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女民警被杀前求饶:2010年福建省宁德四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9:45:41
  

绝密★启用前

2010年福建省宁德四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古田一中高三备课组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时间:2010-4-22   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分)(    )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3分)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中见猎犬有感二首(其一)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①。

樯边饱饭垂头睡②,也似英雄髀肉生③。

【简注】①隼(sǔ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6.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5分)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10.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    )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11.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3分)  (    )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12.人们对通俗艺术的第二个指控是什么?请分点概括作者对这一指控的批驳理由。(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14.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4分)

15.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南方都市报》记者     谢晓

记者:《英雄》在国内取得这么大成功,这给你的奥斯卡之行带来了什么压力吗?

张:没有,《英雄》在商业上是空前成功的,不仅在中国,韩国、泰国、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破纪录的数字,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卖钱,前不久有媒体说是因为在国内做了特别的炒作,那我想其它地方已经是有游戏规则的,所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它们总不存在恶性炒作,所以我一直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怎么去吸引观众看电影。至于奥斯卡,以前我也来过一次,它就是这一套,就像一个大聚会,美国人的电影游戏,大家盛装而来,我语言不通,就是来看热闹。

记者:您获奖无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老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国人的奖,只是美国人的评判标准,与其它电影节不一样,它不代表最高水准,但中国人很特别,从媒体到老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力大,而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力最大,这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老大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一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走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走势,从历年来看它没特别的标准,大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年《辛德勒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评奖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个大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或沉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心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一届参赛作品大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得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一些启发,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一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20年了,一次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8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金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后来在一个人挤人的长过道里,我跟他擦身而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境中,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但这次《纽约黑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片长三个半至四个小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否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极具野心,想对纽约及美国人历史进行浓缩,又都是大牌演员,能控制这么大题材已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人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文化吗?

张: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人能看那么透彻。

记者:之前很多人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一个奖不大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注:本文未作删改)

13.下列对该访谈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艺谋对奥斯卡奖并没有盲目崇拜,而是认为它本质上是美国的电影游戏,但借助它引起关注也是好事。

B.记者在访谈中提到《芝加哥》很有必要,因为此之前都是就张艺谋的电影展开访谈,提到《芝加哥》有利于将访谈拓深拓广。

C.记者提到马丁斯科塞斯其实是不明智的,会引起张艺谋不愉快的感觉——暗示自己有可能和他一样要多次空手而回。

D.张艺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外国人来说很陌生,也很神秘,因为看不透彻反而会很有吸引力。

E.文中记者主要采用了直问的方式,频频发问,而很少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营造一些趣味氛围,但从效果看,采访还是很成功的。

14.通过这次访谈,你可以看出张艺谋对电影有哪些追求?(4分)

 

15.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下面是某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后所写的总结中的一段话,在词语、语法、表达等方面有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四处,将序号和修改的内容填入横线上。

我对农村妇女①抱有无比深厚的感情。②在难忘的与那位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③邻居的两个大嫂无微不至地④关心我,照顾我。⑤她俩在我下地劳动时,手把手地教我施肥,又教我播种;我烧火做饭,她们送来了⑥刚摘下来的新鲜的瓜果和蔬菜……

序号    修   改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目前,许多学校大兴读书之风,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这本是教育回归人文的一大幸事,但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材料二:有识之士们早就对中小学生疏远经典名著感到痛心疾首,言谈中无法抑制对“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但是,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学生对经典的“浅阅读”也不例外。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⑴ 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3分)

⑵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百分”是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在学校中,它是对学习者的最高评价。此外,它还是对人、对事物的完美评价。有的人为了获得“一百分”而夙兴夜寐;有的人却视“一百分”为草芥。有时,“一百分”可以成就一个人,有时,它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真可谓是,一个“一百分”,人生百味在其中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一百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一百分”的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2010年福建省宁德四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6分)(1)哀民生之多艰 尽态极妍  (2)輮以为轮    小学而大遗 (3)纵一苇之所如夙兴夜寐(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参考答案】2.A(同“偾”,债务,欠的钱财。)

【参考答案】3.C(②是王弘对答的话;④是说王弘一举一动都是讲究礼仪的,⑤是说王弘清正廉洁的。)

【参考答案】4.C(说“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理解错误。彭城王对王弘的表现是不理解,而宋文帝认为。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很体谅王弘的做法。)

【参考答案】5.(1)王弘当时还处在守丧期同,却独自一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议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译出大意给2分。“居”(处于,在)、“论”(议论,评论)、“称”(称赞,称颂)。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答案】(2)王县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译出大意给2分。“为”(是)、“情”(情绪,外在的表情与内心的情感)、“称”(相符),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王弘,字体元,是琅邪邢临沂人。他的曾祖父王导,官至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官至中领军(官职名)。父亲王殉,官至司徒。王弘小的时候就很好学,以聪慧出名,他20岁时,当上了会稽王骠骑参军司马遣子的参军主簿。他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他的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等到王殉逝世,王私就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一概不收取债款.剩下的一些产业全部托付蛤他的弟弟们打理。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守丧的人都不能等到服丧期满就被征召,只有王弘多次被征召都不就职。桓玄攻克了建业,速捕了司马道子交付廷甜审讯,很多大臣与官吏由于害怕受到牵连,都不敢前来看望送行。王弘当时还在守丧期闯,却独自一个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评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宋国建立,王弘任尚书仆射,掌管支部,领彭城太守。后来迁任江州刺史.他减轻赋税和劳役,百姓感到安定。永初元年,王弘因为辅佐宋武帝登上帝位有功,被封为华容县公。永初三年入朝,晋升官号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在套同群臣饮宴时说:“我是布表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一群人都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王弘直率地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天命,想要寻求它得不到,想要推开它也推不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弘的回答简要而周全。

    王弘熟悉了解政务,注意各种事务,能根据情况斟酌处理,每每存有宽仁公允之心。等到他的弟弟王昙首去世,文帝痛惜伤心不已,见到王弘流涕教欷,王弘只是露出端庄的神色而已。不久彭城王刘义康对文帝说:“王昙首既为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粱,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文帝回答说:“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王弘竞能这样得到皇上的体谅。

    王弘既是众人景倬的楷模,他的一举r动都符合礼法。他的举止动作和文书.写法,后人都一一效仿,称作王太保家法。王弘虽然曾经当过国家重巨,但馋不营求财利,去世之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自从他担任吏鄙尚书及担任总录尚书事,负责铨选推举官员以后,将要把功名爵位封赠蛤人时,每每先斥责辱骂,然后再施行加官进爵之事假如|用笑脸相迎,欢声笑语,那个人一定什么幽得不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皇上的封爵既然要赐给人,我又加晖托慰,那皖成了与苇王分享砷劳,遗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奸诈事奉君主。假如来誊官的人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机套。既然我没有办法给他们施加恩惠,又不稍微借助和颜悦色来安抚他们,那就会结成怨恨,这卑是我鄙薄所不露意做的事。”问的人听了心悦诚服。 

【参考答案】6.这是只本该驰骋原野,却被养在舟中,吃饱了倒头就睡,白白羡慕鹰隼立功成名的猎犬(猎犬的形象:2分)。诗人在这里托物言志(或答借物咏怀、借物抒怀等也给2分,以‘猎犬’自喻或用典等,给1分)(2分)来表明自己像猎犬一样处非其境,用非所长,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虚度人生的感慨。(感慨:2分)

【参考答案】7.(5分)B、D。(B、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时,吴荪甫并没有屈服,而是孤注一掷,做最后的决斗,但因为大势已去,几欲自杀,不得不携妻离开上海。D,这时甘果瓦并没有向爱斯梅拉达求婚,婚期也不是五年而是四年。)(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参考答案】8.(5分)(1)在贾宝玉、薛宝钗结婚的喜庆时刻,林黛玉在潇湘馆中凄然死去,死时直叫:“宝玉、宝玉,你好——”。(2分)贾宝玉后来和贾兰一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却从此走失,后来贾政在风雪中看见他和一僧一道飘然而去。(2分)薛宝钗虽然怀了身孕,但只得独守空房。(1分)(人物结局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拘泥细节) (2)梳妆匣原是查理母亲留给他的,查理去印度前把它送给了欧也妮,(1分)一天,欧也妮与母亲在欣赏梳妆匣时,被葛朗台撞见了,他抢夺梳妆匣,(1分)欧也妮以自杀反抗,葛朗台太太晕过去,葛朗台才住手。(1分)七年之后,查理回国,要收回梳妆匣,(1分)欧也妮让德-篷风把梳妆匣交还查理。(1分)

【参考答案】9.(6分)(1)B“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参考答案】10.【信息筛选】(3分)C(C项见第二段“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A项是敌论,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开头。B项是敌论,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引文。D项原文“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这里作者只是说宁可相信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也不相信人们会愿意为愉快而阅读荷马,并没有说“通俗艺术经典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参考答案】11.【内容分析】(3分)B、C、D(作者所认为的通俗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点有:①通俗;②给人以真实的满足;③能激起人们对审美愉悦的更高要求。B、C、D 项都符合这三个特点。A项《神曲》虽然被奉为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但晦涩难懂,不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的审美特点。)

[3分。全部答对得满分;错答、漏答均不得分。]

【参考答案】12.【内容概括】(3分)

第二个指控: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

批驳的理由:①现在说通俗艺术不能作为审美对象流传下去还为时过早;②通俗艺术如果能有像高级艺术经典那样具有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同样有可能持久地流传。

   [3分。第二个指控1分,第一个批驳理由1分,第二个批驳理由1分。]

 

甲、【参考答案】13、A、C。B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中“悲剧性”之说无从谈起,E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参考答案】14.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参考答案】15.①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②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乙、【参考答案】13.BC(B,之前并不都是谈张艺谋的电影;C,谈论参与角逐的一些导演是本次采访的重要目的,有必要提到马丁·斯科塞斯,从文中看,张艺谋也不会如此敏感将没有联系的事情揉在一起。)

【参考答案】14.通过访谈看张艺谋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实质上事发掘文中的深层意蕴。透过张艺谋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电影艺术有下列追求:1、注重电影的商业化趋势,希望电影能够吸引观众;2、不盲目崇拜奥斯卡奖,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3、在技术上借鉴西方电影的做法,如歌舞片的转换与内心表达、音乐的本土化等;4、在电影中更多的融进一些传统文化因素。

【参考答案】15.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重在看思维的深度。

不必要,理由如下:

(一)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很可能引起对方不愉快。

(二)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有必要,理由是:

(1)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一段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

(2)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守自己的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

【参考答案】16.①“抱”改为“怀”;②“难忘的”移到“‘同劳动’的”与“日子”之间;⑤“她俩”移到“手把手”之前,去掉“在”,并在“时”。

【参考答案】17.(1)答案示例:中学生中存在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或"快餐式")现象,其利弊人们看法不一。(3分)(2)答案示例一: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是中小学生的一种明智的选择。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字斟句酌。快速的"浅阅读"能使我们能尽早熟悉经典的概貌,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从而使我们经典阅读的成效更高;浅阅读还能使我们尽早了解经典的魅力;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对经典的兴趣。经典名著博大精深,对经典的浅阅读既适应我们的欣赏水平,还能为将来我们对经典由浅入深的阅读打好基础。(7分)

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