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狮山永利广场美食:《草原》教学实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1:08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