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留学签证加急预约: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9:49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28日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作者:陈元勇   编辑:fjskyfass   阅读:1105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近年来,海峡西岸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相当的问题和差距,为此,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体系建设,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海峡西岸;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 2008 01-0102-04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峡西岸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福建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施了农业“跨越计划”、“丰收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沃土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的计划,初步建立了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促使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以2005年新评定的60家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这些龙头企业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超过7000万元,其中有32家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54家企业引进、开发、应用了高新技术和高优品种,在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先锋和示范的作用。随着“畜禽粪便工厂化生产生物有机肥”、“满园春生物有机肥的研制”、“肉鸡屠宰废水及下脚料的综合治理”等一批农业环保科研项目的成功对接和实施,福建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全省建成了14个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和“五江二溪”流域的17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场、所),“牧一沼一果(茶、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得到大力地推广。“十五”期间,福建加快了包括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在内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100%的县(市、区)都已完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以“福建省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网站,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初步开通了“福建三农服务网”。目前,全省已经有86%的县建设了969155信息网站(页)、43%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这些相关信息网站的建设在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和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初步建成了覆盖省、市、县的动物防疫体系和病虫害测报网与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
2006年,福建省农业厅首次成立了“五新”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实行了首席专家负责制,编印了农业“五新”技术手册。在全省农业系统共同努力下,全省共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质、抗病、专用、高效新品种600万亩,带动更换良种1000万亩;重点推广新技术12项,建立中心示范区263个;建立肥料新品种核心示范片31个,示范面积3152亩,辐射带动3.51万亩;建立新农药示范片20个,中心示范面积2560亩,辐射推广100万亩。在11个县建立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点22个,示范面积3549亩,辐射带动1.53万亩,水稻机插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机耕655万亩、机收130万亩。积极开展科技下乡“三进村”活动,依托农广校和农技推广机构等培训资源,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000人、村级农民技术员7.7万人次,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五新”工作增强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1%,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二、海峡西岸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农业科技进步虽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总体而言,福建农业科技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有限。据统计,福建省在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全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为40%左右,比全国农业科技的平均贡献率48%还低了8个百分点,与国外农业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正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推广转化效率低下,导致了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企业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力量分散,学科带头人不足,科研条件比较落后,技术推广和转化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福建省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思想意识上对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福建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对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不少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缺乏应有的创新性,存在着低水平研究、重复研究、跟踪式研究等问题,或不注重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大部分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拉动科技创新和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尽快转化利用,反而存在着等待主管部门给成果、给项目,完全依赖于政府投资,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旺。
2、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缺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福建农村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均衡,甚至出现了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追其根源,主要在于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农业技术供给的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创新主要以引进模仿为主,还无力承担起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任。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3、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福建省目前在农业科技体制上仍然存在着科学研究和经济生产的实际需要二者相脱节的问题,即人们经常提到的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在农业科研机构的设置上,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使得科研机构无法根据当地资源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如福建省厦、漳、泉三地自然环境基本相同,耕地面积不到全省的30%,却集中了省地(市)7所农业科研机构。在三明、宁德两地设置的9所县农科所中,集中了全省所有的5所菌类研究所。全省绝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人才都集中在农业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他们在平时的科研活动中基本上与企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致使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形成了两个不相干的体系,并最终阻碍了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大多数的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许多生产经营过程中急需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从而严重地影响其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农业科技推广和转化体系建设滞后
福建省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其根源并非完全缘于缺乏必要的创新技术,更多的是因为许多地方农业科技推广和转化的效率低下,各地农业科技推广和转化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的中介组织缺乏,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不力,农业科技市场尚未形成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据统计,福建省73%的县级单位无防疫检疫的化验室场所和设备,乡镇级还有43%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无站房,80%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无必备的仪器设备。而低工资待遇低又使得推广人员无法专心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的已转向其他行业。而有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有恶化的趋势,农业乡镇推广站的财产甚至被平调、拍卖。同时,由于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科研选题与农业生产实际及农民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缺乏针对农民和农业企业需求的研究计划,在共用技术的开发与转移上,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体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并最终制约了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5、财政投入机制弱化大大延缓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近几年来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大大延缓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2004年,福建省农业科研投资总额占农业总产量的比重仅为0.1%,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至少应为1%的水平。而从2000-2004年的五年间内,农业总产值从1037.27亿增至1317.28亿,年平均增长6%。也就是说,福建省的农业科研投入并没有随着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而增长。作为福建省主要农业科研机构的农科院,“九五”期间其农业科研经费仅为3200万元,在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福建省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结构又不尽合理,种植业的经费投入占到了70%左右,而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投入合计仅占30%左右。福建省科研投入的“长短腿”问题比较突出。
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为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省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围绕当前农业技术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力求取得新突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先进、实用、高效的技术,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水平
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是科技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多途径、多条腿走路的思路,建立与农业生产相符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农技推广组织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稳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加快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抓点示范和辐射带动,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能力。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动人的培养力度,推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优化队伍和知识结构,提高为农服务本领。二是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要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通过逐步制度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并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4、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的应用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一是广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围绕健全体系、拓宽领域、创新机制,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和就业能力。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对培训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培养一批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培养一支农村致富带头人。坚持因人施训,着力提高培育效果。针对专业农民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针对核心农民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针对一般农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富余农民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知识。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农技人员到村、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建立农技人员挂钩联系、分片包干的农技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5、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提高福建省农业科技水平
加强对台湾农业科技的研究,持续、有效地追踪台湾农业现状、优良品种及其高新技术,为福建省农业科研、对台农业引进提供信息支撑。注重消化吸收台湾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选育适合福建省的优良品种。建立两岸农业科技项目库,筛选农业科技项目,力争办成对台农业引进、隔离、检疫、消化、创新的基地,推进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围绕闽台农业重点领域,开展重大课题合作研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种质资源的合作利用、水果、花卉种植和水产养殖、疫苗研制、动植物检疫和共同防疫等领域,选择课题进行联合攻关。根据两岸农业合作的总体布局和工作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加强政府财政投资扶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国际水平的公共设施、产品研发、产品认证支持,以国内外市场开拓和竞争为主,辅以优惠融资与技术合作等配套,营造一批与台湾农业产业关联性、对接能力强合作项目大平台。同时,采取市场换技术原则,出台鼓励台商投资大陆农业高科技产业的指导目录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参照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制定大陆农业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标准。根据两岸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环境、特性、任务,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创新两岸农业发展道路、模式,促进两岸农业合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此,积极构建支持保护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农业合作科技支撑体系。
6、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既要发挥农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又要发挥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作用,这是由农业科技的任务和特点决定的。相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总体思路上来,增强全局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出发,积极为开展农业科技协作创造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完善联合攻关机制,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联合,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促进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不断产生。要依靠各类资源,搭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平台,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入户模式,在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农业企业、农民组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整合各类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并加强相互间的衔接。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广泛动员各类农业推广、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使农业科技切实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等:《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2期。
[2]刘燕华:《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求是》2007年第11期。
[3]陈奇榕、谢华安:《加快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台湾农业探索》2006年第2期。
[4]李学勇:《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学习时报》2006年8月4日。
[5]佟光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黑龙江日报》2007年8月31日。
[6]刘飞翔等:《福建现代农业建设的问题、目标与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2期。
[7]郑境辉等:《福建农村科技进步机制及政策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福建 福州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