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鱼天敌:“减负”和“增收”:算算工薪族的“收入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9:06:20

“减负”和“增收”:算算工薪族的“收入账”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2日   16 版) 安徽淮北市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内,来自周边农村的女工正在加工服装产品。CFP供图

    核心提示

    三个工薪族,三本“收入账”

    他们或感慨有欠公允,或抱怨负担太重,或期望收入提高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还需“减负”“增收”双管齐下

    他们相距很近,或许只是楼上楼下,时不常会摩肩接踵,抬头望见;他们又相隔很远,每日各有所忙,三个人的社交半径几乎没有交集。他们如此不同,有人想着如何去投资,有人却想着如何去挣钱;他们又何其相似,都是工薪阶层的一员,“不患寡而患不均”,希冀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期待权利义务的对等,是他们对生活的一致诉求。

    高收入者:“很多收入比我高的人都逃税”

    “券商”、“投行”、“年薪百万”一个个金字招牌齐齐顶在年届三十的蒋波头上,耀出的光芒足以让很多同龄人眩目。

    “干我们这行,其实有很多表面风光。收入号称百万元,其实多数时候也就七八十万元。虽然挣得也不少,但并不稳定。市场好的时侯,一天恨不得掰成两天忙;市场低迷的时候,也有过闲得在办公室打乒乓球的历史。而且同业间竞争得厉害,平时工作压力很大。”说到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状态,蒋波不由自主向记者介绍起他“多而隐蔽”的白发。

    “你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吗?”

    这个问题有点无意义,因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身边很多工作中接触的私营企业主,收入比我高得多,但他们基本上很少交税,有的买车、买房都开了发票拿到公司报销。企业只要不分红,就不交税。即便分红,也只是按20%纳税,而我却要交30%的税,一分钱也避不了。有业绩突出的公司同事,甚至要交45%的个人所得税。”因为工作的关系,蒋波认识很多企业老板,“同薪不同税”的现实不免让他愤懑。

    来北京之前,蒋波去英国留了两年学,租住在外国人的家中,这也让他对外国人的收入和生活情况有了很多了解。

    “据我了解,很多国家都采取综合税制,就是将纳税人一年中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数额后,就其余额进行征税。比如家中有小孩老人需要赡养的,需要供房贷、车贷的,都要扣除相关费用再行收税。而我国目前的税收渠道大多来源于工资,而且不考虑家庭的实际负担,显然有失公允。”推己及人,蒋波的意见不无道理。

    作为外人眼里的“富人”,蒋波显然“举贤不避亲”:“国外居民收入差距没那么大,由于社会福利完善,居民支配收入主要是计划去哪度假、去哪旅游之类;相比之下,国人的收入还不得不存入银行,以备今后孩子教育、看病、养老等不时之需。”独特的视角让蒋波有独特的见解。“当前中国贫富差距较大,应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向更多显露的和隐藏的富人征税,并力求在保有环节征税,如征收房产税等,否则富人就会越来越富,社会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

    中等收入者:“我的付出与回报等价”

    中秋刚过,林立勇脸上写满了疲倦。“放假三天,陪我父母、老婆孩子回了趟老家。时间紧,马不停蹄的,好累。”他似乎连说句稍长一点话的力气都没了。

    供职于京城一家颇具实力的国有企业,林立勇的工资单很长,第一联显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等;第二联是各种保险及其他费用扣除;第三联是应纳税额;第四联是实发合计:年收入24万多元,税后收入18万多元。

    作为一名部门主管,林立勇说,他的工资单记载了他的付出、他的每一分磨损。“一说到收入,老家的亲戚朋友听了都羡慕的不得了,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送孩子上学,然后开50分钟的车到单位,一忙就是一天。晚上加班、假日值班是家常便饭,回家了还是满脑子的工作。每个月都有10来天出差在外,家里的事一点忙都帮不上。唉,挣钱不容易呀。”

    和城市中多数中年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单位的中坚,家庭的砥柱,每月工资在林立勇心里有本很重的账:“每月付房贷7000多元;养车2000多元;小孩教育和日常花费得三四千元;再加上家里的必要开支和一些礼尚往来,每月基本剩不下什么,也就把我爱人那份盈余的攒起来,为以后老了做打算。”

    “不在于你挣了多少,而在于你花了多少。如果支出在不断上升,那挣得再多也于事无补。”提到收入增长,林立勇却更在意节省支出:“把房价降下来、把物价降下来,把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支出降下来,那将比提高收入水平对老百姓更有益。”

    林立勇对看病贵抱怨尤多。一问得知,他父亲刚被查出患上癌症,“我打听了一下,手术加化疗得花掉9万多元,还得是不用进口药。”

    谈到前不久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林立勇笑笑说:“自己收入变化不大。”“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对物价和生活水准的感觉也不一样。我总感觉一些政策有必要在执行中央统一规定的基础上各地‘量体裁衣’,制定适符本地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细则,不要‘一刀切’,要在合理性上下工夫。”

    低收入者:“豆腐脑再贵就吃不起了”

    “在家种地不挣钱啊,人家都到外面来打工了。我也就出来打工了。”50多岁的黄显平4年前来北京打工,现在是北京市东城区一个住宅小区的保安。

    黄显平上的是晚班,从下午6点工作到次日早上六点,没有节假日,月工资1700元,只提供一间集体宿舍,不提供伙食。“一个月伙食费得花400多元,平时再交话费、喝点小酒、买买日用品,那就得600多元,我自己还租了一间房间,月租也得近600元,一个月剩不了什么钱。”黄显平给记者算了一下他的“经济账”。

    “您上12个小时的晚班,晚上还得吃宵夜吧?”记者问。

    “晚上哪里有吃什么宵夜,再吃就真剩不了什么钱了。”黄显平苦笑着,因为每天熬夜上晚班,眼睛里布满血丝。“不是我不想上白班,上白班几乎得整天站着,上晚班到后半夜没人了还能坐一会。” 

    据黄显平介绍,在北京,住宅小区、医院的保安月薪都在2000元左右,“在超市里当保安,工资能高些,有2000多。做保洁工资就比较低,我们小区里的保洁人员月薪1160元,不管吃不管住。”

    黄显平是湖北随州人,4年前刚到北京时是搬运临时工,“那时候搬一块砖五六分钱,动作快的话一天搬3000多块砖,能挣个200多块。但是这活儿累,也不能天天有,不稳定。”

    “您为什么来北京呢?”记者问。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啊,这我知道。”黄显平对记者说。“出门不如在家方便,但是在家种地挣不了钱。我们家现在有六亩地,大部分都荒着,只种了一点。肥料、种子都贵,现在稻谷一块钱一斤,一亩地产一千三百斤稻谷,能卖一千三百来块,去掉肥料、收割、犁犁耙耙,也剩不了多少钱,再说五亩地的粮食至少得留两亩地的口粮自家吃,也不能全卖了。所以这顶不了什么事儿。村里大部分地都荒着,只有一些老人多少种一点,年轻的都出来打工了。”四天前,黄显平的儿子也来到这个小区当保安。

    目前物价上涨幅度较大,7月份CPI同比增长高达6.5%,对于月收入1700元的黄显平而言,生活压力更大了,“现在什么都贵了,我常年早起吃的豆浆、豆腐脑,前天还是一块五,今天去买就得两块钱了。中午在外面吃饭最少得8块钱,再贵就吃不起了。”

    让社会中坚发挥更大效力

    工薪阶层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起着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持社会稳定,专门成立了“白宫工薪家庭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增加美国中产阶级人数,提升他们的地位。可见,保证工薪群体的规模和利益,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我国,以工薪阶层为基础,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更是拉动消费、平衡收入结构,实现全民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

    来自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的工薪族折射出我国工薪阶层整体生活状况。

    这些年,在社会财富蛋糕的切分中,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是减少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也低于GDP的增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3096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只有1730元。

    个税起征点调到3500元,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就锐减到2400万人,整个工薪阶层只剩下7.7%的人缴纳个税,说明绝大多数工薪者的收入远远没到“起征点”。显然,不是个税起征点高了,而是普通百姓的工资水平低了。

    “个税占国家整体税收的比重并不大,但对个人而言却具有重要意义。以‘个人税’为主向‘家庭税’为主的税制过渡势在必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

    总体上看,普通百姓收入偏少、增长较慢,身上的负担仍然很重。要改变这一现状,仅靠减税是不够的,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在“减负”和“增收”上“双管齐下”。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蒋波、林立勇为化名)