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岳长征中经历:逝去的时代,逝去的生活——读《梁漱溟往来书札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0:00:43

         

                                                          晚年梁漱溟

                         

                  青年梁漱溟。酷似今人陈丹青

        

                               梁漱溟手迹

    前天,从同事李辉先生处得到由他主编的《梁漱溟往来书札手迹》,爱不释手。这两日,早晚都在翻读此书。虽只是草草浏览,但感慨亦多。
  梁漱溟被世人称为最后的大儒,但他自己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佛家之人。在此《书札》中,他甚至多次强调,自己是佛教徒。
  如果论大师,梁漱溟这类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我以为,那一代人的学养无一当代学人可以企及。说来惭愧,梁的着作我以前并未认真研读过,因此,这组信札可以补课,让我大致感触他的思想以及精神的脉络。当然,仅从书信,很难深入了解梁漱溟的思想以及学术,但是,从信中品味那一代文人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情操、情趣,还是可以的。而且两天读下来,感触颇多,可谓不吐不快。
  读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前辈们美妙、飘逸的书法。在我看来,今天的绝大多数所谓书法大家,无论功力还是境界,已经无法与梁漱溟那一代人相比。这一方面是今天的启蒙教育已经无法复制过去,毛笔、砚台早被电脑、鼠标取代。而另一方面,在基本功以外,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气”,今人之“气”,俗字占了上风,因此即便字也可以漂亮,但终究飘逸不起来。
  在梁漱溟的信中,有几处谈到写字。比如给孙子的信中,批评他字写的太小,墨迹太轻,因此说他气魄不足。其实文如其人,书法是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为的。可惜的是,电脑已经让我们今人越来越提笔忘字,更何谈书法。电脑取代了毛笔甚至钢笔,进步耶?退步耶?我无从判断。
  第二点感慨来自对那一代人友谊之长久、之纯粹的嗟叹。梁生于1893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业已成名,因此有不少追随者。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艮庸等弟子一生都在追随梁,无论顺境、逆境,师生情谊始终未断。在彼此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不少弟子此后也都颇有成就,但始终尊梁为“漱师”,一生侍奉。而梁亦对他们视为亲人,彼此情谊让人嗟叹并羡慕。
  为何那一代人的友谊能如此天长地久甚至至死不渝?我从往来书信中找到了答案:志同道合。
  梁漱溟这代人和我们今人相比,是始终抱着理想不放的。梁和这些弟子以及朋友,当初怀着以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来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农村,开展了一场很具有乌托邦色彩的乡村建设运动。据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回忆,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梁漱溟这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践行民族复兴理想时,自己过的却是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油灯都点不起的半原始生活。你想,这样一群志同道合者结下的友谊,怎么会和我们今天名利场上的人际关系同日而语呢?
  看看我们今人的人际关系,纯粹的、长久的友谊已经少之又少,多数是参杂了太多的功利性、现实性和短期性,帮不上忙,朋友也就到头了。类似的所谓友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常态。
  如果电脑替代毛笔和钢笔,得失尚可争论,那么,今天的我们失掉了梁漱溟那一代人的理想、信任和忠诚,则绝对是不幸的。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今天虽然物质上远远好于他们,而精神上则远不及他们充实、幸福的原因。
  第三,一个学人如果想要不朽,人格恐怕更重于学术。对于梁漱溟,其人格的魅力可能也是其长久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李辉先生在序中评价梁为思想家,道德家。我认为,之所以那么多人终其一生追随梁,和李辉先生给出的这一道德家“头衔”分不开。
  今天已经家喻户晓的大师季羡林在回答最推崇的人是谁的提问时,曾经脱口说出是梁漱溟。我以为,季羡林的评价除了肯定梁的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其人格。
  我在《书札》中特别注意到了梁漱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中的一件事。
  被称作最后大儒的梁漱溟,没有像当时有些伶俐的学者一样,今天还在讲《论语》,明天就反戈一击,斥孔子为孔老二。而且,梁自己不批也就算了,他还偏要写文章为孔子鸣不平。
  在文革那样癫狂的时代,能像季羡林那样“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不随波逐流说假话已经相当不易。而梁漱溟却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大逆社会潮流的真话,这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呀。于是八十多岁的梁漱溟自然逃不掉被猛烈批判的厄运。
  更难能可贵的是,批斗会上,梁一言不发,拒绝承认错误。最后只说了掷地有声的12个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乃扬长而去。这样的风骨,非常人所能有。
  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梁漱溟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陌生,甚至遗忘。他们正在飞快地离我们远去。我不知道这是他们的不幸还是我们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