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充电线断了怎么接:1.关键问题就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6:56

1.关键问题就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原文】管仲会1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2,出者誉,光3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管仲曰:“此君之明也。”公曰:“民办军事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则可乎?”对曰:“不可。甲兵未足也。请薄刑罚,以厚甲兵。”于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死罪以犀甲一戟4,刑罪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钧5,无所抑而讼者,成以束矢。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可乎?”对曰:“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竟6外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对曰:“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古之隳7国家,陨8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译文】管仲计算国家开支,发现三分之二的钱花在招待宾客上,只有三分之一用在国内,管仲惶恐地向齐桓公报告这个情况。齐桓公说:“你怎么这样呢?四方邻国的宾客,进入齐国就高兴,出离齐国的都赞誉,广大美名传天下。如果进入齐国的人不高兴,出离齐国的人不赞誉,那就会丑名传天下。土地可以生产粮食,木材可以制成财货。粮食用尽了可以再生产,财货散尽了可以再聚积。对君主,名声最贵重,怎么能只拥有财物呢?”管仲说:“这是您的圣明。”齐桓公说:“百姓都在做备战之事,我想诛伐无道的大国,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因为兵甲和武器还不够。请减少刑罚,来增加兵甲和武器。”于是犯死罪的人就不杀了,犯刑罪的人就不刑罚了,让他们用兵甲和武器来赎罪。死罪可用犀牛皮加一把戟来赎罪,刑罪可用胁盾加一把戟来赎罪,有过错的罚金属一钧,没有什么冤屈而诬告的,用矢一束抵罪。齐桓公说:“兵甲和武器都已经足够了,我想诛伐无道的大国,可以了吗?”管仲回答说:“爱惜四方封疆之内的人民,而后才可以讨厌境外的不善之人;安定卿大夫的家庭,而后才可以危及救援敌人的国家;赐封土地给小国家,而后才可以诛伐无道的大国;推举任用贤良,而后才可以废弃简慢法律的卑鄙下贱的人。因此先王必先有设置,而后才能有废弃;必先有所利,而后才能有所害。”齐桓公说:“从前的三王,既已杀了他们的君,如今议论仁义,却必定拿三王作为典范,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夏禹平定治理好天下,到了夏桀却使天下混乱了,商汤放逐夏桀是安定夏禹的功业。商汤王平定治理好天下,到商纣王却使天下混乱了,周武王攻伐商纣王是安定商汤王的功业。而且是好的攻伐不好的,自古至今,这种情况没有改变。君主您怀疑什么呢?”齐桓公又问:“古代亡国的人是因为失去了什么?”管仲回答说:“他们是计算得到土地和宝贝,而不计算失去了多少诸侯;他们是计算能获得多少财物,而不计算失去多少百姓;他们是计算有多少亲附的,而不计算有多少被抛弃的。这三者中犯有一条,就足以削弱国家,统统都犯的就亡国了。古代怠慢国家的人,灭绝社稷的人,并非是故意要亡国的,必定是从偶有一乐开始的,不知不觉就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说明】“大匡”是指从大的方面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中匡”也就是从中等的方面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希望人们在家要与父亲一起行为,出外要与老师一起行为,朝廷上要与君主一起行为是指大的方面,因为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尽管管子这句话用在现代不太适合,但在当时有他的合理性。现代社会变化太快,变数太大,许多老年人一下接受不了,让年轻人还继续跟着老年人显然就不合适了。但在学校与老师一起行为,在单位上与领导一起行为是没有错的。在管子眼中,中等的事就是本节所述:经济问题,战争问题,刑法问题,安定问题等等,其中关键问题就是价值观念的问题。作为统治者来说,土地与诸侯谁重要?财物与百姓谁重要?朋友与敌人谁重要?当然是诸侯重要,因为有诸侯拥护,诸侯的土地也就是你的土地;当然是百姓重要,有了百姓你就会有财物;当然是朋友重要,朋友会帮助你而敌人会破坏你。但许多统治者只计较眼前利益,土地放在别人手中不放心,财物藏在民间也不放心,对朋友也不放心,总害怕有一天朋友也会反对自己,倒不如现在就不做朋友。任何人都不会有意破坏自己的事业、江山社稷,但就是因为这种种不放心,什么都想自己操劳自己拥有,反而在细小处自己害了自己,最后导致自己的垮台。

——————————————————

【注释】1.会:(kuài快)《周礼·小宰》:“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天官》:“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管子·大匡》:“君会其君臣父子,则可以加政矣。”《韩非子·解老》:“其智深,则其会远。”《韩非子·难一》:“执会而朝名曰‘臣’”。《说文》:“会,合也。”《玉篇》:“会,岁计也。”这里用为计算、算账之意。

2.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3.光:(guāng咣)通广。《易·需·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上》:“光之为言,犹广也。《周颂·敬之》传及《周语》注并曰:‘光,广也。’《尧典》:‘光被四表。’《成阳灵台碑》‘光’作‘广’。《荀子·礼论》:‘积厚者流泽广。’《大戴礼·礼三本篇》‘广’作‘光’。’”《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称》:“自光(广)者人绝之。”这里用为广大之意。

4.戟:(jǐ挤)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诗·秦风·无衣》:“修我矛戟。”《管子·幼官》:“旗物尚赤,兵尚戟,刑则烧交疆郊。”《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考工记·冶氏》:“戟广寸有半。”《说文》:“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这里用为兵器之意。

5.钧:(jūn均)《管子·小匡》:“小罪入以金钧分,宥薄罪入以半钧。”《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春秋战国时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百钧约三千斤。

6.竟:(jìng劲)假借为“境”,边境、国境。《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管子·枢言》:“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

7.隳:(hui灰)通“惰”。《管子·白心》:“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亏。”《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八奸》:“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有功者隳而简其业。”《韩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这里用为怠惰之意。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8.陨:(yǔn允)《书·汤诰》:“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诗·卫风·氓》:“其黄而陨。”《诗·小雅·小弁》:“涕既陨之。”《尔雅》:“陨,坠也。”《韩非子·内储说上》:“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说文》:“陨,从高下也。”《玉篇·阜部》:“陨,落也,堕也。”这里用为坠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