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淑慎刘至翰吻戏视频:《海蜇》(2004.7.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54:00

《海蜇》(2004.7.20)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3日 15:42

 

  宋朝有一位名叫沈与求的诗人,在一首描述海蜇的诗中写道:“出没吵嘴如浮罂,复如缁笠绝两缨;混沌七窍俱未行,块然背负群虾行”,这首诗生动的写出了海蜇的形态。说它像一个口朝下浮动的大罐子,又像一顶圆形的帽子。海蜇作为一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它的繁殖,生活史的对策,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它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怎么发生的。

  它的胚胎的发育,变成水螅的过程,水螅再变成水母的过程,您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四请到了唐山市水产站副站长魏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海蜇的全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

  不少人都吃过海蜇,但不一定知道海蜇是何物。其实啊,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暖水性水母动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动画 兴趣点在距今大约10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之火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在远古代晚期震旦纪,在广阔的海洋里,已经生活着单细胞生物和一些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像海绵,腔肠动物,蠕虫等等。

  海蜇这种古老的海洋腔肠动物,早在5亿多年以前,就漂浮在寒武纪时代的海洋里了。在我国湖北省的秭归县,鸭子潭,天鹰潭和卧牛潭,这几个水潭当中呢,海蜇的自然出现,已经有了100年左右的历史,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的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高,超半球形,中胶层厚。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地舒张和收缩。环肌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蜇体朝伞顶方向前进。海蜇的运动昼夜不断,成体在静水中的游泳速度为4~5米/分钟。

  解说兴趣点海蜇这种古老的海洋腔肠冻动物,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高超本领,这就是他那非常灵敏的听觉。原来在海蜇的8个触手上。生有许多小球,小球腔内生有沙砾般的听石,这小小的听石刺激球壁的神经感受器,就构成了海蜇的听觉。这种奇特的听觉,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8到13赫兹的声波。就是靠着这种本领,海蜇居然可以提前十几个小时预知海上风暴的到来。

  这样也可减轻亲蜇柔软的伞顶部与池壁摩擦,延长其使用寿命。如果亲蜇来源不是从海区采部,而采取全人工培养,则必须修建池壁光滑的水池,才能培养出性成熟的亲蜇.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增氧,还可以节约成本。兴趣点从海蜇得生活史上看,海蜇属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世代水母型,水母型营浮游生活,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早期水螅幼体,具四条触手,体长0.2到0.3毫米标注,20天左右发育完全,螅状幼体的触手是捕食器官,吸口很小,生活状态扩张时不到1毫米,图示标注只能摄取小型浮游生物。螅状幼体是量很大,摄取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要经过4到5个小时食物才能被消化。培育螅状幼体是海蜇人工育苗的一个重要阶段。培养螅状幼体主要技术是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体(4触手)正常发育。海蜇的螅状幼体需要附着在附苗器上,那么对附苗器有什么要求呢?

 

  与鱼、虾、贝、藻类育苗相比,海蜇育苗无特殊要求。沉淀海水甚至不经沙滤也可以使用适时投饵对提高附苗量至关重要。出早期螅状幼体的最佳饵料240415为本种浮浪幼体和贝类担轮幼虫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孵化卤虫的装置及相应的243023加热、控温、充气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投喂时间应在下附苗器4~5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倍以上,通常采用面积法进行抽样定量18 39 13。目前,大水体人工育苗的螅状幼体(16触手)育成量以附苗器面积计算,一般可达10000个/平方米左右。螅状幼体定量之后应倒池,适时换水。螅状幼体个体小,少动,耗氧量低,代谢产物较少。水温低时代谢更慢,没有必要频频换水,一般每次投喂后换水1/3~l/2即可。将滤网缓缓放入池中,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在此要特别提醒您注意的是,边吸边用水将粘在滤网周围的螅状体体,以免它窒息死亡,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为了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生长,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利于足囊生殖。要注意控制光度.三是适时投饵。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投喂次数依水温而定。一般是5℃以下可不投喂或4周投喂1次;6~10℃时每周投喂1次,11~15℃时每周投喂2次。投饵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10~20倍。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橘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次数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幼体颜色深浅酌情增减。还要注意保持低温。螅状幼体适应低温生活。长期生活于10~15℃下畸形个体增多,以10℃以下、冰点以上为宜。秋末池内水温降至16℃以下,至冬季,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不结厚冰(防止陈裂水泥地)为准。春季室内水温达10℃以上时,应采取降温措施,或增加换水次数,使室内水温与自然海区水温接近,直到自然海区水温上升到13~15℃为止。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螅状幼体在经济上没有利用价值,它必须通过横裂生殖,图示说明才能产生水母型蝶状幼体,这是获得人工养殖所需苗种的唯一途径。因此,对蝶状体的培育和管理关系到人工育苗的成败。

 

  瞧,这种已完全形成但仍未释放的蝶状幼体频繁地悸动。在顶部蝶状幼体形成的过程这些水螅看似像海葵,动画它们准备变成另一种东西。当它们分开,就会变成一个个微小的海蜇,它的学名就叫蝶状幼体,随着蝶状幼体被释放,其下方的裂节也依次变态为蝶状幼体。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幼体上,触手再生。当全部蝶状幼体释放完毕后,又恢复螅状幼体形态。螅状幼体可多次重复发生横裂生殖。为了获得集中的大批量的蝶状体,就可以采取人工加温的办法.

  初生碟状幼体无色,半透明经15~20天生长,伞径达20毫米左右,为幼蜇。初生碟状幼体的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必须搅动水体。一般采取微量充气方法,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字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80%以上,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70%以上。 对幼蜇得培育和管理要注意投饵和换水。

  投喂次数:幼蜇5~4次/天,每次投饵量以卤虫无节幼体计算,大体是1:500~1000。幼蜇时,每日换水2次,每次l/3~l/2。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耗氧量和排氨量急剧上升,所以在海蜇水母培养过程中,再加上养殖的时间比较长,一些残饵,粪便很容易败坏水质,这时候海蜇育苗当中的防病显得至关重要。水体溶氧下限为2.0毫克/升,PH值范围为7.5~8.5.幼海蜇长到1.5到2公分左右即可出池放养,由于海蜇苗种个体较小而且比较脆弱,因此应谨慎操作,一般采用先降水,然后用手操网将蜇苗捞出,要尽量避免幼蜇得损伤,出池计数后,用塑料袋加水冲氧,放入泡沫保温箱内。

 

  养殖池的选择和处理.海蜇养殖一般选择30亩以上的对虾养殖池或蓄水池,水深1.5米以上,池壁陡峭,池底相对较硬。放苗前,应将池底处理,防止池底腐败而影响水质,同时防止水草生长。放苗前20~30天,应进行肥水,通常虾池先进水50~70厘米,可施鸡肥0.5~1公斤/亩。在池中大量培育浮游动物,以保证幼水母入池后的食物供应。由于海蜇放入土池养之后主要以水中自产的浮游动物为食物,而非人工投喂饵料,因此,对海蜇苗投放的数量应严格控制。根据不同伞径规格的苗种成活率差异,投放苗的数量也不同。

  伞径20毫米以上的幼水母放养密度为100~150头/亩。幼水母放养的最适水温是18~20℃。地点应选择养殖池的上风口处,以防幼水母过度集中于下风口的池边造成死亡。

  水母体在早晨和傍晚有上浮的习性,在投放幼水母后,每天早5:00~7:00巡池。对其生长进.巡池时还要注意观察水色判断水质肥瘦,水色以淡茶色为好。水质瘦,浮游动物繁殖慢,影响海蜇生长;水质过肥,到八月高温期,易引起水中缺氧。水母体伞径在10~15厘米之前,水位保持在50厘米即可,以后逐渐加满。

  海蜇在海中漂游,身体柔软晶莹,有海中降落伞之称,他的上体半球形的伞部加工后就是俗称的海蜇皮部分,伞部下面垂下的那部分加工后就是海蜇头,海蜇在口腕上长有许多小触手,小触手上长有许多刺细胞,上面有刺针。当人体或小动物碰到时,他就会将刺针的毒液释放出。海蜇也是用它来捕获取食的。

 

  海蜇有毒,吃凉拌海蜇会不会食后中毒呢?海蜇毒素存在于次细胞内,但是每个次细胞只能使一次,海蜇被捞出海时,受到搬运的种种刺激,次细胞的刺丝早已弹出,毒液也被冲掉,再经过用、明矾和盐水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后盐渍,所以加工后的海蜇食品无毒,可以安全使用。

  海蜇古称为"石镜、假眼公、”有海气冻凝红玉翠,霞衣褪色冰涎华的美誉,我国最早食用海蜇在晋代,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就有关于此的记载,但海蜇体内95%是水,所以有一种说法叫“海蜇一汆,只剩一半,海蜇一煮,化为乌有”爱吃海蜇朋友们,可要注意啊。海蜇不但是筵席佳肴,而且还以治病良药而闻名于世,书动画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述,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等功能,对气管炎、胃溃疡等症均有疗效,那么有如此多保健功能的海蜇该如何挑选呢?

  海蜇是我国沿海分布数量较多的根口类大型食用水母,也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价值很高,同时海蜇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剧,和捕捞过度等原因,自然和海域海蜇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大力开发海蜇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潜力。

(编辑:肖阔 来源:CCTV.com)

海蜇杂谈

王海洋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蛰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蛰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我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海蜇的生活周期历经了受精椧宦蚜褩椄±擞壮鏃一螅状幼体棗横裂体棗蝶状体棗成蜇等主要阶段。除精卵在体内受精的有性生殖过程外,海蜇的螅状幼体还会生出匍匐根不断形成足囊、甚至横裂体也会不断横裂成多个碟状体,以无性生殖的办法大量增加其个体的数量。

  在近岸海域,这轻柔飘逸的动物,常引起人们极大的好感和兴趣。但是,可千万别下海纵情拥抱这样的动物,其后果和前景大都不是美好的。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种多肤物质组成,捕捞海蜇或在海上游泳的人接触海蛰的触手会被触伤,引致红肿热痛、表皮坏死,并有全身发冷、烦躁、胸闷、伤处疼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盛夏时节,正是海蛰生长活动的旺季,同时也是渔民在捕捞作业或游人在海滨游泳时易为其蜇伤的发病高峰期。我国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种类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质和危害不同。但由于人们个体的敏感性差异,故在海蜇蜇伤后轻者仅有一般过敏反应,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须注重有效的预防和积极的抢救治疗。

  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我国沿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于黄海一带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黄斑海蛰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有一定毒性。真海蜇在黄海、东海、渤海都有,毒性较小。此外,还有面蜇、霞海蜇等,通常青色海蛰毒性较大些。

  我国海域广阔,每年79月均有相当数量的海蜇蜇伤病例发生,以前主要为捕捞海蜇的渔民,近来亦有在海滨游泳戏水的被蜇伤患者。如秦皇岛海滨近几年蜇伤病人达3400多人。据旅游胜地北戴河海滨医院统计,自19895年来,共收治被蜇伤病人3030例,其中引起暴发性过敏性肺水肿者占03%,有4例死亡(均伴严重休克)。

  海蜇毒素在刺丝囊内贮存和分布,1克刺丝囊含有5500万个单刺丝囊,一般在捕捞后,经加工处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动物试验证实,海蛰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心传情导系统,对甲壳动物的心脏均有损害作用,并可致鼠类小肠平滑肌收缩。研究发现,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一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一羟色胺分别大10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超敏反应,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伤后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个体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状各异。

  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蛰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预防海蜇蛰伤最重要之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尤其是作业渔民要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捕捞时尽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触海蛰须,有特异敏感体质的人应禁上下海作业。海滨旅游地在海蜇汛期应设浮标栏网,井在海边建立醒目宣传警戒标志,并配合防伤害的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以提高游人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因在海上一旦发生意外,更不易抢救。一旦被海蜇蜇伤,伤者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伤者举措失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出现溺水、跌伤或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和加重病情。

  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蛰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归砚录》谓:“海蛇、妙药也,宣气化痰、消炎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痛、症瘕、胀满、便秘、带下、疳、疸等病,皆可食用。”。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其商品价值海蜇皮贵于海蜇头。

  早在明代,渔家就已经懂得新鲜海蛰有毒,必须用食盐、明矾腌制,浸渍去毒滤去水分,方可食用。然而,古往今来,南粤海边渔家为贪海鲜美味,食鲜海蜇而引致中毒者也屡见不鲜。另外,海蛰也和其它海产品一样,很容易受到诸如嗜盐菌等细菌的污染,致食凉拌海蜇丝引致细菌性食物中毒。广东省江门市一家大酒店就曾发生过一起73人因食凉拌海蜇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

  夏季是肠道疾病容易发生和流行的季节。前车之鉴,生拌海蛰丝务应认真处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做好防蝇、防尘、防污染等工作,最好是切丝之后再用凉开水反复冲洗于净,晾干,以预防食物中毒。

  在我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资源量年变动极大,有时多得来不及加工处理、任其躺在海滩上,有时却无影无踪无觅处。

  国务院规定,每年810日零时为海蜇开捕期,然而,连续几年来,辽东沿海渔民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眼前利益,提前偷捕,破坏海蜇幼苗成长的现象已愈发严重。特别是近三四年来,已形成群众性的抢捕狂潮,而且在7月下旬海蜇还没有长成前就抢捕一空。每到捕捞季节,面对数以千计的违捕渔船,数量有限的渔政检查船和检查人员实在是力不从心.一些违法分子气焰器张,他们常向渔政船上的检查人员施以暴力。这种无法无天的情况如今已越来越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