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三国演义书包网:学生作文思维误区之浅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9:54

学生作文思维误区之浅见

          作文是思维表达的一种形式,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后的一种塑造、创造和再造。它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水平和思想方法诸方面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新鲜活泼、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作品,令许多语文老师头痛。笔者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生习作在思维方法上出现的诸多弊端,走入了令人忧虑的误区。

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作文与做人脱节  学生的作文中缺乏人生体验、生活情趣、道德操守,只有抽象的符号、古板的概念、华丽的词藻、蹩脚的嫁接以及为文造情的说教,“为赋新词强说愁”。二、习作与生活相悖  形式公式化,内容程序化,生活简单化,把作文当作适应某一种理论和操作方式的游戏,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背离了写作的原始目的。三、写作与时代脱钩  习作的内容远离现实、远离时代,缺乏针对性、目的性、时代感,古井无波。四、“小我”与“大我”相离  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我”缺乏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只是交作业的学生,只有父母的子女,目的是完成任务、多挣分数、获得奖赏,其作品不能给人一种思想、一种启示、一种共鸣,让人心跳、令人顿悟、催人求索。

我们对学生在习作思维方法上的误区心痛不已,我们不能忽视,只有正视,探明原因,寻求可资运用的科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跃出画地为牢的怪圈,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让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让作文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的钥匙、成为铸造素质的有力武器  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的目标之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把作文教学放在广阔的背景之中而不仅仅囿于伦理道德,而应该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意志、精神、交际、亲合、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生理需要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之中,通过作文的形式把作文“内化”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教化功能。教师要做有心人,从学生的阅读、实践、视听等角度,有命题、立意、构思、选材以及辅导、评判、评讲到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巧妙渗透、科学引入,激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把学生引入特定和生活环境,提供并启发相应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并开启思路。一篇“修养”日记,使之控究真、善、美,一则“自省”文章,使之认清假、恶、丑;一篇“我长大了”的作文训练,使之逐渐明确,长大了不只是体积的增大、生理的成熟,而是明了责任、理解、同情、尊重、自强、使命感等人生要义。

第二、树立大语文观,衔接课堂见外,挖掘社区资源,让习作的路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超越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或李代桃僵,于是不约而同地杜撰亲人死亡、家庭离异、长者得病、自身伤残等“无故寻愁觅恨”的虚假经历。让人不免寒心,似乎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的经历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优秀作文和电视节目上,这里有社会的责任(我常想,国外许多学校不设围墙,我们却有许多人在渲染他们的学校如何如何封闭),而我们语文教师也难辞其咎,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里走出来,“变有限课堂为无限课堂,让教学贴近生活,变小课堂为大社会,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张琼《课内外衔接社会实践探微》),让学生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到医院,去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去了解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去了解人民子弟兵如何抗灾抢险,去了解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甚至可以了解百姓对官员的议论,到集市上去讨价还价,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火热与激情,观察生活的林林总总,刺激他们的写作灵感,诱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个面向”,让学生的习作真正跳动时代的脉搏  “文章合为时而作”,学生的作文理应奏响时代的鼓点。唯其如此,文章才具有生命力。如果放弃了这个源头活水,那就远离现实,放弃了生活本身。现实是什么?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是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是纽约股票下跌、石油涨价;是全球气候变暖、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些最敏感的问题应当走入学生的视野。我们如果把学生关在“象牙之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又安知天下事?我们的先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训,我们且不谈弘扬,总该继承吧?其实,随着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应该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我们不如放开手脚,导之以行,让他们去感受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民族凝聚力;去领略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激情;去观察太平洋上的赤潮;去触摸北极争夺的心跳。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目睹世界风云,感受生活召唤,何愁笔下不响起时代的足音?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中确实有许多作品在关注宇宙的阴晴圆缺,这与老师的悉心引导密切相关。我也反对不对具体文章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牵强附会地往时代、形势、政治术语上靠,给文章穿靴戴帽,弄成四不像,我主张自然贴切,充满生机。

第四、增强主体意识,张扬学生个性,注重人文色彩,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完成对未来人生的定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少年到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更新自己的观念。又随着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不断完成自己的人生设计。血气方刚的青年,他们的抒情主体应该是啸谷的乳虎、腾渊的潜龙、运行的岩浆、喷薄的朝阳,这些在作品中都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展现;他们渴望长大、企盼承认、亟待展示、寻求参与,这些都会真真切切吐露。要达到此目的,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保护他们的独立和冒险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其次是导,设置角色,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构建未来,使未来走向他们的生活。在这方面,不少同仁有着非常成功的尝试。“假如我今天下岗”、“我们相聚在世博会”、“老师,谁来这你减负”、“假如我是×市市长”、“跨国集团公司总裁的就职演说”等命题都是成功的范例。让未来的“工程师”、“企业家”、“外交家”、“政治家”直面生活,他们就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胸怀凌云志,笔下有雷声。

 

思想支配行动,方法受制于思维。只要师生勇做有心人,不懈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思维方法的误区,使习作园地春意盎然,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