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自己尝笑与你分享:守卫“正大之美”(艺坛走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1:08:51
守卫“正大之美”(艺坛走笔)
洪 潮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13日   08 版)
“笔墨当随时代”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在中国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画家还是应多思考一下: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如何用笔墨展现时代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从而产生那个时代的主流审美观。主流作品往往是时代的表征,一个向上的时代多具有大气磅礴、气象宏大、刚健清新的审美特征,且为多数人喜闻乐见。从范宽的高山大壑,到龚贤的苍茫氤氲,再到黄宾虹、李可染的浑厚华滋,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正大之美”是一脉相承的。
新中国60年国力鼎盛,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追求“正大之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飘逸不可以废沉雄,疏散不可以无气骨。文骨靡弱,时势衰颓之征也。”这是潘天寿读《文心雕龙》时的眉批,揭示了文化和社会发展、国势强弱之间的关系。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能反映它的风貌的精品力作。当今盛世,以“大笔墨、大气象”为主的“正大之美”理应成为主流文化导向,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笔墨当随时代”,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是时代性始终贯穿于中国山水画语言生成的自觉过程,山水画语言的演变则以体现时代性、反映时代审美和精神为基调,也就是说,山水画语言的生成是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契合的。
中国山水画应肩负起一种使命,有一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感。新中国成立十年时,中国画前辈大师——那些新中国画的奠基人,用改良过的中国画,为祖国献上了一份“文化贺礼”。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新中国画”经过前辈们的摸索实践,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正像李可染所说的那样,画家应“为祖国山河立传”,山水画以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歌颂着时代。老一辈山水画家进一步探索以新笔墨、新题材讴歌祖国的道路。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诸如李可染的名作《万山红遍》、石鲁的《转战陕北》、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何海霞的《驯服黄河》等,这些作品都是将传统技法和当时的精神风貌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同时也将山水画的体裁进一步延伸到像水电站、公路、码头等前人所没有触及的形象。可以说,老一辈画家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们是用最真挚的笔墨去歌颂新中国,讴歌那个时代。正因铸情于笔端,成就了那些不朽的名作。
今天,很多山水画家也在不断尝试以“大笔墨、大气象”来诠释“正大之美”这个主题,并更多的在山水画中加入哲学意境,取“写实绘画”和“写意绘画”二者的精华,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将真实的山水和心灵的山水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众多雄浑淋漓的作品,用“正大之美”的感染力,在国际上为中国山水画赢得声誉。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正大沛然之气是中国历代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境界。近年来很多画家以太行山、黄山等地为写生基地,正是想汲取太行山的雄浑,借黄山雄奇、秀丽、劲峭之姿,厚重自然景观和作为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涵,以期达到“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境界。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不仅是笔墨精妙,也需要观众心灵为之共鸣,并使这种共鸣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巨大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