价上涨而相对减少,购买力同时下降,生活成为问题。政府也因为这些原因要竭力平抑钱价,使老百姓的购买力提高,解决生活问题,使社会稳定。二是对付私铸,顺治康熙两朝,因内战不断,铜的生产运输都成问题,民间缺铜,供不应求,销钱为器是有利可图的,政府虽一再规定严禁,但因有利诱,仍有铤而走险之人,每年毁于私铸的数以万计,影响很坏,而私铸情况就更严重了。清政府虽用严刑厉法对之,但仍未收到好的效果。于是政府一方面严令二品以下官员不得私藏铜器,各寺庙不得铸造铜像及法器,同时增加钱的重量,使私商无利可图。又铸造轻钱,使老百姓方便周转流通。到了康熙中后期,虽然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因为人口增长加速,生产增加则有限,物价无法降低,农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免强温饱而已,但凡遇到天灾人祸,便难以维持,康熙帝本人也因此常自嘲:“康则康矣,熙则未必”,生产上不能增加,社会财富便不能增加,仅仅依靠平抑物价等手段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当时的清政府只能做到这一点,只能用增加减少钱的重量以抵制私铸。

“康熙通宝”满文钱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钱,为福建省造,现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种。此外康熙通宝钱中有一种异品,后人称为“罗汉钱”。此钱比通常的“康熙通宝”略小,为京师宝泉局造,此钱“熙”字有异笔,钱铜色金黄,铸作精良。关于此钱传说很多,一是说因为康熙年间西部边境发生叛乱,朝廷派大将年羹尧前去平定。因军响难以为继,正一筹莫展时,有一寺院僧侣主动献出寺内所有铜器和十八尊金身罗汉以作铸钱用。年大将军因此感动,命铸钱时故意留了点“小秘密”,以便日后回收重塑佛像,但事情泄露,也就无法回收了。另一说是在康熙六十大寿时,户部宝泉局用金罗汉铸钱,并将这种钱放在寺庙罗汉的腹内充做佛赃,在皇帝寿辰时分赠给各级官员以作纪念,等等。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货币发行量很大,所以“康熙通宝”传世较多。

康熙于公元1772年去世,清世宗雍正即位。雍正帝即位后,仍以杜绝私铸,平抑物价入手,防止白银外流,实行铜钱紧缩政策。于雍正元年铸行“雍正通宝”,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钱重一钱四分,力求精美标准,大小分二类,大钱与“康熙通宝”大钱相仿,小钱直径2.4厘米,当时全国共有二十多个钱局,都是康熙时局,雍正规定一省只设一个钱局,于四年时,改山西局为宝晋局,山东局为宝济局,台湾省局为宝台局等等。九年时又在江南增设了江宁宝安局,在西南分别设立了四川宝川局,贵州宝黔局,湖北宝武局等,又停撤了临、清、宣府、蓟、同、等局,一省一局的政策最终得以实现,私铸情况也有减少,后来西北战事扩大,西南边铸也发生叛乱,战事频起,雍正十一年时,再次实行铜钱减重,变为每文一钱二分,后清朝百余年制钱重量要求没有变化。顺治通宝钱背文格式,一律按照前朝宝泉、宝源泉钱式,背文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满文钱局名,其中“川、桂、陕、福、台”等,极少见到。由于雍正帝钱法严谨,私铸较少,所以雍正通宝制钱上都边阔字正,形态工整。

雍正帝于雍正十七年死于热河行宫,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实则无异于减重。“乾隆通宝”版式很多,钱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体宝浙局多用楷书,宝陕、宝顺两局用隶书,但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公元1796年,高宗让位,仁宗登基,改元嘉庆,嘉庆年间,清政府允许百姓使用白银,并且再次整顿钱制,增加铸造量,铸行“嘉庆通宝”,最初所铸力求工整美观,钱重一钱二分,面文仍用宋体,背文为满文局名。但有背文于穿左用草书,穿左用楷书,有“福、寿、康、宁、桂”也有穿右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楷书“福、寿、康、宁”连在一起为一种吉语,是钱局为吉庆所铸之钱,也叫“吉语钱”,参与流通。在嘉庆年间,由于政府开支加大,官炉偷工减料,各地方钱局所铸制钱质量下降,造成有的文字不清,钱重减轻,钱体减小,钱质低劣,等等,民间把这种制钱称为“局私钱”以至到嘉庆末年,朝廷对此束手无策,下旨允许缺铜的钱局自行停铸,如要继续出钱,必须足重一钱二分,否则罪其省府。因此各省纷纷停铸。市面上的铜钱有所减少,使得物价也跟着下跌了。

从顺治到嘉庆是清朝的盛世期,社会生产较稳定,在钱制上是明朝的延续,在发行制度上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为小平钱,有利于流通。

公元1802 年,清宣宗继位,改元道光,铸行“道光通宝”,钱制沿乾隆,嘉庆成例,道光年间,因为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银价上涨,以往千银兑白银一两的情况不能维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刘良驹奏称:“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几及两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银贵钱贱,铜钱购买力下降,政府是赔本铸钱。西南各省钱局不断减重,由一钱两分,减为七八分,民间私铸钱更是减轻到三四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银价暴涨,各省钱局发生严重亏损,纷纷停铸。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师两局,宝云、宝浙等几局出钱,宝川、宝直、宝黔仍属私铸,是地方官员与钱局人员勾结铸造。因而“道光通宝”制钱大小轻重不一,比较正规的在2.2厘米左右,轻小的就不一了,且相当普遍。

顺治通宝1644年顺治元年
1661年康熙元年

 ( 道光通宝)1802年道光元年1837年道光17年

                                

道光三十年,清宣宗去世,文宗即位,第二年改元咸丰,户部准命各钱局铸“咸丰通宝”制钱。三年推出“咸丰元宝”及“咸丰重宝”大钱,咸丰钱币版本极多,有近千种。(详见咸丰钱币)

清文宗于咸丰十一年七月死于热河,清穆宗继位,改元祺祥,铸有“祺祥通宝”、“祺祥重宝”而后改元为同治,于同治元年开铸“同治通宝”制钱,面文仿宋,楷书都有,各地所铸之钱参差不齐,轻重不一。

“祺祥”年号定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废于同年十月五日,短短六十九天,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年号。而祺祥钱也因此而铸行时间短促,尚未流通,就被废行了,因而传世甚少,极难见到。祺祥钱分“祺祥通宝”和“祺祥重宝”,仅有宝泉局、宝源局、宝云局、宝苏局有铸。“祺祥通宝”径约2.7厘米,重一钱二分,面文楷书,顺读。“祺祥”重宝“径约3.5厘米,重七钱四分,为当十钱,此钱做工较精整美观,因存世较少为收藏者重视。

 

 咸丰钱币“咸丰”是清文宗的年号,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高潮时期。此时民怨沸腾,清政府为了苟延残喘,在钱币铸行上大做文章,将财政危机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继推出“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种类繁多的钱币。

咸丰元年首先准备开铸“咸丰通宝”制钱。由于鸦片战争、列强的掠夺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生,钱局铸造制钱已很难正常进行,很多省钱局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即使开铸,也是偷工减料 。因而造成咸丰通宝制钱精好者少 ,而粗制滥造的多,大都质劣而轻小,或造成铁钱、铅钱代替铜钱。咸丰元年时,规定钱重一钱二分,至第二年,变为一钱,但具体铸行大多轻于规定重量。“咸丰通宝”面文有楷书等,背文满文局名有:宝源、宝泉、宝河、宝德、宝东、宝伊、宝济、宝晋、宝陕、包巩、宝苏、宝浙、宝昌、宝福、宝台、宝武、宝南、宝广、宝桂、宝川、宝云 阿克苏、宝黔,等二十四个局。其中宝台、宝德、宝广、阿克苏等局数量极少。

此后在大平军连捷,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下,清军疲于奔命,清廷惊慌失措。这时,清朝的军费开支大增,而税额收入大减,再加上鸦片战争的影响,导致财政拮据,为了筹款继续镇压太平军,缓解财政危机,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铸大钱。《大钱图录》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说明咸丰大钱是在迫不行已的情况下铸行的。“咸丰重宝”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迅速铸造推行。“咸丰重宝”铸行情况十分混乱复杂,当值等次,大小轻重,铸造材质,铸造工艺,文字书体,钱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监内铸造时,都差异很大,以至有当值大小和钱体大小轻重倒置的,此外还有铁钱和铅钱。

为了能迅速推行大钱,咸丰铸钱局数量上比前朝又有增加,并在原有宝源、宝泉和各省钱局外,又设立热河宝德局,江苏宝苏局再设清江浦分局,新疆喀什局,还准许克勤郡王,设立捐铜局专铸大钱,已停铸的钱局纷纷恢复铸行。咸丰大钱的当值有多种。“咸丰重宝”当十钱的铸行最普遍,各开铸大钱的钱局都有铸行,铸造量颇丰。其次是当五十,当百大钱,当五百,当千仅宝泉局、宝源局、宝巩局、宝陕局、宝河局和克勤郡王等铸造过。除上述几种当值外,还曾铸行过当五、当二十、当四十到当四百等大钱。宝文当十,当五十大多用“重宝”,当百以上用“元宝”。但有的钱局或用“通宝”重宝,或兼用几种宝文。咸丰大钱的钱文书法,各局自成体系,差异明显。


锭银咸丰元宝 咸丰元宝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元宝 咸丰元年1851年

咸丰重宝 咸丰元年1851年
 咸丰通宝 1851年咸丰元年

        (咸丰大钱)

宝泉局自咸丰三年五月起先铸当十大钱,八月又铸当五十大钱,十月增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宝泉局咸丰大钱版本较多,书体变化较复杂,币材有红铜、黄铜、铁、铅等。

宝源局自咸丰三年八月始铸当十大钱,十月开铸当五十大钱,十一月又铸当百,当千等,大钱币材用水红铜、黄铜、铁、铅等,版本、书体变化多,大小轻重差异较大。

江苏宝苏局处于清军和大平军对峙之地,铸行来源受阻,加上再供给军需开支,成为率先开铸大钱的省份之一,咸丰三年始铸咸丰当十钱,四年初开铸当十以上大钱。后又开设清江浦分局,再铸当十、当五十、当百大钱。后再增铸当二十、当三十大钱,并铸有铁大钱。宝苏局的咸丰大钱的折当等次比较特殊,其铸行的当二十、当三十大钱,全国没有几个钱局铸行过。

咸丰钱尤其是大钱的版本极多,极其繁杂,归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币值复杂,有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十五种。

二、重量变化大,因不断减重而造成轻重倒置 ,最大的“元宝”达2.9公斤(江苏宝苏局),最小的“通宝”形似鹅服,不足1克。当五十的重于当百的,当百的轻于当五十的。

三、币名复杂,一般“通宝”为小平钱,当百以下为重宝,当百以上为“元宝”,但有的省份不受约束,任意决定。

四、材料复杂,有青铜、黄铜、红铜、紫铜、铁、铅等。

五、钱文复杂,字体有楷书、宋体、隶书等字数钟。少的有六字,多的十余字。但咸丰大钱行用不久,咸丰四年便下令停铸了当千、当百、四百、三百、二百大钱,并严查私铸。因为大钱的铸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停铸是必然的。据《清史稿》记载,“大钱当千、当百、以折当过重,最先废。当百,当五十缓废。”

清代大钱除了咸丰大钱以外,还有同治、光绪两朝大钱,咸丰大钱是与制钱相对而言的大额当值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国库空虚的形势下,由咸丰强行推行的,大钱破坏了自顺治以来一贯推行的制钱制度,以少量的钱币材料,铸成量当值高出制钱若干倍的大钱投入流通,以“虚钱”来代替“实钱”造成货币贬值。

3、太平天国钱币  1853年

                              太平天国(楷书)1853年

                               太平天国(宋体) 1853年

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期间持续十六年,纵横十五省。对满清王朝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加快了灭亡,太平天国在其存在期间的铸币情况如何呢?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后,遂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制定了人口平分土地的办法。力图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这一土地纲领虽未彻底实施,但对农民夺回土地,不缴或少缴地租的行动加以保护,勒令地主富豪多交赋税,减轻人民负担,还是有力的“武器”。同时,太平天国还允许自由贸易,不准囤积居奇。财政上鼓铸钱币,实行经税政策。太平天国开始铸钱是在咸丰三年(1853)七月,那一年在天京朝天宫开炉铸造,设有专司其事的人,职同指挥。试制多时,终于在次年六月铸造成功,开始发行。不久,在苏州、杭州、绍兴、嘉兴、徽州、衡阳等地,也开始铸行。太平天国钱币材多种,主要为铜铁,也有金银,但很罕见,所有铸币,均不记值。面背文多变,有面为“天国”背“通宝”的;有面为“天国”背“圣宝”的;有面为“太平天国”背“圣宝”的;有面为“天国圣宝”背“太平”的,等等。

大平天国钱可分为八个种类:

一、最早铸造的径3.5厘米面文“天国”二字列穿上下,背“通宝”二字在穿左右,有楷体及仿宋字体二种,因传世极稀,早年未为人知,近年始渐出现,有一种钱的面文直书“天国”二字背也直书“圣宝”二字,此一枚钱应为改制钱,此后天国铸钱均称“圣宝”二字,多发现于南京附近,也可能为初期所铸。太平天国传世有一镂花大钱,可能是开炉,镇库之用,极罕见,颇为珍贵。

二、有一种极稀见之小圆钱,径2.2厘米,缘郭整齐。面文直书“天国”二字,背文直书“圣宝”二字,形扁而润,“天”字上划特长宝盖头更润,在南京附近多有发现,为第一种类稍后之钱。

三、楷书圣宝钱。钱文楷书,作“太平天国”,直读,背书“圣宝”二字,直读,因此也俗称“真圣宝”,黄铜,阔轮。书法铸工铜质均佳。钱径2.5厘米,2.8厘米,3.5厘米,较大的有5厘米的,锉磨精细,颇为美观。另有一种大钱,文字铜质与上类相似,可能为一时一地所出,是否为常用钱,则难以判断。这一套“王品钱”在安徽,江苏多有发现。

四、宋体圣宝钱。钱文排列式与前一类相同,只是钱文改用仿宋体,书法颇美,铜色发白,含锡量大,分量较优生,而锉磨较差,从表现看来,略亿砂铜,这一系统似有四等钱,窄轮大字,别具风格,多发现在湖南一带,可能为太平军将领所铸。

五、隐起文背圣宝。钱文与前一类相同,背文“圣宝”二字横列。书法隐起,阔轮,黄铜,也分为四等,比前套略轻,在湖南北部多有发现。

六、厚肉楷书太平天国钱,背文圣宝二字直列,书法平平,铜色较差,铸工尚佳,有大小多种,但都为小平钱,只因减重而形成大小不一。

七、楷书横列圣宝钱,其面文排列为,右“太”左“平”,上“天”下“国”。在我国古钱中,颇为独特,背文“圣宝”横列,书法一般。有大小两种,其间略有差异。多在江西,浙江一带发现。另有一面文上“天”下“国”右“圣”,背横列“太平”者。

八、大平圣宝钱,面文“太平圣宝”,楷书顺读,背文“天国”,横书。有大小两品,黄色泛白。数量较多,多发现于南京一带。太平天国钱币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因现今大平天国钱币伪作太多,鱼龙混杂,给钱币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因难。

                            (同治重宝) 1864年同治三年

锭银1874年同治十三年

同治钱因铸钱亏损等原因,铸行很不正常,时铸时停,现常见约有宝泉、宝源、宝苏、宝浙、宝巩、宝昌、宝川、宝桂、宝直、宝云、宝东等局钱,其余皆少见或仅见样钱。同治年间仅铸行了当十以下大钱,开铸的钱局有:宝源、宝泉、宝云、宝巩和新疆阿克苏等局,大小轻重也不一,新疆局及宝巩局曾铸有当五钱,新疆宝伊局有当四钱。同治时期本就铸钱不多,民间又普遍使用白银,而且外国机制银元的输入颇多,且成色制度均有保证,使用颇方便,故而铜钱的使用也就日见减少了。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先后铸行过“光绪元宝”和“元绪重宝”,“光绪通宝”,通宝制钱铸于公元1875-1908年之间,钱重从开始的一钱逐步减至八分,最后减至六分,该钱书法为楷书,此外宝福局也铸过篆文钱,光绪通宝钱背文为满文记局名,也有星月纹,字有宝河、宝真、宝津、宝云、宝黔等,还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过一种背穿左为“戊子”右为“河”字的戊子钱。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从英国购买的机器制造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不再为方孔圆钱形状了,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光绪帝于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去世,此前一天慈禧太后去世,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改元宣统,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地区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出过机制币。宝泉局所出的大钱直径在2.4厘米,小样钱直径1.8厘米,因为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加上钱也不大,因此民间把此钱称为“小宣统”、“小宣统”面文书法为楷书,背文为满文局名。“宣统通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铸行“半两钱”到“宣统通宝”结束,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是我国乃至世界铸币史上的一个奇迹。

 

 

 

2、新疆红钱        

                                   (新疆红钱)

从乾隆时开始,清政府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对于当地用钱形制也作出了规定。新疆钱币以紫铜(红铜)为原料,钱呈红色,因而称之为“新疆红钱”,背文用满文,还有用维文的。自乾隆朝开始,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到宣统都铸行过年号“红钱”。前后有150年的历史,铸造的时间不短,但铸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叶尔羌局所铸“乾隆通宝”是新疆最早的“新红钱”,(相对于旧普尔红钱而言)。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历代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都在逐步地改进和加强。早在康熙年间,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就勾结沙俄,制造分裂,破坏统一,康熙帝曾多次用兵,平息叛乱,到17世纪中叶,准噶尔部再度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在新疆设立伊梨将军衙门,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接受当地军官的建议,首先在叶尔羌设立铸钱局,铸行“乾隆通宝”红钱,叶尔羌本身不产铜,是靠销毁旧普尔钱铸的,钱正面汉文“乾隆通宝”,背文穿右是维吾尔文“叶尔羌”,穿左为满文,因当时译音不准,而铸成“叶尔奇木”两年后改铸为“叶尔羌”。背满文“叶尔奇木”钱文高隆清晰,钱体厚重,铜度纯净,色泽滋润,极罕见,是为珍品。乾隆二十六年,再设阿克苏钱局,三十年时,阿克苏局迁到乌什,立乌什局。四十年时,设立伊犁宝伊局,都铸有“乾隆通宝”红钱。阿克苏局,乌什局所铸,背文左为满文,右为维文局名;宝伊局钱,背文不用维文,而用满文“宝伊”,在穿左右,与内地制钱相同。此后,在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等年不定期铸有“乾隆通宝”红钱,但统称为后铸“乾隆通宝”红钱。这些后铸乾隆红钱大多比乾隆时期铸造的轻薄,钱文也因铸时,铸地不同而有异。有维文钱,“阿克苏”“库车”等,有满文“宝伊,宝库”等,还有的在背文穿上下铸“喀十、库十、阿十、九”等字和星月纹的。

嘉庆年间 新疆仅有阿克苏、宝伊两局铸钱。阿克苏钱“嘉庆通宝”,背左为满文,右为维文“阿克苏”。宝伊局钱,面文为“嘉庆通宝”,背文为满文“宝伊”。嘉庆红钱比较规整,版别简单。

“道光通宝”红钱也由阿克苏和宝伊局铸造,背文变化比嘉庆红钱复杂。阿克苏局钱背文有多种,有穿左右为满文,维文“阿克苏”的;有穿左右为满文,维文局名,穿上为“八年”,穿下为“五”或“十”的。宝伊局背穿左右为满文“宝伊”。此外库车局在光绪年间曾铸行过一批“道先通宝”红钱。

咸丰初年新疆叶尔羌、阿克苏、库车、宝伊等局铸“咸丰通宝”红钱,仍依各局以前铸乾隆、嘉庆、道光等钱制,面文汉文,背文因局而异。叶尔羌局自从乾隆三十三年停铸后,重新开工铸咸丰钱,背文左为满文,右为维文“叶尔羌”,穿上下有“当十”两字;阿克苏钱局,穿左满文,右维文“阿克苏”有当五、当十钱。宝伊局钱,背文穿左右为满文“宝伊”。叶尔羌局钱,除咸丰初年当十“咸丰通宝”外,还有当五十,当百两种大钱,当五十者,面文为“咸丰重宝”,当百者,面文“咸丰元宝”其他如阿克苏,库车等局所铸大钱与叶尔羌局相同,除小型当十“咸丰通宝”外,还有当五十,当百两种。宝伊局曾铸过当四、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大钱,宝文叫法与内地相同。宝迪局于咸丰五年开铸大钱,有当八、当十的“咸丰重宝”,当八十的“咸丰元宝”共三种,背文与内地相同。

同治年间的新疆红钱有叶尔羌,阿克苏、库车、宝伊四局铸行。有当五、当十钱的“同治通宝”宝伊局还铸有当四钱的“同治通宝”。在光绪时库车局后铸了一些“同治通宝”红钱,钱背文字变化较多,且有星月纹。

在光绪年间新疆铸行的“光绪通宝”红钱。没有重宝大钱。有阿克苏局,库车局,出的“光绪通宝”红钱。

宣统年间全国大部分钱局已停铸,新疆仅库车局铸有“宣统通宝”红钱,大小重量与一般宝文为通宝的红钱相仿,是新疆红钱的一种,数量较少。

光绪年

锭银189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



 
四川卢比(光绪头像) 四川卢比背面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锭银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站洋壹圆锭银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1903年1903年1904年 1904年甲辰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1904年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冬月吉日,安徽裕皖官钱局发行的“壹元券”。规定,“此票准完纳丁漕关税盐课厘金”,“如有私刻假票者照私铸例治罪”。此枚为“漦字七百伍拾九号”。安徽裕皖官钱局的位置,在现谯楼之南的司下坡银行龙合背银元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1909年宣统元年1909年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
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
 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
 中国银元的种类 银元是一种使用较多的金属货币。在银本位制的国家中,为了便于流通和计价,大量铸造银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银元起源于外国,所以在中国又名叫“洋钱”、“洋细”、“番饼”。在16世纪时,西班牙银元首先流入我国,后来是墨西哥银元,嗣后英、日、美、法、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银元亦伴随着武装入侵流入我国,充斥市场,为经济掠夺服务。因此,有一个时期市场上流通的银元都是外国银元,后来我国地方和私人也逐渐仿照外国银元铸造少量银元在国内流通。

  我国银元于清光绪十五年开始正式由官方铸造。民国初期,始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进行大量铸造。

  银元种类很多,在我国大约有二百多种,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约有三四十种,其成色重量,颇不一致。成色最高为98.5%,低的只有60%左右,私人铸造的甚至更低。重量最大的为36.5克,一般以26.5克居多。银元中还有半元、二角、一角、五分,一钱、二钱、三钱以及一毫、二毫等小银元,这些大都作为辅币应用。
满清统治时代银币。

  1.光绪元宝有广东省造、湖北省造、江南造、北洋机器局造。安徽省造、四川省造、吉林省造、北洋造、奉天省造、东三省造、云南省造、天津造币总厂造等多种,各省铸造者大同小异,其正面镌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字上有铸造地名,字下为“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为盘龙,龙之四周为英文字。

  2.大清银币正面为“大清银币”四字,上面为满文,下面为“宣统三年”,背面镌有团龙围绕“壹圆”二字,下有英文。

  3.宣统元宝广东、湖北、云南等地均曾铸造。正面为“宣统元宝”四字外,其余均同光绪元宝。

  4.一两大清币正面镌有“大清银币”四字,中间有满文,四周有“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和“库平一两”字样,背面铸有二龙珠图,图中为“壹两”二字。 古代锭银   银子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朝钱币 张子林书法 收藏 西夏钱币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古钱币价格表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古钱币大全!【组图】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古钱币合辑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古代钱币宝中之宝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古钱币【滚屏音畫】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传统文化----清朝大辫子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原创] 中国古钱币、纸分币、硬分币《简介》 张子林书法 收藏 让你见识一下外国钱币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大师吴昌硕作品选(书法篇)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书法故事- 吴昌硕拜师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扬州八怪 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八大山人书法--朱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板桥书法诗词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曾国藩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清代帝王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与书法艺术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艺术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作品-《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