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奈美鬼父:中国56个民族的图腾及人物展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0:35:26
中国56个民族的图腾及人物展示 (详尽图文)56——B


      彝族 现有人口657.2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支系
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土家族 现有人口570.42万,主要分布地区为:湖南省西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咸
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锋、长阳等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
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
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侗族 现有人口251.40万,主要分布地区为: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运、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黔东、玉屏、芷江,广西的
三江、龙胜、融水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瑶族 现有人口213.40万,其中,广西132万人,湖南46万人,云南17万人,其余的散居于广东等地。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
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的语言支系复杂,由于地域差异,有各种方言,但一般兼通汉语。他们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
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畲族 现有人口63.04万,主要分布地区为: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
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黎族 现有人口111.09万,主要分布地区为: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以农业为主,
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
“美孚”和“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高山族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分布地区为:台湾省的山地、平原以及岛屿。大陆人口是2909人,散居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
、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
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羌族 现有人口19.82万,主要分布地区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汉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
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仫佬族 现有人口15.93万,主要分布地区为:90%聚居于广西北部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及宜山、柳城、都安、忻城等县,贵州省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普定、
大方、清镇、仁怀、水城、安顺、遵义、平坝、金沙、兴仁等县。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
。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毛南族 现有人口7.20万,主要分布地区为:广西北部的环江县,以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
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
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京族 现有人口1.89万,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3个小岛上及潭吉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
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布依族 现有人口254.51万,主要分布地区为: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布依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和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解放后,人民屏蔽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
光多姿多彩、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仡佬族 现有人口有43.7万。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
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说仡佬话。汉语是大多数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仡佬族没有民族文字,普遍使用
汉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水族 现有人口34.60万,主要分布地区为: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荔波、独山、都匀、榕江、独山、从江、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和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
河池等地。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僚”,北宋时在水族地区设“抚水州”。“水”族之称,
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
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



   白族 现有人口159.48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
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
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哈尼族 现有人口125.40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西南部礼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以及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哈尼族是我
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羌人逐渐南迁,到公元7世纪时已经居住到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唐南诏时又向东南集中,聚居于红河、元江岸边
,在此开发和发展经济。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历史上无本民族文字。1957年屏蔽为其创造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已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验推行。哈尼族信仰多
神和祖先崇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意愿,统一族名为“哈尼族”。



   傣族 现有人口102.51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勐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
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
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傈僳族 现有人口57.49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以及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傈
僳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结构不完整的文字,经1957年的创制,形成了现在通用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佤族 现有人口35.2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
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纳西族 现有人口27.80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宁蒗、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水里等县。
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
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布朗族 现有人口8.23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双江、镇康、云县、耿马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景谷
、墨江、普洱等县。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
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怒族 现有人口2.71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三县及兰坪县的菟峨乡。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
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僳语。



   基诺族 现有人口1.80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
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
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布和尖顶帽。



  德昂族 现有人口1.55万,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三台山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军弄等地。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
。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
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独龙族 现有人口0.58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
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
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景颇族 现有人口11.92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
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 "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
拼音文字。



   阿昌族 现有人口2.77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
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普米族 现有人口2.97万,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
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许多普
米人 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拉祜族 现有人口40.05万,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澜沧、勐连、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
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
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
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