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化安卓qq怎么安装:从教研组走向合作型教研组织 读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3:52
从教研组走向合作型教研组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04   点击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自教研组制度建立以来,它在执行教学计划和大纲,研究教材和教法,指导教师教学,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总结、交流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编写教学参考资料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反思教研组的工作,它更多的是体现为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
    一、教研组制度的异化
    (一) 教研组的行政化
  教研组成立的初衷是借助教师群体“研”的形式使教师更好地胜任教学职责,它本应是专业性的组织,但现在在很多学校,教研组原有的教研功能淡化,而管理功能加强,和年级组一样成了行政机构。
  (二) 教研职能的不全面
  教研组应有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个职能。但传统的教研组活动常常围绕教材教法或者听课评课来展开,教研重点是制定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学,明晰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创设教学情境,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等。也就是说,教研组的教学功能体现得较为充分,但科研功能,特别是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体现不足。
  (三) 教研活动的形式化
  在许多教师眼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上情下达和教学管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所以活动的主要工作往往是从事一些日常教学事务,如组织听课评课、安排考试出题和试卷批改、进行质量分析等,真正“研”的成份很少。
 (四) 教研成果的功利性
  许多教研活动的举行,不是为改进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为了教师个人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而是为成果而研,而所谓的教研成果又是为了评职称、拿奖励或树名望。结果是为科研而科研,追求教研论文的发表和数量的攀比,应付各种考核,不能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发展,这种所谓的教研没有实际的意义。
   (五) 教师专业发展思想体现中的片面化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不仅仅是教者、教育者,同时还应该成为研究者。目前的教研组活动中,多关注现成的技术、经验的传授与获得,这样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使“新手”尽快上手,但由于缺少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及研究,使得实践较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无法真正实现通过研究问题最终改进与完善实践的目的。
  三、呼唤合作型教研组织
教研组制度虽然有“异化”的倾向,存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漠视问题,但如前文所述,它也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因而不能绝对否定和摒弃。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引进,给我们改进教研组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
  关于建立合作型教研组织,目前已有较多成功的案例。从专业组织多元化的角度对教研组的改进尝试。在保持原有正式组织结构(年级组、教研组)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一些专业取向的组织,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更可能多的平等合作的机会,促进他们反思与改进的意识和能力,主要有:
  (一) 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
  这一组织主要面向具有研究兴趣、愿意参与研究的教师,目标是要培养“现代人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二)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
  它主要针对5 年教龄以内的新教师,并有专家型教师进行指导。活动每周固定时间举行一次,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主。每次活动前,有若干教师带着自己教育教学上的实际问题走进小组,针对问题作中心发言,然后进行小组研讨,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并实施方案,带着体验再次走进小组反馈交流。学期末以行动计划或个案作为活动成果,行动的效果作为期末教师考评内容之一。
  (三) 学科教师合作研讨小组
  因为一般的教研活动不能满足一些资深教师或优秀教师的要求,所以它主要是将同一学科的骨干教师与一部分较优秀的青年教师组合在一起,寻求新老两部分优秀教师的共同发展,从而起到提升的作用。和一般教研组活动相比,它更侧重于研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热点性、政策性问题,更多关注一些课堂教学中非技术性层面的课题。此外,它旨在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共同体。教研组活动中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一部分处于专业领导地位的教师手中“, 教”与“被教”、“带领”与“被带领”的氛围较重。而学科教师合作研讨小组则试图追求一种合作性、平等性、互利性的教师组织文化。
  (四) 学科代表群体
  在学校中,除了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之外,还有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他们这部分人职称高、荣誉多,有时自认为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从而缺少一种继续发展的动力。将这部分教师组合在一起,是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强项,通过开放自己的课堂与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为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帮助,同时也达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
  (五) 级组长组织
  年级组、学科组组长基本上都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的,在专业发展方面,他们会面对一些共同的问题,而他们的发展又会对全体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学校成立了以各级组组长、学科大组长和校刊主编为主的级组长组织。通过这一组织,为组长们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与机会,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加强组长间的沟通与合作。
  建设合作化教研组,打造学习型学校的努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在名师工作室下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活动组(如指导组、命题研究组等) ,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在中青年教师自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青年教师各自特点,提出发展性的定位建议;对中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诊断;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培训,开展定期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理论研讨、说课、教学示范等,制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和课题目标;对市级以上考试、竞赛的试题、试卷,进行评价、分析,把握考试发展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能及时得到具体指导。相较传统教研组, “研”的性质更浓,教师之间的互助和合作体现得更充分,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

 

[读后启示]
  1. 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专业的增值。
  2. 构建区片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这种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建立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日益重视,随着教师共同体和学习型组织思想日渐深入人心,这种合作型的教研组织和教研制度将呈燎原之势,从而可以极大地弥补和改进传统教研组制度中的不足之处,使中国特色的教研组制度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