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月岛领英雄:“自主,合作,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1:5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强调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根据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学习方式相匹配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任务就必然地落到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上,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学生主体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模式。

“分组合作,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依据,以分组合作为基础,以问题设置为情境,以合作探究为过程和方法,以“解读目标,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自主学习→整合资源,合作探究→巩固评价,意义建构”为步骤的教学模式。“开展“分组合作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创设学习情境,广泛进行学习协作与交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建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合作交往的能力。

一、张扬个性、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竞争的互助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班级的实际编排合作小组,分组一般应以异质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是建立合作学习规则以及指导合作小组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分工,指导各自扮演好角色;再次是指导合作小组制定学习的目标;最后组织引导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和进行评价。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既要发挥个性特长、又要紧密合作;既要配合、又要竞争;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有探索、又有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的角色中,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

1、学习随时需要寻找合作者、随时被选择为合作者。

2、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其他组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学会“分享”与合作。

3、自己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

4、合作组是自己大展个性的用武之地。

5、合作组中有分工、有责任,自己要经常变换角色:有时是组长、有时是组员,有时是指导者、有时是请教者,有时是“志同道合”者,有时是辩论对手,有时是发言的主角、有时是观众和听众。

6、合作学习有合作探究、也有竞争探究,所以其中也有竞争后的荣誉。

 

三、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经,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个好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

1、教学目标问题化,加强操作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考虑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目标、意义构建的问题情境。据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抓住教材思想和学生的发展区,力使教学目标问题化,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呈现方式,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然后指导学生综合各种资源采用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如在学习《竞争、合作》一课时,就可以把内容呈现为四个问题: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合作?要进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竞争与合作?通过几个问题使学生既知道知识目标,又能达成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

2、问题设置层次化,体现启发性。

给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不能太容易,更不能太难,问题的设置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不能太远,但又要经过探究和“跳一跳”之后才能解决,以使学生能够跟着问题一层一层地往上走。这就是问题设置的层次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今天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昨天的问题基础之上的,是相互关联,有层次的;二是今天提出的问题之间富有层次性,让学生一步一步往上探究,进行意义建构。

如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一课时,从第一框“我知我家”,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建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我爱我家”,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第三框“难报三春晖”,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及如何将这种孝敬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3、问题情境活动化,加强实践性。

新教材历史与社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含有大量的合作探究活动,教材基本上是以各类“活动”来展开的,每单元还特地安排了一堂综合探究实践课,活动形式多样,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时,要注意问题的活动化,也就是在合作探究活动的形式中有活动内容本身,以使问题情境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

如《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中,有位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恋电子游戏”这一现象,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场景,让学生上台去玩游戏,同时故意设计学生不能完成任务,然后游戏结束。由此导入新课教学,既真实而又贴切,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存在自己身边的诱惑。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家认识到电子游戏对同学们有利,它可以使人手灵活,思维敏捷……但对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由于沉浸在其中就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因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制身边的诱惑。

总之,用“分组合作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在该教学模式的下,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能动性得到尊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增强,有利于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和良好学习品德的形成。用“分组合作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将使课堂更具活力,学生更加自主,教师更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