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ps图种子贴吧: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当代价值--文化--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1:20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当代价值
——读史心得之十九
贾 陆 英
 
2008年04月07日16:04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 原创 ] [2008-04-07 14:57:30 | 贾陆英 ]
此日记TrackBack地址: 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wlog_id=1207551450908960
关键词 民贵君轻 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部署,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七大之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速,党中央制定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迈开了“大部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坚实步伐,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摆在了政府职能更加突出的位置。此时此刻,重温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主义的精华,对于发展人民民主,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他关于仁政学说的核心,语出《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要点是:
第一、民心向背决定君王政权的兴衰。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以后,如何处理民众、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分化、大转变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百家争鸣”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获得了大发展。《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名言;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老子》主张“爱民治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则从心性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和“为政以德”、博施于民的政治主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核心内容的“仁政”学说,成为先秦时期民本主义思潮的高峰。在心性层面上,他提出“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源在于人心,从而深化和拓展了“仁”的观念,强化和突出了儒家自我反思、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道德实践方法,这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社会层面上,他提出“仁政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认为社会兴衰治乱的关键在于君王能不能施“仁政”。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四德”,就是由此“四端”萌发、扩充而来。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孟子认为,“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仁政无敌”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赢得人心,“吾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王如果实行仁政,百姓就会爱护他的上级,情愿为他们而牺牲。他用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证明,“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进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国之所以废兴存亡亦然”。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根本原因在于能不能行仁政,得民心。“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第二、君王实行“仁政”必须以民为本。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孟子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名言,鲜明地提出了关于民众、国家、君王之间关系的主张,成为我国民本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首先,“民贵君轻”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孔子讲“仁”,重视的是人的生命。孟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苛政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呼吁统治者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实行“仁政”,慎刑罚,薄赋敛,广施恩泽以让人民安居乐业。其次,“民贵君轻”思想要求统治者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他认为,具有“仁”的道德修养,是天子、国君必须具备的品质。强调统治者应以“不忍”之“仁”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这就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其三,“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双向的义务关系。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强调君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认为,作为一国之主而不能“与民同乐”是不对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更进一步,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含有民主性色彩的观点,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历程中迸发出的极为宝贵的思想火花。痛惜的是,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君权愈益强化,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提出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民主的思想火花也就被窒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