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开曼群岛注册:企业家的心灵修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15:25
企业家的心灵修炼


  经济学家李斯特说,财富是超过消费的生产能力。财富赋予人安全感,但当它累积到某个程度时,所带来的安全感就会减弱。很多企业家虽然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财富、权力和地位,同时也陷入了“ 高处不胜寒”的窘境:日复一日地被繁杂的业务缠于一身,事业虽然成功却牺牲了个人与家庭,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陷人危机感中不能自拔,无穷尽地追逐个人欲望以致经营行为偏离了理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寻找自我救赎:财富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赚钱要不要牺牲原则?该如何处理家庭生活?工作多少才是够? 他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开始寻找心灵的净土。

  研究发现,当收人水平低时,财富的增加能够带来幸福程度的提高;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那样大了,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健康、亲情、安全感等。正是“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的缺失,使企业家在与外部环境的博弈中陷人精神困境。

  使企业成功的巨大压力

  能够直面现实,并且在不确定性中果断决策,是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叠加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家便会如经济学家赵晓所说,“被绑在呼啸战车上”,陷入无法应对的状态。

  2005年12月,德州晶华集团董事长苗建中因患抑郁症自杀。过于追求完美加上公众和政府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苗建中自我心理边界的崩塌并引发悲剧。在德州晶华集团资产由5亿迅速扩张到3 6亿的过程中,扩张计划使苗建中的精神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由于扩张,资金、项目、人员、市场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苗建中殚精竭虑,他每天甚至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有时要到凌晨两点钟左右才能将文件审阅完毕;在公众眼里,苗建中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企业家,这让他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政府面前,“ 龙头企业”、“ 无限责任”的帽子让晶华集团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疯狂的工作早已超出了苗建中的个人能力极限,来自外界的多重压力又让他内心经常处于一种压抑状态,这导致他身体和精神严重透支,心理产生障碍,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工作与生活失衡

  彼得·圣吉用“ 富者愈富”的系统模型,来描绘工作与生活不均衡的现象:它包括生活与工作两个增强反馈,分开来看,每一个反馈都倾向于逐渐增长,但却竞争着同一个有限资源。当这两个增强反馈被安排到一个系统里,冲突就出现了,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增加,则用在个人生活上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工作与生活之间的零和状态,使得企业家只能在“ 财富获取”和“ 生命价值”二者中执于一端:将自己当作经营机器,私人生活时间被工作严重侵占。

  前英特尔副总裁帕特·基辛格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期间不仅需要参加多次客户会议,而且需要发表几场演讲。其中,让其感到尤为紧张的是有关“ 企业战略讨论”的演讲。这一主题颇具争议,而且可能会给公司带来重大的商业风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将全部出席,包括安迪·格鲁夫。充分准备主持这样一场讨论会的唯一办法,就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要经常加班到深夜,再加上本就相当繁重的正常工作,其后果是,就在这次大型讨论会即将召开之际,帕特已经疲惫至极、紧张不堪。结果不出所料,虽然有整个小组的通力合作,小组所提出的战略仍然被认为是“不堪一击”,尤其受到安迪·格鲁夫的责问和质疑。帕特疲惫不堪,甚至觉得自己连其余的工作都无法胜任了。

  忙不完的工作、烦人的应酬、巨大的竞争压力,让企业家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被严重透支。按照“ 富者愈富”模型,在工作上投入时间和承诺的不断增加,会形成增强反馈——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导致表现更好,产生更多的成就和机会 ;而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工作时间就会更长,这就陷入恶性循环的失衡局面。

  非理性经营引发心理焦虑

  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商业环境的非理性、红海竞争的残酷,形成一股合力,诱发一些企业家为了扩张而扩张,为了赚钱而赚钱,在非理性竞争的路上离“做企业为什么”越来越远。而商业伦理的缺失与企业家内心是非原则之间的冲突,又导致企业家陷入心理焦虑的痛苦深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胡小林就曾经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企业小有成就后,为了拿到更多的订单,天天奔波于应酬场上,陪客户洗桑拿、去歌厅,应酬时顺情说好话、巴结用户,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在他看来,只要能把钱挣到家,什么是仁、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善恶,从来都不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经营上的短期行为,让胡小林陷入了自私自利的怪圈,同时,价值观上的短视也让胡小林的内心痛苦不堪。“虽然钱越挣越多,但似乎跟我没什么关系,它给我带来的全是苦恼、疲劳和委屈,自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其实,我内心深处明白不该丧失是非原则,但是又迫不得已这么做,所以心理特别扭曲,压力也特别大。抽烟、喝酒、玩乐,就成为我排解的工具。”胡小林说。

  强烈的成就动机—— 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影响力,加上商业伦理的缺失,使一些企业家在能够使他们更加成功、获得更多利益的商业机会面前,放弃原则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减法的力量

  使企业成功的巨大压力、工作与生活的失衡、非理性经营引发的心理焦虑,让企业家陷入精神困境中而疲惫不堪。曾任东芝总裁的土光敏夫说:“ 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欲望,有欲望必定受到外部的诱惑,我们还会遇到上天的意外惩罚。如果我们对这些遭遇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么身败名裂就不可避免了。为了远离这些恶境,我们,尤其是大企业的经营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必须有明确的信念,这就是每个人必须培养良好的修养,还须日日反省 ”。

  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在努力获取财富的同时,开始寻找精神家园,试图探寻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他们尝试用信仰来管理内心的欲望,把握事情和人的纹理,缔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握商业的基本逻辑

  信仰是对价值观的持有,是对事物纹理的根本认识。对信仰的信奉,可以让企业家看清企业经营的基本纹理,在经济大势面前把握商业的基本逻辑,在经营行为面前把握基本的行为准则。

  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并把“清静无为、守中抱一”的道家思想运用于对发展大势的掌握上。道家的“ 清静无为”使薛永新的境界得以升华。老子告诫人们,欲壑难填,纵使费尽心机,聚敛了一大批财富,却不免使人心术狡诈阴险,落得身心俱伤。因此,“ 不争”是恩威立业的基点,“ 因一个 ‘ 争’字,就把人们带到了邪路。所谓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种血淋淋的经济对社会无任何好处。我认为,应该把竞争变成竞赛,来一个市场大竞赛,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市场自 然会和谐地繁荣。”

  薛永新的“不争”观念体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恩威因而从产品到市场选择了空白定位战略,避开了红海竞争。在“ 洁尔阴”开发之前,市场上没有同类的药物、同类的剂型,但生殖器官的疾病却一直是人们难以启齿的隐疾。“洁尔阴”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还解决了中草药难熬、难用、难保质的使用问题。薛永新以“无为”思想修炼自我,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最终使恩威以“不争”的智慧达到了“善胜”的结果。

  使经营行为回归理性

  地产思想家冯仑说,人生要多一点奋斗的欲望,也要提倡一点宗教精神,然后既不断奋斗又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或许这样的中庸之道才是离幸福最近的道路。企业家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信仰则可以使其安静下来,控制过于膨胀的欲望,把经营行为从非理性的轨道上拉回正轨。

  原来经营上充满短视行为的胡小林,虽然能够得到短期利益,但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汇通汇利公司原来在竞争过程中,为了拿到合同不择手段,比如揭对方短、造对方谣等,都被拿来当作攻击的炮弹重点使用,最终引来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而学习佛学后的胡小林,开始信奉佛法背后的因果定律。他遵循佛家的说法,“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他认为,如果每个人出了问题,大家都相互诋毁,即便拿到了合同也容易出问题。佛家的因果让他明白了,属于自己的合同,不需要通过说别人不好来拿到。他在公司立下一个规矩:如果只有靠打击竞争对手,只有靠诋毁对方,公司才能有生意,宁肯不要这个合同。他把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打击竞争对手,转移到了真正该用的地方,比如产品的特性、节能措施等如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等。这让他学会了去解决一个看上去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既能把合同拿回来,又不伤害竞争对手。

  心灵修炼赋予了胡小林精神力量,带给了他指导经营行为的方法论,最终把握好了商业的基本逻辑。不止是胡小林,日本“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信仰善恶背后的道义 ; 地产界“ 教父”王石,信仰规律背后的理性……他们的信仰虽各有不同,但都从中获得了经营方向,把握好了做人做生意的原则。

  总之,正如冯仑所说,企业家的本性是喜欢做加法,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对外部环境的博弈,不断改善和提高“现实状况”,进而接近内在的雄心。与之相反的是信仰,它提倡做减法,让人克制内心的欲望,减少期望值,使自己达到一种幸福状态。信仰使企业家可以管理和调整欲望、能够恪守职业道德与对家庭的承诺,避免工作与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太远,这就是平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