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脑图片:“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7:52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肺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排”和“举一反三”。

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迷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

子日:“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加了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根据孔子的论述和朱熹的注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当学生对某个间题积极思考,但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就要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未能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要给予开导。比如一个四方形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根据已讲的一个角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再讲了。

孔子是中外教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教学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心愤口徘”和“举一反三.,是学生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他认为学生应在需要的条件下再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以求“举一反三”。否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