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食虫魔理沙本子:如何落实减负增收?党报称呼吁给百姓减负 让收入跑赢物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4:13:33
如何落实减负增收?党报称呼吁给百姓减负 让收入跑赢物价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吉林、江苏、安徽、广东、云南等地,走到中低收入群体之中倾听呼声。他们最期盼的是生活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探讨最多的是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和途经。

涨价让生活有些“紧”
基本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已见效,“让收入跑赢物价”

大别山区的安徽岳西县飘起了雪花。自称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汪先财,接到正在读大学的女儿的电话,说是生活费不够了。老汪粗粗算了笔账,女儿的生活费比前一年多了3000多元。

其实,老汪去年赚了些钱,养的蚕茧价格涨了,种的百合价格也涨了,全年收入近2万元,但仍不敢多花一分钱,“一瓶老酒涨了5元多,一条毛巾也涨了1元5角。”他把挣的钱全部存了起来,给女儿备着。

长春的退休职工葛淑贤花钱更加仔细了:去商店专买破了壳的鸡蛋,品相不好但便宜;在天气还暖和时买一批蔬菜贮存起来,以防雪天涨价。

身为深圳一家电子厂办公室主任的陈德宇,心里也有一笔账:“因为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涨了22%,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增加了1000元,而生活成本等开支同样增加了近800元。”他说,工资标准提高是件高兴的事,可是物价也涨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抵消。

陈德宇前几年借了8万元交了首付,按揭了一套房子。如今,他最担心的是银行利息提高。

对于“涨价”,感觉最为明显的就属中低收入人群。而此番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正是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这让平时花钱多在“吃”上的低收入人群,明显感觉到生活有些“紧”。

为减轻物价上涨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各地建立了基本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这让“多挣一块是一块,多省一块是一块”的人们的生活有所改观。

去年底以来,各级政府频频打出应对物价过快增长的“组合拳”,产生了明显效果,整体物价水平趋向稳定。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让收入跑赢物价”,成为许多中低收入者的新年企盼。

多“减负”也能增“收入”

“只有各种保障制度跟上了,我们才没有后顾之忧,才敢花钱”

窗外寒意逼人。在吉林公主岭市东三街道的光荣社区,60岁的王秀芳和儿子、儿媳“蜗居”在30平方米的平房内。因为是白天,炉子没舍得点。一家三口疾病缠身,靠每月51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王秀芳每月买药花去150元,同样有病的儿子、儿媳往往不敢买药,凭着年轻硬挺着。

“我们一家三口都纳入了低保,否则真没法儿活。”王秀芳说。不过,因为没有医疗保障,“吃药还是吃饭”,仍是这一家的两难选择。

唐广智10多年前从江苏来到深圳一家大型鞋业企业,现在做到部门副经理,每月有8000多元的家庭收入,是很多打工者羡慕的对象。但是,唐广智的收入减去房租、孩子学费、医疗费用、赡养农村父母的支出,所剩无几。“孩子身体不太好,看病花去了许多钱。前几天降温,女儿支气管炎又犯了,看病吃药就花了2000多元。还有远在老家的老人要赡养。”

有钱存不下,这让唐广智很担忧以后的养老。“年轻时透支健康,60岁以上可能就失去劳动能力了,不知道独生子女能不能指望上?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将来怎么办?”

物价上涨、房价攀高、看病贵无疑拉高了中低收入人群对社会保障的预期。社保体系便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短板”。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金兆怀教授说,当民众在医疗、住房、教育等环节上无法很好地依赖民生保障体系,不得不更多依靠自身时,即便增加收入,也无法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他建议,可以通过“减负”的方式来增加老百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如减少老百姓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收入。

授“鱼”更要授“渔”
“给"鱼"其实是简单的,见效也快,但是不可持续,创业者更想要的是"渔"”

“与其等着吃分来的"蛋糕",还计较着"蛋糕"的大小,不如自己动手做大属于自己的那块。” 读书时曾是高材生的刘明、刘洋两兄弟自己动起手来“做蛋糕”。

兄弟俩大学一毕业,便回到安徽老家搞菌菇种植。去年却没挣下一分钱,年初的几场大雪,将塑料大棚压坏了。两人又贷款盖了座立体大棚,投入7万元,还购入铡草机、拌料机、蒸汽锅炉等设备,又花了几万元。

新的一年,他俩想办一座小型工厂,可以四季出菇:“我们这些回乡创业的人,不缺技术、不缺市场,缺的就是资金扶持,这两年的贷款利息太高。”刘明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就算低息贷款也行,那可就解决了我们最大的烦恼。”

同为创业者的程国民,自言最缺经验。自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便和同学一起创业,感到“这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我们缺资金,但更缺经验,不是听几个讲座就能解决的”。

程国民希望,在扶持创业上,政府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给"鱼"其实是简单的,见效也快,但是不可持续,创业者更想要的是"渔"”。

让中低收入者过上好日子,扶持和激励创业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由扶持就业向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转变,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成了许多地方的新思路。

目前,吉林省正从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培养小老板、建设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小额担保贷款、带动就业等方面,分解落实创业促就业目标;云南省为首次创业人员在省内自主创业提供“贷免扶补”扶持措施,为初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创业园”;江苏无锡市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创建“创业俱乐部”,集创业项目征集推荐、结对帮扶、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创业者搭建起交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