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图书馆闭馆时间:六十余年前的一位国文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32:34
  六十余年前的一位国文老师
      作者:林非林非,1931生,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

  已经是六十余年之前,多么遥远的少年时代。我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面,静静地聆听着瞿抱一老师讲授的国文课本。
  他睁大了眼睛,高声宣讲着《孔乙己》这篇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很激烈地抨击那种麻木和愚昧的人生世态,同时还称赞鲁迅渴望提升大家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我听得似懂非懂,觉得有一种很深奥的道理,往窗外的阳光中飞去。坐在我左右前后的伙伴们,也像自己一样默默地倾听。
  瞿老师轻轻晃动着瘦削的脸庞,始终在动情地诉说,他多么希望我们这一班即将毕业的小学生,都能够领会他讲解的课文,不断地增加知识,逐步地提高思想,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进行学习。
  下课之后,我向瞿老师请教这样的一个问题:从小在咸亨酒店里充当伙计的鲁迅,怎么学会写出了这样让人琢磨的小说来?他立即伸出自己的右手,满脸都堆着笑容,按住我的肩膀,告诉我撰写小说的时候,可以进行虚构的道理。什么叫做“虚构”,我在当时是丝毫也不懂得的,于是就瞪着眼睛,很迷茫地张望他。
  瞿老师从狭长的桌子上,拿起一本装帧和印刷得很漂亮的书籍,高兴地递交给我,嘱咐我在空暇的时候,尝试着认真地阅读一遍,然后再替我来讲解小说创作中间虚构的问题。
  我恭敬地接过书本,瞧见了“呐喊”这两个似乎是铿锵有声的字儿。放学回家之后,赶紧翻开这本名叫《呐喊》的小说,立刻在“自序”中间,看到了这几句让自己触目惊心的话儿:“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因为我的家庭,正好在那个时候,从比较宽裕的生活状况,迅疾地坠入了衰败的景象。有些原来是笑语相待的亲戚和朋友,竟向自己射出了轻蔑与嘲弄的目光,使得我过早地产生出哀伤的感叹。
  于是我永远记住了这样几句深沉的话语,甚至还影响着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研究鲁迅的著作,写出了《鲁迅传》《鲁迅和中国文化》等等的书籍。这自然也是瞿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他借给我阅读的这本《呐喊》,才引领自己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在我初中毕业之前,位于长江下游的故乡,始终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军队占领着,沦陷的县城里面,这些肩膀上扛起长枪的凶神恶煞们,气焰嚣张地跨起大步,恫吓着街道两旁的行人,大家就赶紧纷纷地散开了。
  目睹着这样肃杀的气氛,很熟悉古代历史的瞿老师,就常常向我们讲述社稷兴亡与忠臣义士的掌故。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兵败被俘之后,在元代大都的死牢里边,撰写了激昂慷慨的《正气歌》,表达自己决不投降的崇高节操。明朝覆没之际的史可法,于扬州城内抗击入侵的清朝军队时,被拦截在重重的包围之中,朝向一阵劝降的喊声,厉言疾色地大骂起来,最终被残忍地屠戮而死。清代作家全祖望撰写的《梅花岭记》,将如此壮烈牺牲的情景,描摹得令人涕泗横流,钦佩不止。瞿老师在吟咏《正气歌》,抑或背诵《梅花岭记》的时候,一会儿浩气满怀地仰天长啸,一会儿又凄凄切切地低声细语起来。
  正是在瞿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大家都发誓要保持民族的气节,默默地抵制日寇部队和寥寥几名汉奸的统治,还从未听说过,在同学们的家长中间,有谁向这帮鬼魅告密的丑事。我始终怀念着故乡小镇上那种纯朴的风气。
  瞿老师还讲述过投降清朝的明代将领吴三桂,被派往南方征讨之际,竟丧心病狂地屠杀了永历帝朱由榔。瞿老师大声斥骂他此种残忍与卑劣的奴才心理,说是甘心充当奴才的败类,往往比自己的主子更来得凶恶和暴虐,因为他害怕主子怀疑自己会存在着稍许的不忠,所以要做出许多极端的行径,想方设法地去巴结和奉承刚攀附上的新主子。瞿老师对于这种奴才心理的剖析与谴责,给我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
  我在后来阅读鲁迅的不少杂文时,又进一步懂得了他鞭挞奴才心理的非常深刻的见解,然而如果没有瞿老师于几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我肯定就无法领略鲁迅笔下这些鞭辟入里的话的含义。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主子和奴才,存在着人身依附的状态,就必然会出现谄媚、欺诈、蹂躏和杀戮等等的行径,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因此长期以来,追求人类社会的平等原则,以及消除巨大的贫富悬殊的状况,成为我自己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的重要主旨。这既要铭记像卢梭和鲁迅等等杰出人物的启迪,又得感谢瞿老师的教诲。在认识同样的问题时,思想大师与并未成名的不少人们之间,往往会得出异常相似的结论来。
  是否知道像吴三桂这样的败类,对于当今的许多人说来,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了,不过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方向而言,应该促使青年一代获得广博的知识,这样会很有利于提高他们文化和思想的素养,陶冶他们道德与审美的情操,这样才更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材。
  在我自己走过的道路中,多少积累了一些知识,并且不断学习着开阔自己的视野,去观察世界的变化,预测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这都起始于瞿老师恳切的指点与引导。我永远感激他赐予自己的无尽的恩情。
  校对:李友华 杨荣昌
   此文章发表于2010年《华夏散文》杂志7期                                                                                                                   林非()与赵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