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传宝物怎么得:张子林书法 收藏 古代钱币宝中之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3:00
',1)">

清 同治重宝 径3.3厘米 重14.8克   此钱为铜质雕母,形制较子钱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深峻,文字纤劲。中间穿孔未完全凿穿,上有一圆孔,俗称“未开金口”。面文楷书,背上下汉文“当十”,左右满文“宝源”。雕母指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是古钱中至珍之品。

南宋 咸淳元宝 径3.7厘米 重7.2克   咸淳元宝(背四),是一枚母钱。母钱是由雕母直接翻砂浇铸以供成批造钱所用的样钱。它稍逊于雕母,但质地、品相依旧异常精美。此钱铜质精整,文字挺秀,字口深峻,外郭呈鱼脊状,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咸淳元宝”钱是南宋度宗于咸淳年间(1263—1274)铸行的货币,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钱文直读,字体真书,背文纪年,自“元”至“八”。因南宋恭帝以后未见铸钱,故此为有宋一代最后之方孔圆钱。

清 咸丰元宝 径6.8厘米 重78.2克   面文楷书“咸丰元宝”,背穿上下汉文“当千”,穿左右满文“宝巩”。咸丰钱钱名庞杂,一般制钱叫通宝,“当四”至“当五十”叫重宝,“当百”以上称元宝。它的计值等级有十五级之多。咸丰五年(1855年),甘肃宝巩局铸有小平、当五、当五十、当百、当千等七种,版式复杂,形制不一,轻重差异较大。此钱铸工精细,钱文文字饱满圆润。因宝巩局当千大钱较罕见,故较为珍贵。

新 一刀平五千 通长7.2 厘米 重22 克   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质浇制。刀环如方孔圆钱,穿孔上下为阴文篆书“一刀”二字,直读,以黄金嵌错,俗称“金错刀”。刀身面上模铸阳文篆书“平五千”三字竖书。“一刀平五千”即一枚错刀值五铢钱五千枚。“一刀平五千”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复古改制时所铸的刀币。莽钱铜质精良,书法独特,形制诡异,为收藏界所青睐。

辽 天朝万岁 直径6.2厘米,重68.1克   该钱为折十型大钱,铜质。钱文字体粗犷,钱体红锈斑斓。面为契丹文,释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此钱早期为周肇祥(又名退翁,字养庵,号无畏居士,古董收藏家)所藏

明 大明宝钞 36.4 ×22 厘米   大明宝钞以桑皮纸为印钞材料,一贯钞长一尺,阔六寸,即36.4 χ 22 厘米,是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票面上端为“大明通行宝钞”六个汉字,中部顶端为“壹贯”钞额,其下为十串铜钱图案,两侧分别为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字样。再下端注文曰“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 年× 月× 日”。宝钞四周饰以龙纹及海水图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建立纸币本位制度,设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是不兑换纸币。

北宋 皇宋通宝 径2.4 厘米 重3.9 克   钱文为九叠篆书,写在直径2.4 厘米的小平钱上,文字清晰,铸造技术精湛。“皇宋通宝”钱是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1038年)始铸的非年号钱。因鼓铸时间长,传世较多,钱文分真书和篆书两种;但以九叠篆为钱文的皇宋钱,传世和出土均极罕见。九叠篆书体,主要用于宋、元时期的印章,纸币上也常见,用于铜钱钱文的只有“皇宋通宝”,是历代钱币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一般认为皇宋通宝九叠篆不是流通货币,是试铸的样钱或开炉钱。

清 大清宝钞 24 × 13.2 厘米   “大清宝钞” 又称“钱票”、“钱钞”,始印于咸丰三年(1853年),以制钱作比价,面额多种。票面上端有“大清宝钞”四个汉字,两旁分印“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字样;中间方框内左右两侧分别为“字第×号”、“咸丰×年制”;正中印有准足制钱若干文,上钤“大清宝钞”印。下端注明“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贰千文换官票银一两”。“大清宝钞”形式上仿明代“大明宝钞”,四周饰以龙纹,下为波浪纹图案。以皮纸用蓝色印刷。自咸丰三年到九年均有发行。

战国 周 “亳”空首布 肩宽5厘米 长9.9厘米 重29.8克   长銎,平肩,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有三角形穿孔,穿孔上侧有一星,銎内有泥范芯,面文单字“亳”,背文为三竖;它的造型规整,铜质精细,是春秋至战国早期(前8—前5世纪)所铸,是周王畿内的铸币。钱面铭文“亳”字,系记地,“亳”在今河南省偃师境内。空首布是由古代农具鎛、铲演变而来,是我国最早的铸币之一。

战国 楚 “四布”连币 长9厘米 宽2.3厘米 重15克   由两枚“四布”当釿一正一倒两底足相连而成的畸形布币。该连币面文“四布”,背文“当釿”。铜质,两足相连,两顶端、肩部均有错范。两枚连布可以充当一釿。连币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当时铸造匆忙,未及錾开就流入市场;另一方面表明了连币行用时间短暂,未及分割即宣告废止。

战国 齐 “齐造邦□法化”刀币 长18.6厘米 重48.1克   俗称“六字刀”。刀体厚重,脊部隆起而不断,柄端有圆环,柄正、背面均有两道竖斜纹,背面上部有三横文。其面文中的“□”(附图2)字,释法不一,以释“造”,释“建”者较多。近年经考释,认为应读作“返”,众说歧出。刀币产生于我国古代东方渔猎和手工业、商业发达地区,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齐刀币是刀币系列中形制最大者,俗称“齐大刀”。按刀面汉字数又分“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齐六字刀币制作精整,文字隽秀,在刀币中最罕见,为收藏界所珍视。

明 “万历年造”银钱 径4.6厘米 重25.9克 北京郊区明朱忠禧墓出土   钱为银质,背穿右“八钱”。明初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禁令解除,白银取得了合法的货币地位。此外纸钞贬值和铜钱铸量的减少也是铸银钱的原因之一。明代银钱因种种原因而传世稀少,故在明墓中出土的“万历年造”“八钱”、“九钱”银币尤为珍贵。
共12张,显示12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