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外墙保温:发展现代农业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2:21:49
对湖南省永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日期:2007年6月15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湖南省永州市统计局 黄赞校  本页面已被访问 412 次
  湖南省永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30%。农业人口达401万、耕地面积近420万亩,分别约占全省的10%和9%,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近年来,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毫无疑问,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在实践上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论述永州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谨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含义
  一般来讲,农业发展包括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现代投入物,全面实行现代管理,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小生产的自然农业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逐步取代或提高相形见拙的落后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使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经营体系管理农业,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物质条件作用。所以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其特征是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经济的浩然趋势。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美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凭借其独特的科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确农业”和“集约农业”,以占全国总人口2%的农民,不仅产出足够美国人消费的农产品,而且成为世界农产品头号出口大国。以色列是世所罕见的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小国,其国土面积为2.1万平方公里(我市为2.24万),且90%的土地是沙漠;就是这样一个农业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以色列凭借其高度发达、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在世界现代农业中独树一帜;其农产品自给率达95%,进出口相抵,每年净盈余超过2亿美元。荷兰国土面积只有 4 万多平方公里,但其凭借农业高度的组织化和科技化,突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荷兰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荷兰“花卉”、“园艺”享誉全球。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蓬勃发展,极大地影响与带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巴西、泰国、越南等也纷纷效仿,并取得长足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在全世界渐成浩然之势。
  2、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40年前,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时,对农业现代化只是个模糊的认识和远景。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曲折,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明确地走上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道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结合,是我国农业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这是在实践中长期摸索出的一种适合我国的农业社会化经营模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并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00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3、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放眼世界,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我国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单位面积用种量大大高于国外水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工农业、城乡间争夺资源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把农业增长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是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变革,既包括农业的增长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农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发达国家,不论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的基本单位,都是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家庭经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4、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革命的双重压力下,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大潮,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激发了近代的农业科技革命,出现了化学肥料、合成农药、育种技术、拖拉机和农用电力,外源的物质和能量打破了古代农业封闭式的循环,带来了20世纪农业的高速发展。高投入,高产出,也付出了高代价,化学物质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的高消耗,深深地困扰着当今社会。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资源节约、环境的零损害。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二、永州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高,但与先进地区比较差距明显。1978-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简称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5.8%。1981年中央决定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1988年,是我市农业大发展的“黄金8年”,此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第二个农业发展高潮出现在1991-1997年,全市认真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总产值保持了8.0%的增幅;第三个农业发展较快时期出现在2003年至今,随着时隔18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发布实施,中央每年出台一个加强农业方面的1号文件,我国农业发展再次迎来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全市农业增速年均达6.8%。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8.18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增加值119.5亿元,同比增长5.9%。
  但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永州农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先进及周边一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2006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农业增加值2982元,居全省第8位;分别比长沙、衡阳、郴州低1508元、323元和71元,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8元。
  (二)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但农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化水平依然偏低。2006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17家,新增27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新增3家;过1000万元的50家,新增20家;过500万元的110家,新增3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6家,新增3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0家,新增21家。高档精米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罐头食品的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樱桃谷鸭的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羽,人造板年产量达到21万立方米。全市建立各种形式的原料基地 2600多个,面积 300多万亩,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自建基地的达到39家,基地开发面积11.4万亩,新增3.8万亩。但全市农产品整体加工转化率依然偏低,缺乏具有全国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农业初级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产品少。导致农业产业链短,市场化程度低,转化升值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依然较大。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收入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继续拉大。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同比增长7.9%;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7.2%,2004-2006年年均增长11.7%,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725元,同比增长13.3%,较农民收入增幅快了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额由2000年的2628元,扩大到2004年的3815元,2006年进一步扩大到5771元。
  另外从地域看,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90元,同比增长8.9%,比永州高1个百分点;2000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比全省低250元,但到2004年、2006年时,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92元和436元。
  (四)农业及农村基础条件稳步改善,但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06年,全市新建农村通乡公路 173公里,通村公路1264公里,通乡、村公路路面全部进行水泥硬化;共修建农村机耕道339.26公里、水渠595.41公里。共投入水利水电建设资金 13.5亿元,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01万处,其中治理小型病险水库241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4.52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0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1.19亿元,治理土地10.2万亩。林业生态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20.1万亩,速生丰产林22.6万亩,完成高标准油茶新造低改20.8万亩、楠竹新造低改20.6万亩。
  但农村交通条件差、信息化水平低,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粗放管理使用的矛盾仍较为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的问题;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五)耕地、农机等主要农业生产要素稳步扩大,但人口与资源约束的矛盾越发显现。1980年,全市拥有耕地444.5万亩,人均1.01亩,到2000年,年末耕地面积423.8万亩,人均0.75亩,减少了0.26亩。自2000年起,全国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2003年,全市年末耕地面积最低减少到403.5万亩,与2000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了20.3万亩。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耕地面积实现占补平衡且保持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418.6万亩,比2003年增加15.1万亩;但人均耕地只有0.73亩,比2000年进一步减少0.2亩。
  2006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23万千瓦,农民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05.5瓦特,比2000年的399.7瓦特,提高了1.02倍;农业施肥量由1980年的24.25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3.65万吨,2005年增加到71.79万吨,比2000年提高了12.8%,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0.15吨提高到2005年的0.17吨,提高了13.3%;农村用电量1980年为5010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000年的29966万千瓦小时,2005年达39483万千瓦小时,比2000年提高了31.8%,每个乡村人口平均用电量由2000年的73.2千瓦小时提高到2005年的98.5千瓦小时,提高了34.6%。虽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平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直接危及粮食和食品安全,还会加剧耕地肥力下降的矛盾。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下降的矛盾将会越发突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矛盾也将越发突出。
  (六)农业投入力度稳步增强,但投入比重偏低的矛盾仍相当突出。2000―2006年,永州地方财政支援农业支出由0.94亿元增加到3.84亿元,增长3.09倍,支援农业累计投入14.16亿元,占地方财政累计支出总额的6.8%;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由6.59亿元增加到40.14亿元,增长5.1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入由14.35亿元增加到29.74亿元,增长1.07倍,农村非农户、农户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分别达到147.8亿元和106.25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的20.5%和14.7%。
  从财政支农投入比重分析,2000年以来,最高年份是2005年的8.1%;最低年份是2003年的4.4%;2006年的比重为7.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农业投入尽管有所增加,但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仍不牢固,大力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既客观需要也任重道远。
  从农村非农户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上分析,2000年,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为6.59亿元,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为14.35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2.1%和26.5%,二者合计所占比重达到38.6%;到2004年,农村非农户、农户固定资产投入分别为9.88亿元、22.72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8.8%和20.2%,二者合计所占比重提高到29%,比2000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随着连续4个中央1号文件的下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业投资呈较快增长态势。2006年,全市农村非农户、农户固定资产投入分别为40.14亿元、29.74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22.3%和16.5%,二者合计所占比重提高到38.8%,比200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非农户投资首次超过农户投资,高出0.32亿元;2006年则高出了10.4亿元。突出表明了近两年来我市农村公益性投入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
  从城镇以上投资分三次产业分析,2000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0.61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7%,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7.2%和70.1%。到2003年,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0.7:32.4:66.9,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降到最低。2004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扶农”的政策措施,农业投入水平有所回升;当年农业投资占比达到3.1%,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6%。但农业投入总体上仍相当欠缺,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投入水平,与我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工农“剪刀差”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三、永州发展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
  (一)农业环境条件相对优越,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无霜期年均300天左右,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南部六县素有“天然大棚”之称。全市土地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5%,位居全省第2;森林覆盖率达62.5%。全市土地类型多、质量好,有宜农耕地近500万亩,宜林地2100万亩,连片宜牧地158万亩;宜农荒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
  (二)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了产业基础。一是种植业方面,全市制定完善了粮油、果蔬、畜禽、竹木、药材五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水稻、生猪、烤烟、速生工业原料林、油茶和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市发展优质稻33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4.1%;新扩脐橙1.16万亩,新增优质商品蔬菜3万亩;改良猪出栏数占生猪出栏数的95%以上。全市水果、茶叶、蔬菜、烤烟等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55万亩,比上年增加6.5万亩。冷水滩的西瓜,新田、江华、蓝山的外销蔬菜,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金洞的茶叶,回龙圩的柑桔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二是养殖业方面,各地在巩固提升生猪等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灰鹅等草食动物和名优水产品生产。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万头猪场4个、畜禽养殖小区27个,养殖业产值达到9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6%,同比增长4.6%。
  (三)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农业投入的稳步增长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支出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30%。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向上申报农业农村建设项目130多个,落实项目80多个,落实到位资金20多亿元。三是增大部门投入。交通、规划建设、国土、电力、通信、教育、科技、文化、广电、卫生、民政等部门积极调整资金投向,切实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农村信用社、农发行等银信部门切实承担信贷支农职责,全年发放各类农业贷款50多亿元,同比增长15.9%。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产品基础。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工程,共繁育推广农业新品种品系80多个,建立良好繁育基地30多个,引进推广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800多项。一是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市农科所培育的“金优899”、“I优899”、“新香优899”等优质水稻品种通过省级鉴定,显著提升了我市水稻优质品率;提纯复壮的东安鸡、道州灰鹅、九嶷山兔等也被省认定为优良品种。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方式,烤烟栽培、水稻抛秧、地膜覆盖、牛羊冷配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市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超过100万亩,“三品”认证100余个,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达到10多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252个,新增33个,会员达20.5万人;“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新的经营方式蓬勃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培育取得新进展。熙可罐头、金浩植物油、“天龙”大米、“银光”大米、江永香柚、异蛇酒等加工名品,在科技的引领下跻身国内外市场。
  随着我市“科教兴农”工程的推进,永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人均粮食产量529.8公斤,增长3.2%;较2000年增长16.3%,年均增长2.5%;人均产量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51.4公斤和101.1公斤,挤身全省4个(湘潭、岳阳、常德、永州)人均粮食产量超过500公斤的地区之列,分别比郴州、衡阳、邵阳高了106.7公斤、80.3公斤和92.6公斤。
  其次,永州畜牧渔类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也明显提高。2006年,肉类、蛋类、渔类产量分别达到65.17万吨、4.48万吨和14.51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5.4%、37.0%、和48.1%。人均产量分别达到112.8公斤、7.8公斤和25.1公斤,比2000年增加了32.3%、33.8%和44.6%。
  四、永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发〔2007〕1号文件和湘发〔2007〕1号文件的意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长和农村稳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抓住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依靠政策、依靠投入、依靠科技、依靠改革,完善和加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夯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设施基础。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特别要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电力、通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多渠道、宽领域地引导和组织各类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各级财政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有利时机,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各项支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要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加大农业投入;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及个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设备,要积极向上争取补贴资金,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今后5年,要确保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10%以上;扩大农机覆盖领域,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科技支撑。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辟永州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根本出路在于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体系,围绕加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避灾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和5大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组织科技攻关与技术引进;重点组织良种繁育与推广,主要畜禽、水产良种的引进、选育,以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蔬菜、水果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构建高效率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运用,要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区和示范基地,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积极构建高覆盖率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拓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产业功能。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立足拓展农业功能,积极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国内外经验表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实际工作中,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工业化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保鲜、储运为主攻方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种养技术,增加初级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并不断开发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特色新产品。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惠配套政策,有意识地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民的减少来提高平均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非农人口的增加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从而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创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发展农业生产力。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农业耕地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二是积极创新耕地流转制度,在坚决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与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形成产加销紧密相联的农业产业链;要实施品牌创新与保护战略,巩固和发展 “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带建设既符合市情,又能发挥永州农业特色优势。要紧紧围绕全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抓好江永香柚、道县脐橙、蓝山黄花梨、江华蔬菜、零陵异蛇、东安鸡、宁远山兔、祁阳植物油、大米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建设,完善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五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维护农民的生产利益;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五)坚持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造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人才队伍。要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现代农业道路,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永州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先天性”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素质偏低;另一方面有知识、有能力、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大部分不是进城谋业,就是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中,年纪较大、妇女、文盲半文盲的较多,农村人才队伍后继力量不足。要坚决尽快兑现国家出台的中小学义务教育扶植政策,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办学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城乡教育结构布局,突出农村教育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实行经费专项管理且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