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程序加密方法:中华世纪坛56个民族图腾石雕(图片及说明)41—5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3:49

中华世纪坛56个民族图腾石雕(图片及说明)4150

  文字资料取自网上两个主要版本,贴出来与大家分享。序号是以汉族开始,逆时针前进排序,为记忆方便而设。各民族人数统计也未知计算截止日,只供参考的参考。

 

41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人口约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这里便成了东西丝路的孔道。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7546米的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冰川高悬,险峻奇丽,仪态万千。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连绵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这里。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短笛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还以善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马上游戏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 


42怒族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阿龙。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人口约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僳语。怒族人无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4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 


44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在1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进入19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俄罗斯族人除从事农、牧业,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外,还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他们在生产技术及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4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祖国东北边疆额尔古纳河的东岸,屹立着绵亘南北的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是一望无际、辽阔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茂密的山林、草原及河谷地区,世代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共有2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中、阿荣旗、额尔古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的讷河市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广,主要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由于历史上不断迁徙而造成居住地区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隔离,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族名为鄂温克鄂温克是民族自称,通古斯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的语言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文。
  鄂温克族的先民从前生活在贝加尔湖东北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从事渔猎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迁到黑龙江中游。17世纪归顺清王朝,被编入满洲八旗。1732年,清王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八旗兵丁,携带家属迁到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这部分人便是今天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长期以来,鄂温克族同各族人民一道在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在收复雅克萨城的战斗中,鄂温克族官兵6万多人英勇参战,绝大多数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时期,鄂温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并自动组织猎民武装,打击日本侵略军。济沁河畔鄂温克族头人白温都格义拒绝在日伪政权做官,却与抗日联军联系密切,为部队送粮食和武器、弹药,后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后被日本侵略军狼犬活活咬死。勇敢、坚贞的鄂温克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边疆。历史上,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和蒙古族一样,住蒙古包、喝奶,过游牧生活。经济以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多数人处于保留部落外壳的游牧封建社会。
  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生产,较早进入封建社会,耕作技术水平与当地汉族基本一样,居住在扎兰屯市、阿荣旗等地靠山区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定居狩猎、烧炭、放木排及少量农业。
  活跃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原始森林中的另一部分鄂温克族,从事游猎和饲养驯鹿。主食是兽肉。未定居以前,他们常年追随着野兽的足迹,赶着鹿群,游猎在原始森林中,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他们同鄂伦春族一样,住着非常简陋的棚屋——“仙人柱。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部分鄂温克族的社会形态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阶段,过着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公社——“乌力楞为经济单位,共同参加狩猎生产、按户平均分配猎获物的生活。鄂温克族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仆的性格。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的叫故事歌。鄂温克族不仅善于歌唱,也非常爱好舞蹈。他们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
  鄂温克族的神话、童话、故事等,虽没有文字记载,却一什代地口头传下来。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如产生较早的故事传说,对他们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
  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图样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于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汗、鹿、鸭子等,作儿童玩具,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温克族民间还有不少的剪纸艺人,他们能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形象逼真、美观,栩栩如生。他们供奉的各种神像,都是用桦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
  鄂温克族大部分人信仰多神教,牧区的牧民同时信仰藏语系佛教(即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奥米那楞会,是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8月举行。此外,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每年5月下旬,牧区的鄂温克族要欢度米阔勒节,这是牧民统计当年增加了多少牲畜的日子。节日这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襟边镶有色带的开衩长袍和长裤,骑着马,赶着车,聚集到一块给马剪鬃尾、烙印,给羊剪耳作记等。欢歌狂舞,庆贺佳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温克族聚居区采取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逐步改变了长期沿袭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实行定居放牧,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吉林大学都有鄂温克族的了弟在深造,彻底改变了旧社会全民族基本上是文盲的原始落后状态。 

 

46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62。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
  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有三种方言,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47保安族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48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裕固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有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现在自治县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自治县还建有牧场和养鹿场,产有鹿茸、麝香、熊胆等珍贵药材。
  世世代代的游牧生活使裕固族形成了崇尚骑射的习俗,无论男女都有较高的骑术,即便在婚礼上也离不开骏马和弓箭。
  按分布地区,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传,民间口头创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49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50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2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传统和秉赋的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塔塔尔族人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音乐舞蹈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比较古老的乐器有两个孔的库涅(直吹的木箫)和用铜片制作的科比斯(口琴);此外还普遍使用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和小提琴。其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喜庆节日里,喜欢举行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